陳群志:時間與意識之關係的三重論說

2020-12-04 中國社會科學網
陳群志:時間與意識之關係的三重論說

2017年05月02日 09: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群志

字號

內容摘要:胡塞爾的時間哲學致力於「意識進程的內在時間」分析,注重於「顯現的延續本身」,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奧古斯丁的啟發。因此,胡塞爾不太可能完全接受奧古斯丁的第一條思路,但接受了奧古斯丁的第二條思路,他在札記中寫道:「感知一個時間進程,這意味著:將一個當下的此在A與一個剛剛過去並在對象上與其相關聯的B以及一個離得更遠的C等等連在一起感知。並且,胡塞爾的「滯留—原印象—前攝」的時間結構與奧古斯丁「記憶—直接感覺—期望」的時間結構也有著相似之處,時間自身是由活的當下意識的滯留(對已流逝的意識活動的記憶)—原印象(對當下意識活動的直接感覺)—前攝(對將出現的意識活動的期望)所構成的統一體。

關鍵詞:奧古斯丁;胡塞爾;期望;神學;哲學;計數;印象;感知;分析;滯留

作者簡介:

  胡塞爾的時間哲學致力於「意識進程的內在時間」分析,注重於「顯現的延續本身」,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奧古斯丁的啟發。並且,胡塞爾的「滯留—原印象—前攝」的時間結構與奧古斯丁「記憶—直接感覺—期望」的時間結構也有著相似之處,時間自身是由活的當下意識的滯留(對已流逝的意識活動的記憶)—原印象(對當下意識活動的直接感覺)—前攝(對將出現的意識活動的期望)所構成的統一體。

 

  自亞里斯多德提出時間與意識的關係問題以來,對此問題的研究影響最大的當數奧古斯丁。他開啟了西方哲學史中時間觀念的神學轉向,或內在意識轉向。奧古斯丁的神學時間觀已然擺脫了亞里斯多德的物理時間觀,這種「回向內心」以破解「時間之謎」的時間觀,也成為胡塞爾研究「時間意識」的重要源泉。

  亞里斯多德認為,時間與意識發生關係源於人類自身的計數行為,計數行為分為計數者和被數者。計數者與意識相關,被數者與時間相關,時間是被數者,而不是計數者,兩者雖有區別,但不可分開,沒有計數者就沒有被數者,因而時間與意識相關。按照亞里斯多德的界定:「時間不是運動,而是使運動成為可以計數的東西。」由此,亞里斯多德認為時間不能脫離變化,這種不能脫離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意識的永恆活動,如果意識完全沒有發生變化,或者沒有意識到意識發生了變化,我們就不會感知到時間的存在。亞里斯多德所談到的意識(理性靈魂)是基於意識的物理運動而來的,因而可以用時間刻度來測量。顯而易見,他所界定的作為計量運動的「數」的時間已經脫離了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作為摹仿永恆的宇宙論時間,而在自然哲學意義上給予時間和意識以位置。

  筆者認為,亞里斯多德雖然最先提出了時間與意識的關係問題,但他並沒有深入意識內部以思索時間,而是用類空間的方式來構建時間。奧古斯丁則不同,他受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者的諸多影響,又把對時間問題的思考依歸於自身的宗教信仰。相對於前人的看法,奧古斯丁的時間觀可謂入乎其內而出乎其外,兼具神學啟示和哲學思維。他潛在地區分了兩種時間:第一種是受造於永恆上帝的時間,第二種是歸屬於人類心靈的時間,而這兩種時間都是上帝創造的。換句話說,奧古斯丁遵循兩條思路:第一條思路是基於「永恆與時間的關係」來構建的,第二條思路是基於「意識與時間的關係」來展開的。

  按照奧古斯丁的看法,把時間分為「過去」、「現在」和「將來」三類不是很合適,最恰當的辦法是將其分為「過去的現在」、「現在的現在」和「將來的現在」。因為後面這三類都只有基於內心中的「現在」才可能,「過去事物的現在便是記憶,現在事物的現在便是直接感覺,將來事物的現在便是期望」。當事物或事件在時間中流逝的時候,事物或事件雖然過去了或消失了,但其「印象」還會留在內心中,我們能夠度量的不是那些已然過去的實在存在,而是已然過去的「印象」在現在的持留。換言之,我們所度量的時間不是一種客觀存在物,而是一種內在意識中的「印象」。將時間內嵌在人的意識中來討論,那麼過去、現在、將來就不是點性的空間延展,而是在意識之中的狀態。顯然,奧古斯丁將時間和意識同構起來把握,意識之內同時具有記憶、直接感覺、期望或期望、注意、記憶這樣的「三位一體」。

  胡塞爾認為,奧古斯丁是第一個深切感受到時間分析的巨大困難並為之做出近乎絕望努力的人。但是,依照現象學的標準,上帝的神性是化歸於超越論自我的內在意識中的,因此,胡塞爾不太可能完全接受奧古斯丁的第一條思路,但接受了奧古斯丁的第二條思路,他在札記中寫道:「感知一個時間進程,這意味著:將一個當下的此在A與一個剛剛過去並在對象上與其相關聯的B以及一個離得更遠的C等等連在一起感知;它意味著感知A並且在回移的過程中將B體驗為剛過去,如此等等。而只要我們觀看一個對象性的統一併且感知它,這整個序列就是被感知到的,它就是一個當下的進程。」這一觀點與前面所提到的奧古斯丁的時間分析,特別是有關「過去的現在」、「現在的現在」和「將來的現在」的說法密切關聯。

  總之,胡塞爾的時間哲學致力於「意識進程的內在時間」分析,注重於「顯現的延續本身」,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奧古斯丁的啟發。並且,胡塞爾的「滯留—原印象—前攝」的時間結構與奧古斯丁「記憶—直接感覺—期望」的時間結構也有著相似之處,時間自身是由活的當下意識的滯留(對已流逝的意識活動的記憶)—原印象(對當下意識活動的直接感覺)—前攝(對將出現的意識活動的期望)所構成的統一體。不過,奧古斯丁雖然把時間問題轉向了基於神學的內在心靈之延展,但他並沒有詳細論述如何在直觀中體驗時間意識本身,並且也沒有進一步對「記憶」、「直接感覺」、「期望」給予具體的分析。因此,我們可以說,就時間思想史來看,基於不同的知識背景與思想目的,胡塞爾對奧古斯丁的時間觀進行了自身的改造,摒棄了受造於永恆上帝的「時間起源」之神學啟示,卻接受了化歸為心靈延展的時間體驗,從而開啟了當代哲學中思考時間與意識關係的重要思路。

 

  (作者單位:江蘇師範大學哲學系)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政治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法律知識  政治知識  | 科技知識  經濟知識  |  公基複習 | 行測題庫  考試題庫【導讀】中公事業單位為大家帶來政治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這一原理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我們具體來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在唯物論開篇我們就學習過了物質與意識各自的定義,我們說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它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 古代的時間意識
    中國古代時間意識的核心概念是「時」。「時」字在甲骨文中從「日」,從「之」,而「之」字雖為聲符,卻兼具表意功能,有「適」、「往」的含義,於是,「時」字就是示意太陽在運行——太陽的運行是中國先民最初的計時方法。《說文解字》在解說「時」字時也認為:「時,四時也,從日。」
  • 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關係
    但時間久了熟練了,你下筆就不會想怎麼寫,起舞也不會想怎麼動——潛意識幫你完成了中間的過程。它們存在,只是你沒察覺。當然,這是最直觀、最簡單的例子,還可能有點兒不那麼準確。很多人一定沒見過冰山。估計也沒幾個人見過的。冰山啊,就是像山一樣巨大的冰塊,浮在海水裡。但實際上,露出在水面上的,大概只是整塊冰的十分之一。另外的,更多的,是藏在水面以下的,你看不到。
  • 從哲學角度聊聊人造意識:是誰將意識囚禁於時間之中?
    承接點在於海德格爾的死亡觀念,在海德格爾看來,人的死亡是某種未曾體驗卻無比真實的感覺,因為時間意味著可能性,而死亡則是可能性的終結。如果將人類看成某種整體的話,海德格爾式的可能性終結就會以《人類之子》的形態出現。《人類之子》是一部關於未來的科幻片。
  • 為什麼說「現實世界」是意識創造的?意識是什麼?科學怎麼解釋?
    在哲學中,我們經常會討論物質與意識的關係,當然,馬克思表示,物質是科學的,意識是主觀的,在一開始的時候,科學家並沒有把意識當做一個科學。不過等到科學家對於大腦神經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的時候,他們對於意識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那麼意識,到底是什麼?
  •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
    自我意識概述,是個體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事物關係的意識,是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意識包括了三個層次,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自我意識的發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不同發展階段,自我意識的形成各有特點。3歲以後,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上。
  • 我們需要兼顧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意識
    中國人的循環觀念很大程度上和人的參與變化有關係,我們循環的過程中比較短暫,這給人參與時間的變化留出了很大的空間。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時間觀念的介紹,馮克利認為,時間其實包含了兩個含義,一是自然時間或者叫做客觀時間,這種時間是人們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動而建立的一套劃分時間的制度。它是根據地球和日月天體周期來規定的。這是一種客觀的存在,與人的意志沒有關係。
  • 人的意識到底和量子力學有啥關係?
    所以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到底我們的意識和微觀世界有啥關係?其實就目前的主流科學家認可度而言,意識還是獨立於客觀世界而存在的,也就是說意識的參與並不能直接影響到微觀世界的演化進程,但是無數次實驗又告訴我們,一旦去觀察微觀粒子,那麼你的觀察行為會不可避免影響到被觀察的微觀粒子,所以其實我們也默認了一個事實:觀察的確會導致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 叔本華說的「意志」是意識還是物質?
    先說答案,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叔本華的「意志」既非意識,也不是物質,更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什麼「意志力」。那麼,叔本華說的「意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對康德哲學有所了解,或者學習過佛教的唯識論,這個問題就很好了解了。
  • 量子力學可以解開意識之謎嗎?
    物質和意識兩個經典概念,互不相容。但是,涉及到對生命的描述時,二者都有其實用範圍,並且缺一不可。物質性和意識性矛盾地存在於生命之中。生命是物質和意識的矛盾統一體。在生命體內部,物質和意識是一種互補關係。如果說生命是一枚硬幣,那麼,物質和意識就是這枚硬幣的兩面。物質和意識在生命體內部運行,遵循互補原理。
  • 2020寧夏事業單位常識備考: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寧夏事業單位常識備考:物質與意識的關係,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所謂一元論是指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係是「父與子」的關係,誰是「父」,誰是是「子」取決於持有的觀念是唯物觀還是唯心觀。二元論是指物質與意識是「夫妻」關係,二者共生共存,共同構造世界萬物。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元論的唯物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裡,意識是由物質產生的。產生意識的物質有兩個不可或缺的組成,一是自然世界這個物質,一是人類社會歷史這個物質。
  • 時間與意識 | 真的存在過去、現在、未來嗎
    胡塞爾認為,意向性是意識最基本的結構,一切人類可以經驗到、把捉到的現象,包括物理現象、心理現象,甚至邏輯、數學和理念之物,都是通過不同的意向性給予的。一切意向性都可以分為一個意向行為(noesis)和一個意向相關項(noema)。例如在最樸素的對一棵樹的感知中,意向行為是一個感知,其相關項是作為感知對象的那棵樹。
  • 由脈輪體系到七番徵心:正確認識身體部位與意識內容的相應關係
    關於意識內容和身體部位的相應關係,藏密的脈輪系統、中醫的臟腑系統都有各自比較完備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式,在道教內丹術當中也有較為豐富的體現。藏密脈輪藏密的脈輪體系不僅能夠解釋意識由我國古代所說的「心」向現代的「腦」的轉變,而且這個轉變包含在其拙火定由海底輪向頂輪的整個過程中,同時拙火定理論也和西方精神分析學關於性能量轉化為智慧的說法遙遠相契。
  • 2020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2020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甘肅中公輔警考試網為大家整理了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建議各位考生在複習備考期間多多練習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今天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整理了甘肅輔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備考: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
  • 高維意識:心之鏡-心像幻境
    你一定會說,老師就是這樣教的,難道有錯嗎?沒有,只是這個真理到了要被推翻和覆蓋的點。你可以持守,代價是你停留於此。好吧,那麼如果我們所看、所聽、所感、所知的一切都是假的話,真的又是什麼呢?答案是沒有真的。所有都是幻境。聽到這裡是不是很沮喪。確實有感覺到自己白活了,白學了。記住幻境也是體驗。所有一切意識都是一層套一層並滲透的,永遠要記住這一點。
  • 光速和時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達到光速時間停止?
    有人提問:光速和時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達到光速時間停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建立參照系的概念。
  • 為什麼我的意識在這裡,而你的在那裡?物質是怎樣產生意識的?
    是啊,意識是宇宙間最為奇妙的東西。意識的奇妙之處在於,意識與物質本應是相對的,但意識又偏偏是由物質所產生的。在宇宙誕生之初,沒有生命,自然也就沒有意識,物質都以基本粒子的形態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質凝聚、新的元素產生,經歷了數百億年的變遷,生命終於出現了。
  • 《潛意識之門》:繞過意識,和自己對話
    問題存在於關係。——史蒂芬·吉利根幾年前看《催眠大師》,徐崢飾演的催眠師在另外幾位催眠師的反催眠下,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不認得早已熟識的舊友,甚至對現實產生了幻覺。在層層幻象中,他順著催眠師的指引,一步一步又回到最深的內心世界。作為一個行外人,儘管沒有看懂催眠的門道,也確實被催眠的神秘及其神乎其技所震驚。
  • 從物質到秩序再到意識:人工智慧超越人類只是時間問題「下」
    導讀:從物質到秩序再到意識:人工智慧超越人類只是時間問題。關於物質的構造與意識的關係,其實可以通過電腦的發展,人工智慧的發展一窺究竟。很明顯從笨拙的電腦,到輕便智能的電腦,電腦越來越智能。這種突破從根本上說是得益於量子力學的發展,得益於現代製造工藝的進步。現在的機器人下象棋可以幹過最頂級的西洋棋選手,比如AlphaGo。
  • 人死後,大腦還會有意識嗎?能存在多長時間?看完漲知識了
    人死後,還會有意識嗎?如果有,能存在多久呢?生命即將終結之時,身體會出現哪些異常表現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漲漲知識。人死後,大腦還會有意識嗎?一般情況下,在多數人看來,當心臟停止跳動的那一刻,生命就已經結束了,人也不會再有什麼意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