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時間意識

2020-12-01 手機鳳凰網

中國古代時間意識的核心概念是「時」。

「時」字在甲骨文中從「日」,從「之」,而「之」字雖為聲符,卻兼具表意功能,有「適」、「往」的含義,於是,「時」字就是示意太陽在運行——太陽的運行是中國先民最初的計時方法。《說文解字》在解說「時」字時也認為:「時,四時也,從日。」

太陽是初民時間意識

的喚起者。例如日:本義為「太陽」。日出到日落為一個白天,於是,「日」引申出「白晝」的含義。

「懸象著明,莫大於日月。」(《易·繫辭》)月亮作為「夜光」,也是先民時間觀念的觸媒。

甲骨卜辭「月」、「夕」不分,「正表明了在先民心目中『月亮』這一天體同『夜晚』這一時間的密切聯繫,故先民便以『月』的形象來記『夜』這個詞」。朔:從月,從屰。「月初之名也」(《釋名》),本義:農曆每月初一。「屰」在甲骨文裡「象倒人之形」,表示月亮初生,描繪了最初的上弦月景色。

日升月落是常態,但是,日月同輝也是經常出現的景象——

朝:「會意。甲骨文字形,從日在草中,從月。字象太陽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隱沒形。本義:早晨。」(《高級漢語大詞典》)

由於日月是先民時間意識的觸媒,後世的漢字便多以日、月的偏旁來表示時間概念,例如「早」、「昧」、「晚」等。

日升月落還僅僅只是日夜輪轉的第一時間感覺。

相關焦點

  • 奧特曼:超古代巨人變成石像,為什麼卡蜜拉沒事,迪迦失去了意識
    那就是超古代巨人在3000萬年前都變成了石像,為什麼後來卡蜜拉復活了記憶猶存,迪迦卻失去了意識呢?他們都經歷了什麼?要說超古代的地球,那可不是一個好地方,雖然當時的人類科技非常發達,但是卻面臨著眾多怪獸的威脅。
  • 古代砍頭,腦袋當時還有意識嗎?還真有人敢做這樣的實驗!
    小說和影視劇中倒是一致認為人的頭與身體脫離後還是會有短暫意識的。比如《三國演義》中,呂蒙襲取荊州,斬殺關羽,孫權將其頭顱送給曹操,曹操對關羽的頭顱說:「雲長公別來無恙!」不料關公突然口開目動,鬚髮皆張,嚇壞了曹操當然,這個略顯誇張了,畢竟從關羽被殺到送給曹操,中間時間起碼過了一個月了。還有野史曾記載,明末抗清英雄瞿式耜就義後,眼睛依然睜著,家人連說:公子平安無恙、焦侯也平安無恙,他才閉上眼睛。
  • 古代中國的星崇拜與「救星」意識的發生
    在深信「天人之應」的意識背景下,天上的星辰名號,有時可與世間某種社會身份對應。《史記·天官書》言天際星象,既有象徵「太一」(天帝)者,也有對應「三公」「正妃」「藩臣」「上將」「次將」「貴相」「諸侯」等諸星座,還有對應社會底層人等的「賤人之牢」。在這一時期,具有明確勞作者身份的「牽牛」「織女」成為天星名號,頗值得注意。
  • 陳群志:時間與意識之關係的三重論說
    並且,胡塞爾的「滯留—原印象—前攝」的時間結構與奧古斯丁「記憶—直接感覺—期望」的時間結構也有著相似之處,時間自身是由活的當下意識的滯留(對已流逝的意識活動的記憶)—原印象(對當下意識活動的直接感覺)—前攝(對將出現的意識活動的期望)所構成的統一體。
  • 從哲學角度聊聊人造意識:是誰將意識囚禁於時間之中?
    承接點在於海德格爾的死亡觀念,在海德格爾看來,人的死亡是某種未曾體驗卻無比真實的感覺,因為時間意味著可能性,而死亡則是可能性的終結。如果將人類看成某種整體的話,海德格爾式的可能性終結就會以《人類之子》的形態出現。《人類之子》是一部關於未來的科幻片。
  • 古代常說「午時三刻」,到底古代對時間是怎麼劃分的?
    現代對一天時間的定義是以標準的24小時制,國際上通用的計時方法是將一天分為上午 我們中國當今所用的「北京時間」就是以東經120度~東經105度這個時區作為代表,這個時區也被稱為「東八時區」,北京時間正是以東經112.5度作為太陽一天運行軌跡的參考線。這一帶地區在北京時間正午12:00看到的太陽就是位於一天最高的位置。 當今的24小時制是將每個小時分為60分鐘,每分鐘60秒。
  •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宇宙意識: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古代描寫洞庭湖的佳作層出不窮,著名的律詩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杜甫的《登嶽陽樓》,以及範仲淹的散文《嶽陽樓記》。它們都以自己的特點和豐富的內容而千古不朽。但就平靜的洞庭湖之夜並把自己置身湖上舟中來抒發豪情逸興的佳篇,卻並不多見。
  • 思想的起源:自我意識的覺醒
    考古學家認為社會分層和等級制度早在2.8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了,因為不可能在埋葬每個人的時候都能有上千個花費如此漫長時間製成的珠子做陪葬品,否則就沒有時間從事真正的勞動了,而考古發現也事實如此。因此,用珠子做陪葬品的人有可能是某種宗教人士,人與人之間的裝飾差異化也表明早期人類具備的「自我」感開始出現。
  • 我們需要兼顧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意識
    如果把時間意識同政治行為聯繫起來,或許可以解釋很多事情。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馮克利教授曾經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表示,有利的制度形成改變時間歷史,但這既不能只關注當下,也不能只關注未來,而是要兼顧過去、現在和未來,這才能構成歷史時間框架和歷史哲學。
  • 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如何精確掌握時間的?
    今往古來來說說古代沒有鐘錶,人們是如何精確掌握時間的?古代沒有現代的機械錶、電子表、石英表,但是也有計時器,不過精確度不高,達不到現代人對於時間掌握程度的要求罷了。目前經科學發掘出土、有準確年,為了適應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根據晝夜的交替,逐步形成各種計時的方法。
  • 時間與意識 | 真的存在過去、現在、未來嗎
    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胡塞爾必須要在現象學的脈絡下追問時間如何可能?而且,在這裡要追問的不只是客觀的時間如何可能,還有意識的主觀時間如何可能?也就是說,意識憑何能有回憶、期望、反思等等結構和功能,以及這些結構如何令我們經驗到一個客觀的,作為萬事萬物發生維度的時間?
  • 古代怎麼計時的?一天到底是十個時辰還是十二個?了解古代的時間
    現在時間對於我們來說僅僅是一個數字,或者說它記錄了我們一天天的過程,代表了秒針,時針,分針不停的轉動,但是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時間不僅僅代表了時間,它還是很多種不同寓意的集合體,還代表了陰陽時刻等等。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古代那些個特殊的時刻的含義。
  • 沒有鐘錶、手機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看時間的?
    就拿看時間來說,我們想要知道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什麼手錶啊,手機啊,電腦啊,都可以準確的告訴我們時間,但是在古代呢,古人是怎麼知道時間的呢?今天,作者為大家分享一些古代的計時方法,看看有哪些驚嘆到了你?太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太陽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看時間方式了,這也形成了古時候人們的勞作規律。
  • 古代人通過什麼來測量時間?古代智慧的結晶
    時間,對於我們的生活來說非常重要,時間清楚的表面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是有條不紊的,而恪守時間就是使人信任的前提,準時辦事,恪守時間,往往就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我們平時可以通過鐘錶,手機,電腦等方式知道時間。
  • 意識是虛擬還是真實存在的物質?人類大腦究竟是如何產生意識的?
    人類會思考意識對人類那麼重要,可是人類至今不知道意識究竟是什麼東西,人類只知道意識是存在的,但是意識以什麼樣的形態存在,它又是如何產生的始終找不到確切的答案。目前科學家經過總結分析,認為人類能夠產生意識這種高級活動,存在兩種可能性。
  • 中國古代紀時奧秘
    當我們試圖進一步了解古人探究先民的時間觀念時,面對古代文獻中種種難解的紀時詞語,卻也難免喟嘆:我們對於古人所知甚少。《長安十二時辰》近日熱播,引發人們對「唐朝版24小時」,甚或中國古代紀時方法的濃厚興趣。中國古代紀時有何奧妙?張衍田的新作《中國古代紀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版),為我們掃除古代紀時知識上的盲區,了解乃至理解古人世界提供幫助。
  • 「媽媽,時間是什麼?」年齡階段不同,時間意識也不一樣
    我們沒時間了!」對於成年人來說,這樣的表述很好理解:我們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時間不多了。但是對於涵涵這樣三四歲的寶寶來說,媽媽說的話讓他倍感困惑,難以理解。「時間是什麼?有什麼用?能吃,能玩嗎?」比起手邊有趣的遊戲,玄而又玄的時間,實在算不上什麼?這可能就是我們的催促總是不起作用的原因。那孩子該如何認識時間呢?
  • 研究表明:人在死亡後一段時間內仍會存在意識
    專家們對於人類死亡後會發生什麼一直爭論不斷,比如,人死亡後會見到什麼,人們是否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亡。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當人類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大腦還會繼續運作。也就是說,大腦會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亡了。據福克斯新聞報導,一項令人難忘的新研究表明,當我們死的時候,我們會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因為我們的大腦一直在工作,能讓我們意識到周圍發生了什麼。
  • 書單︱看不懂《時間簡史》?還有這些關於「時間」的好書
    中譯本:貓頭鷹書房,嚴麗娟譯,2015年;海南出版社,嚴麗娟譯,2016年)我們生活在時間中,時間滲透於我們意識及思維的各個層面。但時間究竟為何物?它看不見、摸不著,雖能衡量測度,卻很難把握本質。思想家和科學家耗費漫長時間來不斷思索,仍舊無法解答時間留下的諸多謎團。時間的自然循環如何進行?曆法與人類互動如何建構?時間與文化有何關係?時空旅行是否可能?
  • 時間到底是什麼:真實的存在還是意識幻想?
    據國外媒體報導,時間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一直以來似乎是物理學家需要解決的課題,但是來自杜克大學的神經系統科學家沃倫·梅與理論物理學家斯莫林就這一問題進行了討論,時間到底是真實存在還是一種終極幻想?科學家認為我們現在的經歷是真實存在,並不是幻覺,斯莫林與大多數理論物理學家一樣,都在思考主觀與虛幻世界之間的區別,而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時間只是一個時空的維度,事件沿著時間箭頭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