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時間意識的核心概念是「時」。
「時」字在甲骨文中從「日」,從「之」,而「之」字雖為聲符,卻兼具表意功能,有「適」、「往」的含義,於是,「時」字就是示意太陽在運行——太陽的運行是中國先民最初的計時方法。《說文解字》在解說「時」字時也認為:「時,四時也,從日。」
太陽是初民時間意識
的喚起者。例如日:本義為「太陽」。日出到日落為一個白天,於是,「日」引申出「白晝」的含義。
「懸象著明,莫大於日月。」(《易·繫辭》)月亮作為「夜光」,也是先民時間觀念的觸媒。
甲骨卜辭「月」、「夕」不分,「正表明了在先民心目中『月亮』這一天體同『夜晚』這一時間的密切聯繫,故先民便以『月』的形象來記『夜』這個詞」。朔:從月,從屰。「月初之名也」(《釋名》),本義:農曆每月初一。「屰」在甲骨文裡「象倒人之形」,表示月亮初生,描繪了最初的上弦月景色。
日升月落是常態,但是,日月同輝也是經常出現的景象——
朝:「會意。甲骨文字形,從日在草中,從月。字象太陽已出草中而月亮尚未隱沒形。本義:早晨。」(《高級漢語大詞典》)
由於日月是先民時間意識的觸媒,後世的漢字便多以日、月的偏旁來表示時間概念,例如「早」、「昧」、「晚」等。
日升月落還僅僅只是日夜輪轉的第一時間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