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詞中的宇宙意識: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2021-01-09 文化的理想國

古代描寫洞庭湖的佳作層出不窮,著名的律詩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杜甫的《登嶽陽樓》,以及範仲淹的散文《嶽陽樓記》。它們都以自己的特點和豐富的內容而千古不朽。但就平靜的洞庭湖之夜並把自己置身湖上舟中來抒發豪情逸興的佳篇,卻並不多見。

這裡,我們主要談一談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這篇文章進行分析。張孝祥一生胸襟磊落,品格高潔,但在官場中屢遭讒言, 內心充滿著悽涼之感,甚至生出憤激之情。1166 年,張孝祥因為遭到讒言而落職北歸,在北歸的途中經過洞庭湖,在湖上夜遊的過程中,他獲得了一種心靈上的慰藉,努力從困惑、苦惱中掙脫出來,終於在對自我人格的確認中,獲取了一種面對險惡現實的精神力量。詞中作者描寫了月下洞庭湖空明澄澈、曠遠清淨的美妙景象,表白自己雖遭打擊卻胸懷坦蕩、泰然自若的處世態度。

這是一首即景生情、寓情於景的抒懷之作,上片側重寫景「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三句點明所處的地點、時間和景物節候特點,與其說這三句是描寫自然景物湖面的平靜,其實是想有意識地展示自我內心世界的寧靜,更重要的是引起下面的「天人合一」的澄澈境界;「素月分輝,明河共影,」 二句補寫月色之美:「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通過這兩句的描寫暗示出物我和諧的一種境界。「表裡俱澄澈。」 交代獨自泛舟湖上,暗示出舟中人的心跡;「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二句以虛帶實,自然引出下片。

下片側重抒情,承上片「心會」二字,抒月下之感懷;由「應念」 領起下文,點出夜晚過洞庭湖的緣由,似承而轉,以下直抒胸懷,回想自己在仕途的道路上不平坦的遭遇;「 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二句,在結構上與上片「表裡俱澄澈」一句相呼應, 乃全詞意脈之所在,自己已經高潔到一種如冰雪般晶瑩剔透, 卻還遭人誣陷;「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二句承上, 寫自我形象,抒堂堂正氣,體現了作者曠達高遠的襟懷;「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三句運想像的手法,表達出浩蕩的胸襟;「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二句回扣中秋題面,體現了一種「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一種超然心境作結,此處的妙處仿佛只能用「只可意會」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詞人獨自泛舟湖上,面對「滄浪空闊」,產生了以天地為棟宇、以萬象為賓客的意念,精神似與宇宙大化相通,達到了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認為這首詞表現了深邃的「宇宙意識」。張孝祥在文中所表達的「宇宙意識」更偏重於一種「天人合一」的品格。

在前人蘇軾的《前赤壁賦》文中:「客亦知夫水與月呼?……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表達的是一種徜徉在一種被宇宙所懷抱的那種無人能體會的快樂,通過人與宇宙這樣一種無界限的關係,將自身的困惑、苦惱抒發出來。張孝祥的這首詞,不僅繼承了蘇軾的道路,同時也表現出自己獨特的思想意境,通過他高潔的人格和高昂的生命活力作為寫作的基礎,借星月皎潔的夜空和廖闊浩蕩的湖面為背景,創造出了一個平湖秋月、坦蕩無涯的藝術意境和精神境界。

談到「宇宙意識」就會聯想到很多詩中也有所體現。唐代詩人張若虛筆下的《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流瀉著的是一片如夢如幻、哀怨迷惘的意念與思緒,作者通過人生的有限與水月無盡的「永恆」進行對比, 流露出無限的悵惘;而在這悵惘之中,又夾雜著某種憧憬、留戀和對「人生無常」的輕微嘆息。

這是一首發出關於對宇宙與人生關係的思考和對遊子思婦的惋惜之詩。儘管對於青春、人生苦短有著一種傷感,但是嘆息輕微,在傷感的同時,詩中也表達了一種對生命的留戀,對青春的珍惜;儘管有對夫妻離別的哀愁,然而表達的時候卻飽含溫情,含蘊著對於夫妻重逢這一美好時刻的憧憬與期盼。通過情感的表達可以感知到詩文是痴情純真的,卻又帶有著一種「涉世未深」的稚嫩。

唐代的另一位詩人陳子昂的詩歌《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同樣也表現出一種人與宇宙相對立的一種關係,但是與《春江花月夜》 相比,《登幽州臺歌》表現出的是一種深廣的憂患意識, 凝聚了自《詩》和《楚辭》以來無數敏感的騷人墨客所深深感知著的人生的、政治的、歷史的「沉重感」。同時也顯現出很濃厚的「孤獨性」——茫茫的宇宙似乎是與詩人「對立」著的, 因此他感到「孤立無援」而只能獨自愴然淚下。

張孝祥這首詞是通過描寫洞庭湖反襯出自己內心的高潔, 通過獨特的「宇宙意識」將本文的藝術境界得到升華,因此在眾多描寫洞庭湖的詩篇佳作中,通過讚美景色來讚美自己的「高風亮節」這一特殊筆法而經久不衰,這是本詞審美魅力之所在!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關於十五月亮十六圓的詩句 中秋夜賞月和詩詞更配
    中秋夜的那一輪明月,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們所鍾愛的意象,成為他們詩詞中經常出現的對象,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小編帶大家去欣賞那些關於月亮的詩句。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董元奔:意象美·境界美·哲思美——江月為什麼引人入勝
    江月的意象之美包括生活意象的形態各異,藝術意象的形態各異;江月的境界之美包括生活境界的遼闊與深邃,藝術意境的遼闊與深邃;江月的哲思之美則包括形而下的人生之悟和形而上的宇宙之惑。意境在形成過程中,主客觀的交融呈現出逐步深化的動態趨勢,在交融尚不夠充分的時候,依據王國維的說法,意境是一種有我之境,即作者的身影在意境中若隱若現;當交融非常充分的時候,意境就成為無我之境了,即作者完全退出意境,意境便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的感染欣賞者。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江月之美,不僅同樣存在著意境的廣闊和深邃之美,也同樣存在著從有我之境到無我之境的意境形態的演化。
  • 12首最為孤獨的古代詩詞,描寫的孤獨讓每一個讀者身臨其境
    有人在孤獨中寫下很多傳頌千古的經典,有人在孤獨中創造了很多偉大的發明,有人在孤獨中悟透了很多人生哲理…孤獨,並不是一潭死水,你害怕孤獨才會令它成為一潭死水!天才都是孤獨的,他不一定喜歡孤獨,但比起孤獨他更不喜歡喧譁,所以他選擇孤獨。
  • 法治文苑 ▏天鵝的優雅與自尊;詩詞鑑賞;語錄箴言
    在中國不太容易有這樣的場景,中國的鳥類警惕性都特別高,因為隨時都有可能被人抓起來吃了。當我們把食物撒在水裡時,各種鳥類蜂擁而至,海鷗為了搶食開始互撕;大雁和野鴨乾脆直接上岸到人手裡爭食;水裡的天鵝越聚越多,本來在很遠的地方的天鵝都遊了過來,但天鵝不像其他鳥類那樣嘰呱亂叫搶食。
  • 此古詩是唐詩的頂峰,唐朝最美的古典詩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附...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 那些詩詞裡的月亮 中秋古詩詞賞析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在中華民族長達幾千年的民族文化中,表現出了其豐富多彩而又別具一格的一面,在中國古代,有著關於中秋節的種種傳說,而關於中秋節題材的詩、詞更是浩如煙海;那麼關於中秋節的詩句你知道多少呢?
  • 中國古人何以對月亮情有獨鍾
    古代天子春天要祭拜太陽,秋天要祭拜月亮。祭拜太陽是在早上,祭拜月亮是在晚上。 人們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學作品中則大量描寫、詠嘆月亮。以李白為例,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與月亮有關。可以這樣說,唐宋以來沒有哪一個知名詩人或詞人沒有寫過月亮讚歌。 古人為什麼對月亮情有獨鍾呢?
  • 中秋望月詩詞集納 與月為友的詩人留下詩句佳作
    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在造物賜予人類的財富中,月亮一直是人類詩詞中的永恆意象。宋人葛立方有言:「月輪當空,天下之所共視,故謝莊有『隔千裡兮共明月』之句,蓋言人雖異處,而月則同瞻也」。(《韻語陽秋》)在清淨的夜色中,人們望月、賞月、玩月,也在行旅中對月懷遠、思念故人。
  • 千年來水平最高的20首詩詞,值得一讀再讀!
    今日,詩詞君選出我國文學史上評價最高的二十首詩詞,它們有著最雋永的文字,最唯美的意象,最驚世的才華,最濃鬱的情感……詩中至詩,詞中至詞,不負千年詠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 黃金樓望雲間 江月晃重山 這些詞牌不常見 只看名字已一眼萬年
    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大宋王朝,是個造就文學奇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