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紀時奧秘

2020-11-25 中國社會..

  觀察天象和物候是農耕時代非常重要的活動。華夏先民很早就開始「觀象授時」,以之指導日常生產和生活。隨著文明的演進,中國人最終創製出一套嚴密完整的紀時系統:一年354個日夜被大致分成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在19年間額外增置7個閏月。每天分為12個時辰,從黑夜到白天按照子、醜、寅、卯的地支順序周而復始……即便是在紀時體系西化的今天,我們依然對這些知識並不陌生,能夠根據天上的月相判斷是農曆何時,或者在生活中隨口說出驚蟄、清明和立秋等節氣月份。當我們試圖進一步了解古人探究先民的時間觀念時,面對古代文獻中種種難解的紀時詞語,卻也難免喟嘆:我們對於古人所知甚少。《長安十二時辰》近日熱播,引發人們對「唐朝版24小時」,甚或中國古代紀時方法的濃厚興趣。中國古代紀時有何奧妙?張衍田的新作《中國古代紀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版),為我們掃除古代紀時知識上的盲區,了解乃至理解古人世界提供幫助。

  古人認識時間由日到時、月、年

  按照古人認識時間的不同概念,該書分日、時、月、年四部分進行講述,每部分又對古人如何理解並具體紀錄該類概念進行了具體討論。作者對這一順序的內在邏輯給予解答:古人的時間意識從認識到太陽東升西落的「一日」開始。在「日」的概念產生後,在應對具體生活和生產需要時,又將一日劃分為若干個時段,「時」的概念隨之產生。在觀察月相時,根據月相的周期變化而產生「月」的概念。寒暑交作、萬物榮枯、周而復始,「年」的概念自是生出。日、時、月、年的順序,反映了先民認識時間的先後歷程。

  先民對每一類紀時概念都有著漫長而曲折的認識過程,在各個歷史時段也產生了不同的紀錄方法。我們可以略舉書中「時」的概念。根據商代甲骨卜辭可以看出,人們按照天象的晦明變化和生活習慣,將一天分為旦、朝、大食、中日等8個時段。而到了春秋戰國以至秦漢以降,人們已經能夠將一天分成相等的時間段,十時制、十六時制、十二時制先後產生。這些時制中,雞鳴、平旦、日中、日昃等時名依然是對天色晦明變化的描述。之後的《淮南子·天文篇》,則開始將一日十六時的名稱與太陽運行所經的「暘谷」「鹹池」「扶桑」等16個處所對應,體現了強烈的神話色彩。從漢代開始,人們將十二地支與十二辰相配,體現出漢人獨特的宇宙觀念。從思想史的意義上說,紀時法的演變除了體現科技的發展,也反映出不同時期人們思維世界的差異。使用子、醜、寅、卯等十二時辰紀時法的漢人,與使用旦、朝、大食紀時法的商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並不一樣;以秒為日常生活中最小時間單位的我們,也與以刻為最小時間單位的古人世界觀差距巨大。學習古代世界的紀時法,其意義並非只是知識的拓展,同時也意味著我們能夠更加接近古人的心靈,觸摸古人的思維世界。

  系統介紹古文獻中的紀時方法

  全書寫作重心不在於傳授複雜的天文學知識並進行相關推算,而是將天文曆法知識與古代文獻相結合,系統介紹古代文獻中出現的各種紀時方法,指出常見誤區,最終目的在於幫助讀者獲得基本常識,以便於正確理解古代文獻。鄧廣銘先生曾經指出,研究中國古代史有四把鑰匙,其中一把就是「年代學」。了解中國古代紀時法,具備古代天文曆法的基礎知識,是獲取年代學這把鑰匙的必由之路。

  我們在讀書時,常會碰到各種不易理解的紀時用語。例如《資治通鑑》正文第一頁有「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令人難以索解。在通行整理本中,整理者在「著雍攝提格」後加括號說明為「戊寅」,「玄黓困敦」為「庚子」。根據這樣的說明,似乎「著雍攝提格」和「玄黓困敦」都是紀年的名稱,事實上,如果我們具備古人紀年方法的知識,便會明白這二者均為太歲紀年的名目。先秦時代的人們認為歲星(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的時間為十二年,在黃道上每年行經一個位置,稱為一「次」,遂用歲星所在的位置進行紀年。但是,由於歲星實際運行一周天的時間並非十二年,於是人們又創造出一個假象的星體「太歲」來紀年,其周期正好為十二整年。太歲紀年法中,十二年中的每一年各有一個年名,稱為「歲陰」,又將十天幹也用於太歲紀年,同樣並賦予新的名稱,稱為「歲陽」。上面的「著雍」和「玄黓」都是歲陽之名,對應的是「戊」和「壬」,「攝提格」和「困敦」則是歲陰之名,對應的是「寅」和「子」。這兩個詞語指代甲子紀年法中的兩個特定年份。歲陰、歲陽的名稱見於《爾雅》《淮南子》等書,是秦漢時人們熟悉的知識話語,如果不具備相關知識,遇到此類紀年法就不免困惑。

  深入淺出表達天文曆法學知識

  再舉一例:1938年11月13日,為了不讓長沙落入日本人之手,國民政府決定焚毀長沙,大火最終釀成一場巨大悲劇,史稱「文夕大火」。火災發生在晚上,故而稱「夕」,但為何稱「文」,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民國時曾經行用過一種韻目紀日法,「文」正好是指代13日的韻目字。所謂韻目紀日,即以作詩時所用平水韻的韻目用字,來標示一月中的各日。例如上平聲第一韻目字「東」,指代月中的第一日。由此可見,了解古代的紀時知識,對於讀懂古書和了解古人,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一些格外容易犯錯的問題,比如年號和鬥建等,書中也有專門說明。以年號為例,年號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但在具體討論年號問題時,不僅普通讀者常常感到困惑,就連文史從業者也不免出錯。第四章中,作者專闢一節討論年號使用的各種特殊情況:比如先君去世,新君逾年改元;新先君去世,新君當年即改元;一年之內年號頻改等。了解這些情況,有助於我們正確推算古代君主的在位年數。

  清人汪曰楨有言:「讀史而考及於日月幹支,小事也,然亦難事也。」在中國古代知識體系中,天文曆法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然其專業程度卻足以讓一般人望而卻步。本書要言不煩,將天文曆法學的知識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指示讀書治學的門徑,誠為嘉惠讀者。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系)

相關焦點

  • 教資考試有關「文化素養——中國傳統文化」高分秘笈,中國天文曆法
    教資考試有關「文化素養——中國傳統文化」高分秘笈,中國天文曆法 三、古代時間 【地支紀時與現代紀時和五更】
  • 商周金文中的古代世界_文化中國_中國青年網
    商周金文是中國文字發展歷程的重要環節,也是記錄早期中華文明的重要物證。近日,「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展出。該展覽遴選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140餘件,從文字、藝術、歷史、社會、禮儀、信仰等不同角度解讀青銅禮器,展示早期中國絢麗多彩的文明成果,引導大家走進神秘奇譎、波瀾壯闊的金文世界,欣賞生動有趣、儀態萬方的金文藝術,解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金文故事,領略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的金文智慧。在此,謹從金文角度對商周古代世界加以解讀,以饗讀者。
  • 陰陽八卦及古代天文曆法
    (一)古代計時的方法1.漏壺 2.圭表 3.香篆 4.輥彈(gun dan)(二)古代農曆1.陰陽曆陽曆主要以太陽運動為依據,以一個回歸年,即太陽從春分點運行到下一年的春分點為一年。現在通用的公曆就是陽曆。陰曆主要以月亮運動為依據,以一個朔望月,即月亮從合朔(月亮位於地球和太陽的正中間)到下一次合朔為一個月。
  • 火星,中國來了!問天一號帶領我們走宇宙的奧秘
    2020年7月23日中午12時41分,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升空,開始它漫長的火星行程。火星距離地球最近時有5500萬公裡,而最遠時超過4億公裡,&34;預計需要經過8~10個月的漫長飛行才能到達火星。而這標誌著中國火星計劃正式開展。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發展到最後,有什麼奧秘?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擁有者歷史上最為豐碩、悠久的人類歷史文明的。而聞名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古代中國、古代印度、古代巴比倫和古代埃及文明,這四個文明成為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明歷史,他們給我們人們就留下-了很多的歷史文化瑰-寶的,而且還是很有區域性的。
  • 斑斕地圖——古代染色奧秘大公開
    原標題:斑斕地圖——古代染色奧秘大公開   五月的鮮花開遍原野,仿佛一幅天然的畫卷。陰陽五行,是天地間自然的色彩。此時的杭州玉皇山下,中國絲綢博物館正在舉辦「首屆天然染料雙年展」,並配套組織了研討會、工作坊、集市、公開論壇、研學行等豐富的活動。天然的色彩總是那麼迷人,不可複製。
  • 川劇變臉的奧秘是什麼?
    變臉的傳說這種看上去像魔法的技能,其實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變臉。它是傳統川劇(源於四川等地的戲曲劇種)的核心,其歷史可以追溯到300年前。相傳,變臉時所繪的圖案是古代人類在面對兇猛野獸時,為了生存,在臉上勾畫出的不同形態,以嚇跑入侵的野獸。
  • 中國古籍記載的月球奧秘,現今竟被證實,讓人難以置信!
    在中國的古代,不僅在詩詞中大量的出現了月亮,而且在史料中也大量的記載了月亮的故事,不僅有觀測的數據還有對於月亮的一些猜測。在中國的大唐盛世,曾經有一本書籍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秀才在嵩山遊玩,獨自一人,在山裡閒逛。
  • 中國流傳一部上古奇書,其中記載著宇宙的奧秘,如今卻被世人遺棄
    導讀: 中國流傳一部上古奇書, 其中記載著宇宙的奧秘, 如今卻被世人遺棄!中華文明山下五千年,很多人說我們作為華夏的子孫,有著豐富的文明和歷史遺產,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老者文字和書籍承載的,在古代有很多被人們稱為奇書的作品,被人們津津樂道。如《山海經》、《易經》、《魯班書》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但是卻因為太過於晦澀難懂,卻變成了如今人們視為封建思想糟粕的「爛書」,被世人所遺棄。
  • 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為後世留下了悠久豐富的光輝記錄
    古代天文資料,不為歷史學者所獨享,天文學許多新發現,也往往是藉助於歷史資料進行比較研究而得來。《漢書》儘管中國古代缺少用高度理論形式和幾何形式表現的天文天象體系,但準確詳實的古代天象記錄中國的曆法絕不是簡單的時間推算,這像一幅宏大的帷幕,曾上映過日月交輝、五星連珠、客星來訪、極光映天等絢麗多彩的奇異天象圖景,使人驚嘆不已。
  • 中國古代五大天文學家 ---石申
    他不但編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而且在四分曆、歲星紀年、行星運動、天象觀測和中國古代的佔星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佔卜星象,探尋奧秘群星閃爍的天空絢麗而神秘。從古自今,人類不斷探尋星空的奧秘,內心總是充滿虔敬。古人甚至把日月星辰奉為神明,希望能夠通過星象的變化預測人間的禍福。
  • 2020國考常識積累:100道古代文化常識判斷題
    ( )   3.大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有時也是教育行政機構。( )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學者或博學多才之人,與官職沒有任何關係。( )   5.書院是古代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由私人所設立的與官府沒有任何關係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如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容山書院等。
  • 「活動」潛望光學之境 領略物理之美——華夏科技學堂走進中國古代...
    追溯古代物理學歷史,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科聖——墨子,最早通過小孔成像實驗對光的直線傳播進行了科學解釋,這在光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原理,為光通信的發展打下了堅定的基礎。本次「華夏科技學堂」將帶領大家探尋古代光學的奧秘。活動將分為4次課程,首先探尋我國古代通信技術,探究小孔成像實驗操作方法及原理,潛望鏡的製作及其原理,最後帶領大家了解古代物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對於採用黃道坐標系的西方天文學記錄而言,採用赤道坐標系的中國古代天文學記錄資料,也許是人類探索宇宙和地球奧秘的寶貴財富。為了能夠綜合東西方天文學成就,科學地說明歲差與北極星變遷之間的聯繫,作者將從古代中國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觀測成果的角度去重新考察歲差現象。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沿用赤道坐標系,因此對北天區的觀測記錄應該可靠的。
  • 科普 : 劉青松—地球奧秘
    編者按:2020年9月20日,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社科聯聯合邀請南方科技大學劉青松教授作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為市民朋友們做了一場題為「地球奧秘」的精彩講座。如果以「代」為單位,從古至今地球演化經歷了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 蛇在古代為什麼被作為圖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著什麼?
    據說,蛇類和人類一樣,經歷了地球冰川期的考驗,在大千世界中同等有著它的地位和奧秘,關於蛇的故事傳說也流傳很多:希臘的美杜莎、埃及的蛇神以及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女媧,都有著蛇的形象。 而在聖經裡記載著蛇是邪惡的象徵,那麼在兩種古代文明中 蛇又是怎樣的形象?為什麼在中國古代會產生對蛇的崇拜?
  • 陰陽八卦背後蘊藏的文化和奧秘
    古老的八卦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古代的先人們以此推演天地自然之道,探索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奧秘,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懸而未解的謎題。其中最大的謎題,就是它精準的預測功能究竟是何原理。它到底蘊含了怎樣的奧秘,為何能如此神奇?起源和影響八卦思想,是中國古代先民原始的天文學知識與農業生產、人生哲學相互結合後產生的。從字面來看,「卦」字左邊的「圭」字指的是古代的一種尺子,專門用來測量太陽影子的長度和位置;右邊的「卜」字是象形字,一豎表示在地上豎的杆子,一點表示太陽的影子。
  • <中國古代100位科學家故事><中國古代科學家畫像>出版
    在今天舉行的《中國古代100位科學家故事》和《中國古代科學家畫像》出版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這兩本書記錄了我國古代傑出科學家的不朽業績和奮鬥歷程,大力營造了「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的濃厚氛圍,弘揚了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值得向全社會推介。
  • 草原「天眼」帶領中國兒童探索太陽的奧秘
    這個痴迷天文的男孩,1日和同學們一起來到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參觀,在這裡了解關於太陽的奧秘。國家天文臺明安圖觀測基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鑲白旗明安圖鎮,基地內安裝有由100面拋物面天線組成的射電頻譜日像儀。這臺國際一流的太陽射電望遠鏡,密切跟蹤接收來自太陽的射電輻射,被稱為「中國草原『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