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金文中的古代世界_文化中國_中國青年網

2021-01-14 中國青年網

  國家博物館供圖 餘冠辰/攝

  逑盤。國家博物館供圖 餘冠辰/攝

  簋銘文拓片。國家博物館供圖 餘冠辰/攝

  秦公鎛(丙) 國家博物館供圖 餘冠辰/攝

  西周早期何尊。國家博物館供圖 餘冠辰/攝

  國家博物館供圖 餘冠辰/攝

  【語言論壇】

  青銅器是中國先秦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質文化遺存,其表面鑄刻的文字被稱為金文、吉金文、鐘鼎文或銘文。商周金文是中國文字發展歷程的重要環節,也是記錄早期中華文明的重要物證。近日,「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展出。該展覽遴選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140餘件,從文字、藝術、歷史、社會、禮儀、信仰等不同角度解讀青銅禮器,展示早期中國絢麗多彩的文明成果,引導大家走進神秘奇譎、波瀾壯闊的金文世界,欣賞生動有趣、儀態萬方的金文藝術,解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金文故事,領略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的金文智慧。在此,謹從金文角度對商周古代世界加以解讀,以饗讀者。

  1.吉金文字 交相輝映 金文的藝術

  吉金文字萌生於商代中期,其後日益繁複、豐富,至秦漢時期仍廣為流行。商周金文因世而異、因地而異,漸次譜寫出早期中華文明的異彩華章。大體而言,殷商金文神秘瑰麗,西周金文典雅莊重,東周金文清新繁細。風採各異的金文面貌和藝術風格,濃縮了各個時代、地區、族群的禮儀生活與文化精神,反映了中國文字藝術的早期發展歷程,也記錄著中國早期文字的演進軌跡。

  商代金文以自名類為主,主要內容包括族徽與日名。商代中期開始,青銅器上出現了頗具象形特徵的族徽文字,即用來區別不同族氏的徽號標誌。族徽文字形象生動,包羅萬象,其創意靈感或來自對人體的認識,或源於對自然的感悟,或描繪生產生活,或發端刑法戰爭、禮儀生活。此類銘文慣用肥筆,起止處顯露鋒芒,筆力雄健,形體豐腴。族徽文字揭開了金文藝術的華章,保留了文字最原始的悸動,也是我們了解古代物質文化的橋梁。日名是以甲、乙、丙、丁等十種天幹字為祖先命名的一種稱名方式,如祖甲、父乙、母辛、妣丁等。日名金文是殷商貴族用青銅器進行祖先祭祀的直接證據,其中寄託著上古先民最質樸的血脈情感和原始信仰。張懋鎔等學者認為,使用族徽、日名是東方部族的特殊習俗,以周人為代表的西部國族不使用族徽和日名,這是商周文化的一個顯著區別。

  周人在青銅鑄造工藝上雖承襲殷人,然而飲食習慣、政治文化方面的差異,給青銅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周人滅商後,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輔」的政治理念,強調德對於維持天命的重要性。在此觀念的影響下,青銅禮器從裝飾風格到器用制度都發生了顯著改變。周初金文的整體風格近於商末,文字寬博張揚,布局參差錯落,敘事性金文逐漸增多。從康王時期開始,金文結字逐漸走向規範整飭。大盂鼎銘文是這一時期的典範之作,其結構嚴謹內斂,字體疏密得當,橫成行、豎成列,秩序井然,氣度恢宏。昭王前後,周人開始創建出自己的風格,一種明顯有別於商代的器用制度及審美體系逐漸走向成熟。西周中期是周代禮制變革的重要時期,此期金文理性與秩序並存,獨具特色的西周風格醞釀成熟。西周晚期金文大多規範典雅,部分金文則開始呈現多元化的風格傾向,引領後世文字藝術的發展方向。

  平王東遷後,周王室衰微,列國群雄並起,青銅器的政治、信仰屬性漸趨弱化,金文風格也隨之變化。諸國文字繁簡不同,特點各異。秦文字簡率實用,與其他國域文字相比略顯樸拙。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各國古文受到嚴重打擊,圓熟穩重的小篆和便捷實用的秦隸遂成為全國通用的文字。秦在文字史上承前啟後,隸書的出現對漢字形體影響深遠,古文字的帷幕徐徐下落,今文字開始展露風採。

  商周金文藝術風格轉變的同時,文字本身的屬性和特點也日益演進。晚商金文多象形字、會意字,圖畫特徵顯著,記錄思想、事件的屬性突出;西周開始,金文的字體、結構趨向線條化、簡省化、規則化,不少文字的形、意功能逐漸弱化,往往增加注音符號以增強其表音、表義功能,異體字減少,分化字、形聲字增加。這一過程減弱了早期文字的圖畫特徵,使文字更加符號化、語言化、規範化,這是中國文字走向成熟的標誌。

  2.鴻功令德 銘傳萬世 金文中的故事

  商周時期,祭祀、宴享、朝聘等禮儀活動是貴族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青銅禮器則是見證此類活動最核心的物質遺存,承載著政治、等級、禮儀、信仰、審美等文化內涵。製作青銅禮器時,作器者往往將自己的宗族背景、功名成就、家族榮耀等鑄刻於器表,銘以記之,傳之後世。青銅器猶如一位翩翩信使,穿越時空隧道,將解鎖歷史謎案的密鑰傳送至今。研讀這些佶屈聱牙而包羅萬象的金文,猶如洞開一扇時空之門,真實的上古情景瞬間再現,讓我們有機會揭開一幀幀珍貴的歷史畫面,重拾一段段懸遠的悠久記憶,探尋上古社會神秘動人的故事。

  商周金文或記族徽,或載名號,或鑄史跡,或刻度量,為我們了解古代社會提供了裨益。許多金文事跡,可以與傳世文獻記載直接對照,如利簋記武王伐紂,何尊記營建成周,虢季子白盤記徵伐獫狁等,可與《詩經》《尚書》《逸周書》《史記》等古籍互補互證。尤其珍貴的是,有些金文史跡已不見於現存典籍,此類內容可以鉤深致遠,填補古史空白。利用金文等出土文獻探索古史,早已成為學術研究的前沿課題。

  周代金文中發現大量與周王、公卿、世族有關的內容,反映了與當時政權體系、運行有關的許多細節。簋是周厲王鑄制的青銅重器,造型雄奇,體量巨大,銘文揭示了周厲王本人心目中尊宗敬祖、恭謹勤政的天子形象。牆盤、逑盤詳細記錄了連續數代周王的諡號和功績,並羅列作器者歷代祖先輔佐周王的榮寵與貢獻。這種將個人功名、家族榮辱與王朝興衰繫於一身的邏輯體系,與後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與理想相契合。周公、虢季、微史、善夫克、裘衛、毛公、南宮、錄伯、函皇父等為代表的世家大族人物、職事、事跡乃至族譜世系一一揭示之後,西周王朝的政治與歷史故事也鮮活生動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既是周天子穩固秩序、開拓疆域的手段,也是其補充資源的途徑。此外,貴族也都期待通過戰爭建功立業。一戰成名之後,功勳們往往將榮耀鑄于吉金,祭告祖宗並令其子孫後代永遠銘記。西周大量的戰爭類金文由此而來。它們是了解當時政治局勢、國族對峙、戰爭形態等內容的理想材料。

  從西周中期開始,金文中出現了一些有關財物、田地交易的內容,衛鼎、衛盉等銘文記錄的交易是在王朝官員的審定和主持之下完成的。土地田產買賣兼併之風愈演愈烈,標誌著諸侯勢力日益膨脹,王室權力衰落已經非常嚴重。土田流轉以及交易、契約等商業模式的探索和開展,給貴族生活帶來了便利,也對當時商貿乃至市民社會的成長帶來了積極影響。此外,周代金文中存在一些與法律、訴訟有關的內容,其中有不少翔實、生動的案件記載。琱生器群、曶鼎等銘文透露了諸多法律、訴訟程序方面的細節內容,對於了解古代法制大有裨益。

  3.天人之際 智慧存焉 金文中的智慧

  從萬象滋生的自然天文,到紛繁蕪雜的社會人文,上古先民對於天人之際的許多問題都作出思索,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並在天道與人道之間建立了特殊的紐帶。金文的字裡行間記錄著貴族的榮寵繁華和至誠祈望,透露著他們對於世界、人生、價值、生死的諸多認知,也閃現著古人探索自然與人文世界的智慧光芒。

  《論語》記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是人們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標尺。中國古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創造出獨特的紀時系統,並賦予其豐富的人文色彩。金文中,既有大事紀年法,如「王令南宮伐反虎方之年」;也有王世紀年法,如「唯王十又三年八月」。年、月、月相、幹支等紀時元素,將某些歷史事件的時間點精確地呈現出來,體現了古人感應自然、順應天時的智慧。一些要素齊全的金文標準器,不僅為今天的人們重新認識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坐標,對於探索西周諸王紀年等重大歷史課題也有重要學術價值。

  《左傳》記載:「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古代貴族取名非常謹慎,既有信、義、象、假、類等諸多規則,又有「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等許多忌諱。君子之名或蘊含吉祥如意的寓意,或寄託對於特殊時間、人物、事件的紀念,或表達良好的祈望。總之,人名凝聚著長輩的諸多期許,閃現著上古先民的智慧之光。商周金文中出現的人名不勝枚舉,有的名字中規中矩,頗具時代特色;有的名字則突破了種種規則,令人耳目一新,顛覆了人們對上古時期名字的一些認知。

  《詩經·小雅·頍弁》曰:「豈伊異人,兄弟甥舅」,表達了周代社會對於宗族、姻親關係的普遍認同。青銅禮器是商周貴族用來祭祀神靈、宴飲嘉賓的禮儀之器,對於古人凝聚宗族姻親、維持家族形態有著非常顯著的功能和意義。在周代宗法、分封雙軌並行的格局之下,國家政權與家族形態密切相關。《左傳》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兄弟甥舅之間結成的廣泛而長久的宗族、姻親聯合體,為維持家國形態的穩定、和諧奠定了良好基礎,其中蘊含傑出的政治智慧和深厚的社會經驗。商周金文中有不少與家族形態、婚姻關係有關的內容,為人們探索當時的家族、社會形態細節以及家族、邦國之間的紐帶關係提供了幫助。

  西周中期以後,金文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行文模式。銘文往往先自述祖先或作器者本人的榮耀、功名,然後表達對於王公、官長、宗親的感激之情,接著是對祖先、神靈的祝詞,最後在銘文結尾處綴以祈請福祉的吉祥語,即嘏辭,希望宗族榮耀能長長久久,伴隨昌盛的子孫後代流傳萬世。「萬年永寶」「萬年無疆」「眉壽萬年」等都是常見的金文吉祥語。這些用語反映了古人對於長壽、福祿的期許,也時時透露出他們對於生命、時間的感受和認知。

  (作者:翟勝利,系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展人)

相關焦點

  • 李學勤|青銅器和金文最低限度閱讀書目
    馬承源先生主編的《中國青銅器》(修訂本),是國家文物局主持編寫的教材,為學習青銅器者提供了系統的知識基礎。篇幅更大的是朱鳳瀚主編的《古代中國青銅器》,目前正在增補,不久印行的新版內容將更豐富和及時(編按:本書現已出版,名為《中國青銅器綜論》)。日本學者林巳奈夫有《殷周青銅器綜覽》,共三大卷,特點是廣收流散材料,頗有不易見到的。
  • 論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方法與文化價值
    期學者推算,這裡先後生產的制約有十萬銅料冶煉出來之後,便送到鑄造青銅器的作坊中去。鑄銅作坊大多數不在銅礦及煉銅作坊附近,因此銅錠必須經過有組織的運輸。這種銅錠,在考古工作中曾發現過。商周時期的鑄銅作坊,有的規模很大。
  • 學習金文不可不知的青銅器知識之一
    在青銅器上的字,就叫「金文」,古代青銅器被稱為「金」或「吉金」,所以又叫「吉金文字」,又因這類文字多刻鑄在「鍾」或「鼎」上,因而又叫「鐘鼎文」。金文既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優秀的書法典範。中國古代青銅器,是我們祖先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蟬》
    / 聚 焦 大 連 城 市 發 展 關 注 大 連 市 規 劃 展 示 中 心 /
  • 中國古代文明是不是一直都領先於世界?
    雖說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怎麼說呢,如果要說中國古代文明一直領先於世界,這個說法其實是很片面的。無論是開始時間上,還是到了人類史後期,中國古代文明都有落後於世界的時候,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不過綜合來說,中國古代文明還是相對很有優越性的。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馮時先生在《中國古代天文考古學》中,通過對一系列田野考古和文獻考古材料的天文學解讀,告訴我們——中華之龍,源於黃河中遊東段(即中原地區)史前(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期或者更早)先民在「觀象授時」活動中,對東方「蒼龍七宿」連線之想像性圖形。其中新宿二,即大火星,在黃昏時分出見於東方地平線之上空時(昏中),恰值「春分」,先民們就根據這個「象」開始放火燒山並播種粟、黍。
  • DIY古代鋪首中外小朋友迷上中國文化
    (原標題:DIY古代鋪首中外小朋友迷上中國文化)
  • 蝗蟲影響了中國古代文化?看似不可思議,其實又在情理之中
    據統計,在我國古代,平均幾年就有一次這樣的災難。但說起來不可思議——中國的文化源頭居然也存在著「蝗文化」的影響。其實仔細想來,也好理解,昆蟲,包括蝗蟲至少在2.37億年前就在地球上存在了,而人類出現不過四五百萬年,再到3600年前,一個叫商的民族才睜開他懵懂的眼睛,在龜甲與獸骨上描述各種昆蟲。
  • 古琴文化,古代文人情懷中「雅致」的體現和集中反映
    儒家思想中孔子曾經提出的六藝之中的樂就是指古琴這類的弦樂器,而且古琴完全可以說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美學的完美代表,是傳播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因此在每個朝代都格外的受到尊重。在這幾千年的發展中,古琴早就已經成為了古代音樂領域最重要的傳播和傳授音樂的樂器,流傳下來的琴譜數不勝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的瑰寶,形成的流派是繼承中國古代音樂成就的重要繼承。
  • 高智商瑪雅人,祖先或來自中國,其文化中帶有大量「中國元素」
    大家都應該很熟悉的瑪雅文化,它的出名,應該是始於2012年世界末日的預言,最終證明它的預言可能有別的意思,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其神秘文化的讚嘆。在中美洲,瑪雅文明就在美洲地圖的中央,這個狹長的區域,包括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地。
  • 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述
    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國已經有了青銅鑄品,但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目前所知大約是在夏代晚期。中國青銅時代的結束,和世界上其他國家與民族一樣,是由於鐵器被廣泛地使用,取代了青銅在社會物質文化中重要地位。一般認為,中國的青銅時代結束於戰國中晚期。]然而這一時代的結束並不意味著中國青銅器鑄造和使用的停止。
  • 中國古代青銅器都長啥樣?
    中國青銅器繁盛於夏商周時期,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造型莊重華麗,紋飾精湛優美,為世界所罕見,而且銘文內容豐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也是研究文字發展演變的珍貴資料。那麼,夏商周三代的典型青銅器都長啥樣?
  • 在中國古代有哪些神話故事和小說?給後世留下了哪些文化遺產?
    中國神話,是我國上古時期傳統文化的產物,反映了早期華夏兒女淳樸的思想以及古代人們對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幻想,並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表達了先民徵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主要經過寫書與口耳相傳等方式在民間進行傳播。
  •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上的神秘圖紋
    《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道:「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館藏 東周饕餮紋鼎鑑範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兇之一。
  • 中國古代青銅器,你知道哪些?
    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中國在公元前3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已少量出現青銅製品,一般認為在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中國便進入了青銅時代。然而在陝西臨潼姜寨遺址中發現的黃銅片、黃銅管金屬物,顯示在6500~7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對銅的冶煉、鑄造技術!
  • 中國古代青銅器製作工藝探析
    導言中國古代青銅器是中華早期文明的瑰麗結晶,是華夏先民偉大的創造,它既是古代的王權之物,又是最高品格的古代藝術品。青銅禮器的生產製作是整個青銅時代的工業核心,有一套複雜的系統流程,後人通過對青銅器上留存的鑄造痕跡的分析,可以反推出古代青銅器的生產流程和鑄造工藝,總結其中蘊含的工藝思想,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古代社會。
  • 雷丁尋跡·發現中國偉大古文明第二站——陝西寶雞
    一眼便望千年,置身博物館當中,我們從青銅器表面所篆刻的銘文(金文,最早的篆書)看到了中國數千年文明的歷史厚重感,以及世代傳承的文化和古文明的載體,同時,青銅器精湛的製造工藝更是令人讚嘆不已!精湛工藝 民族自豪青銅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於其克服了純銅的柔軟弱點,且具有熔點低、鑄造性能好等優點,逐漸成為古代銅器中的主要品種,並促進了車、船、雕刻、金屬加工等製造技術和農業、軍事及經濟社會的發展。青銅器的應用,代表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藝術水平,成為這一時代的鮮明標誌。
  • 方舟子:中國古代並沒有大象,所以「中國象棋」的起源是印度
    下象棋,是一項在中國流傳了千年的益智活動。在中國古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都喜歡象棋。雖然現代很多人不會下象棋,但是大部分的國人都聽說過它。傳說象棋起源於上古「六博」之戲,與圍棋並稱「博弈」先鋒,屬於中國古代非物質文化遺產。
  • 埃及歷史可以用曼涅託的王表,中國夏商周為何不用竹書紀年的時間
    李學勤:郭沫若的繼承人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出的時間基本是按照天文學為基礎推算的,而中國古代的天文記錄的錯誤率高達50%。因此,建立在天文記錄上的推算是十分不準確的。如果有興趣了解「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錯誤,可以閱讀我的文章《著名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豆腐渣工程嗎?》
  • 2018年自考《中國文化導論》基礎試題及答案
    《中國拉丁化字母草案》的作者是( )A.趙元任B.章炳麟C.瞿秋白 D.錢玄同4.下列佛學宗派中,屬於中國化佛學宗派的是(  )A.天台宗 B.法相宗C.律宗 D.密宗5.20世紀8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梁漱溟 B.徐復觀C.唐君毅 D.杜維明6.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日益僵化,行文的格式稱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