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青銅器和金文最低限度閱讀書目

2021-01-15 騰訊網

青銅器和金文最低限度閱讀書目

李學勤

青銅器研究既然已經形成一個重要的學術領域,有著相當長久的歷史,自然積累有大量的文獻和材料,而有關論作又正在與日俱增,其數量的繁多,早就使讀者目不暇給。上個世紀,胡適先生等曾編寫「國學最低限度閱讀書目」,這裡仿其先例,列舉一批關於青銅器和金文的最低書目,或許對初學者有所幫助。

通論青銅器的專著,最有名的應推容庚先生的《商周彝器通考》。這部書雖早在1941年問世,從內容的廣博精審來說,迄今還罕能比肩。《通考》最近有了新版,容先生的弟子曾憲通先生做了詳細說明和評價。

馬承源先生主編的《中國青銅器》(修訂本),是國家文物局主持編寫的教材,為學習青銅器者提供了系統的知識基礎。篇幅更大的是朱鳳瀚主編的《古代中國青銅器》,目前正在增補,不久印行的新版內容將更豐富和及時(編按:本書現已出版,名為《中國青銅器綜論》)。日本學者林巳奈夫有《殷周青銅器綜覽》,共三大卷,特點是廣收流散材料,頗有不易見到的。

金文著錄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稱為集大成當之無愧。此書有十八冊,於1994年出齊,最近又出了新版,有所增補。考古所另有《殷周金文集成釋文》,並十八冊為六卷,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一書,也有裨於《集成》的使用。

1 2

3

1 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共8冊)(精)

2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

3 殷周金文集成引得

臺灣嚴一萍主編的《金文總集》,體例與《殷周金文集成》相似而收器較少。兩書對勘,可用季旭升主編《與銘文器號對照表》。

《殷周金文集成》未及收錄的材料,劉雨先生與盧巖編有《近出殷周金文集錄》,又與汪濤編有《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在臺灣則有鍾柏生先生等的《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響彙編》。這幾種書儘可能收入青銅器圖像,是和《集成》、《總集》不同的。

金文的著錄表,以前最好的是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但該書成於《集成》以前。近劉雨等編著的《商周金文著錄總表》已經出版,是便於學者的好消息。

金文的文字編,容庚先生的《金文編》為權威之作,最後的版本是1985年的第四版。其後有幾本書加以補訂,最新的是嚴志斌《四版金文編校補》。即對於初學來說,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很夠用。

《金文編》以所謂圖形文字列為附錄,近日王心怡女士則專編成《商周圖形文字編》,可稱別開生面。

有關金文的工具書還有很多,這裡只舉兩種特別有用的:

一種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新出金文分域簡目》。這本書將有銘文器物按照出土地點分列,並把柯昌濟《金文分域編》等舊有記錄附在卷末,對於金文與地區關係的研究非常有益。只可惜書出在1983年,很希望有人接續這項工作。

另一種是吳鎮烽先生的《金文人名彙編》,初版印行於1987年,2006年出了修訂本。書中對每一個人名均說明其時代,描述其身份,不僅便於查檢,也為今後研究提供了許多啟示和線索。

通釋金文,即對金文作系統考釋的書,較早最著名的是郭沫若先生《兩周金文辭大系》,須用1958年重印本(有新影印版)。較後的可舉出於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可參看唐復年《器影集》)。日本白川靜的《金文通釋》也多有新見。

學讀金文,現在最好用馬承源先生主編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前述季旭升《與銘文器號對照表》也附有《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器號對照。

至於青銅器、金文方面的論著,數量浩繁,有些不易尋覓。好在不久前出版的《金文文獻集成》多有收錄,其間有的甚至是多年積學的人也未必讀過的。

要查這方面的論文,可用孫稚雛《青銅器論文索引》。該書下限到1982年,接下來有張憋銘、張仲立《青銅器論文索引》,包括1983至2001年。後面這部索引有厚厚三冊,充分反映出由於學科發展,論文大為增多。

索引的編纂當然會滯後於論文的出現。為了尋找近期發表的論文,一個辦法是利用中國考古學會編的《中國考古學年鑑》。《年鑑》到現在已經出版到了2007的一本,應該說是夠及時的。其中「考古學書目」和「考古學論文資料索引」都專闢有青銅器及金文部分,冊末「新發表古代銘刻資料簡目」也有金文專項,查起來十分方便。

以上所說,涉及的青銅器和金文主要是先秦的,這是由於傳統上青銅器研究重點在商周,秦代以下,特別是漢代器物儘管眾多,也有不少銘文,卻長期受到冷遇。容庚先生曾有鑑於此,繼《金文編》作《金文續編》,專收秦漢文字,並纂著《秦漢金文錄》,而實際上這一偏向至近年才有扭轉。

《漢代青銅器的考古學研究》

秦漢金文的著錄有孫慰祖、徐谷甫的《秦漢金文彙編》、徐正考的《漢代青銅器銘文選釋》。徐正考還有專著《漢代銅器銘文研究》和《漢代銅器銘文文字編》,後修改合編為《漢代銅器銘文綜合研究》一書。專門討論漢代青銅器的,還有吳小平《漢代青銅器的考古學研究》。

銅鏡性質特殊,時代也下延得非常晚。了解銅鏡,應先讀孔祥星、劉一曼兩先生的《中國古代銅鏡》和《中國銅鏡圖典》。這些年,公私收藏的銅鏡迅速增多,美不勝收,已經有多種圖錄出版,然而至今沒有總匯性的著錄,擬議中的銅鏡文獻集成和索引也尚未實現,不能說不是憾事。

《商周彝器通考》有「拓墨」一章,是容庚先生的卓識。研究青銅器,不懂得墨拓技術是不行的。有關這方面,建議去讀馬子云先生《金石傳拓技法》和紀宏章先生《傳拓技法》。這兩書作者都是見多識廣的技術專家,書雖簡明,卻極精要。

關於青銅器的修復,也是研究者必須了解的。富有經驗的趙振茂先生曾受故宮博物院吳仲超院長之囑,著有《青銅器的修復技術》,值得細讀。賈文忠《古玩保養與修復》書中的有關部分,也有重要價值。

讀者可能會注意到,青銅器研究這一學科分支還缺少一些大家需要的書:

首先是青銅器發現和研究的歷史。甲骨學已經有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一類的書,卻還沒有一種比較系統全面的青銅器和金文的研究史。白川靜《金文通釋》卷五第一至四章有「金文學史」,仍較簡略。

《金文通釋》

白川靜《金文通釋》卷五第一至四章有「金文學史」,仍較簡略。

《漢英文物考古詞彙》

目前論作中使用的名詞紛亂歧異,與此有關的,還有青銅器名詞的翻譯,現在可參用王殿明、楊綺華《漢英文物考古詞彙》中的「青銅器」部分。

其次是規範化的青銅器研究名詞。目前論作中使用的名詞紛亂歧異,很需要研究和審定,這當然是很繁難的工作。與此有關的,還有青銅器名詞的翻譯,現在可參用王殿明、楊綺華《漢英文物考古詞彙》中的「青銅器」部分。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
    首都師範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的一位學者感嘆,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建立了甲骨文「兩系說」的分期理論、發展了「非王卜辭」研究的李學勤先生卻走了。李學勤是當代學者中極少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是著名的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專家,對於甲骨學、青銅器研究、簡帛學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作出了引領式的傑出貢獻。
  • 學習金文不可不知的青銅器知識之一
    寫在龜甲和牛骨頭上的字叫骨文、甲骨文。在青銅器上的字,就叫「金文」,古代青銅器被稱為「金」或「吉金」,所以又叫「吉金文字」,又因這類文字多刻鑄在「鍾」或「鼎」上,因而又叫「鐘鼎文」。金文既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優秀的書法典範。中國古代青銅器,是我們祖先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 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李學勤
    文 ︳張國驥一,李學勤對於甲骨學、青銅器研究、簡帛學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著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專家,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因病於2019年2月24日去世,享年86歲。
  •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去世 曾指中國古代文明被貶低
    ,百科全書式學者李學勤於今晨去世。 在甲骨學、青銅器等領域均有重要建樹 李學勤1933年3月生於北京,是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辭世,一位百科全書式學者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李學勤先生於2019年2月24日早晨逝世
  • 青銅器的名字為啥有點「怪」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名稱大多有些「古怪」,用字也頗生僻。以青銅器的「飪食器」來說,就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鋪、盂、(奠下加皿字)、 、鍪、俎、匕……這些名稱除了器物本身有名稱和結合典籍可以確定名稱的外,有不少叫法都是後人定的。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金文,那麼金文又是什麼字體?
  • 商周金文中的古代世界_文化中國_中國青年網
    商周金文是中國文字發展歷程的重要環節,也是記錄早期中華文明的重要物證。近日,「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展出。該展覽遴選寶雞及其周邊地區出土的青銅器精品140餘件,從文字、藝術、歷史、社會、禮儀、信仰等不同角度解讀青銅禮器,展示早期中國絢麗多彩的文明成果,引導大家走進神秘奇譎、波瀾壯闊的金文世界,欣賞生動有趣、儀態萬方的金文藝術,解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金文故事,領略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的金文智慧。在此,謹從金文角度對商周古代世界加以解讀,以饗讀者。
  • 秦代的青銅器,已經有了令人矚目的發展
    先秦青銅器與秦漢青銅器之間,也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最突出的是後者已基本脫離了商周那種禮制,越來越日用化了。比如秦始皇陵陪葬遺蹟所出器物,有不少肯定是當時為建陵專門製造的,足以代表秦代青銅器的水平。這裡面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始皇陵西側器物坑出土的兩輛銅車馬,是實物一半大小的像真模型。其部件之繁多,結構之精細,都體現出青銅器工藝的最高造詣。俞偉超先生指出,這表明了秦代確能製作「形體極大的銅器」。
  • 論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方法與文化價值
    宋徽宗動機《宜和博古圖》後,在皇帝的推素和提倡之下,青銅器更成為珍異的收藏品,有的一件值幾十萬錢,其至百萬錢。解放以前,如1924年。端方舊藏的·組酒器出售海外,代價是二十餘萬元。今天我們認為青銅器珍貴,自然不是看其價格,而是講其在科學和藝術上的研究價值。青銅器銘文,即所謂金文的重要意義,早為眾所周知。現已發現和著錄的金文數以萬計。
  • 30歲成為最年輕的專家,55歲收藏200件青銅器,他的人生就像開掛
    在成為古物陳列所文物鑑定委員會的成員之前,他已經通過自身的努力,在金文領域佔領了一席之地。說起他和金文的緣分,還要從十幾年前開始說起。容庚在舅舅鄧爾雅的影響下,開始閱讀金石方面的書籍,並觀看到一些青銅器拓本,從此開啟了研究金文的歷程。
  • 青銅器上的西周史
    熠熠生輝的中華文明史,相當篇幅見於青銅器,見諸其上的那些佶屈聱牙又包羅萬象的古金文,有如摩斯密碼,傳遞、講述著上古中國的歷史場景和神秘故事。後人也得以從中勾勒出一個盛景中國。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選取143件青銅器精品,它們均自帶銘文,不僅器形莊重、典雅,裝飾繁複、雅致,而且文字清晰,篇幅較長,內容極其重要。
  • 李學勤:追尋遠古文明的源頭(圖)
    (資料圖片)記者 袁春乾 齊樹華 陳穎    人物介紹  李學勤先生是我國研究遠古文明的著名科學家,在甲骨學、青銅器、戰國文字、簡牘帛書及相關歷史文化等研究領域均有重要建樹。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
  • 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民心是政治的根本」
    李學勤:先秦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以及我們整個的文明長河開端奠基的部分。我們文明的一些基本特點,在這個時代已經開始具備了,之後都是從這發展而來的。所以要探尋中國古代文明和文化傳統的精髓要義,我們不得不從這個時候開始。
  • 《陝西古代青銅器》正式出版
    日前,《陝西古代青銅器》一書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  該書精選了陝西境內出土的100件(組)青銅器,主要圍繞青銅器的發現、發掘、流傳、收藏和研究過程,以及器物的特點特徵、歷史地位、文化內涵及重要意義,重點講述了青銅器背後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學習了解陝西歷史、研究青銅器文化的一部精品力作。
  • 韓天雍講座回顧|吉金為尚——甲骨文、金文書法賞鑑與研習
    2021年1月8日,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韓天雍教授應邀來到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帶來《甲骨文、金文書法賞鑑與研習》的講座。本次講座由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院長、博導羅宏才教授主持。
  • 中國青銅器演變發展的高峰期
    戰國嵌銅獸紋盤新的變化,首先表現在青銅器形制和紋飾的風格上。與西周以來的傳統器物崇尚質實典重不同,這時興起的風氣則偏於繁複細巧,清新綺麗。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盛行一時的比較粗放的蟠螭紋,很快變為纖小細密的圖案,習慣上就改稱為蟠虺紋。
  • 商代青銅器真假如何鑑別?
    商代青銅器真假如何鑑別? 1,銘文也稱金文,吉金文字的簡稱。是指鑄造或鑿刻在商代青銅器上的文字。 2,青銅器歷代都被稱為國之重寶。它的製作對象是皇帝或者王公大臣,地位非常高。國家有大事的時候都要用青銅器作為禮器,所以青銅器以禮器為主。最主要的器形包括鼎、鬲、簋、簠、豆、敦、爵、斝、觚、觶、觥、尊、卣、彝、壺、盤等。這些名稱在宋代就已經定了,主要來源於青銅器的銘文,沒有銘文的就約定俗成,一直流傳至今。
  • 文物知識:青銅器中的「鼎」,該如何辨別真偽?
    也就是說,在甲骨文以及金文中,」鼎「與「貞」是同源字,意為」盛大「。    到了清朝康乾時期,由於對青銅器需求的增加,作偽已成了專門的行業。根據容庚在《西清金文真偽佚存表》中的記載,有銘文的1176件青銅器中,就有317件是偽造的,而可疑的也高達173件。之所以鑑定出這麼多偽造的青銅器,是因為清代古人還沒有擁有現代高科技的造假手段,而是根據《三禮圖》中的記載進行偽造,因此設計的器型以及紋樣可謂不倫不類。
  • 河南工人取土挖出青銅器,20塊賣給廢品站,追回後價值20億成國寶
    河南工人取土挖出青銅器,20塊賣給廢品站,追回後價值20億成國寶我們都知道,很多著名的國寶級別文物,都是在無意之間出土的,這些文物都在某種意義上像是一串失落的項鍊,能給我們熟知的歷史增添很多新的東西,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記載的民族,在古代保存文獻當中,留下文字記載最多的三種語言,分別是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