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這個經典的哲學問題存在著一個包含生命與意識的科學答案

2020-12-04 科學信仰

我是誰?這個問題恐怕是世界上最無聊的問題了,我就是我,是張三,是李四,是李雷,又或者是韓梅梅。同時,從哲學的角度上來講,這個問題又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甚至於說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也並不為過。張三也好,李四也罷,這不過都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如果拋開這個名字之後,我又是誰呢?思考這個問題往往令人一臉茫然,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就會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我生從何來?去往何處?而這一連串的問題,沒有一個能夠得到確切的答案。這是因為從根本上來講,這可能並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一個科學問題。

要弄清我是誰,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我?於是乎就引出了一個經典的科學問題,生命與意識。生命與意識到底是統一的,還是毫不相關卻又緊密相連的?在科學界,觀點很多,不過都可以分為兩種,一種認為人的生命是一個統一體,意識完全是大腦活動的產物,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體和組織器官就是一個人的全部。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生命是一個結合產物,是身體與意識的結合,當然,也有人將意識稱之為靈魂,雖然其中有所不同,不過我們可以姑且認為都是一回事。這兩類觀點各有道理。

第一種觀點的認識,可以被現有的科學水平完全的證明,而且看起來也更實在一些。但是有科學家認為這種說法無法解決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我為什麼是我,我的意識為什麼支配著我這個身體。抱持反對意見的科學家和學者提出了一個較有說服力的說法,那就是其實人類自身已經意識到了身體和意識是分離的狀態。無論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任何一種語言和文化的人群,他們在提到自己的身體時,都會用到「我的身體」這種意思說法。乍一看沒什麼問題,細想起來就會發現玄機。

我的身體就如同我的鉛筆,我的錢包、我的電腦一樣,是我所擁有的一種東西,但並不是我本身。注意,在我們說我本身的時候,並沒有使用我的本身這樣的詞彙,這說明此時我們意識到了這時所說的是真正的我。不同的語言在這方面的表達意思也驚人的一致。當我們靜靜的思考這一問題的時候,甚至就是現在,我們似乎感覺自己可以站在一種上帝的視角去操控自己的身體,就如同是第三人一樣,有時候我們覺得我們的身體就好比電腦遊戲中的人物一樣,是第三人,而我們也似乎在以一種第三人稱的視角命令自己的手臂抬起,手臂放下。

如果這一切並不是一種幻覺,也許我們就可以更加確信意識是具有獨立性的。當我們死亡的時候,意識會離開身體,此時我們的身體無論從外部還是內部看起來都沒有任何的改變,唯一的不同就是生命的逝去,而生命可能就是我們的意識。它只是離去,卻並沒有消失。就如同一塊壞掉的硬碟,它和一塊好的硬碟並沒有任何的區別和改變,唯一的變化是裡面的信息不見了。注意,信息只是不見,並沒有消失,因為其是遵循信息守恆定律的。而我們的意識,又或者說是靈魂可能也是如此。當然,對此,現在也僅能給出科學性的理論解釋,事實只有等待科學的進一步發展為我們揭開謎底了。留下你的意見,來說說你對於意識和生命的科學看法吧。

相關焦點

  • 《科學大家》|當哲學問題遇上意識科學:聊聊"我是誰"
    意識科學會告訴你這裡根本沒有其他觀眾,是「屏幕」自己在觀看投射的內容,「屏幕」或許就是真正的「你」自己。但不同的意識理論對「我是誰」的理解並不一致。  如果有一天,可實現轉移意識到機器腦上,那麼機器腦上的「我」真的還是我嗎?同樣,不同的意識理論對如何轉移意識,對機器腦上的「我」的理解也不一樣。在本文,新興的意識科學將為您闡釋「我是誰」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
  • 當代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
    我們認為,當前意識的哲學—科學研究需要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是關於「意識是什麼」的問題,即在不斷深入的研究中,最終如何恰當、準確地界定意識,這既有賴於現象學也有賴於科學的努力。既然第一人稱方法的內容是關於意識體驗的自我揭示和報告,因此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意識體驗何以能夠自我揭示和報告,換言之,意識體驗的自我揭示和報告的基礎是什麼?
  • 有一個宇宙之外的意識在觀察我們?誰來決定我們的存在
    他在美國內戰時期所作的詩句,這樣寫道: 一個人對宇宙說: 「先生,我存在著!」 「然而,」宇宙回答: 「這一事實並未使我產生什麼義務。」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誰能給出一個好答案
    世紀拷問——生命是否有意義?「生命是否有意義?如果有,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這是一個一直困擾著整個人類的問題,每一種答案都是對這個問題的一種詮釋,一種可能的方向,一種個體的生命體驗。問題歷經千年,似乎一直沒有一個終極答案,而且沒有一個答案能夠完全解答這個問題。
  • 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原標題: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做什麼?我要到哪裡去?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幾千年,人類窮盡所有智慧都沒有個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不管是蘇格拉底,還是佛祖等等,到今天歷史上的各類哲學家,無不為這個問題傷透了腦經。
  • 哲學三連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來形容他的處境,熟不知這就是哲學上著名的「奪命三連擊」。其實這三個問題有著古老的背景,他們旨在讓人們認識自己,而這三個通俗問題的背後則涉及三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它們分別是: 自我意識的本質問題 ;人的本質問題;自由的本質問題。這是在代表人類發問,也是在代表每一個人發問。一個人從蒙昧中走出來、從沉睡中醒過來的時候,往往會問這三個問題。
  • 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是什麼,什麼是全同性存在,誰又和誰全同
    在傳統物理哲學的框架中,也根本無法解釋和理解量子力學領域中微觀物質運動的基本現象。由於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哲學上的迷惑不解,能級的量子化及波粒二象性等問題,在哲學的基本存在性質上、邏輯上都無法理解。量子力學始終無法找到量子現實與經典物理之間的調和理論。波和粒子兩種特性無法擺脫地糾纏在一起。既是粒子又是波,如此圖像及運動規律在已有的常識中沒有物理上的對應物。
  • 《時間簡史》包含的物理——始於哲學,過渡到數學,最後回到哲學
    我一直對宇宙學和科幻小說很感興趣,但令人尷尬的是,直到我的到了中學,我才意識到科幻小說是多麼的基於現實的科學。讀了霍金的書,我驚呆了,驚嘆於物理學的奇蹟,驚嘆於我們對宇宙的理解,驚嘆於我們對宇宙的理解最終如何塑造了我們的世界。我決定不再盯著天花板,而是要仰望星空。
  • 科學 哲學和神學
    承認這個理論,自然就承認了這個世界中人的意識的重要意義,而這一點,為唯心主義找到了科學的依據,從此人對世界的認識就多了一些維度,唯物論是建立在三維世界的前提下的,而唯心論已經超越了三維,認識沒有對錯,只存在維度的區別。有了這個認識。那麼任誰也不會輕易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發揮想像力,並作出自認為合乎邏輯的判斷。
  • 意識數學:用圖論回答存在問題
    我一直著迷於意識的矛盾性,每個人都知道他們正在經歷這種矛盾,但我們似乎無法調和這樣一個獨特的現象與我們宇宙的其餘部分。這個話題充滿了哲學和宗教的沉思,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任何一種解釋都是相互矛盾的。我想分享一種有趣的思考意識的方式,這種方式是科學可驗證的,同時也為長期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相當令人滿意的答案,比如「我死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 哲學與科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比如一斤棉花和一斤鐵誰下落更快的問題,我們只需要去做個實驗觀察一下就知道結果了。三十米同時放下,五十米同時放下去觀察它的結果就行了。而哲學卻不行,比如上帝(神)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對於基督徒來說他們自然相信上帝存在,而對於不信基督教或不信教的人來說,自然是不相信上帝存在。到底上帝是否存在呢?信仰上帝的人不能使非基督徒相信上帝存在,而不信仰上帝的人也不能使基督徒不相信上帝存在。
  • 愛因斯坦的問題:你相信月球只在我看的時候存在嗎?
    根據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觀察一個物體會使它失去它的量子性質,並坍縮成我們習慣的經典形式。波函數的這種坍縮意味著,我們所看到的現實只存在於我們在那裡觀察它的時候。觀察者不只是觀察現實,實際上他們創造了這個現實。但如果任其發展而不觀察它,物體會保持波動狀態。愛因斯坦曾經總結了量子物理學的奇異之處,他問一個朋友:「你相信月球只在我看的時候存在嗎?」
  • 馬克思主義哲學回答了哪些基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者都有兩把刷子,一是徹底的唯物論,二是徹底的辯證法,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叫做辯證唯物主義主義哲學。作為哲學的一個重要流派,馬克思同諸多哲學家面臨著一系列基礎問題需要解答,一切的哲學原理,運用法則都是建立在對基本問題的認知之上的。一、哲學是什麼?
  • 哲學問題的特質——日常生活的「三個問題」與哲學的「三個問題...
    這「三個問題」也經常被幽默化為哲學問題,體現著人們普遍對哲學的「熟知」。哲學家們通常也都會孤獨地追問與此類似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那麼,哲學家的「三個問題」與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三個問題」到底有什麼區別?不同於常識與「科學」中的人們,哲學家何以成為哲學家?哲學為什麼是哲學?對於大多數人甚至專門從事哲學的人來說,仍然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 李佔春——量子世界必須回答我是誰
    以上粗淺的議論,只是拿來主義玩弄的蜻蜓點水把戲而已,我們重點要探討的其實是這個話題——用量子視野來管窺我們自身和自己,因為用常規的尺子無法叩問我們的我是誰,其中包括我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究竟是怎麼回事。 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寫下的一段話——「『我們是誰』,這不僅是嚴肅的科學問題,而且是唯一嚴肅的科學問題」。
  • 王立銘專欄|生命的秘密(六):自我意識——我和我的世界
    對於絕大多數成年人來說,我們能意識到「我」是這個世界上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我」可以控制這個身體的喜怒哀樂跑跳休息;「我」可以和其他很相似的人交朋友、談科學;「我」也可以爬上高山、潛下深海、探索大千世界。但是在這一切之上,「我」和周圍所有的其他人、和「我」每天接觸的環境都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我」的概念,不是虛無縹緲的哲學概念,而是蘊藏在我們人類大腦中的一種能力。
  • 宇宙本源、物質與意識——結合哲學、物理學、生物學談談個人思考
    然而,哲學是在進行物理學、生物學等等唯物主義出發的自然科學研究之前進行的思考工作,所以,在我放棄思考、接受「物質」這個神給我制定的世界和規則之前,我還是想思考一下,這個世界究竟需不需要一個「神」,究竟需要不需要一個絕對存在的前提。接下來,必須引入一個重要的哲學原理,即人擇原理。
  • 人工智慧會有意識嗎?| 五部探索人工智慧哲學的影視作品
    理解大腦是如何產生意識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科學挑戰之一。一些哲學家認為「意識」是人腦「額外的東西」,超出了大腦的物理運作。另一些人則認為,如果我們堅持我們的標準科學方法,我們關於意識的問題最終會得到解答。幾十年來,人們一直試圖從我們當前的科學範式中來解釋意識,但進展甚微。現在,菲利普·戈夫(Philip Goff)提出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替代方案,可能為未來鋪平道路。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經典的命題,一些人根據這個命題又提出其他一些說法,如「我欲故我在」、「我動故我在」、「我吃故我在」,等等。如此一來,這個命題的外延就漫無邊際了。追本溯源,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嚴肅的命題,目的在於思考「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吃喝玩樂,後來提出的許多說法和笛卡爾哲學的本意相去甚遠,有些屬於搞笑式說法。
  • 什麼是哲學什麼是科學
    哲學研究的是絕對真理,科學研究的是相對真理!哲學問題的回答:問: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答:這個世界只有物質,沒有意識,人是物質機器,所謂意識只是一種腦程序映像,人機交換就很好說明意識只是一種電磁波映像,記憶也只是有如電腦的存儲功能,也是一種光電刻錄保存!如果說有意識,哪麼意識只是物質的一種運動形式,那麼人工智慧也是有意識的!所以嚴格說意識只是物質的一種運功,即意識是不存在的,只有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