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宇宙之外的意識在觀察我們?誰來決定我們的存在

2020-11-29 騰訊網

自19世紀以來,物理學家們親手結束了漫長的宗教時代——「上帝消失了」。

而又一手營造起了繁榮的科技時代,帶來了機器的轟鳴聲以及武器的爆炸聲。

工業經濟使傳統的家庭式農業勞作分崩離析,為了生計,人們不得不離開家人遠走他鄉

身體無處安家,心靈亦無處安家。

尤其是二次大戰以後,經歷戰爭創傷的人們,思考起人生的意義,思考存在的價值

這一時期,存在主義泛濫,注重以人為本,許多藝術作品都探討了一系列存在與虛無的關係。

經典詩篇的作者往往有過種種不幸,有著痛徹心扉的經歷。

作家史蒂芬·克萊恩就是如此。他童年時體弱多病,家人和子女相繼去世和夭折,本人也年僅29歲逝世。他在美國內戰時期所作的詩句,這樣寫道:

一個人對宇宙說:

「先生,我存在著!」

「然而,」宇宙回答:

「這一事實並未使我產生什麼義務。」

在兩千多年前,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也有類似地感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五章。「芻狗「意思是」草狗「。

用現在的觀點理解就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

這處事看似挺公平,然而,也意味著無情。人類需要關懷!

在中國,我們親切地尊稱天為「老天爺」,這其實隱含著希望「天」能愛護著它的子女們。

熱門小說《誅仙》中,張小凡從小全村被滅,而兇手竟然是自己最感激的師傅,隨後又接連受師門逼迫,面對著愛人為自己犧牲的現實。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似乎是這些遭遇命運不公的人們,對「天」撕心裂肺的埋怨。

在神明信仰消失的年代,科學成為我們新的信仰。

世界不再天方地圓,天上沒有神明注視著我們,人類接受了科學家們給我們營造的宇宙圖景

然則,當我們審視拍自其他星球的真實照片,會發現,那裡的大地了無生機,完全不存在城市及燈火,連構成生命最基本的有機化合物都沒有

深邃的太空中,無數的世界空無生命,更不用提智慧生命。

人類似乎如此渺小,無關緊要,孤獨地生存在小小的星球上。

曾經,如果有人問你,存在的價值是什麼?那你只需要回答——責任——就夠了。

在牛頓的經典物理學中,認為宇宙就像一個上緊了的發條。上帝設置好了一切,安排好了我們的命運,而我們只需要像提線木偶那樣機械地動著就好。

生命從誕生起就賦予了使命,必須走過上帝劃下的道路。人類不需迷茫,只需注意他們在哪兒,然後其他物質在哪兒

經典物理學家們指出,只要了解到足夠多位置的信息,也就能清楚命運將前往何方。

然而,量子力學闖入了我們的世界,它告訴我們,位置是不確定的,物質可以處於存在又不存在的疊加態。它的出現,遭到了哲學界和理論界的強烈反對,引起了宗教界的憤怒。

量子力學,是物理學的分支學科。它主要描寫微觀的事物,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

量子力學貌似讓我們掙脫了枷鎖,擁有了自由的意志,可以不按某種更高的權威安排的命運行走,但是關於「存在」的問題又暴露出來了。

「我們為什麼會存在?宇宙又為什麼存在?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而這次好像沒有確切的答案。

以下為我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僅供參考:

我們為什麼存在?

如果按著量子理論的思想,首先,物質的基本組成——原子——是處於存在又不存在的疊加態。這是狀態的波動,只有經過觀察後,它的狀態才穩定下來。

科學名詞解釋為波函數坍縮。

波函數坍縮,指的是某些量子力學體系與外界發生某些作用後波函數發生突變,變為其中一個本徵態或有限個具有相同本徵值的本徵態的線性組合的現象。

——來源於維基百科

這說得玄之又玄,難道物質必須被人看了一眼,才能確定存在?是的,物理學家們解釋,這非常符合微觀領域裡原子的運動狀態。

那難道是觀察幹擾了原子的運動狀態?然而,所有規避幹擾的測量方法都呈現了同一結果——觀察確定了原子的存在狀態

至今,科學家們也沒弄明白測量或觀察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為什麼存在?我覺得可以用一句歌詞表示這個答案,「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宇宙為什麼存在?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在膨脹,那宇宙必然來源於一個最初的點——奇點。

科學家們認為,奇點比電子還小,這意味著量子力學可以用來解釋宇宙的誕生,也意味著宇宙最初也可能處於存在又不存在的狀態。

就像物理學家測量了原子的狀態,讓原子的狀態穩定了下來。那麼又是誰,讓物理學家的狀態穩定下來呢?也許是其他人。

如此循環下來,在觀察的連鎖鏈條中,必然有一個最終的宇宙意識(他必須存在與宇宙之外),讓整個宇宙存在又不存在的狀態穩定下來。

神學家應該很興奮,認為這個宇宙意識必然是上帝。

這誰知道呢?

愛因斯坦就曾被問及上帝存在與否的問題。對他來說,有兩種神:

第一種是有人格的神,他回應人們的祈禱,他是亞伯拉罕、伊薩克和摩西的神,是那個能在水中分出一條路,並創造各種奇蹟的上帝。

第二種是宇宙本身,他通過萬物的和諧存在而顯示自己,而不是那個關注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

——來源於《平行宇宙》,加來道雄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曾經有成百上千的人心懷良好意願,寫信給愛因斯坦,懇求他揭示生命的意義,但他毫無能力對他們進行撫慰。

我也不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但我們可以賦予生命的意義。

在虛空中有無數粒子生成和毀滅(量子漲落),但有時在極小的概率中,會誕生一個意識(玻爾茲曼大腦),他淡淡地看了我們的宇宙一眼,然後我們宇宙的存在狀態得以確定,甚至宇宙本身也產生了一個意識。

量子漲落,是在空間任意位置對於能量的暫時變化。

量子漲落有這樣的現象:在空間生成了由粒子和反粒子組成的虛粒子對,粒子對借取能量而生成,又在短時間內湮滅歸還能量。

玻爾茲曼大腦,是在熵的隨機漲落中,由於極罕見地脫離熱力學平衡狀態而產生的自我意識體,該理論只是一個物理學的思想實驗,現實中永遠不會出現。

——來源於維基百科

如果我們把宇宙想像成人,定會去追逐讓它存在的那個意識,然後告訴他:「因為有你,所以我才存在。」

所以,賦予生命的意義,可以是追逐那個讓你生命得以存在的意識體。

按照個人觀點,可能有一個宇宙之外的意識確定了宇宙的存在,然後在無數的巧合中,宇宙終於誕生了我們這樣的智慧生命。

之後,我們又將去觀察其他存在又不存在的疊加態物體,讓它們得以存在。

所以,探索世界,以人為本,才應該是人類的主旋律。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量子理論謎團:觀察決定狀態,意識決定存在,宇宙有整體意識嗎?
    玻爾的「哥本哈根學派」由此提出了一個假定:在一位外界觀察者做了觀察測量之後,波函數就魔術般地「消失」了,電子落入確定的狀態。即:觀察過程確定電子的最終狀態。也就是說,觀察對存在是至關重要的,在我們觀察了電子之後,它的波函數就消失了,電子就處於確定的狀態,這稱為「波函數坍塌」。
  • 宇宙之外究竟是什麼?我們的意識是否可以想像出宇宙之外的之外?
    古人對宇宙的定義,有西漢的《淮南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那麼今日我們所常說的宇宙指的是廣義上的萬物的總稱,時間和空間的統一。狹義上我們認為地球之外的一切稱之為宇宙。那麼宇宙之外又是什麼樣子呢?宇宙之外是究竟什麼樣子?是虛無一片,還是有無限個宇宙?
  • 意識決定存在
    意識決定存在從物理學角度論學習生命密碼的意義我們從哪裡來?宇宙如何發展?
  • 宇宙起源於何處?量子物理學家:意識創造萬物,包括我們這個宇宙
    隨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認識,以及科學的不斷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意識到:宇宙一定不只有我們所處的這一個,在我們宇宙之外,一定還存在著其他諸多宇宙。弱人擇原理,認為,我們生存在眾多個宇宙演化模型中的其中一個裡,如果我們沒有處於當前的宇宙演化模型中,宇宙便不會以當前的演化模型進行演化,我們也不會在這裡。這種觀點非常類似於量子力學理論中的觀點。根據量子力學理論,宇宙並不只有我們所處的這一個,而是存在著諸多其他的平行宇宙。每個宇宙的物理參數都不同,物理法則和物理定律也互不相同。
  • 多元宇宙很可能是存在的,我們的宇宙之外,還可能存在其他宇宙
    那麼如果有的話,我們跨越出邊界之外,我們會遇到的是什麼呢?是否會是另外一個宇宙呢?我們是怎麼發現這4次的呢,這是因為我們在觀察星空時,發現了大概4個區域之中,出現了異常之處。而這4處的輻射,與我們宇宙的輻射是不同的。
  • 人類意識加工對我們認識宇宙的影響
    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將自身從「宇宙」中「掙脫」出來,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並剝離自身意識的幹預,來認識我們的宇宙,認識我們自身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們敢於嘗試,這種努力肯定是有收穫的!二、嘗試「無我」(無意識)來認識宇宙要將自身從宇宙中抽離出來,首先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放棄自我,儘可能地放棄我們的意識。將自己設想成一個沒有任何意識的純客觀實在。
  • 「我們的存在」與「宇宙的存在」
    有人可能會感到奇怪,「我們的存在」與「宇宙的存在」,這是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簡單明白、不爭的事實。簡單明白的事實往往並不代表其含義就是簡單與明白;不爭的事實後面的涵義可以是相當的廣泛、深奧、與極具爭議的。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思考「我們的存在」與「宇宙的存在」的涵義。
  • 宇宙之外,宇宙之外還是宇宙?是我們只在一個盒子裡?
    宇宙有盡頭嗎?古人曾說,「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就是時間與空間上的統一,我們目前所觀測的宇宙大小為930億光年,那宇宙之外是什麼呢?又是否有盡頭呢?宇宙暗流?2008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所觀測到的星系團正在以每秒兩百萬英裡的速度,向同一方向流動,稱之暗流。2010再次觀測到此現象,由此可以初步判斷宇宙內的物質不是絕對均勻分布的,天文學家猜測在我們可觀測的宇宙之外存在著這麼一個大型組織結構,其強大的引力吸引我們宇宙內的物質。阿西莫夫猜想?關於宇宙之外是什麼?
  • 宇宙之外,宇宙之外還是宇宙?是我們只在一個盒子裡?
    宇宙有盡頭嗎?古人曾說,&34;。宇宙就是時間與空間上的統一,我們目前所觀測的宇宙大小為930億光年,那宇宙之外是什麼呢?又是否有盡頭呢?2008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即所觀測到的星系團正在以每秒兩百萬英裡的速度,向同一方向流動,稱之暗流。2010再次觀測到此現象,由此可以初步判斷宇宙內的物質不是絕對均勻分布的,天文學家猜測在我們可觀測的宇宙之外存在著這麼一個大型組織結構,其強大的引力吸引我們宇宙內的物質。
  • 「真正的我們」存在於另外一個宇宙中!——《量子論》的現實意義
    在「平行宇宙」的概念出現以後,我們開始接受「多世界」、「多宇宙」的概念,在我們能感覺到「三維空間」宇宙以外,還存在著許多個與我們這個「三維空間」宇宙一樣的宇宙、世界。相對「平行宇宙」的這種概念,「重疊結構世界」中的「重疊」概念,就是表示:兩個物理屬性完全不同的宇宙、世界之間,存在著整體性的關聯。因此,「重疊結構世界」的意思是:兩個物理屬性完全不同的宇宙、世界之間,存在著整體性的關聯,並由這種關聯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
  • 在我們的感知之外,還有大量事實存在!人類能否窮極宇宙奧秘?
    偉大的物理學家普朗克在評論量子力學時曾說過:在我們的感知之外,還有事實存在。實際上,這句話對人類實在是太過友好了。因為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是非常有限的。在我們的感知之外,不只是還有事實存在,而是還有大量事實存在眾所周知,我們主要靠五大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感知世界,眼、耳、鼻、舌、身好比五大傳感器。然而,這些傳感器的感知範圍是很局限的。以我們探知世界最重要的感官——視覺為例,我們所能看見的只是電磁波中一個狹窄的波段,即所謂的可見光。
  • 第二十二章 宇宙邊緣在哪裡?宇宙並不複雜,複雜的是我們的意識
    人類一直都很好奇我們生活的宇宙到底有多大?邊界到底在哪裡?宇宙之外是否還存在另外的宇宙?一直都是困擾著人類的好奇之心。當我們面對前後左右上下都是浩瀚的星空時,我們一下就蒙逼了,聽說了這個星星離我們幾光年,那個星星又離我們幾百光年,幾萬光年,幾億光年,要知道這個光年可是光運行一年的距離啊。
  • 趙磊 | 「存在決定意識」五問
    可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自己卻用全球化(即「世界歷史」)的理論(觀念)來解釋全球化的實踐。這種「用觀念來解釋實踐」的做法,豈不是與「用實踐來解釋觀念」相牴牾?豈不是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邏輯自相矛盾?我們注意到,這個質疑隱含著一個預設:「存在決定意識」與「意識反作用於存在」是兩個不能相容的命題。
  • 意識是什麼?意識為什麼要修改客觀存在欺騙我們?
    生物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即便像細菌這樣的單細胞生物他們也會主動去找東西吃,它吃飽了之後就不動了,在科學家看來這就是一種有意識的表現。我們人類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是通過意識完成的。這就說明什麼人對於自身哪些部件屬於自己,都是由意識來判斷,而不是靠客觀存在決定的。所以人甚至可以認為別的東西或者是別人的軀體是自己的,這些取決於意識是否認定能否控制某件東西,如果能夠控制的話就會覺得,屬於自己的一部分。
  • 我們是孤獨的嗎?地球之外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在地球,生命的起源是一個頑固而持久的謎。現代解剖學意義上的人存在僅僅12.5萬年左右,而且我們並不清楚,一個像人類所擁有的大腦,是否必然具有長久的優勢。即使在小小的太陽系,也有太多東西的東西需要學習。乍看起來,宇宙中,生命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沒有已知的規則,許多化學物質怎樣才能不受外界幹涉而使自身形成生物?或者是,它只能自己把自己組織成生命。非常幸運,我們生活在一個適宜生物生長的星球。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認為,高智能在地球上每大約10億個物種中才出現1次,可見,我們是從多麼渺茫的希望中誕生。
  • 我們的意識並不來自於本身?而可能是來自四維空間的宇宙意識
    眾所周知,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由大腦來指揮的,如果沒有大腦,人就沒有能力去做所有的事情,但是為什麼大腦裡有那麼多的想法?難道這一切都是天生的嗎?現在跟大家來討論一下,人的意識,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或許人類的意識並非天生就有的,科學家們說,很可能是來自未來的四維空間?
  • 人死了意識還會存在嗎?我們的宇宙有可能是一個生命體嗎?
    意識是依附於人類這種生命體而存在的,當一個人生命結束時,意識當然也就不存在了! 不過對於有些人來說,無論如何不相信意識會隨著死亡一起消失,他們眼裡意識可以單獨存在,人類生命結束後,意識仍舊可以存在,在另一個時空和世界!
  • 「宇宙之外」是什麼?難道在「宇宙之外」真的還有另一個宇宙嗎?
    而且關於現在的科技水平來說,「宇宙之外」到底是什麼並不清楚,就算利用現在地球上最強大的望遠鏡,還是無法看穿整個宇宙,而且這也導致了人們所理解的宇宙是無限大的根本。但在「宇宙之外」眾多話題中,有這麼一個話題就 是:「宇宙之外」還有一個宇宙!而這個話題的發聲,得到的大部分人的肯定。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一個數字表明,我們對宇宙的概念存在根本性錯誤!
    如果第一個數字是正確的,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錯誤地測量到宇宙中遙遠天體的距離。但是如果第二個是正確的,那麼研究人員可能不得不接受奇異的新物理學存在,可以理解的是,天文學家對這種差異非常激動。一個門外漢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情況呢?這個差異到底有多重要,在局外人看來是次要的?為了弄清差異的真相,天文學家們對哈勃常數進行了測量,而這個「麻煩」開始於埃德溫·哈勃自己。
  • 天方邏輯學 | 2.在「存在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存在」的問題上,有人講了一個故事
    宇宙的存在可能是百萬億年,而人類的生命在世界上最多百歲有餘,「世上少有百歲人」,人很難活到百歲以上。人類用這樣短暫的生命來真正認識宇宙世界的知識,似乎不太可能,人類只能用知識代代傳承的方法,往下傳遞,只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科學的發展而逐漸增多理性的知識,逐漸接近於認識的真實,符合於客觀存在的實際,不斷的逼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