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數字表明,我們對宇宙的概念存在根本性錯誤!

2020-10-18 博科園

宇宙中正在發生一個令人費解的謎團,使用不同方法測量宇宙膨脹率不斷出現不一致的結果,這種情況被稱為「危機」。問題集中在所謂的哈勃常數上,這是為紀念天文學先驅埃德溫·哈勃而以其名字命名,哈勃常數描述了宇宙在離地球不同距離處膨脹的速度。利用歐洲航天局(ESA)普朗克衛星的數據,科學家們估計速度為百萬秒67.4千米/秒/Mpc,但是使用被稱為造父變星的脈動恆星計算表明是73.4千米/秒/Mpc。

如果第一個數字是正確的,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錯誤地測量到宇宙中遙遠天體的距離。但是如果第二個是正確的,那麼研究人員可能不得不接受奇異的新物理學存在,可以理解的是,天文學家對這種差異非常激動。一個門外漢應該如何看待這種情況呢?這個差異到底有多重要,在局外人看來是次要的?為了弄清差異的真相,天文學家們對哈勃常數進行了測量,而這個「麻煩」開始於埃德溫·哈勃自己。

早在1929年,哈勃就注意到距離越遠的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比距離越近的星系更快。哈勃發現一個物體離地球的距離和它後退的速度之間存在線性關係。這意味著發生了一些詭異的事情,為什麼我們會成為宇宙的中心?答案並不直觀,因為遙遠的物體沒有移動,在萬物之間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空間。哈勃意識到宇宙正在膨脹,而且宇宙似乎在以恆定的速率膨脹,這就是哈勃常數。哈勃測量到的數值大約是501km/秒/mpc,這幾乎是目前測量結果的10倍。

多年來,研究人員已經完善了這個常數值。上世紀90年代末,事情變得更奇怪了,當時兩組天文學家注意到,遙遠的超新星變得更暗,因此比預期的距離更遠。這表明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在膨脹中也在加速。天文學家將這種神秘現象的歸因於暗能量。在接受了宇宙正在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之後,宇宙學家轉向了下一個顯而易見的任務:儘可能精確地測量膨脹速度。通過這樣,宇宙學家希望從頭到尾追溯宇宙的歷史和演化。

天文學家長把這項任務比作走進跑道,看了一眼賽馬在賽場上跑來跑去。僅憑這一點信息,有人能推斷出所有的馬從哪裡開始,哪一匹會贏嗎?這類問題聽起來似乎不可能回答,但這並沒有阻止科學家們嘗試。在過去的10年裡,普朗克衛星一直在測量宇宙微波背景,這是宇宙大爆炸的遙遠回聲,它提供了130億年前嬰兒宇宙時期的快照。利用天文臺的數據,宇宙學家可以以極小的不確定性確定哈勃常數的數值。很漂亮,但是這與過去30年一直在做的事情相矛盾。

在這三十年裡,天文學家也一直在使用望遠鏡觀察遙遠的造父變星,並計算哈勃常數。這些恆星根據亮度以恆定的速率閃爍,因此研究人員可以根據其脈動準確地判斷造父變星應該有多亮。通過觀察恆星實際上有多暗,天文學家可以計算出到造父變星的距離。但是使用造父變星對哈勃常數的估計與普朗克衛星數據不匹配。差異可能看起來相當小,但是每個數據點都是相當精確的,並且兩者不確定性之間沒有重疊,但是,每個結果也取決於大量的假設。

回到賽馬的類比,天文學家將其比作試圖找出贏家,同時不得不推斷哪匹馬首先會感到疲憊,這將在最後獲得突然爆發的能量,這將在昨天的雨和許多其他難以確定變量的溼潤草地上滑倒一點。如果造父變星是錯誤的,那就意味著天文學家一直在錯誤地測量宇宙中的距離。但如果普朗克衛星是錯的,那麼有可能新的奇異物理學,將不得不被引入到宇宙學家的宇宙模型中。這些模型包括不同的「刻度盤」,例如存在被稱為中微子的亞原子粒子類型的數量,並且將被用來解釋普朗克衛星的宇宙微波背景數據。

為了使哈勃常數的普朗克值與現有模型相一致,一些「刻度盤」必須進行調整,但大多數物理學家還不太願意這麼做。希望提供另一個可以調解兩者的數據點,天文學家又觀察了紅巨星的光。這些天體在生命的盡頭達到相同峰值亮度,這意味著,就像造父變星一樣,天文學家可以觀察紅巨星從地球上看起來有多暗,可以很好地估計出紅巨星的距離,從而計算出哈勃常數。在新公布的結果中,提供了兩個之前測量值之間的正比數字:69.8km/秒/mpc。

而且不確定性包含了足夠多的重疊,有可能與普朗克的結果一致。但是天文學家還沒有打開香檳軟木塞來慶祝,因為這根本還是不太難了。天文學家想要打破僵局,但紅巨星的哈珀數值沒有說這邊或那邊是對的,只是比大家以前想像的要多得多。更多的研究團隊也加入了進來,COSMOGRAIL的Wellspring(H0LICOW)中的研究小組,正觀察早期宇宙中被稱為類星體的遙遠明亮物體,類星體的光已經被地球和類星體之間大質量物體的引力透鏡放大。

通過研究這些類星體,得出了一個更接近天文學家的估計。來自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信息可以提供另一個獨立數據點,LIGO觀察來自碰撞的中子星的引力波。但天文學家表示,這樣的計算仍處於初級階段,尚未完全成熟。普朗克衛星數值,造父變星數值,紅巨星數值,類星體數值,中子星碰撞引力波數值都代表著不同的哈勃常數,光看上去就讓人很懵,因為都說的有理有據,但到底誰才是最終的答案呢?這個問題非常重要,需要解決,但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進行漫長的研究。

博科園|文:Adam Mann/Live Science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給我們樹立了一個錯誤的時空概念
    記得有一天,電視科教頻道講到了我感興趣的時空隧道,沒想到國內外的一些教授、專家卻認為:理論上是存在時空隧道,人是可以回到過去社會或未來社會,這個理論基礎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隨後我反覆考慮了幾天,其結果卻出乎意料,那就是存在時空遂道的宇宙是虛空的狀態,這就和佛教的宇宙觀不謀而合,因為佛教也認為宇宙的本原是虛空的。難道東方哲學和馬克思錯了嗎?
  • 「我們的存在」與「宇宙的存在」
    我們的宇宙必須以某種方式存在,以使像我們這樣的觀察者可以在某個時空存在於其中。上述兩種說法分別稱為弱人擇原理和強人擇原理,它們可以使我們對宇宙的存在得出難以置信的強大結論與約束。簡單地來講,人擇原理解釋說:「我們所認知到的宇宙之所以是這樣,乃是因為我們的存在。」我們所認知的事實是:宇宙具有控制它的參數、常數和定律等,我們存在於這個宇宙中。
  • 第九篇:愛因斯坦一生最大的「錯誤」與宇宙的大小
    相對論的創立者愛因斯坦曾經因為自己的「錯誤」而認輸,然而,這個錯誤成為當今物理學最大的疑問之一。時間來到20世紀二十年代,美國邀請全世界著名的天文學家來華盛頓科學院喝茶,在科學院大禮堂中邊喝茶邊討論一些問題,銀河到底有多大?漩渦星雲到底是什麼?宇宙還有其他星系嗎?
  • 這就是為什麼多元宇宙必須存在
    自宇宙大爆炸以來,除了可能到達我們的光信號之外,是否存在一個虛無的深淵?是不是有更多像我們一樣的宇宙,超越了我們的觀測極限?還是有一種多元宇宙,本質神秘,永遠看不見?除非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存在嚴重錯誤,否則多元宇宙一定是答案。這是為什麼。多元宇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概念,但它的核心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
  • 什麼是平行宇宙?它是否真的存在於我們現實之中
    概念的歷史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艾薩克·牛頓,在他的著作《OpTikes(1704)》中,提出了多元宇宙的概念:「由於空間在無窮遠處是可分的,物質不一定在所有地方都是可分的,所以也可以允許上帝創造出大小和數字的物質粒子,並且可以創造出若干比例的空間,也可能具有不同密度和力的物質粒子,
  • 宇宙中存在一個基本時鐘?
    它是一個令人困惑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兩個最為重要的理論在如何定義時間上有著根本性的衝突。有的物理學家認為,要調和這種矛盾,或許我們不能將時間看成是連續的存在,而是離散的時間周期。這一想法與粒子物理學中,基本粒子的特性可通過與其他粒子或場發生相互作用而獲得的概念類似。
  • 宇宙根本沒有加速膨脹?新的證據表明,暗能量的關鍵假設是錯誤的
    現代宇宙學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是由暗能量、暗物質以及普通物質組成(其中暗能量所佔比例為68.3%,暗物質為26.8%,而普通物質卻只有4.9%)。根據相關描述,暗能量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它卻能推動宇宙加速膨脹,我們先來看看科學家是怎麼發現暗能量的。
  • 哈勃常數的不確定性,引發了宇宙概念危機
    但是,使用名為造父變星的脈動恆星的計算表明,它是每百萬光年50.4英裡/小時(73.4公裡/秒/英裡/秒)。如果第一個數字是正確的,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錯誤地測量宇宙中遙遠物體的距離。但是如果第二個是正確的,那麼研究人員可能不得不接受新物理學的存在。值得欣慰的是,天文學家們對這種差異有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 多元宇宙必然存在?人類理解宇宙所表達的極限概念
    在多元宇宙概念中,多個獨立宇宙彼此分離,存在於一個永遠膨脹狀態的宇宙海洋但是發生在138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並非是空間和時間的起始,更準確地講是我們所觀測宇宙的起始。在此之前,這裡存在一個叫做「宇宙膨脹」的紀元,空間自身以指數級快速膨脹,該時空結構充滿固有能量。
  • 我們的宇宙還會存在多久?
    從當代一些宇宙學家的樂觀估計來看,宇宙將在接下來極長一段時間——超過一古戈爾普勒克斯年——繼續存在。一古戈爾普勒克斯是個極大的數,即10^10100 。有一些宇宙學家估計的結果甚至更大。而宇宙存續時長這一問題,又與人類種族及我們的後繼者們能延續多久的疑問息息相關——假使沒有意外的災禍使得人類提前滅絕的話。
  • 平行宇宙,多重宇宙,我們還存在於另一個世界之中嗎?
    根據宇宙膨脹的模型,在不斷膨脹的空間的某個部分,假真空的衰退引發了大爆炸。因為不是所有的膨脹空間都同時衰退,不同的衰退速率提供了特殊的關鍵,使得多重宇宙能夠無窮無盡的形成。多重宇宙(不僅僅是平行宇宙)的概念並非與我們的想法不可兼容。
  • 我們都錯了?經研究表明,宇宙它是一個巨大循環
    宇宙大爆炸,理論上認為「宇宙是由一個趨於一個無窮小奇點,是很多億年前的大爆炸形成的,它的誕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我們身體裡的每一個原子,都來自一顆爆炸了的恆星,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想一下,形成你左手的原子可能和右手的來自不同的恆星,你的一切都是星塵,這應該是最富有詩意的話了吧~
  • 薛丁格的貓告訴我們,宇宙不只有一個,還有其他平行宇宙存在?
    平時有關注科幻作品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平行宇宙是很多科幻作品中的常有提到的話題,比方說《閃電俠》中所提到的多元宇宙,都是關於平行宇宙的描寫。而在現實中,平行宇宙也是近代理論天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但是自從提出以來便飽受爭議,畢竟平行宇宙理論的提出對現有的宇宙觀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
  • 我們對太陽結構的認識可能存在錯誤,其壽命可能比我們推測的更短
    也就是說太陽還有50億年的壽命,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非常長的時間。當然了,在大約15億年之後,太陽的氫燃料就會耗盡,太陽的核聚變由氫主導轉變為由氦主導,屆時,太陽的強度和亮度都會發生變化,強勁的太陽風將會吹散地球的大氣層,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也會逐步滅絕。但是不用擔心,因為15億年的時間足以讓人類躍升為第三宇宙文明,到時我們已經可以遷往新的家園了。
  • 停止尋找外星人:模型表明我們在宇宙中是孤獨的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計算數據後推斷: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幾乎不可能存在。宇宙中存在智慧生命,這是科幻小說賴以存在的核心觀點。模型表明,這只是人們一廂情願的幻想罷了。儘管缺乏證據,當今大多數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仍相信,外星智慧生命一定存在。
  • 我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的構成結構是這樣的,這才是宇宙真實樣子
    各位大神們都知道在大爆炸宇宙理論中描述的宇宙的結構是:是一種四維空間結構,長寬高再加上時間這個維度。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本文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講過大爆炸宇宙論中所描述的只是真實的宇宙的一個小小的構成份子!當然在這個小宇宙之外還有些更為巨大的存在!
  • 「真正的我們」存在於另外一個宇宙中!——《量子論》的現實意義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量子論》給人類帶來的現實意義就是:通過現代科學(Science)的方法,向人類揭示「重疊結構世界」的存在!那麼,究竟什麼是「重疊結構世界」?為什麼要用「重疊」這個概念?以及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是一種什麼狀態?又是如何進行「心智系統轉換」的練習?我們將在這一系列的文章中,為大家進行解釋。
  • 我們活在全息宇宙?物理學家獲得實質性證據表明宇宙是幻象
    根據一直在調查宇宙大爆炸「餘輝」的不規則的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可能是一個「龐大複雜的全息圖」,我們對三維生活的感知可能只是一種錯覺。  這個物理研究小組表示,他們發現了支持全息宇宙理論的「實質性證據」,這將改變我們對整個宇宙的認知。  全息宇宙理論在20世紀90年代首次被提出,該理論認為構成我們的三維「現實」的所有信息都包含在一個二維表面的邊界。
  • 被愛因斯坦視為最大錯誤的宇宙常數,真的是一個失敗的作品嗎?
    the biggest blunder in my career——愛因斯坦儘管在與哥本哈根學派30年的學術論戰中屢敗屢戰,但崇信機械宇宙觀的愛因斯坦從不認為自己對量子力學的反對是錯誤的,他堅定地認為宇宙不存在概率性,概率的出現是因為我們對宇宙的認識不夠徹底。
  • 我們的宇宙,真的有可能是一個虛擬世界麼?
    我們生活在一個廣闊的宇宙中,在一個潮溼的小星球上,數十億年前,單細胞生命形式與周圍所有非生命物質都是由相同的元素進化而來的,增殖並散發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生命形式的光芒,所有這些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微觀的和宏觀的,由具有明顯任意常數的數學定律控制,這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宇宙完全受這些定律支配,功能是夠強大的計算機能完全模擬它嗎,我們的現實是否真的可以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模擬世界,是由更先進的文明所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