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些哲學科普後的胡思亂想

2020-12-04 夏蟲碎碎念

看了一些關於哲學的普及讀物,還蠻有意思的。可能由於最開始的時候,學科並未分化,研究者們常跨學科。而它本身又是研究一些本質、意義、世界觀之類的問題,所以談到哲學的時候,總也會聊到科學及其嚴密性、人生意義、宇宙終級之類的問題。

感覺哲學的各個流派與偉人,都在用某種角度來解釋個體與社會,而這都只能說是他們的觀點,很難說對錯。有的無法證偽也無法證實,有的只能在自己的體系裡完善。

像奇葩說這個節目看下來,印象最深的就是語言的詭辯性。大部分觀點,正反雙方都有適用的條件與語境,而辯手們總竭力將我們帶入某一方的語境裡。正因語言不嚴謹,帶來了一些彈性空間,才讓它如此有趣。

也有一些哲學家發現了作為文學語言的不嚴謹。笛卡爾就想要先做幾個公設,定義名詞,由嚴格的邏輯推導來建立整個哲學體系。進而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絕對的正確不能帶來新的可能性。像是哲學家們所鄙視數學的一點,就是因為數學是絕對正確,但沒有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有更多一點的認識,只是一系列的證明推導,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而不是真理本身。

某種程度上是的,數學所有能擴展的極限,在定義公理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只是人類還不知道,或者因為錯誤的邏輯走了彎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讓它顯現。很多東西,也許直到人類滅絕,都不能顯現。

而物理、生物、化學等等需要依賴實驗、歸納總結的學科,因為這些而不精確,不絕對正確,但擴展了我們可能的對世界認知的邊界,即使是錯誤的認知。

像是《世俗哲人》裡一代代經濟思想家們的學說,都只是契合了某一個階段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情況,隨著科技與文化的變化,只有小部分適用。並且,所有思想家們關於遙遠未來的預測都沒有成真。

推及所有的科學學科,除了數學,都是這樣,最偉大的觀點,最傑出的天才所構建的理論,都不是絕對正確。有證偽可能性的理論,天才們也被當時的發展水平與觀測條件所限,自其問題。人們對物理、對生物等等學科的認識在不斷地前進,不斷推翻以前認為是真理的東西。

如物理學。在19世紀末,大家都認為「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飾工作。只是在物理學界的晴朗天空中,還飄著兩朵烏雲。」而後來,發現這不是小小的烏雲,經典力學完全不適用的,需要用更廣闊的理論體系來解釋的現象還有很多,物理學家們至今仍在探索。

經濟學、心理學這類,會因為社會結構、文化習俗變化而隨之變化的學科,更是如此。貨幣並不是天然有時間價值的,也不一定至此後永遠都會有時間價值;網際網路的發展,也帶來了比特幣,帶來了新型的人際關係與心理問題。

而數學,之所以絕對正確,是因為它是建立在公理上的純粹邏輯的推導,與現實毫無關係。它是選定幾個支點,搭建了一個自洽的體系。換一些公理,也許也能搭建出適用於其它情況的體系,解決某些學科卡殼很久的問題。因為數學的純理論性,不能直接應用於現實,它更多是手段與方式。

挺有意思的,從嚴格意義上說,我們現在所有的科學,都不是絕對正確的。但我們還是要依賴很多暫時沒有被推翻的理論,設計飛彈、乘坐地鐵、吃藥做手術。

哲學家們曾一度想通過理性推導出無可辯駁的理論,但感覺到了尼採、黑格爾、叔本華、維根斯坦這一代,我並不真的懂,只是覺得都在表達自己的世界觀,不再想如何不可駁斥地證明自己是對的了。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的作者,寫到最後,也承認「形上學走不通,形上學的問題都沒有答案」。

這樣來說,人類真是有點可悲啊,都無法得知自己是否真的處於《黑客帝國》的母體之中。人生意義、我是誰、如何才能幸福之類的問題,可以有的僅僅是自己的看法,而沒有一定的法則與路徑。

不過,也蠻好玩的,也許有一天,我們發現化療是非常差的手段;發現乘坐地鐵對人有當時發現不了的傷害;發現我們以為的無限宇宙,其實是一個蹩腳的畢業設計,所以有這麼多的難以理解。

在不斷的對未知的探索中,人類調整手段,發明設備,再根據所得的部分信息改變自己。也許,即使是往錯誤的方向改變,即使是個不及格的畢業設計,其細節之廣大,得到的快樂也足夠了。

畢竟不足夠,又能怎麼樣呢。

相關焦點

  • 當哲學遇上科幻與懸疑,不一樣的哲學科普書《蘇菲的世界》!
    作為一個哲學科普書,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反倒不是那些哲學知識,當然了,如果內容真的是單純的哲學史科普,它也不會這麼出名。哲學入門不在知識,在於啟發。每個人看這本書的體驗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他作為一個成年人難以理解這本書,覺得很幼稚。
  • 對時間,和對別人的胡思亂想是最沒有意義的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鐵木君,ID:tetem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曾經我有一段特別喜歡胡思亂想的時間。發個說說,說好迷茫;發個朋友圈,說找不到未來的方向……(要不是我畢業後,刪了幾百上千條空間說說和朋友圈,我都不知道那個時候我這麼能胡思亂想)我知道我不該想,但就是控制不住去想。
  • 胡思亂想的習慣,據說非常可怕
    而視野的開拓,可以不斷增強你的信念。比如,「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的問題,就很難回答。這等於問我的社會身份是什麼?我記得我小時候的理想是一位物理科學家。現在麼,貌似我是一個努力拼搏的人,在社會中扮演一個從少年變成青年,再從青年變成中年、老年的角色。這個角色,並非傳奇,而是類似酸辣粉、山西燴菜,甚至是一桶泡麵的味道。至於物理科學家的理想,在我離開校園那戀愛的味道後,就已經意識到:此生無緣。
  • 《戀愛中的蘇格拉底》:當我們在談哲學科普書的時候我們在談些啥
    這,或許與哲學方面的科普書籍太少密切相關。做科普難,做人文類科普更是難上加難。畢竟,寫出一篇類似《蘇格拉底哲學主體意識對古希臘文化與哲學的變革》《淺論蘇格拉底哲學轉向及其對形上學的影響》《蘇格拉底哲學中的反思意向與空虛感》學術論文在領域內與專業學者間進行交流的難度要遠低於向一位對哲學一無所知的讀者講清楚蘇格拉底是誰,他的哲學思想有那些主要內容。
  • 競品:歷史、哲學、小說、科普,哪些新書在上周新書銷售快速上升?
    競品:歷史、哲學、小說、科普,哪些新書在上周新書銷售快速上升?與之對比的,是後浪的《別想生活有答案》,哲學百科類圖書,這類書相比較而言,因為閱讀門檻比較低,閱讀界面也對普通讀者更友好一點,所以在包裝、營銷到位的情況下,銷量預期稍高。3、華文社的《達賴喇嘛傳》是排名比較靠前的宗教書。眾所周知,宗教書這幾年審批越來越嚴,所以很難見新書上榜。
  • 哲學這麼好玩——一些有趣的哲學書籍
    《哲學的故事》出版後,第一年連續再版22次,迅速譯成18種語言,掀起了全球哲學熱潮。《哲學的故事》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歷史上主要哲學家的生平及其觀點,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叔本華、尼採再到柏格森,羅素、杜威等。在闡述每位哲學家思想的同時,生動地介紹了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經歷。作者杜蘭特以其一貫的淵博知識、深入淺出的行文,成功地將看似艱深的哲學寫得極富人情。
  • 晚上總是愛胡思亂想,睡不著?這些方法或許能幫到你
    多和別人交流如果有固定伴侶的話,最好的就是和伴侶傾訴,前提是你要相信對方,把你心裡所擔憂的事情說出來,兩個人共同想辦法解決,讓伴侶分擔你的憂愁總好過一個人胡思亂想,而且多一個頭腦想出來的解決辦法也會更多。分散對他人的注意力有些人心理壓力太大,或者沒有事情做太悠閒,內心空虛,便會對近期接觸的某些人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 論創新創意與「胡思亂想」
    其實「胡思亂想」「異想天開」「奇思妙想」意思都一樣的,只是對不同的人、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表述。沒有胡想,便不會有創新和創造!無數的成功案例都在印證一個事實:「胡思亂想」伴隨的是「奇思妙想」,七嘴八舌往往能迸發出真知灼見!思想的解放,是需要過程的。
  • 人為何會胡思亂想,應如何停止呢?
    歡迎來到兔說影視,在這裡將會帶給大家不一樣的開心和精彩,請各位小主看後多多指教那麼,人為什麼會胡思亂想呢?是父母、老師、親人、朋友、同事,還有書本、電視、網絡等……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加上社會習俗的影響,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歷等因素,你的大腦會形成一套價值標準,長大後,你會用這套價值標準來評判自己,也會去要求他人,但你可能從來就沒認真思考過,你的這些價值標準到底是否正確。
  • 心思很敏感脆弱,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喜歡胡思亂想的星座
    今天,12星座屋要給大家分享的是生活中心思很敏感脆弱,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喜歡胡思亂想的星座。金牛把得失心看的看重要,所以在乎的東西也比別人多,越是害怕失去,越容易胡思亂想。雙魚的心思也很敏感脆弱,尤其的在感情中,只要對方一有什麼不好的小動作,雙魚就會胡思亂想,對方是不是不愛自己了,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百思不得其解,負面情緒爆棚,不解決問題吃不好睡不好的。
  • 蒲慕明:對科學哲學的一些看法
    前瞻式創新可能會獲得新的實驗結果,不符合現有範式,但需要實驗者主動去設計一些有針對性、能獲得反證的實驗,對不符合假說的結果高度重視(而不是像我說的那位研究生認為實驗失敗而捨棄他的發現)。回顧式的研究方式,是直接去重新驗證已有假說的實驗基礎,直接去尋找假說的基礎是否有破綻,是一種更直接地對現有假說的正面衝擊,更可能造成研究範式的革新。
  • 關於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一些淺見
    文:汝信近一個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大力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核心價值觀,出版了大量成果,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領域,壯大了教學和研究隊伍
  • 科普的終極目的並非是知識,而是哲學
    首先,從它那上百頁的厚度上,就彰顯出它的與眾不同,這樣的厚度,通常屬於科普百科類童書。說它是本科普書,它卻不是專門介紹某一類科學知識的,說它是本百科書,它卻沒有像一般百科書那樣,按照科學系統去分門別類。
  • 女性很容易胡思亂想,大腦不受控制,該怎麼辦?
    說到胡思亂想的毛病,說實話早些年我也是有的,女性本身就偏感性,思維容易跟著感覺走。如果這個感覺是積極美好的,最多只是消耗一點時間開個小差,但如果是消極的難過的,這些思想就會消耗大量的精力,讓人變得渾渾沉沉,無精打採,很難集中注意力,什麼事情都不做成。可思想這個東西,真的說控制就能控制得住嗎?真相是90%的人是做不到的,剩下的10%的人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 牛頓晚年把科學研究完了,為什麼不去研究哲學而選擇研究神學?
    因為他一輩子研究的就是哲學……他用以奠定科學地位的最重要一本著作的名字就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我們現在把它翻譯成物理,但在當年,他把它稱為自然哲學。而牛頓正式把數學帶入了自然哲學裡面,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自然科學。現在,一套理論無論在邏輯上多麼有道理,如果它不包含數學,那麼它就不是一套自然科學的理論。數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判定標準。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隨著科學研究的尺度進入普朗克標度,遠遠超出了現有實驗技術的可檢驗範圍,物理學中關於物質、時間、空間等一些基本概念的內涵被深刻地改變,正在醞釀著物理學史上一場新的革命,堪稱繼近代物理學革命與20世紀初量子論和相對論革命之後的第三次科學革命。  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看,20世紀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物理學發展的三個階段是同步的。
  • 科學家找到大腦中抑制胡思亂想的物質
    有時我們會在腦海中浮現一些揮之不去的「負能量」念頭——不愉快的記憶、想像或擔憂。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這種想法可能被「收回」,使我們重新思考它。劍橋大學的Michael Anderson教授解釋道:「控制思想的能力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
  • 哲學和科學有什麼關係?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陽焰如何更覓魚,每天小編都會跟大家分享有趣好玩的科普內容,本文由陽焰如何更覓魚原創撰寫,未經允許禁止其他媒體轉載,接下來我們就步入正題:人類,作為自然界的極小部分,其認識世界的方法主要是演繹法。而歸納法只是為演繹法整理資料和發現問題,建立各種現象的外在聯繫。
  • 研討會丨《道體學引論》:後哲學時代的中國哲學再出發?
    此外,汪湧豪也看到本書存在的細節問題,例如其他一些重要的道體學著作,丁著中完全沒有提到,或可充實論證。出版人倪為國接續前面兩位發言人,談到中國原創學術著作的重要性,並期待未來策劃出版更多原創好書。「後哲學時代」的體系構建在這場有關中國哲學的研討中,「後哲學」卻是頻繁出現的關鍵詞,一方面,許多專家對後哲學時代如何做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如何重新出發歡欣鼓舞,另一方面,當代中國哲學所遭遇的困境與挑戰也引起了與會學者的深思。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新近的一些臺灣作品,如蔡仁厚與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則廣受好評,但也存在一些遺憾。  比起上述諸作品,新加坡賴蘊慧博士的這本《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則有著三條不可替代的優點。  首先,它匯聚了近幾十年來海外中國哲學研究的成果。  在探討中國古代哲學的問題與概念時,賴著總會把它們對當代相關論爭的啟示揭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