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終極目的並非是知識,而是哲學

2021-02-26 悠貝親子圖書館

文丨姬炤華   設計丨雲白 

 

《生命》是一本很特殊的繪本。

首先,從它那上百頁的厚度上,就彰顯出它的與眾不同,這樣的厚度,通常屬於科普百科類童書。說它是本科普書,它卻不是專門介紹某一類科學知識的,說它是本百科書,它卻沒有像一般百科書那樣,按照科學系統去分門別類。

相反,它更像在講述一個故事,通過在故事中出場的無數「人物」以及盤根錯節的「情節」,讓讀者了解到,一個生命和非生命看似鴻溝分明的世界,原來關係是如此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個生命體其實都是一個包羅萬物的「小宇宙」。

然而,本書的終極目的並非是知識,而是哲學。扉頁以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的話作為開篇,而書末卻以主張「人類一體」的「巴哈伊教」經文作結,明確了本書開始於知識,卻終結於哲學。

我們知道,宗教和哲學都在思考「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一終極問題的答案,其差異,就在於是否有一個不容置疑的「神」。

接著,我們來看看《生命》的藝術特點。用藝術的方式進行科普的著作並不少,那麼本書有什麼獨到之處嗎?

從作者的自我介紹中得知,作者並未受過系統的繪畫訓練。不經訓練,拿起畫筆就畫,有人將這類作者稱之為「自然成畫派」,除去無名的民間畫家,法國19世紀的亨利·盧梭是最早也最有名的一位,他的作品廣受推崇,這類作品都具有細節豐富、充滿想像、率性童真的特點,《生命》也不例外。

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1844年5月21日-1910年9月2日),法國卓有成就的偉大畫家,也是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

盧梭畫的主題包羅萬象,除了巴黎市郊,還有手法率真直接的人像,瑰麗的寓言性作品,花卉、尤其是一批富異國情調的大幅幻想式作品,這些作品是他常逛巴黎的公園、植物園、動物園所激發出來的。

我們用盧梭的《詩人和他的繆斯》與《生命》插畫來做一下對比,就會發現兩者的相似,都有著相同的稚拙人物和繁複植被,從中都透露出一種奇幻的童話色彩。

書中繪畫充滿了裝飾味道,出現大量重複、連續的幾何圖案和植物圖案。不知是不是和作者修習的中東研究專業有關,因為中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又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因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偶像崇拜的禁止,使得中東地區的藝術家只能發展圖案裝飾的藝術,所以中東地區的裝飾藝術格外發達。

當然,《生命》的藝術視野絕不僅限於中東,在書中能看到許多不同文化常見的裝飾圖案,甚至還有中國民間藝術的味道,比如下面與本書插圖的兩組對比圖中,中國民間剪紙和布藝的例子。文化元素上的多樣和模糊,既有豐富畫面的作用,同時也是本書「生命本為一體」的理念的體現。

除此之外,這本書裡非常有趣並且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內文中隨處可見的「點」——本書使用最頻繁的繪畫元素就是「點」了。

這也不奇怪,因為宇宙就起源於質量無窮大、密度無窮高、體積無窮小的「點」;宇宙大爆炸之後,大到繁星,小到微觀粒子,也是都是「點」;地球上形成的生命體,也是由無數的「點」——「細胞」所構成的,當我們從高空俯瞰大地,就連成群的大象也是若干蠕動的小「點」呢!所以「點」是這個世界最基本的形態,做為本書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自然是十分貼切的。

這些「點」也讓人聯想起了另一位藝術大師——梵·高,他也愛用「點」來作畫,並且還是一位自學的天才。梵·高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的人,他的生與死,他對於生命的激情和熱愛,為看上去毫無意義的宇宙及其創造物——生命,賦予了極為美麗的意義。


【分享嘉賓】

姬炤華


【分享主題】

極其重要卻被我們忽略的——生命教育


【聽課方式】

1.掃描下方悠貝社群小悠二維碼,諮詢報名並進群收聽。

2.聯繫本地悠貝親子圖書館館長,加入館長的群內收聽。

相關焦點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宇宙的存在是否有什麼終極目的?
    如果想要回答宇宙的終極目的是什麼,這就好像承認宇宙是一個生命體一樣,它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但宇宙真的是一個所謂的生命體嗎?我們現在根本就不清楚,所以我們也不會知道宇宙存在有什麼終極目的。但就目前人類的認知來看,宇宙並非像地球生命一樣的有機物體,沒有證據表明宇宙本身能像人類一樣的思考。宇宙的存在,似乎沒有表現出明確的目的,或許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什麼目的。因為人類做事情都是帶著目的性的,導致我們給宇宙強加上這種可能是莫須有的目的。這就好比問石頭的存在有什麼終極目的,都是無法得到確切答案的。倘若宇宙真的有什麼目的,或許就是它讓自身的條件變得適合生命的存在。
  • 《戀愛中的蘇格拉底》:當我們在談哲學科普書的時候我們在談些啥
    關於哲學,我們對它有太多太多的誤會。有人認為哲學知識都是艱澀難懂,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關聯。有人鼓吹「哲學無用論」,認為哲學知識百無一用,哪怕是看似形而上的數學知識還能在交訂金、付尾款,參加商場促銷返券時用的上,而哲學只是象牙塔裡的學者們鑽研的東西。以上種種觀念,雖然不對,但卻代表了當下很多人的想法。
  • 佛法和哲學有什麼區別?別再說佛法是哲學了!佛弟子一定要知道!
    佛法和哲學的不同,其中有一點就是 佛法可以實踐,可以證知,不光是理論指導。所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集,汝應修。三作證轉。恐即其不信。佛引自身而終作證明。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 生物學研究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須知,分子生物學的真正目的不在於創建能夠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新型生命類型,以便為人類提供高質且數量充分的產品;分子生物學的真正目的是要通過基因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來揭示人類、動植物的生理過程,以及細胞分化,胚胎發育,生長、衰老直至死亡的全過程。就是說,要對生命時間階梯的機理按正確順序進行全方位追蹤。
  • 康德哲學的現代意義
    簡言之,就康德面臨的哲學問題而論,一方面是經驗論與唯理論關於科學知識的普遍必然性問題的爭論陷入了困境,理性的有限性問題「浮出水面」。另一方面,盧梭以標新立異的方式突出了自然、自由與文明、進步之間的矛盾,促使啟蒙主義開始了自我反思。與此同時,作為哲學核心部門的形上學面對休謨的懷疑論和法國唯物主義的攻擊而名存實亡。
  • 一個中國人對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的解讀
    西方哲學三大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而是,引導啟迪我們思考的方法,   根本就不是為了尋找答案的提問。   就好比,很多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   都會通過這種提問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思考。
  • 哲學科普!古希臘晚期的哲學派別和智者運動!
    古希臘晚期的幾個哲學派別在古希臘晚期哲學中,懷疑主義和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並駕齊驅,雖然他們都是抱著同樣高尚的倫理目的——追求靈魂安寧的最高境界,但是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把懷疑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形態引進哲學中的是皮浪。皮浪雖然承認現象的存在,但是他否定現象的真實性。既然現象沒有任何真實性,那麼我們就不能從現象中得到任何的真實的認識。我們既不能判斷我們的感覺是真的也不能判斷我們的感覺是假的,因此他主張對一切問題實行「終止判斷」。
  • 當哲學遇上科幻與懸疑,不一樣的哲學科普書《蘇菲的世界》!
    作為一個哲學科普書,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反倒不是那些哲學知識,當然了,如果內容真的是單純的哲學史科普,它也不會這麼出名。哲學入門不在知識,在於啟發。每個人看這本書的體驗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他作為一個成年人難以理解這本書,覺得很幼稚。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西方思想界通常的看法是,馬克思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形上學」,它沿襲了柏拉圖以來的哲學主題,即以追溯整個世界的本質或基質為目標,力圖從一種「終極存在」、「初始本原」去理解和把握一切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質和行為依據。
  • 目的論解釋及其合理性
    筵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李建會物理科學的解釋框架是因果論的或機械論的,而生物學的解釋框架除了因果論的解釋之外,還存在著功能論的或目的論的解釋。對於功能論解釋和目的論解釋,有人會認為不是科學解釋,應當從科學中清除。笛卡爾認為,終極因是不存在的,我們必須根除一切目的論語言,甚至包括在解釋比如生長和行為這樣一些生物過程以及在討論適應性結構時都應如此。
  • 哲學中一些困擾人們的常用概念,什麼是存在?什麼是唯心?
    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哲學產生適當的興趣,但是總是被一些專業詞彙困擾,就不再往前邁進,今天就大概解釋下哲學中常見的一些概念。【註:參考《西方哲學史,從蘇格拉底到薩特》】所以物質和物質力量的結合可以說明實在的一切方面,包括思想的本性、歷史和經濟事件的過程,以及建立在身體感官愉悅和物質充裕基礎上的戒指標準;它反對將精神或心靈以及自然中的理性目的置於首位的觀念。
  • 其實它不是固體,也並非是氣體,而是這種形態
    其實它並非是固體,也並非是氣體,而是這種形態宇宙當中存在著無數的星球,這些星球有的是跟太陽一樣的恆星,有的是跟地球一樣的行星,有的則是跟月球一樣的行星,當然也少不了很多游離於宇宙當中的小行星了,很多人認為星球其實都是固體,但是不少人認為太陽這種恆星其實不是固體,而是也一種液體。
  • 南哲思享|劉鵬:科學實踐哲學:內涵、根源與意義
    科學實踐哲學同樣如此。不過, 傳統科學哲學的目的是尋求超脫於具體情境的客觀知識, 因此, 其認識論只能是一種評價性的、規範性的、先驗性的普遍認識論;而科學實踐哲學的目的在於將科學知識落腳於具體化的實踐過程之中, 因此, 他們將認識論改造為一種描述性的、經驗性的情境認識論。1.
  • 外國史:19世紀的哲學轉向,出現了非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
    19世紀出現了實證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成為現代西方哲學的思想源頭,20世紀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都同這兩個哲學派別有著直接和間接的淵源關係。實證主義反對作為世界觀意義的形上學,強調哲學應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和典範,追求知識的可靠性和確定性。實證主義開創了現代西方哲學中的科學主義思潮。
  • 什麼是實用主義哲學?
    我是子曰千年今天我們聊一下哲學史當中的實用主義哲學)在經驗主義、功利主義和笛卡爾理性哲學、康德、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之間,前者認為人和世界只是一個機械的和生物的過程的一步分;後者認為則認為以人為中心。從而經驗主義者和科學家們對理性主義和衛星主義哲學幾乎持否定態度,認為他們缺乏客觀的證據。然而從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觀點來看,科學威脅著道德和宗教的信念及人類目的的意識。
  • 哲學始終與其它學科關係密切,是對知識的深刻追求
    雖然該學派後來沒落了,但仍遺下很大影響,哲學跟數學之間的關係緊密而難以理清。在近代,一方面,數學可以與科學相結合,被應用於現實世界中,並因此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一方面,如今的數學語言是高度抽象公理化的,看上去與現實沒有直接關係;一方面,作為人類,我們對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比如實數、整數,幾何等有著一種直觀,這種直觀可能是錯的或不精確的(確切一點說,這裡的「錯」和「不精確」需要一個「對」和「精確」參考系,但並非所有理論都承認這樣的參考系是存在的
  • 葉秀山 | 論康德「自然目的論」之意義
    人在本質上是一個自由者,以至善為自己的終極目的。在「目的論」意義上說,「道德—自由」的王國是一個單純的「目的王國」,它無需靠外在手段來實現,在這個意義上,「實踐理性」具有優越性。 關鍵詞:康德; 自然目的論; 《判斷力批判》; 普遍性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分兩個部分,其「審美判斷力批判」比「目的論判斷力批判」更為後世所看重,這種傾向,自有正當的理由。
  • 進化生物學應重視目的論問題
    在達爾文之後,進化生物學家邁爾(Ernst Walter Mayr)徹底清算了神學目的論,提出「生物學目的論」或「經驗目的論」,並以此作為進化生物學的哲學基礎。然而,進化生物學屬於經驗科學,經驗科學的哲學基礎是非經驗的,因此,要說明進化生物學的哲學基礎問題,我們不得不回到康德的先驗目的論。
  • 隨筆:平凡人的哲學
    每個人都會有進行哲學沉思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每個人都是哲學家。由於人類喜歡將知識和事物進行歸類,自然就出現了知識的界限和職業的區別。例如哲學這回事,一提到它,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哲學家。哲學是哲學家研究的領域,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