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姬炤華 設計丨雲白
《生命》是一本很特殊的繪本。
首先,從它那上百頁的厚度上,就彰顯出它的與眾不同,這樣的厚度,通常屬於科普百科類童書。說它是本科普書,它卻不是專門介紹某一類科學知識的,說它是本百科書,它卻沒有像一般百科書那樣,按照科學系統去分門別類。
相反,它更像在講述一個故事,通過在故事中出場的無數「人物」以及盤根錯節的「情節」,讓讀者了解到,一個生命和非生命看似鴻溝分明的世界,原來關係是如此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個生命體其實都是一個包羅萬物的「小宇宙」。
然而,本書的終極目的並非是知識,而是哲學。扉頁以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的話作為開篇,而書末卻以主張「人類一體」的「巴哈伊教」經文作結,明確了本書開始於知識,卻終結於哲學。
我們知道,宗教和哲學都在思考「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一終極問題的答案,其差異,就在於是否有一個不容置疑的「神」。
接著,我們來看看《生命》的藝術特點。用藝術的方式進行科普的著作並不少,那麼本書有什麼獨到之處嗎?
從作者的自我介紹中得知,作者並未受過系統的繪畫訓練。不經訓練,拿起畫筆就畫,有人將這類作者稱之為「自然成畫派」,除去無名的民間畫家,法國19世紀的亨利·盧梭是最早也最有名的一位,他的作品廣受推崇,這類作品都具有細節豐富、充滿想像、率性童真的特點,《生命》也不例外。
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1844年5月21日-1910年9月2日),法國卓有成就的偉大畫家,也是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
盧梭畫的主題包羅萬象,除了巴黎市郊,還有手法率真直接的人像,瑰麗的寓言性作品,花卉、尤其是一批富異國情調的大幅幻想式作品,這些作品是他常逛巴黎的公園、植物園、動物園所激發出來的。
我們用盧梭的《詩人和他的繆斯》與《生命》插畫來做一下對比,就會發現兩者的相似,都有著相同的稚拙人物和繁複植被,從中都透露出一種奇幻的童話色彩。
書中繪畫充滿了裝飾味道,出現大量重複、連續的幾何圖案和植物圖案。不知是不是和作者修習的中東研究專業有關,因為中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又是眾多宗教的發源地,因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對偶像崇拜的禁止,使得中東地區的藝術家只能發展圖案裝飾的藝術,所以中東地區的裝飾藝術格外發達。
當然,《生命》的藝術視野絕不僅限於中東,在書中能看到許多不同文化常見的裝飾圖案,甚至還有中國民間藝術的味道,比如下面與本書插圖的兩組對比圖中,中國民間剪紙和布藝的例子。文化元素上的多樣和模糊,既有豐富畫面的作用,同時也是本書「生命本為一體」的理念的體現。
除此之外,這本書裡非常有趣並且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內文中隨處可見的「點」——本書使用最頻繁的繪畫元素就是「點」了。
這也不奇怪,因為宇宙就起源於質量無窮大、密度無窮高、體積無窮小的「點」;宇宙大爆炸之後,大到繁星,小到微觀粒子,也是都是「點」;地球上形成的生命體,也是由無數的「點」——「細胞」所構成的,當我們從高空俯瞰大地,就連成群的大象也是若干蠕動的小「點」呢!所以「點」是這個世界最基本的形態,做為本書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自然是十分貼切的。
這些「點」也讓人聯想起了另一位藝術大師——梵·高,他也愛用「點」來作畫,並且還是一位自學的天才。梵·高的故事感動了無數的人,他的生與死,他對於生命的激情和熱愛,為看上去毫無意義的宇宙及其創造物——生命,賦予了極為美麗的意義。
【分享嘉賓】
姬炤華
【分享主題】
極其重要卻被我們忽略的——生命教育
【聽課方式】
1.掃描下方悠貝社群小悠二維碼,諮詢報名並進群收聽。
2.聯繫本地悠貝親子圖書館館長,加入館長的群內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