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和哲學有什麼區別?別再說佛法是哲學了!佛弟子一定要知道!

2021-01-09 百家名寺錄

佛法和哲學的不同,其中有一點就是 佛法可以實踐,可以證知,不光是理論指導。所謂:「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集,汝應修。三作證轉。恐即其不信。佛引自身而終作證明。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1、宗教的實踐

佛教與哲學都是對於自然、宇宙、人生種種問題的思維探求,唯哲學缺乏宗教的實踐。因此,佛教與哲學雖存在著兼容性,但對人生的探討不同。

2、根本問題

哲學所要探討的根本問題,即是宇宙人生的本原。在西方傳統哲學裡,認為「存在」的本原,往上可追溯到唯一的真實存在,即是上帝,此上帝創造並主宰整個世界。

然而佛教並不承認有一個主宰者存在,萬物也不是真實的存在,萬物非由上帝所主宰,而是「法爾如是」的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無我,是因緣和合的暫時性存在,非絕對獨一的存在論。

3、本質

佛教早期的瑜伽行派及後期的唯識宗都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現象是由人的「心識」所變現出來的,這是佛教對本質與現象的認識論。西方哲學則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本質和現象是對立的,本質是事物自身的根本性質;現象則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

4、思想

哲學的目的不僅限於理論的辯說,而且要能力行實踐。佛教以宗教的立場而言,具有賦予生命終極關懷的意義,以人生的離苦為目標。因此,佛教哲學的人生目的即是涅槃。而西方哲學對宇宙人生的探討,偏重於真理知識的追求,未能提供實質的修行法門,所以在目標上與佛教不同。

文章轉自(長春萬壽寺)微信平臺

相關焦點

  • 佛法是什麼?淨空法師還原你一個真實的佛法
    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不要去計較,都有依據。世尊成道之後,三十歲成道之後,一生都在教學,這是我們從經典裡面都能看得出來的,每一天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過。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可是佛法變成宗教,被人誤以為是宗教,而且以為是低級宗教,給我們的印象很深。
  • 《金剛經》:佛法只是「藥方」而已,其實並沒有真實的佛法
    就現在的佛弟子來說,我們所學的佛法是二千多年前釋迦世尊於四十九年中所宣說,後來結集成經典,這就是我們所修學的佛法。但是這些佛法的本質,就像醫藥一樣,是為對治眾生的心病而開出來的藥方。眾生的心病就是無明妄想所產生出來的煩惱習氣,由於這些種種的煩惱習氣,會讓眾生在三界六道中輪轉生死,很難有脫離的時候。其實,佛法只是藥方而已,並沒有所謂真實的佛法。我們所學的種種佛法,本質上也只是宣說出來的語言,以及在經典上的文字而已。
  • 佛說:學佛人須知佛法中這八種德行!
    學佛學什麼?有人說是學佛的智慧,有人說要學佛的慈悲。這是一個很大議題,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統一答案,七葉君同樣答不上來。不過,佛法中有這八種德行。佛說:學佛人都應該知道、且在學佛過程中貫徹這八點!在佛看來,世間萬物唯大海有類似佛法的品德。因此,佛以大海為喻,以大海八德來對比佛法八德。這德行具體包括:1、「無滿不滿」佛法與大海一樣,能匯納百川,永遠沒有容納的上限。這就要求學佛人永無止境,萬不可自以為窮盡佛法真理。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別忘了:佛教畢竟是一種身體力行的宗教,即使是所謂的〝學術〞會議,如果缺乏了最基本的宗教情操與謙卑虔敬,如何能粹取出真正有價值的「正見」呢? 而如果學術會議(運用了許多三寶的錢財與人力)卻又不能得到正見的提升,那麼出家人又為什麼要辦學術會議呢?
  • 夢境能預示一個人的因果,佛陀千年前已經說過,怎麼用佛法解夢?
    學佛人都知道,我們生活在這個充滿煩惱的婆娑世界,夢境也是我們心性的一種心理暗示,是我們無名煩惱的另一種方式表達,它所能預示的只是自己心理上的一種表象,用佛法來講就是另一種「相」。一、我們都會做什麼「相」的夢境?
  • 潘宗光:頂級科學家,精進佛弟子
    用現在的話語來講,一個太陽係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所以稱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認為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剎國土。」「這樣的表述,是不是和當下發現的宇宙非常一致,甚至要超出我們的認識。」「《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 學佛才知道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在佛法裡講得清清楚楚,無人可以推翻
    學佛後才知道,人生與宇宙的真相在佛法裡已經講的清清楚楚,而且世界上任何人都無法推翻佛的理論【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開示】稽首三界尊,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佛,菩薩及聲聞,唯願大慈悲,共垂哀攝受。我今依佛教,普發回向心,舍茲有相心,趨向無生路。願我無始劫,乃至於今生,所有三業善,悉皆用回向。願一切眾生,身口恆清淨,意常緣善法,不起貪恚心。願以懺悔力,及諸誓願力,請佛久住世,復請轉法輪。隨喜諸善根,悉施於眾生,願諸眾生類,三障悉消除。
  • 舍利弗初聞佛法,認了師父釋迦牟尼,得了淨法眼藏
    這是「進」;應該安住在什麼地方?就是「止」。所以,一個是動,一個是靜。有一天,馬勝比丘在託缽行化的路上,剛好碰到當時尚未出家的舍利弗。舍利弗看到馬勝比丘威儀寂靜,容止和雅,很有道行,就上前問:「這位大德,您看起來威儀、道高德重,不知道您的師父是誰?所證何法?看到您安然寂靜,就知道您師父的法門一定非常微妙、殊勝,可否請您把您師父的法說給我聽!」
  • 佛法裡的不著相是什麼意思?
    」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如果有一定的章程、規矩可循,那麼這個法必定不是佛法。禪宗就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禪師叫丹霞禪師,他是馬祖道一的大弟子,修行非常高。有一年,在寒冷的冬天,丹霞禪師雲遊到了洛陽龍門,掛單在慧林寺裡。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南懷瑾先生曾言:佛法在中國本土的流傳中,顯教與密教都有經典可作為依託證實兩個學派的傳承過程,唯有禪宗的傳承缺乏考據。所以很多人對於達摩是其開山鼻祖的說法存在質疑。,必然是要對中原文化有著深刻領悟才能創造出來的。
  • 佛弟子日常所犯全文
    也有出家人外現懈怠相,內實有菩薩心。凡人只看到表相,看不到實質,故不可以凡情測度具有內在智慧的僧寶。再說恭敬僧寶是你的功德,若真有僧人自不如法那是他自己的因果。佛法有賴僧寶弘傳。有僧寶在世眾生才有皈依處。沒有了出家僧人,佛法會不久消失。恭敬供養僧寶,如同供養佛陀的功德。不恭敬出家僧寶,是自失大利,雖然念佛也難與佛相應,以後必將沉淪苦海。奉勸有此邪見的居士趕緊醒悟,回頭懺悔。
  • 佛法是智慧的寶藏,我們要去開發,尋找無限的美
    各種想法和情緒決定了我們對人生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狀態。凡夫的生命是以迷惑、煩惱、貪嗔痴為基礎,從本質上說就是痛苦的,是在不斷地製造輪迴。要改變這樣的生命狀態,必須從改變內心入手。事實上,生命有兩個層面。除了有限的層面,還有無限的層面,只是一般人執著並止步於有限,沒有能力認識無限。
  • 零點能量場似乎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真如本性.
    零點能量場似乎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真如本性。零點是什麼?裡頭什麼都沒有,這才是零點,有一、有二就不是的。我們的自性確實是零點,所以科學跟哲學都找不到它,因為它是零。怎樣找到?我們的念頭也變成零就找到了。所以佛教給我們,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你就明心見性了。那怎麼?我們歸零了,零跟零碰到了。我們還有一個念頭就不行,你就找不到。這個是難事,幾個人能沒有念頭。
  • 佛法僧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而採用音譯呢?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它的本體是「智慧」,但它的外在表現,也就是它所起的作用,就是覺悟。佛的這個覺悟還不是一般的覺悟,是究竟圓滿的覺悟,不但自覺,而且覺他,也就是在自覺之後,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機緣成熟的眾生,使他們也能夠做到自覺到究竟圓滿的覺悟。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和他一樣的智慧德能,也就是佛性,一切眾生本來都具足。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便說:「奇哉!奇哉!
  • 「書單」想了解哲學,有哪些入門的好書推薦?
    沙牛提示閱讀本文需要3分鐘,為你推薦幾本入門哲學的好書。如果你喜歡本文,就分享給你的小夥伴!為什麼要讀哲學?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有這樣一段堪稱經典的對白:現在的我,開始認為:讀書學習到了一定程度,一定會開始讀精神和思想類的哲學作品,無論是《道德經》,還是《與神對話》。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少林寺的掃地僧說道:武功,需要相應的佛法來化解。
  • 慧律法師:佛法的重點在哪裡?念佛法門要注意什麼問題?
    學誠法師諸位,佛法不是什麼法門的問題,法法是平等的,念佛也好,誦經也好,持咒也好,拜懺也好,任何的法會也好,問題在於解決我們生命的迷茫,就是破除無明,斷除煩惱,心入於真如的心性,這個才是最重要的。煩惱有沒有斷除?脾氣有沒有改一改?碰到執著的事情,能不能做到不生氣?如果我們念佛,貪心也不改,脾氣很暴躁,跟別人百般的計較,那麼,你念佛的意義不大。佛法是要降伏我們的心的,是借用這句佛號,善巧方便,讓我們作一個依靠。所以我們念佛,重要的是要念到一心不亂。
  • 佛是什麼?這三句話是我聽過的最客觀答案
    我一時哭笑不得,童言無忌,這麼點大的孩子哪裡知道菩薩是什麼,思來想去,又我讓想到一個問題,孩子不明白佛菩薩為何人,難道成年人就知道了嗎?作為禪修者,我在修佛時常會問自己:「在我心中,佛為何物?」以便印證正信佛法佛家的道心。
  •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尊重,就一定要有哲學
    一個民族如果想被人尊重,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就一定要有哲學思維,一定要學習哲學。人類如果想要前進,就要不斷超越自己,而只有擁抱哲學,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如果考核表裡有這樣一欄:「對學校的工作、系裡的工作,你發現有什麼問題」,這才有意義,這才是哲學的精神。  2  重要的是有沒有不斷地湧現新思想  我早年曾在安徽農村插隊,做過農民、瓦工、農村中學教師。一個在中國底層社會待了將近10年的人,為什麼不學別的東西要學哲學?
  • 吉祥「三寶」棕胸佛法僧、藍胸佛法僧、三寶鳥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是佛法僧科(Coraciidae)約12 種東半球鳥類的統稱,成員體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多數種類以昆蟲和小動物為食,有些種類食魚,還有些種類食果實。在中國我拍攝到了3 種—— 藍胸佛法僧、棕胸佛法僧和三寶鳥。
  • 佛法和宇宙學
    今天讓我們來了解科學家對佛法與宇宙學關係的解讀。---加措活佛作者甘維爾-達瑪瓦迪納教授,是在英美核物理科學教科書中經常被援引的傑出科學家,曾在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並先後在澳洲核技術學院以及法國原子能協會培訓。他對20世紀現代科學觀點極為熟悉。 佛法緣起觀對宇宙學的理論有什麼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