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舍利弗、目犍連、迦葉及其他許多弟子在內,大家提出了很多問題,請佛開示應該如何修行?這是「進」;應該安住在什麼地方?就是「止」。所以,一個是動,一個是靜。有一天,馬勝比丘在託缽行化的路上,剛好碰到當時尚未出家的舍利弗。舍利弗看到馬勝比丘威儀寂靜,
容止和雅,很有道行,就上前問:「這位大德,您看起來威儀、道高德重,不知道您的師父是誰?所證何法?看到您安然寂靜,就知道您師父的法門一定非常微妙、殊勝,可否請您把您師父的法說給我聽!」馬勝比丘說:「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佛,佛陀為我們開示了很多道理,佛法微妙廣大,我出家日淺又沒有很好的憶持力,所以無法詳述,
略提一個佛陀教示的偈子,說給您聽吧!」於是,馬勝比丘講了幾句話:「諸法從緣生,亦復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到這四句話,非常震憾,這真正是人生的真理啊!舍利弗聽到這幾句話,心就靜下來了,得了淨法眼藏。於是,舍利弗就請馬勝比丘引領他前去見佛,佛為舍利弗講說四諦的道理,舍利弗即成就道果。
舍利弗本是外道之師,與目犍連為好友,各有一百個弟子。當時所有的修道者,沒有一人能超越他們,於是他們二人就約定,假使遇到明師,聽聞真理,一定要告訴對方。所以,舍利弗就立刻通知目犍連一起隨佛出家修行。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道果」就是阿羅漢,而馬勝比丘就是這五人其中之一。
什麼叫「比丘」?出家男眾受了二百五十條戒,就稱為比丘;出家女眾受三百四十八條戒,稱為比丘尼。比丘具足四種意義:第一、只要供養了比丘,就能增長福德;比丘讓眾生種福田,除去眾生的貧窮,所以稱為「除饉」。第二、眾生時時刻刻起惡念,心也惡、口也惡、身也惡,心起惡念、嘴巴講壞話、身體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而比丘修身、口、意三業,可以破除惡業,得到解脫。
第三、乞士,有兩種意義:「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養色身」。佛陀時代,所有的出家眾都要託缽乞食,不但是佛弟子,凡是在印度修外道的行者,也是乞食、也是託缽。所以,比丘一是「上乞佛法」,以長養自己的慧命;二是「下乞飲食」,以資養色身、維持生命。
第四、由於「離欲寂靜,住大禪定」,就能令「魔王」恐怖、就能降「魔」。得到解脫,就稱為「羅漢」。羅漢也有三種意義:第一、殺賊;第二、應供;第三、無生。破除了所有的煩惱,也降伏了「諸魔」,所以稱為「殺賊」。果證無生,所以稱為「無生」。證了果位,堪受人天供養,所以稱為「應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