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哲學現代發展概述

2021-02-15 科學技術哲學

要談論數學哲學的現代發展, 首先需要簡略回顧一下前一個時代的終結, 所以本文將包含兩個部份, 但重點是第二部分。

一. 一個時代的終結

所謂數學哲學的現代發展, 是相對於以數學基礎研究為中心的時代而言的。從1890到1940年的五十年, 可以說是數學哲學研究的一個黃金時代。弗雷格(G. Frege)、羅素(B. Russell)、布勞維爾(L.E.J. Brouwer)和希爾伯特(D. Hilbert) 等人曾圍繞數學基礎問題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 並發展起了邏輯主義、直覺主義和形式主義等具有廣泛和深遠影響的數學哲學觀, 從而為數學哲學的研究開拓出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正因為這是一個以基礎研究為中心的時代, 在數學哲學領域中就曾出現過這樣一些特殊現象: 有不少數學哲學的著作就是以數學基礎為名的。如弗雷格的《算術基礎》, 維根斯坦(L. Wittgenstein) 的《關於數學基礎的評論》, 懷爾德(R. Wilder) 的《數學基礎導論》, 弗蘭克爾(A. Fraenkel)和巴-希勒爾(Y. Bar-Hillel) 的《集合論基礎》等等。另外, 如果隨意地打開一本數學哲學的著作, 只要它是在這一時代或是在稍後的年代出版的, 也一定可以發現有關基礎問題或邏輯主義等學派的述評在其中佔有主要地位。然而, 這一時代現在已經過去了。作為這一時代終結的重要標誌就是關於基礎研究在總體上的反思。例如, 這種反思即成為下述的一系列論文的主要論題: 拉卡託斯(I. Lakatos) 的「無窮回歸與數學基礎」, 卡爾馬(L. Kalmar) 的「數學的基礎—今在何方?」普特南(H. Putnam) 的「沒有基礎的數學」, 斯萊尼斯(E. Sleinis) 的「數學需要基礎嗎? 」沙克爾(S. Shanker) 的「數學基礎的基礎」等等。

人們經由反思產生了哪些結論呢? 這可以大致歸結如下:

(1) 認識到數學中並不存在所謂的「基礎危機」。因而, 所謂的基礎研究也就不具有任何特別重要的意義, 或者說, 數學基礎問題不應被看成數學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例如, 普特南等人就曾對導致「數學基礎危機」 這一說法的若干困惑問題進行過具體分析: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 集合論悖論的發現是否證明了已有數學的不可靠性?

確實, 集合論悖論被發現的最初一段時期, 曾使一些數學家感到很大的震驚。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數學活動的真正領域, 無論是分析或幾何, 都沒有直接受到悖論的影響, 它們只是出現於那些特別一般的領域, 而這遠遠超出了實際使用這些學科的概念的領域。」因此, 所謂的「危機感」就只是一個「歷史的現象」, 而實際上早已不再存在。與此相反, 現今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卻是關於數學的堅強信念。例如, 斯坦納(M. Steiner)、萊曼(H.Lehman) 與基切爾(P. Kitcher) 等人都曾不約而同地指出, 這是數學哲學研究的一個明顯和無可辯駁的出發點: 人們具有一定的數學知識, 這些知識是可靠的, 也就是已經獲得證實了的真理。

第二個問題是, 在如何解決悖論問題上缺乏統一的意見是否意味著數學的研究不再具有統一的基礎? 事實上, 如今的普遍看法是: 現行的公理化集合理論, 如ZF 系統和BG 系統, 已經為數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合適的基礎, 因為, 這些理論的基本原則是為一般數學家所幾乎一致地接受的, 而且, 所有已知的悖論在其中都已得到了排除(這就是說, 這些悖論不可能按照原來的方法在其中得到構造), 再者, 在理論系統中至今並沒有發現新的悖論。

第三個問題是, 非歐幾何的建立是否意味著「數學真理性的喪失」?正如普特南指出的, 非歐幾何的創立, 只是表明了「自明性」並不能被看成相應結論絕對真理性的保證; 因而, 我們所應拋棄的僅僅是關於數學具有絕對的先天真理性的觀點, 而不能因此否定數學的真理性。實際上, 數學作為研究理想化的「量化模式」的科學, 數學模式具有的「形式客觀性」即蘊涵了「模式真理性」, 而反映各種可能的不同空間結構形式的那些幾何模式(一類量化模式)具有多樣性是很自然的事。

綜上所述, 人們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不能認為數學是含糊不清的; 也不能認為數學在其基礎中有任何危機」; 「我們不必去繼續尋找基礎而徒勞無功; 我們也不必因缺乏基礎而迷惑徘徊或感到不合邏輯」。

當然, 在斷言「數學基礎問題已不再是數學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的同時, 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否定基礎研究的意義。事實上, 後者現今在很大程度已經成為一種專門的數學研究;另外, 作為先前的數學基礎研究的繼續和發展, 相應的哲學思考也具有一定的哲學意義,特別是, 由於集合論在現代數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關於集合概念的深入分析就是現代數學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但是, 這又只是全部數學哲學的一個部分, 而不應被看成數學哲學的中心問題或主流。

(2) 發現已有的觀點不能令人滿意, 因此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例如, 魯濱遜(A. Robinson) 雖把1890年至1940年的這五十年稱之為「數學哲學的黃金時代」, 但他還是認為所有那些作為數學的哲學基礎而提出來的觀點都具有嚴重的缺陷和困難。另外, 普特南則採取了更為直接的批判立場,認為「數學哲學中的各種體系無一例外都是不用認真看待的。」實際情況是, 數學哲學的研究曾由於邏輯主義等學派的失敗而一度陷入低谷, 並被描述成「進入了一個悲觀的、停滯的階

段。」 但是, 人們現已擺脫了這種悲觀的情緒, 並積極從事於新的研究。例如可從以下的一些論著清楚地看出: 赫斯(R. Hersh):「復興數學哲學的一些建議」, 拉卡託斯:「經驗主義在現代數學哲學中的復興?」託瑪茲克(T. Tymozko): 《數學哲學中的新方向》等。

綜上可見, 數學哲學的研究已經脫離了數學基礎研究的傳統框架, 從而就已告別了舊時代而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二. 數學哲學的現代發展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數學哲學便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與基礎研究相比, 這一新的發展表現出了一些顯著的不同特點。

(1) 研究立場的轉移, 即由嚴重分離轉移到了與實際數學活動的密切結合。具體地說, 在基礎研究中, 儘管邏輯主義等學派提出了不同的主張, 但他們所實際從事的都是一種規範性的工作。這就是說, 他們的共同出發點是對於已有數學可靠性的憂慮或不滿, 他們又都提出了關於數學可靠性的某種標準, 併力圖按照這樣的標準去對已有的數學進行改造或重建。這也就正如伯納塞洛夫和普特南所指出的: 他們所考慮的主要是「 『合法』 的數學應當是什麼樣的?」 他們並企圖為實際的數學活動提出明確的規範,即「什麼樣的概念和方法是合法的, 從而可以正當地加以使用」。

正因如此, 數學基礎研究在整體上就暴露出了嚴重脫離實際數學活動的弊病。與此相比, 人們在現代的數學哲學研究中則已注意到了採取新的基本立場。這就如同赫斯在「復興數學哲學的一些建議」中所指出的:在數學哲學的研究中我們應當採取一種不同的態度, 即「不承認任何一種先驗的哲學信條有權告訴數學家應該做什麼, 或者宣稱他們正在不由自主地或不知所謂地正在做什麼」,而應「真實地反映當我們使用、講授、發現或發明數學時所作的事。」這也就是說, 數學哲學應當是正在工作的數學家們的「活的哲學」,即研究人員、教師和使用數學者對他們所從事的工作的哲學見解。

研究立場的轉移直接導致了新的數學觀念。例如, 正是基於對數學家實際言行及數學史上實例的考察, 出現了經驗主義在現代數學哲學中的「復興」, 而這不僅是對於邏輯主義等學派理性主義立場的一種「反動」, 而且也是依據數學的現代發展對傳統的經驗主義數學觀(這是以穆勒[J. Mill]為主要代表的) 作出的重要改進或修正。其次, 除「經驗性」以外, 一些數學哲學家還突出強調了數學的「擬經驗性」, 即認為除實踐的標準以外,數學還具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檢驗標準—顯然,這即是對於數學特殊性的直接肯定。最後, 也正是基於數學的現代發展, 一些學者提出了「數學是模式的科學」的觀點, 而這即可看成關於「什麼是數學」的明確回答。

應該提及的是, 我們也在上述方向上作出了獨立的研究工作。這首先是關於數學抽象的定性分析。具體地說, 我們認為, 除抽象的內容、量度以外, 數學抽象的特殊性更在於它的特殊方法: 在嚴格的數學研究中, 無論所涉及的對象是否具有明顯的直觀意義, 我們都只能依據相應的定義(顯定義或隱定義)和推理規則去進行演繹, 而不能求助於直觀,從而, 在這樣的意義上, 數學的抽象事實上就是一種「建構」 的活動—數學的研究對象即是通過這樣的活動得到構造的。正因為此, 數學對象的建構即就意味著與真實的分離。這就是說, 在純粹的數學研究中, 我們是以抽象思維的產物為直接對象, 而不是以其可能的現實原型為直接對象從事研究的; 進而, 相對於經驗的研究而言, 以抽象思維的產物為對象從事研究也就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它們所反映的已不是某一特定事物或現象的量性特徵, 而是一類事物或現象在量的方面的共同特性。

為了清楚地表明數學對象的相對獨立性及其普遍意義, 並考慮到數學抽象的特殊內容, 可以把數學的研究對象特稱為「量化模式」; 從而, 對於「什麼是數學」的問題我們就可作出如下的解答: 數學即是量化模式的建構和研究。由於這同時表明了數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因此就可被認為關於數學的一個較為合適的「定義」。另外, 這事實上也就為上述關於「數學是模式的科學」的論述提供了必要的補充和說明。

其次, 以上述關於數學抽象的定性分析為基礎, 我們進一步發展起了一個系統的數學哲學理論—「模式論的數學哲學」, 包括模式論的數學本體論、數學真理的層次理論和模式論的數學認識論, 從而為傳統的數學哲學問題提供了明確的解答。首先, 由於數學對象是藉助於明確的定義得到建構的, 而且在嚴格的數學研究中, 我們又只能依靠所說的定義去進行推理, 而不能求助於直觀, 因此, 儘管某些數學概念在最初很可能只是少數人的「發明創造」, 但是, 一旦這些對象得到了「建構」,它們就立即獲得了確定的「客觀內容」; 又由於這種客觀內容不可能藉助與真實世界的聯繫得到直接的、簡單的說明, 因此, 從本體論的角度說, 既應肯定數學對象對於思維的依賴性, 同時又應承認數學對象構成了與真實世界不相同的另一類獨立存在(對此可特稱為「數學世界」)。這就是說, 正是所說的建構活動促成了其由主觀的思維創造向客觀的獨立存在的轉化。其次, 所謂「數學真理的層次理論」, 其核心內容即是指數學真理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第一層次即「現實真理性」—表明數學理論是對於客觀世界量性規律性的正確反映; 第二層次為「模式真理性」—如果一個數學理論建立在合理的抽象思維之上, 即可認為確定了一個量化模式, 該理論就其取得的形式客觀性而言則可被認為是關於這一模式的真理。顯然, 相對獨立的「模式真理性概念」的引進, 乃是承認數學對象獨立存在性的直接推論或必然發展, 而這同時也就清楚地表明了數學思維的某種「自由性」: 數學家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地去創造自己的概念,而無須隨時去顧及它們的真實意義。最後, 從認識論的角度說, 真理的層次性也就表明了數學的認識活動具有多種不同的標準, 特別是, 除實踐的標準以外, 數學研究還具有相對

獨立的數學標準, 即如新的研究是否有利於認識的深化以及方法論上的進步等。顯然, 後一分析與上述關於數學「擬經驗性」的斷言是完全一致的; 或者說, 在一定的限度內, 我們可以單純憑藉數學思維與數學世界的相互作用使認識得到發展和深化.

(2) 研究的內容和方法表現出了明顯的開放性, 特別是由一般科學哲學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研究問題和有益的思想, 這就和以往的封閉式的數學基礎研究大相逕庭。例如, 拉卡託斯所倡導的擬經驗的數學觀事實上就是將波普爾(K. Popper) 的證偽主義科學哲學理論推廣應用到了數學的領域; 另外, 在庫恩(T. Kuhn) 的科學哲學研究的影響下, 則出現了關於數學的社會–文化研究。

就後者而言, 我們應當特別提及基切爾的「數學活動論」。這一理論的基本觀點就是認為數學不應簡單地被等同於數學知識的匯集、而應被看成人類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基切爾並對「數學活動」的具體內容進行了分析, 即認為數學應被看成是由「語言」、「方法」、「問題」、「命題」等多種成分所組成的一個複合體。顯然, 這種關於數學的動態研究是與先前的研究傳統、也即單純著眼於數學知識的邏輯結構的靜態分析大相逕庭的。另外,新的研究的又一重要特點則是突出強調了數學研究的社會性。這就是說, 在現代社會中,每個數學家都必然地是作為相應的社會共同體中的一員從事研究活動的, 從而就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處在一定的數學傳統之中; 特殊地, 一種數學模式的最終建立也就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判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成為真正的模式。顯然, 按照這一分析, 在論及數學(活動) 的「客觀內容」時, 我們就應在「語言」、「方法」等成分上都加上「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這樣一個限制詞; 另外, 我們也就應當把作為數學傳統具體體現的各種「觀念」, 即如數學觀和應當怎樣去從事數學研究的共同認識等, 看成數學(活動) 的一個重要組成成份。

另外, 所謂數學的文化研究還包含了多種不同的意義。例如克萊因的《西方文化中的數學》就是從一個角度表明了數學作為一種「子文化」與整個人類文化的關係。

另外, 懷爾德(R. Wilder) 則集中地研究了數學發展的規律和動力—在懷爾德看來, 這就清楚地表明了數學的相對獨立性, 而這事實上也就是數學能被看成人類文化的一個子系統的必要條件。

最後, 與實際的數學活動(包括數學研究和數學教育) 的密切聯繫也可看成為現代數學哲學研究開放性的一個重要表現。特別是, 作為對於思想方法的研究, 數學方法論的研究在現代得到了新的發展。就後一方面的工作而言, 我們當然應當首先提及著名數學家波利亞(G. P´olya) 對於數學啟發法的「復興」。因為, 正是波利亞在這方面的工作為現代的數學方法論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特別是確定了這種研究的性質—這主要是一種啟發性的研究。數學方法論的研究被有些中國數學家和大學教師說成是促成中國數學教育現代發展三大要素之一。

事實上, 由美國數學教育的具體考察可以看出, 數學觀的演變正是促成數學教育現代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顯然, 這就更為清楚地表明了數學哲學研究的積極意義。

綜上可見, 無論就研究的問題、或是就基本的立場和觀念而言, 現代的數學哲學研究與先前的基礎研究相比都已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這種變化已經、並將繼續對實際的數學活動產生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數學思維方法概述 ---數學思維方法與數學哲學
    數學思維方法的形成與發展往往與數學家,哲學家對數學整體的哲學思辨相關,對數學不同的哲學思考會形成對數學不同的思維模式。同時,對數學不同的哲學理解也對數學中不同的方法給予不同思維層面的解釋。因此可以說,數學思維方法與數學哲學是密切相關的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數學思維方法與數學史,數學教育的觀念也有著密切的關聯。不同數學哲學觀念形成不同的數學思維方法。
  • 數學思維方法概述 ---數學思維方法得產生,發展與層次性
    當前對數學的方法研究如果按照現代科學哲學的傳統,可以分為「證明的方法」和「發現(發明與創造)的方法」。顯然,數學自身的證明方法是與嚴密的,形式化的邏輯演繹方法聯繫在一起的,或者說數學證明的方法與公理化的方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數學的歷史發展中,人們從來也沒有忘記尋找數學發現(發明)的方法。
  •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但介乎這兩者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就是哲學。換句話說,人們只是把尚未可知的暫時付諸於哲學和神學,而隨著人類可知區域的不斷誇大,不確切的區域將越來越小,科學將引領人類文明走向越來越光明的明天,現代文明的一切物質成果都來自於科學就是明證。物理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是物理研究世界的工具,神學不過是未知現象暫時的棲身之所,不可能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未來。
  • 數學發展的4個階段:萌芽、初等、高等、現代
    現代數學絕不是某一個民族、地區、歷史時期的產物,而是多民族、地區世世代代的生產實踐中逐漸發展而成的。既有緩慢的量的積累,也有質的突破,表現出漸進性和階段性。從遠古到現在,數學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
  • 哲學和數學與物理的關係
    哲學教會人們思維,包括但不限於如何認識世界,能不能認識世界,世界是什麼,以及我們自己與自然的關係等等,為了這些目的我們應該怎麼思考?數學把思維量化,形式化,可以說是思維形式化的發展。最初也是從認識世界開始。後來在表面上脫離自然世界,而其實質是否脫離自然世界,是有爭議的,這就是數學帕拉圖主義之爭。
  • 講座回顧|林德宏: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哲學思考
    林老師的講座題目是「現代理論物理學的哲學思考」,講座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潘天群老師主持。現代物理理論是相對經典物理理論來說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經典物理理論已經發展成一個壯觀的理論大廈。當時很多的研究者認為,物理大廈已經落成,留待解決的只是細節問題;當然,天空中還有「兩朵烏雲」——「以太漂移」的「零結果」和黑體輻射的「紫外災難」。
  • 牛頓哲學用數學構想自然
    牛頓哲學用數學構想自然 2014年01月29日 12: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方錫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牛頓;哲學;數學
  • 邏輯理論——歷史與概述,解開數學分支的關鍵
    幸運的是,不久的將來,一連串的文明和幾代人都為現代邏輯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亞里斯多德的到來就在亞里斯多德誕生前的幾十年,也就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發生了一場知識分子的起義。在米利都的泰勒斯的帶領下,一群人開始質疑統治他們那個時代的傳統神話和宗教主張。
  • 西方哲學與現代中國
    、社會經濟學的發展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國,普遍來說,在科技與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大眾對西方哲學還缺乏了解。所以請李猛老師首先談談西方哲學對現在的中國社會有怎樣的意義。李猛:我在課上也對學生們講過這個問題,中國對西方哲學思想的關注,主要是因為中國進入了現代社會。
  • 現代科學發展與中國古代哲學思維
    但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作者的論述是立足於自然科學,而不是哲學,更不是神學。這是作者在書中一再提醒讀者的。書中所講的「虛空」,在很多場合是與「真空」並用的,而「真空」這個概念本身,就是自然科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     在說明宇宙如何生成的問題上,顯然有兩種解答:「科學解」和「哲學解」。
  • 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卻因感冒採用放血治療而死!
    哲學上,他是二元論者,崇拜理性主義,反對封建經院哲學,開拓了近代唯物理論,並提出「普遍懷疑」的主張,對西方哲學發展影響深遠,被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稱為「現代哲學之父」,可謂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科學上,他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被後世視為解析幾何之父,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笛卡爾在多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 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
    「當代科學哲學發展趨勢」系列訪談(《哲學動態》2006年第11期)德國科學哲學的發展與現狀——訪漢斯·波塞爾教授和李文潮教授 郭貴春,成素梅(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6) 當代科學哲學的發展正處於轉型期
  • 姜立夫:中國現代數學教育的奠基人
    姜溯多  姜立夫(1890-1978),是中國現代數學主要播種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溫州地區第一位(中國第二位)哈佛大學數學博士。  講好姜立夫故事,展示百年中國教育發展歷史,對宣傳科教興國、教育強國思想,提倡尊師重教、立德樹人的價值觀和社會理念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 為什麼現代哲學誕生以後出現認識論轉向?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的轉向等於是把哲學家觀察世界的方法,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轉向了近代的「認識論」。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但在實際過程中卻導致了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分裂,這就對哲學的發展造成了困難。
  • 這個無解的方程,拉開了現代數學的帷幕(9k字)
    」獲取9k字2圖8頁PDF這個無解的方程,拉開了現代數學的帷幕。群論開闢了一塊全新的戰場,以結構研究代替計算,把從偏重計算研究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用結構觀念研究的思維方式,並把數學運算歸類,使群論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嶄新的數學分支,對近世代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群論的出現,同樣奠定了 20 世紀的物理基礎。從此,統治人類近 200 年的牛頓機械宇宙觀開始邁入隨機和不確定性的量子世界和廣袤無垠的時空相對論。一場空前偉大的科學革命如疾風驟雨般降臨,甚至延續至今。
  • 數理邏輯與數學基礎及四大數學哲學流派
    亦稱符號邏輯(symbolic logic),處於數學和數學哲學的交叉部分。數理邏輯一方面使用形式邏輯的思想方法研究數學及數學推理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另一方面使用數學工具來表示和研究形式邏輯的性質和結構。
  • 日本現代數學發展歷程及其啟示
    如今比較公認的看法是日本現代數學得以發展是從高木貞治(1875~1960)開始的。高木貞治早年在東京大學數學科學習,隨後被公派到德國學習代數和數論。他先後在柏林和哥廷根等地學習,深受希爾伯特等數學大師的薰陶。1920年,高木貞治解決了「克羅內克青春之夢」問題 (即高斯數域上任意阿貝爾擴張均可由雙紐線函數的分點值來生成) ,和阿廷一起創建了古典類域論。
  • 亞里斯多德是位哲學家,通過對哲學的劃分,影響了神學的發展
    而我們今天就聊一聊哲學。由古人提出的各種知識分類也能明顯看出,自然哲學對於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亞里斯多德在其影響甚大的分類中區分了三種思辨科學或理論科學:自然哲學、數學和神學。將亞里斯多德的思辨科學區分開來的是它們各自的研究對象:神學是最高的科學,研究永恆的、不動的、可與質料分離的東西;自然哲學研究有限的、可以運動的、無法與質料分離的東西,這些對象在每一個方面都與神學對象相反;數學的研究對象介於這兩者之間,即不動的、可能無法與質料分離、體現於質料之中的東西。
  • 聚焦數學哲學前沿爭論透視數學文化歷史價值
    中國數學哲學研究的建制化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起步的,在數學方法論研究的開創者徐利治先生的積極倡導下,上世紀80年代成立了數學哲學專業委員會,建立了中國學者交流的專業共同體,開闢了數學哲學研究的優良傳統。
  • 辯證法:不是工具,而是哲學本身──評《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
    《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立足於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從現代社會生活和現代哲學所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出發,集中論述了辯證法與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一致性。孫正聿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僅僅把辯證法定義和解釋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這就把辯證法作了庸俗化理解,割裂了辯證法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扭曲了辯證法作為哲學理論的反思特性,使辯證法失去它的理論內容和深厚的歷史感,阻礙了人們以更為廣闊和更為深切的思索發展辯證法,從而走向了辯證法的反面——形上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