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嘉映
導語:最近由於各種動亂,認識幾大文明更迫在眉睫了。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什麼關係?他們同佛教有什麼不同?一神教同多神教是什麼區別?著名哲學家陳嘉映提供了他的一些看法。
作者介紹:陳嘉映,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被認為是「中國最可能接近哲學家稱呼的人」。
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有承接關係,基督教是從猶太教裡面轉出來的,耶穌本人是猶太人,他沒有想要建立基督教,他是猶太教中的一個改革者,他的信徒後來建立了基督教。基督教仍然把猶太人的聖書視作聖書,稱作舊約。伊斯蘭教是從這個傳統裡發展出來的,受到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影響都很深。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一神教,這個一神教傳統如果合在一起看,與希臘文明形成對照。所謂耶路撒冷對雅典,在施特勞斯那裡主要指猶太文明與希臘文明的對照,擴大說來,是中近東文明與希臘文明的對照。
相對於東北部、南部的周邊地區,希臘文明是後起的,希臘的知識、文明很大部分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汲取過來的。希臘人從周邊學到了幾何知識、天學知識,他們的神話故事也有外族來源。不過,人們要知識,本來是要使用這些這些知識,所以,從常態說,知識是通過用途組織起來的。希臘人的特點是,他們按照知識本身的性質把知識組織起來,轉變成了一種理論上的形態。本來,我們發展關於三角形的知識,是為了測量土地,建造金字塔,但是在理論形態裡,三角形的只是首先不是與各種應用相聯繫,而是與關於其他圖形的知識相聯繫。三角形的定理、四邊形的定理、圓形的定理、圓錐與圓柱的定理,這些定理連成一片,形成幾何學這門理論。這樣依知識本身的性質組織起來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現在我們更多是在希臘的意義上使用「知識」這個詞。
一片一片的知識如果不靠實用聯繫在一起,它們之間是如何連上的?靠道理連上。比方歐幾裡得幾何學設定了一些公理,關於各種幾何圖形的知識都聯繫於這些公理,由此,它們相互之間也獲得了聯繫,構成了一個知識整體。這個知識體系裡的每一片都通過一連串的推理與其他部分相聯繫。對待知識的這種方式,叫做discursive thinking,就把它叫做「論理方式」吧。
著名科學思想家庫恩曾認為,每一個知識體系都有它自己的概念框架,即所謂基本「範式」。這些框架之間是不可公約的。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正確嗎?牛頓正確還是愛因斯坦正確?這是沒有意義的,這三者是人類理解自然世界的三大框架。如果你是亞里斯多德主義者,那麼亞里斯多德就是正確的。庫恩的這一思想影響很大,它的確給人啟發,但我認為是不對的,他自己後來也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這個學說。我認為不同範式之間仍然存在著翻譯關係、對話關係。但翻譯原樣複製,翻譯帶來變形,會突出某些內容,遺漏某些內容等等,庫恩學說讓我們對這些方面變得更加敏感。
我們剛才說,基督教是從猶太教轉出來的,但另一方面,基督教也深受希臘思想的影響。四福音書都是用希臘文寫的,基督教一開始也是在希臘語地區傳播開來的。我們都知道,基督教有神學,這是基督教受希臘影響的一個重要體現。本來,一種信仰並不需要神學。最初,你是不是基督徒只有一個簡單的標準:你相信不相信耶穌復活?從倫理的角度看,耶穌復活會帶來一些問題。耶穌復活之後他真的就變成了一個活人嗎?還是一種精神的復活?這又聯繫到一些更廣泛的問題,例如,耶穌是在復活之後才成為神的,抑或耶穌降生時就是神?這也是後來關於三位一體的大論戰裡的一部分。三位一體的爭論內容極為複雜,如果感興趣可以自己去讀一讀,我對基督教神學沒什麼研究,這裡想說的是這樣一點。本來,你有一種信仰,例如,相信耶穌復活,並不要求這種信仰的內容跟你的其他看法在論理層面上融貫一致。實際上,我們對各種事物的各種看法,本來是用來應對實踐生活的,並不需要論理上的一致。而神學是關於信仰的反思,希望獲得一個完整的論理系統,在我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希臘人的追求。最早闡發三位一體學說的是奧古斯丁,他曾多年浸潤在希臘哲學之中。
七世紀初興起了伊斯蘭教。當時在阿拉伯半島,基督教和猶太教都很流行。伊斯蘭教的很多教義都是從基督教來的,但是它受猶太教的影響可能要更多一點,因為當地就有很多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伊斯蘭教的擴張極為迅猛,向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擴張,很快形成了阿拉伯帝國。僅從西面說,在短短一個世紀裡,阿拉伯帝國就通過北非一直擴張到差不多西班牙全境。在這之後,阿拉伯文明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在這個時期,伊斯蘭教突出地彰顯了它開明寬容的一面,當時,西歐處在中世紀上半期的所謂黑暗時期,而在定都於新建城市巴格達的阿巴斯王朝,文化、學術極為繁榮。單說一點,古希臘的大部分經典,在西歐已經失傳,是阿拉伯人(以及生活在那裡的猶太人)把它們翻譯出來,加以傳播和研究。後來歐洲文明漸漸復興的時候,一開始主要是從阿拉伯世界了解到希臘文明的。
我們現在說到宗教,主要是指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樣的一神教。一神教同希臘、羅馬的多神傳統不一樣。希臘人也信神,但他們有很多神祇,這些神祇在很多方面跟人很相似,像是半人半神似的,他們比凡人更強有力,但他們不是在冥冥之中的超驗存在,我們無法通過理知而只能通過神啟才能感知這種存在。在這個意義上,希臘人的生活依託於感性和理智,而不是依託於宗教。
佛教也不同於基督教這樣的宗教。只說一點吧,佛教裡面沒有神。釋迦牟尼不是神,是sage,是大賢大智者。的確,幾大文明的聖人形象不是完全一樣的。釋迦牟尼是什麼形象呢?他是徹悟者,心懷大慈悲,他用慈悲和徹悟來普渡眾生。在一個基本意義上,釋迦牟尼更接近孔子而不是耶穌。孔子也是個sage,大智大慧,不過,這種智慧主要關心的是我們的政治秩序或社會秩序——我們怎麼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使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他並不是單為老百姓著想,也不是單為君主著想,而是為一個有序的社會著想。一神教傳統裡的聖人卻不是這樣的,他們之所以是聖人,不在於他們面向凡人,倒在於他們始終面向神,在於他們抱有完全的虔信,虔信神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聖人的智慧是通過虔信從神那裡獲得的。這跟希臘的「聖人」蘇格拉底非常不一樣,他在市場上跟人混,他關心的也不是怎樣通過冥想達到心靈的解脫這類問題,他關心的是人怎麼過上一種良好生活,怎麼建成良好的城邦。
更多內容請掃下方二維碼 打開搜狐手機網文化頻道或搜狐文化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