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練馬克思與韋伯比較研究的標識性概念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現代性」(modernity)是一個複雜的概念,也是一個在人文社科各個研究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的概念。事實上,每一時代都有其自身的「現代性」,這種現代性映現了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

「現代社會的複雜性」是《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所提出的標識性概念,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乃成為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的基礎。我們知道,是馬克思、韋伯和涂爾幹奠定了現代社會理論的基礎,他們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對現代社會持有一種「複雜性」的理解。這種複雜性表現在他們理解社會問題時,首先對社會本身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進行綜合的考量,而非基於對社會的某一重要因素之考察。社會的發展問題,也絕不能簡單地以經濟決定論、抑或文化決定論一言以蔽之。由此出發來解讀與比較馬克思與韋伯的社會理論,顯然更具有理論的深度,也體現出作者敏銳的思想洞察力,並在諸多要點——尤其是在兩者之「比較」方面——上,向讀者提供了作者自己獨到的見解。

鄭飛先生撰寫的《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一書,以「現代性」問題為主線,從社會哲學的高度對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進行系統的研究,有其理論與實踐方面的雙重意義。就理論意義而言,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對馬克思和韋伯的社會理論進行綜合考量的比較研究在國內學界尚不多見。從這一視角出發,不僅能清晰地勾畫出兩者的理論關聯與異同之處,還能對不同的社會理論本身進行深入的整合性反思,以推動它的進一步發展;就其實踐意義而言,兩者在現代性問題上的真知灼見仍不失其現實性,構成了我們理解與解決當今世界所面臨的社會困境之重要的思想資源,具有不容忽視的啟迪性意義,也對後來的社會理論、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產生,與馬克思和韋伯的社會理論之相互滲透有著密切的關係。如該書中所指出的,盧卡奇通過馬克思的「物化」理論之闡發,實現了馬克思與韋伯思想的對接,從而將韋伯的思想因素納入了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傳統之中。聲名顯赫的法蘭克福學派,也通過不同的路徑來整合馬克思與韋伯思想。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繼承了韋伯關於形式合理性和實質合理性的劃分,而在方法輪上,卻通過將辯證方法引入社會批判理論而回到了黑格爾和馬克思的立場。哈貝馬斯進一步把現代社會分解為體系和生活世界兩大領域,卻放棄了對同一性的追求,轉而構建了「交往」理論來解析社會問題。

談到「交往」理論,有一點尚需說明。「交往」是馬克思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構成了哈貝馬斯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所從出發的基點。不過他們使用的「交往」概念有著重要的區別。我們注意到,哈貝馬斯使用的「交往」概念為「Kommunikation」,而馬克思所使用的是「Verkehr」。在德語中,「Verkehr」的覆蓋面要比「Kommunikation」廣泛的多,可廣泛的意指存在於人類社會的一切交往形式,諸如人們在語言與思想上的交流,人與自然的交往之實踐關係,人與人的物質關係,甚至兩性關係等等,而「Kommunikation」則主要意指語言性的交往。哈貝馬斯的用詞,固然與20世紀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有關,但在更深的理論層面上,所反映出來正是馬克思與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社會變革之道的觀念上的重要區別。

該書對馬克思與韋伯的社會理論在方法論上的哲學淵源之論證,頗有見地。作者指出,馬克思承繼了黑格爾觀念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以此作為馬克思現代性研究的方法論原則,這一貫穿於存在論基礎、意識形態批判、社會關係層面的「物化」、生產過程層面的「物化」四大問題的研究之中。基於這種辯證法的現代性研究,本質上也是一種對現代性的辯證法之研究與推動。而韋伯則具有濃厚新康德主義色彩,「理念型」集中代表了韋伯的方法論原則。他強調事實與價值的區分,表明他的思想實際上受到了康德哲學的影響。

綜觀全書,《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無疑是一部有理論深度、有作者獨特見解的學術專著。對馬克思和韋伯這兩位對後世產生了深刻影響的大思想家在現代性主題上的比較研究,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難度;而現代性問題又關乎我們當代急需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作者的研究能在整體上把握這兩個方面,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理論成果,確是難能可貴的。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

原標題:凝練馬克思與韋伯比較研究的標識性概念——評鄭飛著《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

來源:《學術交流》2019年第1期 作者:潘德榮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每日一書 韋伯與馬克思
    《韋伯與馬克思頁數:512 定價:88.00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裝幀:精裝 叢書:三輝書系·洛維特作品 1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比較韋伯與馬克思
  • 同樣反思現代社會,韋伯與馬克思之間有什麼不同?
    《韋伯與馬克思:以及黑格爾與哲學的揚棄》內容簡介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比較韋伯與馬克思,並展開討論韋伯的思想及其影響,第二部分探討從黑格爾到馬克思的思想脈絡。因此我們接下來將會這樣處理:通過對韋伯和馬克思的基本研究動機的比較性的分析,得出他們對於作為經濟和社會之基礎的人的理念之看法的共同點和區別。這種比較並不會走向什麼平衡;因為只要生命是此岸地「建立在自身之上並且只能通過自身被理解」,那麼「對待生活的各種可能的終極態度,是互不相容的,因此它們之間的鬥爭,也是不會有結論的」。應當並且可以加以比較的是:從共同的地方出發,使差異得以被意識到。
  • 一周書單丨韋伯與馬克思:自我異化還是理性化的人?
    撰文丨書評周刊編輯部《韋伯與馬克思》,(德)卡爾·洛維特著,劉心舟譯,三輝·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9月「為了人本身」是人類打開現代之門後的基礎命題。究竟什麼是「人」?黑格爾是這扇門打開者之一,「人」在他的《法哲學》裡作為塵世「需要」的主體而登場。
  • 韋伯百年誕辰|閻克文: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應保持距離
    100年前,韋伯因為感染了當時的西班牙大流感,於1920年6月14日逝世於德國慕尼黑。100年後,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之際,6月14日,在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組織下,十幾位身在中國或美國的社會學者在網絡相聚,他們或從事過韋伯著作的學術翻譯,或開展過韋伯的理論和經驗研究,在這場「雲上思韋伯」的網絡紀念論壇上,他們分別探討了韋伯的學術貢獻和影響。
  • 周雪光:韋伯故鄉讀韋伯「斷想」
    通過「用一種比較精確的思維定式來取代這種模糊的感覺,並且探討上述那種差異的內在原因。」(p. 66) 「在方法上,其目的並不是要把歷史真實嵌插在抽象的類別概念裡,而是要在往往且無可避免各具獨特個別色彩的具體發生關聯裡,致力整理出歷史真實的面目。」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正因為如此,韋伯指出,政治家要有一顆堅韌的心,以便隨時承受希望的破滅。馮仕政還將韋伯與馬克思進行對比,發現兩人對於現代社會的診斷和論述邏輯都高度一致,但給出的前景和開出的「藥方」卻截然相反。馬克思是樂觀的,認為人類會全面解放;韋伯卻是悲觀的,認為人類會陷入理性的牢籠。
  • 馬克思物化理論研究範式簡評
    馬克思物化理論研究範式簡評 2016年04月25日 08: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孫樂強 字號 內容摘要:物化批判理論是馬克思後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主要有三種物化批判範式
  • 馬爾庫什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解讀
    馬爾庫什細緻地區劃出三種意識形態概念,強調三種用法都可以在馬克思的文本中找到根據,他還強調三種概念並不是完全孤立的,至少在實踐意圖上具有模糊的統一性。馬爾庫什並沒有武斷地採取厚此薄彼的做法,儘管他有時更強調後兩種意識形態概念在當代具有重要的價值。在他看來,正是後兩種意識形態概念,偏離了「基礎—上層建築」的關係式,令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保持了批判的張力。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按照韋伯的觀點,現代學術的分化是一個合理化的過程,專家對越來越小的領域知道越來越多的事情;在涂爾幹看來,現代學術分工是避免競爭的產物。如何對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實現一種總體性的解讀,是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重要任務。受制於當代學術分工體制,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往往受到所謂學科門類的局限,這種人為性的劃分無疑是外在的。
  • ASR科林斯批評沃勒斯坦:韋伯最後的資本主義理論
    理性化資本主義的組成部分韋伯(Weber,1961:207-8,260)說,資本主義是通過企業的方法滿足人類需求的方法,也就是說,是由尋求利潤的私營企業提供的。交換是為了獲得正收益,而不是強制性供款或傳統上固定的禮物或交易。像韋伯的所有類別一樣,資本主義是一個分析概念。資本主義可以追溯到遠古的巴比倫,是許多歷史經濟的一部分。
  • 【學人文集】陳德中|韋伯與新康德主義:繼承與批評
    與馬克思強調物質生產在人類社會中作用的社會學研究相比,韋伯社會學的突出特點,就是在「物質旨趣」之外,進一步關注了「觀念旨趣」或「價值旨趣」。在此基礎上,韋伯塑造了獨特的「歷史科學哲學或者社會文化科學哲學」。這種哲學在社會科學中的運用,就是韋伯式的社會學,尤其是其宗教社會學。 韋伯對於「觀念旨趣」與「價值旨趣」的關注,一可追溯至狄爾泰的「精神科學的獨特性」主張。
  • 雲上思韋伯 | 馬克斯 · 韋伯逝世100周年網絡紀念論壇紀要
    李猛老師從版本學的視角入手,圍繞韋伯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兩個版本之間的差別,展開文本比較研究,從而揭示出韋伯所謂「問題的思想關聯」。這兩個版本分別是1904—1905年寫成的收錄在《文庫》裡的初版和1920年出版的收錄在《宗教社會學》第一卷裡的修訂版。從兩個版本的細微文字差別中,探究韋伯思想的發展歷程,李猛老師的分享言簡而意賅。
  • 新書:《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理解史》
    新書:《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理解史》 2018年03月26日 14: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韋伯方法論視域下的「中國社會學本土化」
    以韋伯學說觀之,本土化問題的根源是方法論問題。這三種本土化路徑所呈現的問題分別與「價值關聯」「理想類型」與「理解」等韋伯方法論概念密切相關。真正有意義的本土化研究,是將本土問題關聯到高層次的價值上,運用理想類型的比照來發現意義,在對意義的理解中將其與我國關於人生終極意義的總體觀念勾連起來,揭示中國文化作為特殊人類文化類型的獨特意義系統。
  •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
    關鍵詞:批判;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哲學;實證主義;理解;生產方式;研究方法;人民出版社;辯證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鮑金(1980- ),男,山東濰坊人,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哲學基礎理論、《資本論》,上海 200240
  • 韋伯與學術人:現實關懷,立身何處?
    在會議現場,贊同韋伯的寥寥無幾。如今我們大概都知道,韋伯的意見是主張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克制個人的情感、偏好和立場。「價值中立」讓人是難以接受的。韋伯既然將「理性化」定義為現代世界的基礎邏輯,而社會科學研究同樣被捲入這樣一場理性化進程之中。他的這個診斷讓「價值中立」仿佛成為壓垮科學理想的「最後一根稻草」。
  • 馬克思勞動概念的兩重維度及其辯證關係
    一種是國內外學者間的分歧,如鮑德裡亞指責馬克思陷入了「勞動之鏡」,甚至將其勞動概念斥為形上學的延續;阿倫特則通過對勞動概念的廓分,將馬克思的勞動概念貶低為「勞動拜物教」;國內學者大都將這些批判視為「誤讀」或「曲解」,認為馬克思的勞動(與生產)概念仍然是分析和批判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視角。
  • 馬克思哲學中的異化概念
    一切有關上帝的所謂知識只不過是人的知識,因此上帝是人性,我們各種對上帝的觀念,只不過是反映了人類存在的不同類型,費爾巴哈顛覆了黑格爾的唯心論,得出的唯物主義論,這對馬克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費爾巴哈說:是人在努力的實現他們自己,是人而不是上帝,以一些方式異化於自己,歷史與我們努力克服自我異化有關,從而啟發了馬克思。
  • 周雪光:在中國場景下閱讀韋伯為何艱澀難懂?|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這一思路與同時代的其他偉大思想家如馬克思、涂爾幹等迥然有別,獨樹一幟。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始於這樣一個觀察:在十九世紀前後的歐洲各地,基督新教盛行的區域通常伴隨著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活動;宗教信仰與事業精神同時體現在同一類人群身上。由此引出本書的命題:基督新教所產生的職業倫理與現代資本主義有因果關係。
  • 【陳培永:馬克思階級概念的當代理解——讀書筆記239】
    【陳培永:馬克思階級概念的當代理解——讀書筆記239】歷史上的今天。171年前的1848年2月24日,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在英國倫敦正式公開出版單行本。這一年馬克思29歲,恩格斯2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