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凝練馬克思與韋伯比較研究的標識性概念
事實上,每一時代都有其自身的「現代性」,這種現代性映現了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現代社會的複雜性」是《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所提出的標識性概念,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乃成為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的基礎。我們知道,是馬克思、韋伯和涂爾幹奠定了現代社會理論的基礎,他們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對現代社會持有一種「複雜性」的理解。
-
一周書單丨韋伯與馬克思:自我異化還是理性化的人?
撰文丨書評周刊編輯部《韋伯與馬克思》,(德)卡爾·洛維特著,劉心舟譯,三輝·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9月「為了人本身」是人類打開現代之門後的基礎命題。究竟什麼是「人」?黑格爾是這扇門打開者之一,「人」在他的《法哲學》裡作為塵世「需要」的主體而登場。
-
同樣反思現代社會,韋伯與馬克思之間有什麼不同?
《韋伯與馬克思:以及黑格爾與哲學的揚棄》內容簡介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比較韋伯與馬克思,並展開討論韋伯的思想及其影響,第二部分探討從黑格爾到馬克思的思想脈絡。首先,比較本身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馬克思和韋伯兩人,就他們的人格和成就來說,從根本上是「可以比較的」,對他們的理解是互相促進的。第二,將一個東西和另一個東西加以比較的前提是一種可比較性,也就是說,從某個特定的方面看來,它們是一回事,但同時又有所不同。
-
周雪光:韋伯故鄉讀韋伯「斷想」
從中國大歷史和空間幅度來看,韋伯的比較歷史分析—從英格蘭、荷蘭到法國,從羅馬帝國、拜佔庭到德意志帝國—猶如左鄰右舍、去年前年間的比較。於我,讀書是思考的旅程。一書在手,或一目十行掠而過之,或逐字逐句反覆咀嚼,大多數時候不是書在安排我的注意力,而是隨著我的思路而調整著閱讀節奏速度。有時一本書才讀了幾頁,已引發我思緒綿綿,轉而寫作,而將書棄之一邊。
-
ASR科林斯批評沃勒斯坦:韋伯最後的資本主義理論
韋伯本人以多種不同的含義使用了「Rationalism」一詞。但是對於他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制度理論,只有一種需要我們關注。韋伯發現西方獨有的特徵構成了因果鏈。Collins做了圖示化:因果鏈的推理很精彩,請讀原文。韋伯對Marxist的批評韋伯和馬克思都強調,資本主義需要大量形式上自由但經濟上沒有財產的勞動力。在市場上出售所有生產要素;以及所有因素都集中在資本主義企業家手中。馬克思並不認為技術可計算的重要性。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作為「歐洲文明之子」、現代社會科學主要奠基人、經典社會學三大家之一,從幾乎是人文社會科學必讀之書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到被國際社會學協會評選為20世紀最重要社會學著作的《經濟與社會》,韋伯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影響著我們對現代社會的理解與認識。
-
雲上思韋伯 | 馬克斯 · 韋伯逝世100周年網絡紀念論壇紀要
△李猛編韋伯文集第二位分享的是浙江大學的閻克文老師,其分享題目是《〈經濟與社會〉的方法論意義》。閻老師從人本身才是目的,而不是任何其他人的工具這一核心理念入手,探究韋伯之於個人與集體、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核心觀念。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按照韋伯的觀點,現代學術的分化是一個合理化的過程,專家對越來越小的領域知道越來越多的事情;在涂爾幹看來,現代學術分工是避免競爭的產物。如何對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實現一種總體性的解讀,是馬克思哲學當代詮釋的重要任務。受制於當代學術分工體制,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往往受到所謂學科門類的局限,這種人為性的劃分無疑是外在的。
-
每日有書今日薦書|《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
「每日有書·書香望城」系列活動通過每日薦書、每日贈書、每日評書等內容,號召全區廣大市民「讀好書、好讀書、多讀書」。「望城發布」聯合雷鋒圖書館每日向市民推薦一本書籍,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推薦您想看到的書籍;通過搭建讀書交流平臺,為廣大讀者打開一扇看世界、享文化、品人生的交流之窗。內容簡介康德又是如何實現了既為人類的理性劃界,也為上帝和信仰留下地盤?
-
韋伯的預測已經變成現實
然而在韋伯的《經濟與社會》德文版問世80多年、英文版出版40多年之後的今天,將《經濟與社會》一書的整體作為主要論題,進行介紹、分析和評價的獨立著作並不多見。 1998年,國際社會學會評選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學著作時,正是《經濟與社會》以無可辯駁的優勢成為勝出者。在社會學的發展史上,恐怕沒有什麼著作能夠像《經濟與社會》一樣,贏得如此之多的推崇和認可。
-
韋伯與學術人:現實關懷,立身何處?
韋伯是這場會議的參與者之一。他提交了一份百餘頁的手稿,其中一些內容也就是多年後的《社會學與經濟學中「價值中立」的意義》。在會議現場,贊同韋伯的寥寥無幾。如今我們大概都知道,韋伯的意見是主張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克制個人的情感、偏好和立場。「價值中立」讓人是難以接受的。
-
馬克思物化理論研究範式簡評
第一,將物化與合理化等同起來,忽視了交往理性的存在,後者的合理化並不必然導致物化,這也表明物化與合理化不是一回事。 物化批判理論是馬克思後期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關注的焦點話題。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開創性地探討了這一理論,恢復了它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歷史地位,對後來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了重要影響。
-
周雪光:在中國場景下閱讀韋伯為何艱澀難懂?|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這一思路與同時代的其他偉大思想家如馬克思、涂爾幹等迥然有別,獨樹一幟。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始於這樣一個觀察:在十九世紀前後的歐洲各地,基督新教盛行的區域通常伴隨著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活動;宗教信仰與事業精神同時體現在同一類人群身上。由此引出本書的命題:基督新教所產生的職業倫理與現代資本主義有因果關係。
-
韋伯百年誕辰|閻克文: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應保持距離
100年前,韋伯因為感染了當時的西班牙大流感,於1920年6月14日逝世於德國慕尼黑。100年後,在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之際,6月14日,在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組織下,十幾位身在中國或美國的社會學者在網絡相聚,他們或從事過韋伯著作的學術翻譯,或開展過韋伯的理論和經驗研究,在這場「雲上思韋伯」的網絡紀念論壇上,他們分別探討了韋伯的學術貢獻和影響。
-
社會學有所謂的「入門書」嗎?
上述這五本書,有一些是我在讀完經典四大家——馬克思(恩格斯)、涂爾幹、韋伯、齊美爾之後選讀的,有一些閱讀時間更為靠後。但是有一點很有意思,相比於之前對這些著作的閱讀,這些天再次重讀這些著作,有了非常不一樣的體驗。
-
【學人文集】陳德中|韋伯與新康德主義:繼承與批評
與馬克思強調物質生產在人類社會中作用的社會學研究相比,韋伯社會學的突出特點,就是在「物質旨趣」之外,進一步關注了「觀念旨趣」或「價值旨趣」。在此基礎上,韋伯塑造了獨特的「歷史科學哲學或者社會文化科學哲學」。這種哲學在社會科學中的運用,就是韋伯式的社會學,尤其是其宗教社會學。 韋伯對於「觀念旨趣」與「價值旨趣」的關注,一可追溯至狄爾泰的「精神科學的獨特性」主張。
-
韋伯:洞察個體精神危機
韋伯:洞察個體精神危機 2018年07月24日 07: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舉 字號 內容摘要:韋伯:洞察個體精神危機?
-
饑荒韋伯身份是什麼 饑荒韋伯身份背景故事介紹
大家了解嗎,在饑荒遊戲中韋伯是一個特殊的非人類主角,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饑荒》韋伯身份背景故事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饑荒韋伯身份背景故事介紹 隨著現實中遊戲的推... 《饑荒》遊戲中韋伯身份是什麼?
-
馬克思的學問有多大?盧梭、伏爾泰、霍爾巴赫、萊辛、海涅和黑格爾...
有些人,則是人類的良心,如馬克思如恩格斯。 馬克思,是人類「良心」式知識分子的典範。65歲,短暫一生,馬克思與恩格斯留下了49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他寫作的中心,簡單說,就是為「弱勢群體」吶喊和代言。正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的:「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
-
從蒙森到韋伯
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了《共產黨宣言》,原始共產主義成為學術研究的主題。毛雷爾(Georg Ludwig von Maurer)分別在1854和1856年發表著作,向關注德國原始的「馬爾克制度」(Markenverfassung)的史學家和法學家講述了鄉村集體社會在德國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