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的預測已經變成現實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獨立•書評

韋伯的預測已經變成現實

——評《馬克斯•韋伯的〈經濟與社會〉:評論指針》

王迪

    2010年6月14日是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逝世90周年的紀念日,對這樣一位在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領域內都作出過開創性貢獻的巨匠,有關他生平及著述的研究層出不窮。然而在韋伯的《經濟與社會》德文版問世80多年、英文版出版40多年之後的今天,將《經濟與社會》一書的整體作為主要論題,進行介紹、分析和評價的獨立著作並不多見。

    1998年,國際社會學會評選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學著作時,正是《經濟與社會》以無可辯駁的優勢成為勝出者。在社會學的發展史上,恐怕沒有什麼著作能夠像《經濟與社會》一樣,贏得如此之多的推崇和認可。這不僅僅是因為它作為社會科學知識基石之一,也是因為其中包括了若干持續吸引著社會科學關注的論題與主旨,以及業已構成了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世界本質特徵的歷史發展屬性。

    《經濟與社會》一書的重要地位,與罕有關於這本書的研究專著的現狀之間,產生了明顯的矛盾。《馬克斯·韋伯的〈經濟與社會〉:評論指針》一書或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這一空白。此書各個章節涉及韋伯的家族淵源、《經濟與社會》一書的文本背景、具體內容、概念架構、研究方法,以及當代學者對韋伯式分析所進行的批判性評價和經驗性應用,並且跨越了社會學、經濟學、法學、政治學、倫理學、宗教研究等多個學科領域,堪稱在韋伯研究領域具有相當高水平的文集。

    作為《馬克斯·韋伯的〈經濟與社會〉:評論指針》一書的中文版譯者,筆者認為該書的主要特點有三:

    首先要看到的是,本書論述中的新意,在很多情況下是來自對韋伯生平的研究和回溯。因為《經濟與社會》中的大多數部分都是韋伯在沉澱了多年生活體驗和學術經歷之後,又在其一波三折的1920年代斷斷續續寫就的,註定會被打上那個時代、以及韋伯本人生活環境的烙印。因此要理解《經濟與社會》中的某些部分,就不能不在韋伯所處的家庭氛圍和社會背景中去尋找答案。比如書中作者之一的岡瑟·羅思,利用多年的檔案文獻研究,展示了韋伯的跨國資產階級家族背景,以此為依據來檢視韋伯在經濟政策問題上所採取的姿態。哈維·戈德曼看到韋伯是如何從世界大戰和舊世界格局中得到啟示,修正了原有的理解,進而在1918~1920年期間的作品中精煉、深化了自己的觀點;這直接促成了舊有的、新生的倫理觀念之間的聯結,也將一些「價值」選擇的問題轉化為社會學的概念。又如唐納德·萊文分析的,韋伯的學術生涯和研究經歷如何影響他所提出的行動類型的分類學和行動理性的觀點,等等。

    本書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其所涉及學科領域的巨大跨度,這是與《經濟與社會》一書的篇幅和眼界相一致的。《經濟與社會》雖然談不上一部統一的文本(是文章之間聯繫鬆散的合集,其中很多甚至都未能完成,並以殘碎的形式出現),但它作為一本「巨」著,覆蓋了從社會學的概念基礎、經濟關係與政治團體,到法律與宗教在世界歷史中的推動作用等多項論題。有評論說,它在高度無組織、離散化的知識領域中提供了公認的整合點,也是一部很多不同類型、不同背景的社會學者都可以在其中獲得啟示與給養的著作。相應地,這本對《經濟與社會》的評介文集也可引起不同學科研究者、不同關注取向讀者的興趣。該書的作者們就好像在親身詮釋「盲人摸象」的成語:從完全不相同甚至不相關的角度,介紹、描繪、評論和批判「大象」的某一部分。其中除了探討韋伯有關行動、宗教、政治統治及經濟行動組織的思想實質和傳統論題之外,也不乏學者從不同的理論立場(如實用主義、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和批判法學)出發,重新考慮《經濟與社會》的概念體系,並以當代視角來評價書中的論斷。

    第三,說到當代視角,就不得不提該書中所做的討論與當代經濟社會新發展之間的契合性。正如英文版作者所說,「儘管寫作年代已經頗為久遠,但《經濟與社會》仍然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加以解釋和引用的、生動而鮮活的文本;有關《經濟與社會》的學術性討論仍然是開放的、多元的,且有彈性的;任何試圖對其蓋棺定論的做法都顯得為時過早」——通過本書的各個章節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比如有的作者認為,韋伯及其與世界經濟緊密聯繫著的龐大家族,就「生活在全球化經濟在一戰中被摧毀殆盡,而新的世界經濟卻在二戰之後逐漸獲得了重生」的時代,這與當前的經濟有著很多顯著的相似之處;因此在我們對當代世界經濟類型學進行分析的時候,韋伯的經濟社會學便有了用武之地。同時,韋伯所預測的「世界經濟會是國家之間的經濟共同體」則已經變成了現實。

    當然,當代視角也並不意味著韋伯理論在當代的現實中完全適用。穆斯塔法·艾默貝耶就認為韋伯的理論最適用於韋伯本人所生活的年代,直到20世紀的最後幾十年還依然是正確的;然而現在,新的問題和挑戰在不斷湧現,舊理論已經明顯不再勝任。類似的「適用性」問題,值得所有研究韋伯或者其他學者的人們,以及每一位《馬克斯·韋伯的〈經濟與社會〉:評論指針》的普通讀者去反思。

    

相關焦點

  • 韋伯與學術人:現實關懷,立身何處?
    撰文|羅東韋伯逝世百年後的今天,當代人的種種困擾仍未逃出韋伯思索的範疇。馬克斯·韋伯提出的「價值中立」約束著作為學術人的研究者,成為判斷研究者是否審慎、是否職業的一種標準。在知識生產不斷理性化甚至變成流水線的今天,它與「價值判斷」仍然會是張力關係。
  • 韋伯百年誕辰|閻克文: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應保持距離
    韋伯百年誕辰|閻克文:學者的研究與經驗現實應保持距離 澎湃新聞記者 王芊霓 實習生 馮仕亮 2020-06-16 11:37
  • 饑荒:蜘蛛人韋伯成了現在這般模樣,究竟是好是壞?
    《饑荒》作為一款熱門至極的生存類沙盒遊戲,發展至今已經有數十個角色可以供大家選擇。每一名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身世,我們本期文章要詳細探究的,與我們可愛的蜘蛛人韋伯息息相關。麥斯威爾想要嘗試離開這個世界,於是藉助僅存的一絲黑魔法的力量把製作連接饑荒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傳送門的方法,交給了一個痴迷於科學實驗的紳士科學家威爾遜。威爾遜成功製作出了這個絢麗之門之後,意外的又把現實世界的其他人傳送到了饑荒世界,韋伯就是其中之一。蜘蛛人韋伯是怎麼來的呢?通過在遊戲中韋伯的各種臺詞,我們可以知道他有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和貓。
  • 周雪光:韋伯故鄉讀韋伯「斷想」
    與「經濟基礎」的漸變相比,人們對於文化思潮之變的感受更為敏感,韋伯強調精神文化對經濟活動的影響力,在擺脫了教條框架的今天看來,頗為順理成章。對於韋伯這本書頗為激烈的抨擊源於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東亞四小龍經濟起飛的現實。儒教文化下亦可有資本主義大發展,呈現出韋伯本書命題的反例,引出一個相關的文獻,在研究生期間還略有涉獵。
  • 饑荒韋伯身份是什麼 饑荒韋伯身份背景故事介紹
    大家了解嗎,在饑荒遊戲中韋伯是一個特殊的非人類主角,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饑荒》韋伯身份背景故事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饑荒韋伯身份背景故事介紹 隨著現實中遊戲的推... 《饑荒》遊戲中韋伯身份是什麼?
  • 韋伯:洞察個體精神危機
    如韋伯研究專家施路赫特指出的那樣,「事理化的世界其各部分秩序的運作有著相對的自主性,並依據『自己的』法則,使得人類在他與世界的關係上對『可預測性』需求達到了歷史上空前的程度」。理性化的制度、文化等社會系統像霍布斯筆下的「利維坦」,這個強大的怪獸是社會契約條件下的產物,強制人們服從它的統治。對個體而言,社會系統既不可控,又不去關心每一個人的精神需求,且容易使人喪失個性、自由與尊嚴。
  • 劉擎:韋伯《以學術為志業》解讀
    到這裡,韋伯演講轉變了主題,從如何做學術,變成了為何做學術,這是根本性的大問題。2.學術之不可為聽到這裡,你期待韋伯會講什麼呢?應該是給出正面的理由告訴你學術為什麼值得奉獻。可是韋伯接下來的論述既出人意料、又攝人魂魄。韋伯沒有直接講學術的神聖價值,他首先提出的是否定性的論證,告訴你「學術之不可為」,就是學術並沒有人們通常所以為的那些價值。
  • 閻克文:中國思想界對韋伯思想有哪些誤讀?
    韋伯最偉大的先見之明,在於他確認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現代性性質。價值多元化就意味著價值之間的不協調甚至不可調和的衝突,如今理性化在價值多元的背景下,反而越來越變成一種無理性的力量。新京報:韋伯作品的翻譯,直接影響到中國讀者對韋伯思想的理解。你在多年之前就曾發文專門討論韋伯譯著翻譯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時至今日,國內出版業對韋伯作品的翻譯情況有沒有得到改善?
  • 「雲上思韋伯」: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反思韋伯的思想遺產?
    對於韋伯的研究,百年來從未停止。過去的一百年,韋伯一直是我們思考現代社會與反思現代性的思想來源之一,他對於現代社會獨到而富有見地的描述、解釋甚至是預言,都是我們理解自身處境的重要依據。在這一場學術對話中,無論是從韋伯著作本身展開論述,還是將韋伯思想與自身經驗抑或是現實情境相結合,學者們都給出了極為精彩的展示。
  • 同樣反思現代社會,韋伯與馬克思之間有什麼不同?
    「有人想在天國的幻想的現實性中尋找一種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卻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於是他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尋找和應當尋找自己的真正現實性的地方,只去尋找自身的假象,尋找非人了。」因此我們接下來將會這樣處理:通過對韋伯和馬克思的基本研究動機的比較性的分析,得出他們對於作為經濟和社會之基礎的人的理念之看法的共同點和區別。
  • 雲上思韋伯 | 馬克斯 · 韋伯逝世100周年網絡紀念論壇紀要
    在韋伯看來,根本就不存在「能動的集體人格」,因此將各種組織視為個體意義上的存在,這樣的觀念要打上一個不小的問號。閻老師強調,當今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已經不可逆轉,如何重新應對韋伯眼中「價值中立」的最新挑戰,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究竟會看到什麼?
    通過將韋伯望遠鏡觀測到的星系影像和統計數據與一系列電腦模擬進行比較,我們能夠確定哪些情況最為匹配,進而找到準確度最高的暗物質模型。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宇宙,包括尋找引力的奇異模型和獲得暗物質神秘特性的線索。2018年3月8日,加州雷東多灘的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工作人員從特製的STTARS貨箱運走韋伯望遠鏡的光學部件和科學儀器聽起來簡單直接,但事實並非如此。
  • ASR科林斯批評沃勒斯坦:韋伯最後的資本主義理論
    但是許多學者將其視為韋伯在資本主義起源上的獨特貢獻或韋伯的獨特謬誤(例如 Tawney,1938; McClelland,1961; Samuelsson,1961; Cohen,1980)。關於韋伯這部分理論有效性的爭論傾向於掩蓋他在後來的著作中提出的更基本的歷史和制度理論。無論在《經濟與社會》還是《新教倫理》韋伯的資本主義理論都是以「百科全書」的形式組織的。
  • 會議|對話儒家與韋伯:儒家倫理抑制了資本主義發展嗎?
    不過歸根究底,「競爭與和平」的分歧只是新教與儒家更深刻分裂的體現——當韋伯強調儒家的和平主義性格時,他強調的是儒教對傳統的維護,及其堅持適應現實世界、肯定現實世界的傾向。正如韋伯自己所說,「清教與儒家一個更根本的分歧在於對待世界的態度」。那麼,二者對待世界的態度到底有何不同?
  • 每日一書 韋伯與馬克思
    《韋伯與馬克思,並展開討論韋伯的思想及其影響,第二部分探討從黑格爾到馬克思的思想脈絡。 在洛維特看來,正如我們的現實社會不止一種,關於它的科學也有兩種:市民社會的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而這兩種研究傾向的代表人物分別是馬克斯·韋伯與卡爾·馬克思。他們都從黑格爾關於客觀精神的哲學中走出來,進入了一種關於人類社會的分析中,對現代生活方式之整體提出了質疑,而整個質疑的總標題就是:「資本主義」。
  • 周雪光:在中國場景下閱讀韋伯為何艱澀難懂?|韋伯逝世一百周年
    韋伯提出,新教信仰塑造了人們社會生活的倫理規範,沉澱為歐洲社會特有的文化特質和生活方式,成為理性資本主義精神,推動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一命題在學術界和思想界引起很大爭論,引發了韋伯隨後的一系列回應和闡釋。這些寫作構成了這本書的內容。韋伯討論的起點是區分傳統資本主義與現代資本主義。
  • 【學人文集】陳德中|韋伯與新康德主義:繼承與批評
    臘斯克絕非像文德爾班等人想像的那樣只是新康德主義的急先鋒,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已經超越了新康德主義。「臘斯克可能要比任何其他同時代哲學家更接近韋伯。」他在法律思想方面影響了拉德布魯赫等人,在社會科學方法論方面影響了韋伯以及盧卡奇,在哲學根本問題上則影響了海德格爾。
  • 饑荒蜘蛛人韋伯介紹 你不知道的韋伯的秘密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饑荒蜘蛛人韋伯介紹,你不知道的那些韋伯的秘密呦~大家都知道饑荒蜘蛛人韋伯是饑荒中的角色之一,它可是一個有趣的角色,下面大家就跟隨安趣網小編一起來看看饑荒蜘蛛人韋伯介紹,了解一下你不知道的那些韋伯的秘密吧!
  • NASA將旗艦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發射推遲了
    上個月,韋伯將不會在2021年3月的截止日期之前完成任務,不久將確定新的目標日期。在過去十年中,備受期待的韋伯遭受了一系列成本超支和計劃延誤。自2009年以來,該特派團的估計費用幾乎增加了一倍,其發射日期被推遲了大約7年。
  • 凝練馬克思與韋伯比較研究的標識性概念
    「現代社會的複雜性」是《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所提出的標識性概念,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乃成為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的基礎。我們知道,是馬克思、韋伯和涂爾幹奠定了現代社會理論的基礎,他們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對現代社會持有一種「複雜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