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再生產系統的動力學分析——基於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所做的研究

2021-01-09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經濟理論

對社會再生產系統的動力學分析——基於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所做的研究 ——《對社會再生產系統的動力學分析——基於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所做的研究》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0日14:25  

  廣州行政學院朱殊洋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對社會再生產系統的動力學分析——基於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所做的研究》(項目批准號為06BJL01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該成果是在馬克思擴大再生產理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擴展性研究的結果。課題用微分動力學方法分析了擴大再生產的動力學性質,建立了馬克思經濟增長模型和馬克思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框架。基本思路和主要內容如下: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的目的

  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它既是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也是馬克思宏觀經濟理論的基礎。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外經濟學家對該理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其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當然,由於歷史環境所限,這些研究在理論上還是初步的,特別是在應用理論上的研究還沒有真正起步,比如沒有給出馬克思擴大再生產實現條件命題的嚴格證明,沒有給出優先增長命題嚴格的動態證明,沒有給出馬克思均衡條件的轉化形式,沒有引入物價、就業、貨幣等變量,等等。前人對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研究著重於再生產理論本身,而方法則著重於圖示法。因此,如何推進馬克思社會再生產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的研究,將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擴展成為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模型和馬克思宏觀經濟系統模型,是擺在當今馬克思經濟學研究者面前的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對社會再生產系統動力學分析——基於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所作的研究》的主旨就是力圖在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基礎上,將其發展成為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和馬克思宏觀經濟理論,推進馬克思再生產理論走向應用。

  (二)研究的意義

  就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本身而論,它揭示了社會再生產的規律,因而是指導我們經濟工作的科學理論武器。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注重西方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勝於對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研究,致使後者的研究處於相對落後狀態。振興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是我們馬克思經濟理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該成果用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模型確立了一系列計算公式,為馬克思經濟學的應用架設了橋梁;嚴格地證明了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系統的一系列重要命題,從而將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建立在嚴格的推理之上;構建了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和宏觀經濟系統的基本框架,為馬克思經濟學的應用搭建了一個平臺。具體說來,成果的研究意義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該課題把馬克思再生產理論轉化為動力系統模型,以此為基礎系統地分析了社會再生產的周期過程、兩大部類的非合作對策解,以及再生產的最優控制問題。這一研究為建構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和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奠定了基礎。

  第二,把馬克思再生產理論嵌入控制理論的框架內,為經濟學分支「社會再生產控制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便於我們更好地用馬克思的理論解決現實問題。這為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應用架設了橋梁。

  第三,動態化之後的馬克思再生產理論,在形式上是數學化的,比如可以用到微分對策、泛函分析、最優控制理論、偏微分方程等,其數學運用程度不遜於西方經濟學,這不僅使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更加嚴密,而且也是對「馬克思經濟學無法應用高等數學」觀點的正面回應。

  第四,動態化之後的馬克思再生產模型,引入了一系列經濟參數和變量,使其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二、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一)主要內容

  該課題以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為基礎,採用動力學方法,建立了馬克思經濟增長和宏觀經濟系統模型,並詮釋了這些模型的基本涵義。主要內容涉及三個方面:一是證明了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實現條件、優先增長、兩大部類積累率關係等基本命題,這些命題是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基礎,也是該課題的理論基礎;二是依據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確定了兩大部類最優積累率、最優投資率、最優經濟增長率的計算方法,這些計算方法可以直接用於分析研究現實宏觀經濟問題;三是建立了馬克思經濟增長模型和宏觀系統模型,這些模型是馬克思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馬克思宏觀經濟模型。

  上述內容有三個方面的創新:一是方法論創新,即用動力學方法來研究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現有文獻主要是採用代數方法來研究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因而所得到的模型都是靜態的。靜態模型的好處是簡單而易於處理,且能夠描述一次生產過程,但它無法反映連續不斷的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動態性質。該課題採用的動力學方法不僅能夠很好地描述一次生產過程,而且能夠有效地描述出再生產過程。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著重反映的是連續不斷的再生產過程的動態性質,因此用動力學方法研究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才更為適合。二是應用創新,即將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付諸應用。由於研究目的的需要,馬克思在研究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設想了許多因素,比如假設物價水平不變、就業增長率不變,等等,以致兩大部類實現條件在形式上看似過於簡單。容易給人一個印象: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過於簡單,沒有多大實用價值。課題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對社會再生產過程的本質分析和概括的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課題依據再生產的本質規律(特別是兩大部類的劃分和均衡條件),採用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路徑,將馬克思再生產理論引申到了應用的層面上,使該理論轉化成為鮮活的應用模型。三是理論創新。第一,嚴格證明了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基本命題,將再生產理論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上。實現條件、優先增長、兩大部類積累率關係等命題都是馬克思再生產理論中的基本命題,這些命題不僅是研究再生產理論的基礎,也是再生產理論應用的橋梁。但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些命題的證明,或者沒有建立在馬克思均衡條件之上,或者停留在圖示推導上。課題用數學方法嚴密證明了這些基本命題的存在性。第二,確定了兩大部類最優積累率、最優投資率、最優經濟增長率的計算方法,為再生產理論與經濟增長理論的結合開闢了一條新路。以西方經濟學為基礎的最優積累率、最優經濟增長率公式已被人們推導出來並且廣泛應用,但長期以來以馬克思再生產均衡條件為基礎的最優積累率、最優投資率、最優經濟增長率的計算公式卻沒有建立起來,課題基於馬克思均衡條件,用微元法和最優控制理論推導出了這些重要公式。第三,建立了馬克思宏觀系統模型,豐富和發展了再生產理論。長期以來人們研究再生產理論,或者囿於馬克思的基本假設,集中在文本解讀上;或者將理論應用於現實,但多為現實政策的解讀,非為規範的研究。課題將馬克思的一些基本假設做了還原,把馬克思再生產系統置於商品市場、勞動市場、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之中,將馬克思再生產理論擴展為馬克思宏觀經濟理論。

  (二)重要觀點

  1,經濟增長問題是當今經濟理論研究的重大課題。也許有人認為馬克思沒有自己的經濟增長理論,事實上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就是經濟增長理論。當然,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作為經濟增長理論還是很初步的,需要給予發展。但是無論怎樣擴展馬克思的理論,馬克思社會再生產均衡條件這一基本科學內核都是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2,就方法論來說,馬克思的分析不僅包含總量分析還包含結構分析,不僅包含局部均衡分析還包含一般均衡分析。當然,最具特色的還是馬克思的兩大部類交換均衡的結構分析,它其實屬於機理分析,因此要比黑箱分析更有說服力。建立在結構均衡之上的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能夠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我們可以利用建立在結構均衡之上的馬克思經濟增長模型研究經濟結構轉型問題、兩大部類積累率問題、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問題,等等。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在總量均衡條件下是無法進行的。

  3,在馬克思再生產動力系統之上可以構建馬克思宏觀經濟系統,這一宏觀系統的基礎仍然是兩大部類的均衡條件。只要將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勞動市場、貨幣市場等嵌入到馬克思均衡條件之上,就可以構建馬克思宏觀經濟學,從而可以有效地分析就業問題、通貨膨脹問題,等等。

  4,如果將兩大部類之間看作是非合作對策,而且是非合作多人多目標對策,那麼兩大部類之間可以形成最優軌跡――納什均衡。這一均衡的實現不僅取決於政府高級決策者的控制能力,還取決於社會各階級、階層的矛盾程度。

  5,馬克思再生產動力系統有三組變量:一組是狀態變量,一組是控制變量,一組是參變量。這三組變量對經濟增長來說具有充分性。在不同的參數假設下,最優解(狀態變量和控制變量的組合)會出現指數解、周期解、雙曲正弦解以及它們的組合。

  6,馬克思再生產動力系統不僅可以分析集總參數問題,還可以分析分布參數問題。再生產動力系統不僅是時間的函數,也是空間變量資本折舊的函數。

  三、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就研究方法而論,長期以來對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研究還停留在數字推導上,這種圖示法會給我們的研究帶來啟示,但是它不能進行嚴格地證明問題,只能作為特例說明某些一般理論存在反例因而不成立,但是不能說明一般理論的成立及其原因。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大量命題是一般性理論,因此用圖示法是不能給予證明的,至多只是說明和解釋。由於採用圖示法,因此在馬克思再生產實現條件命題、兩大部類優先增長命題、兩大部類積累率關係命題的研究過程中眾說紛呈,各執一詞。比如有的學者用圖示分析推導出第一部類積累率決定第二部類積累率,而另一些學者則用同樣的圖示又推導出第二部類積累率決定第一部類積累率。導致這種爭論的原因正是研究方法相對滯後之故。該課題首次系統地將高等數學方法引入到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研究之中,將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用動力學方法統一起來,使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基本命題得到了嚴格的證明,從而使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基礎更加牢固。

  就研究方向而論,該課題在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基礎上建立了馬克思意義上的經濟增長理論。這一經濟增長理論具有鮮明的馬克思特色。課題建立的經濟增長理論開闢了馬克思經濟學的一個研究方向。不僅如此,課題在馬克思均衡條件基礎上建立了馬克思宏觀經濟模型。這些模型對於馬克思宏觀經濟理論的研究具有基礎性作用,在這一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擴展使馬克思宏觀經濟模型更為複雜更為實用。

  就直接應用而論,課題以馬克思社會再生產理論為基礎建立了最優積累率模型、最優經濟增長率模型、最優投資率模型,這些模型可以直接用於分析研究現實宏觀經濟問題,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直接應用。

(責任編輯:高巍)

相關焦點

  • 「兩種生產」與原始社會發展動力的研究
    由此可以看出,學界對「兩種生產」理論的理解並不完全一致,必須重新考察原文本,重返恩格斯。一句話,需要對經典著作的表述進行逐句分析。 《起源》指出,「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這是「兩種生產」表述中,恩格斯唯一使用「決定性」一詞的地方。
  • 馬克思的經濟發展理論:一個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理論框架
    研究和總結馬克思的經濟發展理論,對於我們正確地認識當前的經濟狀況,科學地制定經濟政策,有著其他流派的經濟學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馬克思的發展觀 發展觀決定發展的路徑和舉措。馬克思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發展,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發展只不過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
  • 資本主義智能化生產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析
    收集了機器體系海量數據的信息物理系統不僅能夠再現機器內部的生產情況,而且能夠對車間內部的生產數據進行加工分析。信息物理系統可以被看作現實生產車間的「副本」,通過對真實車間的智能化模擬,藉由多模人機接口,工人可以「進入」信息物理系統而不必進入真正的生產車間,改造和控制生產過程,實現小規模、定製化產品的生產。
  • 鮑德裡亞對馬克思拜物教理論的誤識及其方法論根源(2)
    鮑德裡亞的意思是指,馬克思以歷史性、辯證法的方式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性和自身的必然消亡,但問題是馬克思將這種對特定歷史階段的進步性及歷史概念的說明本身做了非歷史的泛化、普遍化,重新墜入了他所要批判的普遍化之中。尤其是用資本主義特有的生產方式和歷史觀念來詮釋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原始社會,這是鮑德裡亞所不能容忍的,「在原始社會,既不存在生產方式,也不存在生產,同樣沒有辯證法和無意識。
  • 王東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馬克思關於「社會有機體」的理論     馬克思從人的勞動實踐出發,解剖了社會結構,認為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由多種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的活的有機體。
  • 論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思想的價值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給予了深刻的唯物主義的理解。弗洛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家,他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批判並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異化等問題,並基於此提出拯救人類社會的途徑。本文主要分析了弗洛姆和馬克思異化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
  • 馬克思的意義世界理論探析
    」重大專項課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問題與基本理論研究」(項目批准號:19JZDZ015)階段性成果。馬克思在思想的自我反思和實踐的不斷超越中為人類生存創設了一個專屬人類的意義世界,它不是虛構的想像,而是基於對時代和社會批判所構築的超越現實的可能新世界。馬克思及馬克思主義皆是合內外之道的,其意義世界的生成方式為內聖外王,在向內求索與向外開拓的雙重進路中達致生命充盈之境。
  • 「五種社會形態」是馬克思親述的理論嗎?|讀嘉
    與資本主義生產強調獨立的生產個體及其伴生的「私有制」基礎而言,馬克思認為東方社會結構中這種所謂的「亞細亞」特點,決定了東方社會不可能走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這種沒有內在發展動力的社會,只有西方資本主義入侵才能動搖它的基礎,使亞洲社會發生真正的革命。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在轉向共產主義後,研究、批判維護私有制的政治經濟學成為馬克思思想發展的內在需要。1844年初至1845年春,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進行了第一次系統的學習、研究和批判。基於上述認識,馬克思迅即發動哲學革命,創立歷史唯物主義。
  • 凝練馬克思與韋伯比較研究的標識性概念
    「現代社會的複雜性」是《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所提出的標識性概念,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乃成為馬克思與韋伯社會理論比較研究的基礎。我們知道,是馬克思、韋伯和涂爾幹奠定了現代社會理論的基礎,他們的共同點之一,就是對現代社會持有一種「複雜性」的理解。
  • 流動社會中的「過渡日常」:基於京郊代耕菜農研究的分析框架
    本文系《探索與爭鳴》第三屆全國青年理論創新徵文活動的一等獎獲獎論文,原載《探索與爭鳴》2019年第5期,原標題為《流動社會中的「過渡日常」——基於京郊代耕菜農研究的分析框架》。正文之前是《探索與爭鳴》雜誌關於青年理論創新徵文專輯的編者按。
  • 多體系統動力學與分析動力學專題 | 《力學學報》
    「多體系統動力學與分析動力學專題」共收錄11篇論文.此專輯涵蓋對分析動力學和多體系統動力學一些基本問題的討論,也包含這些基礎學科在不同工程領域的應用,展現了兩個學科最新的研究進展.在分析力學領域,專輯中的論文不僅包含對傳統變分法的討論,也包含經典的高斯變分原理新的應用場景.專輯中關於自行車動力學問題的討論,充分展示了幾何力學和對稱約化理論在非完整系統穩定性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基於此,該成果從邏輯與歷史統一的角度,系統地闡發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演化的內在規律;在思維具體中構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理論體系,展示了這一歷史理論的豐富內涵和辯證本性,闡明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是徹底超越機械歷史決定論和唯心主義歷史決定論兩極對立的科學歷史理論;同時運用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理論和方法,概括了當代科學和歷史哲學的最新成果,顯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決定論的當代價值
  • 化工高等教育 | 反應動力學案例在化工過程分析與合成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結合網絡教學平臺,將前沿基礎研究案例與反應動力學的知識和過程系統優化部分進行有機融合,有助於學生熟練掌握化工過程分析與合成的理論,同時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把控能力。此舉使理論教學更加生動,更易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為後續的工程實踐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 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原標題:展現馬克思思想中的理論邏輯 150年來,如何理解《資本論》的哲學思想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重大課題。在這個意義上,仰海峰教授不久前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著《〈資本論〉的哲學》,通過對《資本論》的深入解讀,形成了帶有原創性的理論構架。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關於《資本論》研究的一般理論前提的討論,提出了《資本論》研究的一般理論構架和理論方法,特別是著重討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雙重邏輯、資本邏輯結構化的思想,強調馬克思哲學的批判性,展現政治經濟學批判在馬克思哲學建構中的意義。
  • 【劉東旭】「推拉理論」再闡釋:基於彝人的流動抉擇分析
    「推拉理論」再闡釋:基於彝人的流動抉擇分析
  • 馬克思視野中的共產主義是什麼樣的共同體?
    (15)  基於自由和平等這兩大道德基石,赫斯進一步分析了貨幣的本質及其對現實的人和勞動的異化作用,指出市民社會的利己主義及其交往所孕育的積極潛能。不過,赫斯最終得出的結論卻是共產主義要以愛為基礎性紐帶,並且以「美德和能力」教育為實現途徑。
  • ...工作室發展基於動力學補償效應的生物質烘焙動力學及熱力學分析...
    開發利用生物質資源對於環境我國能源短缺矛盾,減少化石能源消耗,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生物質烘培動力學及熱力學分析是生物質烘焙機理探究、系統設計、工藝優化及工業化應用的基礎。生物質烘焙動力學參數(尤其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是解析生物質烘焙動力學機理的關鍵。研究小組採用經典反應級數動力學模型描述單個溫度下生物質烘焙實驗數據時發現,存在多組參數集均能很好描述實驗數據,且它們的指前因子和活化能之間存在動力學補償效應,即指前因子的對數是活化能的線性函數。
  • 馬克思的中國預言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構建
    馬克思把鴉片戰爭作為分析中國的切入點,以中華文明為依據,預言中華文明將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的中國預言是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討論和分析中國問題,馬克思表達了自己對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闡發了自己的歷史哲學。
  • 「雞娃」:中國新中產階級的文化再生產
    因此,該階級進行階級再生產的唯一途徑就是———文化再生產,因而對子女的教育結果格外重視。[7]布迪厄將資本分為三類: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是對生產資料的佔有;社會資本是一個人擁有的社會關係網絡及其中的資源;文化資本是個人所擁有的總的文化背景、知識、氣質和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