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豐子愷是中國「漫畫之父」,也是與魯迅「撞車」的翻譯家

2020-12-06 浙報融媒體

2019-03-03 19:31 | 上觀新聞

時隔38年,滬上觀眾得以在新開館的上海海派藝術館與「作品最多,形式最豐富」的豐子愷畫作重逢。短短一個月展期,館內門庭若市,吸引了3萬餘參觀者,足見「豐子愷」三字的號召力。上海文聯日前也透露,該展不日將移師文聯展廳,以饗觀眾。

「豐子愷」意味著什麼?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他的漫畫、翻譯,還是美育理念乃至音樂思想,都對後人產生了深遠影響。3月1日下午,滬上眾多文人雅士齊聚克勒門文化沙龍,以「一鉤新月分外明——海上『豐』採豐子愷」為主題,回憶、探討他們記憶中的豐子愷。而「一鉤新月」幾字正是取自豐子愷的一幅重要畫作,這幅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漫畫」的誕生。

邂逅日本畫家竹久夢二

豐子愷與漫畫的邂逅,歸因於日本畫家竹久夢二。1921年,豐子愷東渡日本遊學,目的是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在日本,豐子愷參觀圖書館、博物館,聽音樂會、歌劇,淘舊書店,用他的話來講,是「在10個月內充分呼吸東京的藝術空氣」。一日,他在地攤上買到竹久夢二早期作品集《春之卷》,從此對藝術有了新的理解。「他曾說,竹久夢二的作品,形體是西洋畫,筆法是東洋畫,最主要是裡面有詩意,感動了他的眼、他的心。」豐子愷外孫宋雪君如是介紹。自此以後,豐子愷決定放棄學習西洋畫,轉而利用毛筆,用這種全新的繪畫形式表現中國的文人意境。

歸國後,豐子愷受邀來到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執教。他的「小楊柳屋」隔壁就是夏丏尊的「平屋」,閒餘時他倆經常和朱自清、朱光潛、匡互生、劉薰宇等一起飲酒、暢聊。鄭振鐸後人回憶,當時的白馬湖聚飲志趣頗多,文人酒會的「入會門檻」是五斤黃酒,書畫家錢鏡塘可飲三斤半,故而被葉聖陶批准為勉強夠格的「預備會員」。茶餘酒後,豐子愷也在煙盒背面或備課本上,用毛筆繪下日常之所見、所感,寥寥數筆,趣味盎然。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是豐子愷公開發表的第一幅作品,刊登在朱自清、俞平伯合編的《我們的七月》上。寧靜的月夜、捲簾下素淨的桌、蹲守的壺與杯,令人生出無限遐思。1925年,豐子愷受鄭振鐸等人之託,在上海文學研究會所辦的《文學周報》上發表畫作,落款「子愷漫畫」,此後,「漫畫」逐漸成為一個畫種的名稱。

與魯迅「撞車」的翻譯

豐子愷是鼎鼎有名的漫畫家,也是一位難得的翻譯家,精通日、英、俄三門外語。其中,英文、日文都是在日遊學的10個月中學習的。「有趣的是,他學日文報的不是日語班,而是英語班。」宋雪君笑言,「授課時,他就琢磨老師怎麼用英語把日文的意思說出來,就這樣去學日語。」

豐子愷還先後翻譯了《苦悶的象徵》《藝術概論》《初戀》《獵人筆記》《源氏物語》等多篇外國小說。而在其翻譯第一本書,即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時,與魯迅發生了一次譯文「撞車」事件。當時,兩人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幾乎同時翻譯出版了這本書。魯迅的譯文最早在《晨報副刊》連載,並於1925年3月作為《未名叢刊》的刊文之一出版。豐子愷譯作先由《上海時報》連載,並於1925年3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得知此事後,魯迅專門叮囑北新書局,將他的譯本推遲一段時間再上市。

1927年11月27日,豐子愷為譯書「撞車」而專程登門拜見魯迅。豐子愷不無歉意地說:「早知道你在譯,我就不會譯了。」魯迅也很客氣地回答:「早知道你在譯,我也不會譯了。其實,這有什麼關係,在日本,一本書有五、六種譯本也不算多呢。」兩人間的這段逸事成就了一段文壇佳話。

豐子愷與魯迅的交往並未結束。此後,他曾三次為《阿Q正傳》創作插圖,其中歷經種種艱辛。1937年,豐子愷完成54幅插圖,交由原上海南市區某印刷廠印刷。不料遭逢日軍轟炸,原稿全部付之一炬。次年,應錢君匋邀約為《文叢》重作此稿,可惜只刊登兩幅,又被炮火所毀。1939年又重作54幅漫畫,並交由妻子徐力民臨印,終由開明出版社出版。豐子愷因而感嘆道:「可見炮火只能毀吾之稿,不能奪吾之志。」

將文人畫轉變為人文畫

「豐老把中國傳統的文人畫轉化為大眾能夠欣賞的人文畫,做出了非常特殊的貢獻。」上海市美術家協會鄭辛遙說,解讀豐子愷的漫畫,可以從「話」中談起。豐子愷曾說「兒童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他因此是兒童的崇拜者。作品《腳踏車》畫的是長子,風格簡約,卻把兒童拿兩把蒲扇模擬腳踏車車輪的形貌生動地展現了出來。《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畫的是長女,孩童拿新鞋給凳子穿的畫面,也被他記錄了下來。兒童是天然的詩人,也是豐子愷畫作的主要素材。

豐子愷說:「我希望畫中含有意義,人生情味或社會問題。」例如,《最後的吻》中,「接嬰處」幾個字異常刺目,一名衣服上打滿補丁的年輕婦人將襁褓中的嬰兒送往育嬰堂,而在畫面右下角,卻蜷伏著一隻正在哺育小狗的母狗。諷刺和同情躍然紙上。豐子愷也「最喜小眾能見大,還求弦外有餘音」,漫畫《衣冠之威》《一肩擔盡古今愁》《鑽研》皆是此中代表。在鄭辛遙看來,豐子愷是一位眼睛向下、作品向上的畫家,「好的漫畫要有思想性,有了思想,這幅畫就有了靈魂」。

畫家謝春彥說,除了看兒童時的平和、諧趣,豐子愷亦有「金剛怒目」之相。抗戰期間,豐子愷故鄉遭日軍轟炸,他帶領一家老小開始了逃難之旅。一路經杭州、桐廬、南昌、湘潭、長沙、漢口等地,幾乎走遍南方所有省份。一路走、一路畫,抗戰八年,他創作了大量反戰漫畫。《轟炸 廣州所見》《願作安琪兒空中收炸彈》《小主人的腿》等,將戰爭之殘酷展現得淋漓盡致。

沙龍現場,豐子愷之孫豐羽提著一個黑色舊皮箱出現在眾人面前。數十年來,這個皮箱保存著1946年至1949年間豐子愷創作的漫畫精品。「這是他生前最看重的一批精品,由我的父親、他的幼子豐新枚保管。」豐羽說,這批畫完整保存到現在,實為幸事。抗戰大逃難時,豐子愷邊走邊畫,箱子綑紮在車頂,經受颳風雨淋,不少畫作因而沾染了雨水,所幸事後修補如初。唐山大地震時,豐新枚一家在石家莊居住,首先想到的也是保護好這批畫作。豐羽說,目前正在整理祖父和父親的通信,希望早日出版《子愷家書》,展現豐家兩代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原標題《原來豐子愷是這樣的人:他是中國「漫畫之父」,也是與魯迅「撞車」的翻譯家》。編輯 孫莉)

相關焦點

  • 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終於有了全本
    提及豐子愷,必然就說到「緣緣堂」。這座由弘一法師賜名的家園,最初始於上海永義裡寓所,豐子愷繼而於1933年在家鄉石門灣花費6000大洋建成。「緣緣堂」系豐子愷親自設計的,「構造用中國式,取其堅固坦白。形式用近世風,取其單純明快。一切因襲,奢侈,煩瑣,無謂的布置與裝飾,一概不入。全體正直,高大,軒敞,明爽,具有深沉樸素之美」。豐子愷在此生活了六年,度過了一生中最悠閒舒適的時光。
  • 「豐子愷星」點亮「風雅桐鄉」
    這兩組數據,也與豐子愷先生有著奇妙的緣分——1998年11月9日,這天恰逢豐子愷誕辰100周年,而該星國際編號後四位9811,也正與豐子愷的出生年月(1898年11月)完全相符。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豐子愷就以他那別具一格、反映現實、充滿幽默、富有哲理的漫畫享譽國內外。
  • 豐子愷源源不絕的藝術源泉來自哪裡?這兩點原因很重要
    我沒有沾染「收藏癖」,更沒有踏入用藝術品來投資的這條「大河」,我買回豐子愷的信札,是因為讀過他的散文隨筆和他翻譯的《源氏物語》;他和李叔同的師生關係,他對乃師出家的理解,他周圍那幾位有君子人格的朋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到今天我還堅持認為,豐子愷那幾篇回憶李叔同的散文,對乃師品格、貢獻、出家原因的詮釋,是最權威的。
  •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種花種草愛吃楊桃 魯迅先生也是「博物學家」 原標題: 實際上,在文學家、革命家之餘,魯迅還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博物學家。近日,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新書《魯迅與博物學》,就從博物學的角度帶領讀者走近魯迅先生的另一面。  從小愛種花,且多有研究  在《魯迅與博物學》中,作者塗昕通過爬梳資料發現,魯迅從小就有種植花草的習慣,並持續一生。
  • 譯見|梁實秋批評魯迅的翻譯——「強譯、硬譯,稀奇古怪」
    死譯的例子多得很,我現在單舉出魯迅先生的翻譯來作個例子,因為我們人人知道魯迅先生的小說和雜感的文筆是何等的簡練流利,沒有人能說魯迅先生的文筆不濟,但是他的譯卻離「死譯」不遠了,魯迅先生前些年翻譯的文字,例如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還不是令人看不懂的東西,但是最近翻譯的書似乎改變風格了。
  • 夜讀|豐子愷說食肉
    食肉作者 / 豐子愷我從小不吃肉,豬牛羊肉一概不要吃,吃了要嘔吐。三四歲以前,本來是要吃的,肥肉也要吃。但長大起來,就不要吃了。原因何在,不得而知。大約是生理關係,仿佛牛馬羊不要吃葷,只要吃草。我母親喜歡吃肉。
  • 豐子愷:青蟲變蝴蝶,還孩子一個孩子的世界
    豐子愷漫畫 豐子愷是李叔同先生的得意門生,師範畢業後留學日本,先後在中學、大學任教,以畫家、散文家、書法家與翻譯家著稱於世。
  • 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郭沫若、魯迅都是同一種語言寫作的高手,何用翻譯?也許,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吧?這兩位又都是通數國語言的翻譯家。不,不僅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的確確是同一種語言——漢語的翻譯。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__=4agJatW @QQ音樂我去北京,那天下著小雨,我特地去看了一回魯迅博物館,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叫紀念館。還有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分居後,搬到另一個四合院,魯迅與母親、朱安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我去魯迅博物館的時候,接待我的是外交學院的一女學生,她是到博物館做志願者的,她先是給我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介紹魯迅生平,多是她背下來的資料。
  • 日均翻譯過萬張,「秒翻」探索自動化漫畫翻譯模式
    AI圖片翻譯平臺「秒翻」打破傳統「漢化組」式漫畫翻譯工作模式,將人工翻譯、嵌字、排版調整的流程自動化,每天可完成上千章節的漫畫翻譯,漫畫出海為秒翻的應用提供了更多機會。作者 | 任彤瑤這是「新商業情報NBT」報導的第554家創業公司翻閱過異國漫畫的人,對「漢化組」一詞都不會陌生。
  • 魯迅曾打算翻譯法布爾《昆蟲記》 託人到國外買英文版
    原標題:魯迅曾打算翻譯法布爾《昆蟲記》(附照片) 居裡夫人1903年發表關於鐳的論文,同年,魯迅便向國人介紹了這一重大科學發現;魯迅參與編著的《中國礦產志》,是國內最早運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論述我國地質礦產的著作;魯迅還是中國第一位在課堂上講人體構造的教師;他還曾經打算翻譯長達十數冊的法國科學家法布爾的科學巨著《昆蟲記》,他甚至託人到國外去買英文版
  • 青桐、楊柳、烏桕樹……原來,魯迅為他的小說都設計了氣質相配的樹木
    到日本留學時,魯迅就曾寫下"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這一描寫櫻花最經典的比喻句。上野櫻花爛漫的時節,也是他在日本開始尋求出路的時節。此時,他對科學研究的興趣發生了明顯的轉移,即從地質、化學等無生物科學向植物學、動物學、醫學等生物科學轉移。"
  • 嗶哩嗶哩漫畫與國內35家民間漢化組達成合作!渣翻譯不再有,我們...
    今日,嗶哩嗶哩漫畫宣布與國內35家民間漢化組達成合作,他們承接了多達166部漫畫的漢化工作,未來將大幅提高用戶閱讀體驗! 目前國內主要的電子正版日漫平臺有騰訊動漫、快看漫畫、布卡漫畫、漫番漫畫、新漫畫、嗶哩嗶哩漫畫等,嗶哩嗶哩漫畫背靠國內最大二次元彈幕視頻站B站,所以影響力也是非常高,期間更是把網易漫畫收購了,這也大幅充實了嗶哩嗶哩漫畫的內容。
  • 「人生是一場直覺」 林文月的翻譯人生
    小時候林文月生活在租界,她以為自己是日本人;抗戰結束,她被告知是中國人;到臺灣,她又成了上海人……各種語言的顛來倒去,成了林文月最早的「翻譯經驗」。(郭思敏/圖)《源氏物語》最著名的兩個中文譯本,一個是豐子愷版,一個是林文月版。關於豐譯好還是林譯好,學術界至今爭論不休。林文月的表弟是連戰,外祖父是連橫,老師是臺靜農,她家中的客廳裡常常往來林海音、董橋等人的身影。臺灣大學有一座「望月樓」,有人玩笑說——望的就是林文月。林文月也是《源氏物語》的翻譯者。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漫畫的開創者是誰?他比你想像的要早得多,還是個中國人
    現在最受青少年喜歡的一種繪畫形式就是漫畫。但這種漫畫實際上應該算是連環畫的變種,最初提出漫畫這個名詞的時候,指的是用誇張、幽默的手法來進行繪畫,多帶有諷刺、戲謔的含義。中國最早標明的漫畫是1925年5月《文學周報》連載的豐子愷的畫作。
  • 夜讀| 豐子愷:小時候過清明,好似遨遊五湖四海
    清明文|豐子愷清明例行掃墓。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說:「鴉啼雀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又說:「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同族共有五家,輪流作主。白天上墳,晚上吃上墳酒。這筆費用由祭田開銷。祖宗們心計長,恐怕子孫不肖,上不起墳,叫他們變成餓鬼。因此特置幾畝祭田,租給農民。輪到誰家主持上墳,由誰家收租。僱船辦酒之外,費用總有餘裕。因此大家高興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興,因為可以整天在鄉下遊玩,在草地上吃午飯。船裡燒出來的飯菜,滋味特別好。
  • 漫畫文字自動翻譯
    【CSDN 編者按】相信不少漫畫迷都曾為了追漫畫特地去學習外語,學外語的時候很累,看漫畫的時候很爽。現在,東京大學兩位博士研發了漫畫文字自動翻譯的一個工具,追漫再也不累了!作者 | 神經星星 責編 | 張文內容概要:一項關於漫畫文字自動翻譯的研究,引發了熱議,由兩位東京大學博士組成的 Mantra 團隊發布了一篇論文,目前已被 AAAI 2021 收錄,該 Mantra 項目旨在為日本漫畫提供自動化的機器翻譯工具。
  • 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
    今天的夜讀經典,我們與您分享魯迅授課的故事。魯迅「作事常從遠處著眼,可是也以認真的態度從小處下手」。如在兩級師範學堂任教時,「他提倡種樹,別人都笑他傻;因為樹要十年才長成,那些人卻主張『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魯迅先生提起這件事時,卻說,只要給我當一天和尚,鍾我總要撞,而且用力地撞,認真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