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恩:唯有對科學的熱愛才能改變科學

2020-11-02 長寧政法綜治

作者:儲舒婷 來源:文匯 選稿:吳春偉

拍電影、寫小說,最「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獎得主基普·索恩,既是「硬科幻」經典代表作、電影《星際穿越》的製片人,也是今年最熱科幻大片《信條》的幕後科學顧問。

對索恩而言,科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和工具,用以啟迪大眾的科學觀。「這也是我投身《星際穿越》等科幻電影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證明,通過電影這種方式,能以更快速度點燃更多人對科學的興趣。此外,科幻也啟發我自己尋找新的研究方向,比如蟲洞、時光旅行等。」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期間,基普·索恩接受了記者的在線專訪。

「斜槓」科學家:既探索宇宙,也參與電影製作、寫小說

今年,全球大熱的科幻電影《信條》邀請了索恩擔任科學顧問。影片全球上映後,引發了大眾對時空、宇宙的空前討論。

事實上,索恩最早為大眾熟知並非因為諾獎,而同樣是因為一部科幻片——火遍全球的《星際穿越》。對黑洞「真容」的幻想以及穿梭於宇宙的航程,喚起了大眾對探索神秘太空的興趣。其實,這部電影正是建立在索恩的黑洞理論上,對此,他不無得意地表示,「有忠實粉絲把電影足足看了十遍。」

不僅親自參與製作電影,索恩也創作了不少科幻小說,其中有的也被改編成了電影。這位「斜槓」科學家非但天馬行空地涉足多個領域,更在宇宙探索上取得了獨創性突破。

「除非你真的熱愛科學,否則最好不要去當科學家」

「除非你真的熱愛科學,否則最好不要去當一名科學家。」在接受採訪時,索恩坦率地表示,雖然自己的科學事業進展順利,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當科學家並非理想的終身職業。

「我四歲的時候,祖父告訴我,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個工作,幹起來就像玩兒一樣,那麼你就是人生贏家了。」索恩坦言,他之後就一直在找尋他的興趣所在,直到13歲那年,他讀了物理學家伽莫夫寫的《從一到無窮大》。在這本書裡,伽莫夫畫過一個超立方體,它看上去像是兩個立方體,一個嵌在另一個裡面,索恩花了好幾個小時盯著它看,試圖理解它。「我發現它非常迷人,這給我帶來了許多影響,我因此愛上了物理。」

按照祖父的標準,索恩無疑真的成為了人生贏家,他後來師從命名黑洞的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同門師兄還有提出納米概念的理論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這兩人也都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唯有愛能夠超越時空。」這是《星際穿越》的經典臺詞。談及自己與科學結緣的歷程,他也藉由這句話做了自己的解讀:唯有對科學的熱愛,才能改變科學。

相關焦點

  • 《信條》《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愛可以改變科學,那就是人們對科學的熱愛
    拍電影、寫小說,最「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獎得主基普·索恩,既是「硬科幻」經典代表作、電影《星際穿越》的製片人,也是今年最熱科幻大片《信條》的幕後科學顧問。正在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基普·索恩於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1點接受了在線專訪。這位「斜槓」科學家選擇用科幻啟迪大眾今年,全球大熱的科幻電影《信條》邀請了索恩擔任科學顧問。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信條》《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愛可以改變科學,那就是人們對科學的熱愛
    這位「斜槓」科學家選擇用科幻啟迪大眾今年,全球大熱的科幻電影《信條》邀請了索恩擔任科學顧問。在這部「一遍看不懂」的燒腦大片中,設計了未來的人類,通過旋轉門創造出的「順時」「逆時」兩個時空,它們各自成立且同時存在。影片在全球上映後,引發了大眾對時空、宇宙等科學概念的空前討論。
  • 不,是索恩的腦洞丨天幕穿越者
    「不,是索恩的腦洞。」「有什麼力量能對抗黑洞的引力?」「索恩的想像力。」而基普•索恩,正是這兩部電影的科學顧問,同時還是《星際穿越》的製片人兼編劇。《星際穿越》(Interstellar) 圖 | 網絡基普•索恩在接受WLF專訪時說:「《星際穿越》裡,我與克里斯多福和他弟弟喬納森•諾蘭一起進行頭腦風暴。絕妙的想法往往出自這樣的合作,由知識和技能迥異的人共同完成。
  • 火箭科學與時間機器
    他有一些問題必須問問索恩,這些問題是關於索恩熟悉的領域的:相對論與理論物理。現代科學的發展進入所謂「深水區」,一個學者受過多年訓練才能在某一領域工作,一旦出現需要橫跨多個學科的問題,科學家往往必須組成研究團隊才能處理。當年,愛因斯坦在研究廣義相對論時就與專業數學家合作;後來天體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也常一起工作。
  •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與幻想
    它已經在世界上引發了眾多關於宇宙學的討論,也必將開啟很多人對於物理學和宇宙學的興趣和愛好,甚至可能改變很多人的人生軌跡。這可能也就是在電影帶來的視覺享受之外,科幻作品最大的價值了。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普雷斯基(John Preskill)就回憶了在2006年,索恩為了設置電影中的科學場景,在加州理工學院召集過一個會議,其中包括了物理學家、太空生物學家、行星學家和心理學家。正因為有如此多的科學家的參與,才讓《星際穿越》在物理學的約束之下不僅視覺效果驚人,描述宇宙中各種極端罕見的場景最為準確。
  • 霍金和索恩的賭局——男人就這趣味
    兩個科學巨人,咳,也是兩個男人,他們的賭局是人類科學智慧的思索,但賭注確實是男人的趣味。簡單介紹一下賭局的背景黑洞最早被叫「暗星」後來又被叫「引力完全塌縮天體」。這兩個名字都沒創意,前者詞不達意,後者囉嗦。後來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給它取了個偉大又影響至今的名字——黑洞。
  •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2020-11-13 1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覃重軍:勇氣源自對科學的熱愛
    楊正行攝 人物小傳覃重軍,1965年生,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中科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從事合成微生物、藥物生物製造等方面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釀酒酵母。
  • 陳學雷:星際穿越之科學幻想
    喬納森非常認真,為了寫好劇本,還專門去基普·索恩擔任教授的加州理工學院聽相對論課程,並與索恩反覆交流,索恩也絞盡腦汁,提供了大量科學創意,為匪夷所思的情節提供有科學依據的實現機制。不過,好事多磨,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史匹柏不能拍攝本片,喬納森·諾蘭也由於好萊塢劇本作家工會罷工和參與其它電影等原因幾度離開,而這樣一部耗資巨大的電影,沒有一個著名的大導演,製片商是不會投資的。
  • 【深網】「科學之外」的霍金
    「賭徒」霍金  霍金是一位出名的賭徒,如今大眾所熟知的幾個最知名的科學賭局,幾乎都同霍金有關。  33歲那年,霍金立下了第一個科學賭局。索恩認為包含黑洞,霍金則認為沒有。  雙方煞有介事的寫下賭狀,表示輸了或贏了,一定按賭狀上說的條件兌現:如果真有黑洞,那索恩就贏了,霍金就給索恩訂一年的《閣樓》雜誌——上世紀60年代由鮑博·古斯尼創辦的著名色情雜誌;如果沒有,霍金就贏了,那索恩就要為霍金訂4年的《私家偵探》雜誌。  這一份賭約直到1990年才真正兌現。
  • 富蘭克林熱愛生活,更熱愛科學,他對世界充滿了熱情和研究興趣
    富蘭克林熱愛生活,更熱愛科學,他對斑斕的五彩世界充滿了極大的熱情和濃厚的研究興趣。雖然生活並沒有給他提供很多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和機會,但是,富蘭克林善於利用一切業餘時間,哪怕在繁忙的商業、社會活動中,他也總能想方設法擠出點時間,探索研究他所熱愛的大自然。
  • 引力波諾獎得主上海布道 科學要摒棄實用主義
    其中已經在加州大學教了50年理論物理的索恩,正是電影《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日前,這三位在全球享有盛譽的科學家齊聚上海,接受復旦大學頒發的「復旦-中植科學獎」,三位科學大咖的出現,在中國掀起了引力波熱。
  • 看《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如何回應科學吐槽
    電影《星際穿越》上映後,不僅在觀眾中引發了黑洞蟲洞科普熱,也在科學圈內引發了吐槽熱——果殼網「科學人」就匯總過不少科學家的吐槽(詳見:科學圈怎麼吐槽《星際穿越》?)。這些槽點真是影片在科學設定上出現了bug嗎?
  • 蟲洞理論:《星際穿越》真正的科學養分
    原標題:蟲洞理論:《星際穿越》真正的科學養分   《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S·索恩名聲大噪。他的研究成果《蟲洞、時間機器和弱能量條件》基於數理上的自洽性而非現實可能性,對愛因斯坦場方程進行了嚴密推導,成為第一篇被國際頂級物理學雜誌《物理學評論》發表的、帶有「時間機器」字眼的論文。而此前,保守的物理學家視「時空旅行」為無稽之談。
  • 看《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如何回應科學吐槽(圖)
    電影《星際穿越》上映後,不僅在觀眾中引發了黑洞蟲洞科普熱,也在科學圈內引發了吐槽熱——果殼網「科學人」就匯總過不少科學家的吐槽(詳見:科學圈怎麼吐槽《星際穿越》?)。這些槽點真是影片在科學設定上出現了bug嗎?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覃重軍:勇氣源自對科學的熱愛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覃重軍有些「特別」。 他45歲轉換研究方向,不怎麼熱衷發論文,也不怎麼積極跑項目,更多時候是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聽著古典音樂,琢磨事兒。 他琢磨的事兒,都是別人從沒有做過,也不敢去做的。比如,可不可以打破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間的界限,人為創造1個單染色體的生物並具有正常的功能?
  • 科學改變我們的生活
    活動結束,內心有頗多感慨,不可否認,科學已成為了當今社會的第一生產力,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面貌,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這一切都是科學的功勞。那麼,科學的魅力究竟在哪呢? 首先,科學能激發人們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從這次活動就能看出,人們對未知事物,就拿那個「會爬坡的圓錐」來說明。
  • 怎麼才能讓人相信科學
    ​人們為什麼不相信科學?為什麼面對事實,我們仍舊不情願改變自己的舊觀念?——當人們認為自己在推理時,可能恰恰是在為自己相信的觀點開脫。但知曉該流言並相信其真實性的人中,只有不到1/3 改變了想法。不相信科學的合理性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這種反應到底有多「不理性」。而這個問題恰恰很難回答。一方面,因為接收了一小段新鮮信息,就拋棄了前半生建立起來的整個信念體系,這不太現實。「一個人很可能說:『我之所以支持死刑,是基於我之前生活中接觸到的全部真實信息。』」
  • 創作評論|播下一粒熱愛科學的火種,越早越好——評《物種起源...
    一方面,注重這些故事敘述以及故事背後滿滿的智慧和正能量,這正是每個熱愛科學的孩子需要汲取的。《物種起源》(少兒彩繪版)在寫作思路上與韓毓海先生寫的《少年讀馬克思》有些相似,它不僅介紹大師的理論,還講述大師的人生經歷,於是我們看到了少年達爾文是如何把對大自然的熱愛逐步發展成一門科學學說的;我們看到了當達爾文的興趣愛好不被家人支持時,他是如何想辦法溝通的;我們還看到了在面對各種反對的聲音時,達爾文是如何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義無反顧地堅持科學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