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儲舒婷 來源:文匯 選稿:吳春偉
拍電影、寫小說,最「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獎得主基普·索恩,既是「硬科幻」經典代表作、電影《星際穿越》的製片人,也是今年最熱科幻大片《信條》的幕後科學顧問。
對索恩而言,科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和工具,用以啟迪大眾的科學觀。「這也是我投身《星際穿越》等科幻電影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證明,通過電影這種方式,能以更快速度點燃更多人對科學的興趣。此外,科幻也啟發我自己尋找新的研究方向,比如蟲洞、時光旅行等。」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期間,基普·索恩接受了記者的在線專訪。
「斜槓」科學家:既探索宇宙,也參與電影製作、寫小說
今年,全球大熱的科幻電影《信條》邀請了索恩擔任科學顧問。影片全球上映後,引發了大眾對時空、宇宙的空前討論。
事實上,索恩最早為大眾熟知並非因為諾獎,而同樣是因為一部科幻片——火遍全球的《星際穿越》。對黑洞「真容」的幻想以及穿梭於宇宙的航程,喚起了大眾對探索神秘太空的興趣。其實,這部電影正是建立在索恩的黑洞理論上,對此,他不無得意地表示,「有忠實粉絲把電影足足看了十遍。」
不僅親自參與製作電影,索恩也創作了不少科幻小說,其中有的也被改編成了電影。這位「斜槓」科學家非但天馬行空地涉足多個領域,更在宇宙探索上取得了獨創性突破。
「除非你真的熱愛科學,否則最好不要去當科學家」
「除非你真的熱愛科學,否則最好不要去當一名科學家。」在接受採訪時,索恩坦率地表示,雖然自己的科學事業進展順利,但對大多數人來說,當科學家並非理想的終身職業。
「我四歲的時候,祖父告訴我,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個工作,幹起來就像玩兒一樣,那麼你就是人生贏家了。」索恩坦言,他之後就一直在找尋他的興趣所在,直到13歲那年,他讀了物理學家伽莫夫寫的《從一到無窮大》。在這本書裡,伽莫夫畫過一個超立方體,它看上去像是兩個立方體,一個嵌在另一個裡面,索恩花了好幾個小時盯著它看,試圖理解它。「我發現它非常迷人,這給我帶來了許多影響,我因此愛上了物理。」
按照祖父的標準,索恩無疑真的成為了人生贏家,他後來師從命名黑洞的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同門師兄還有提出納米概念的理論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這兩人也都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
「唯有愛能夠超越時空。」這是《星際穿越》的經典臺詞。談及自己與科學結緣的歷程,他也藉由這句話做了自己的解讀:唯有對科學的熱愛,才能改變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