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如何回應科學吐槽

2020-11-25 果殼網

《星際穿越》中永恆號即將進入蟲洞的場景。圖片來源:華納兄弟。

電影《星際穿越》上映後,不僅在觀眾中引發了黑洞蟲洞科普熱,也在科學圈內引發了吐槽熱——果殼網「科學人」就匯總過不少科學家的吐槽(詳見:科學圈怎麼吐槽《星際穿越》?)。這些槽點真是影片在科學設定上出現了bug嗎?

事實上,在電影正式上映的同時,該片科學顧問兼製片人、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也同步出版了一本新書,名為《〈星際穿越〉的科學》(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在這本書裡,索恩透露了許多電影中沒有明確說明的科學設定,以及設定和實際影片的差異,恰好能夠回應人們吐出的不少槽點。

基普·索恩的新書《〈星際穿越〉的科學》,詳細介紹了這部影片的科學設定。圖片來源:mshcdn.com

問題:「卡岡圖雅」自轉到底有多快?

旋轉黑洞會導致很複雜的星象場,也會導致黑洞本身和吸積盤左右看起來不對稱。

如果按照導演諾蘭的要求,米勒行星上的1個小時等於地球上的7年,那麼「卡岡圖雅」的自轉幾乎需要達到黑洞的最大可能自轉(僅比最大可能自轉慢100萬億分之一)。索恩在科學設定中使用的都是這樣的自轉速度。

然而諾蘭對廣大電影觀眾是很負責任的,為了減少這種不對稱和複雜的背景帶來的困惑,他把卡岡圖雅的自轉降到了最大可能自轉的 60%。

補充說明:克爾黑洞的自轉受到廣義相對論的限制,如果旋轉再快的話,裸奇點就會出現,這在目前的大多數理論中不被允許。無論運動多快的物質進入到黑洞,都不可能再增加黑洞的自轉。高速旋轉的極端克爾黑洞周圍會看到很多複雜的現象。

問題:這些行星的能量來源是什麼?

能量的來源,就是電影中「卡岡圖雅」周圍那些發光的東西,也被稱為吸積盤。這是一個非常非常薄的盤,環繞黑洞一周。吸積盤在引力的吸引下圍繞黑洞旋轉,由於靠近黑洞的部分和遠離黑洞的部分轉動速度不一樣,物質之間存在「摩擦」,因而發光發熱,於是引力能量就通過這種輻射的方式被釋放出來。能量釋放的過程,吸積盤內的磁場也起了重要作用。

問題:「卡岡圖雅」吸積盤裡的物質是從哪裡來的?

「卡岡圖雅」的吸積盤是它撕掉一顆紅巨星之後捕獲的。如果一顆恆星不小心太過靠近黑洞,它就有可能被潮汐力徹底撕碎。一顆幾乎徑直衝向「卡岡圖雅」的紅巨星一旦開始受到「卡岡圖雅」的影響,24 小時之後就已經把持不住,被撕碎了。

按照設定,「卡岡圖雅」周邊的吸積盤,是大黑洞撕掉了一顆紅巨星之後捕獲的。不過這張示意圖中的黑洞,就遠沒有電影《星際穿越》裡那麼真實了。圖片來源:huffingtonpost.com

問題:為什麼靠近黑洞的人沒有被吸積盤的輻射殺死?

黑洞的視覺效果呈現—— 一團發光物質圍繞著它,並逐漸被引力吞掉——是相當合理的。但是如果你進入了這個區域,那你要麼會被灼熱的伽馬輻射殺死,要麼會被引力撕開。
                   —— 羅伯託·特羅塔(Roberto Trotta),天體物理學家,英國倫敦帝國學院高級講師

「卡岡圖雅」吸積盤的溫度只有幾千度,與大多數黑洞吸積盤不同。而太陽的表面溫度也不過 5500 ℃,太陽光中高能的 X 射線、伽馬射線很少,對地球上的我們無害。同樣,溫度只有幾千度的吸積盤,對「卡岡圖雅」的3顆行星是無害的。

補充說明:吸積盤的溫度與吸積物質的多少等因素相關,單位時間內吸積的物質越多,吸積盤的溫度就越高。按照設定,「卡岡圖雅」已經很久沒有吃到東西了,餓到了極度「貧血」的地步,所以吸積盤的溫度就降下來了。

問題:為什麼電影中的黑洞的吸積盤沒有相對論束流效應?

但是他們好像忽略了都卜勒效應和相對論性射束效應。吸積盤快速環繞著黑洞旋轉,其中總會有些面向觀察者飛來、另一些遠離觀察者而去,飛來的那些物質看起來應該更藍也更亮才對。
                   —— 羅伯特·奈耶(Robert Naeye),天文學家,《天空和望遠鏡》雜誌總編

旋轉黑洞的吸積盤確實會導致一側更亮且呈現藍色,另一側要暗弱而且呈現暗紅,但是由於會導致廣大電影觀眾一頭霧水,視覺特效小組的尤金妮婭·馮滕澤爾曼(Eugénie von Tunzelmann)忽略了這個效應。

問題:距離卡岡圖雅最近的行星為什麼沒有被撕碎?

其中一顆行星距離黑洞很近,以至於出現了強烈的時間扭曲,表面1小時等於地球上7年。我認識的好幾個天體物理學家都認為,在這個距離上,黑洞的潮汐力應該足以摧毀行星,但實際數學推演的結果還不清楚。他們還在計算這個問題。
                   —— 菲爾·普萊特(Phil Plait),天文學家,著名天文博客「糟糕天文學」博主

這正是索恩要把「卡岡圖雅」設定為太陽質量的1億倍這麼大的原因。黑洞的質量越大,半徑也就越大,而黑洞的半徑越大,距離視界相同距離的行星上受到的潮汐力就會越小。

一旦設定了「卡岡圖雅」的質量,最靠近視界的穩定行星軌道就確定了。索恩通過計算得到,這種情況下,米勒行星雖然會受到巨大的潮汐力,形狀也被拉長,但依然能夠把持得住。如果「卡岡圖雅」的質量比這個小的話,米勒行星就會被徹底撕碎。

補充說明:同樣的道理可以解釋,庫柏在落入「卡岡圖雅」視界的時候,為什麼不會被引力潮汐力撕開。

問題:米勒行星的滔天大浪是哪裡來的?

船員在這顆行星表面發現了周期性的滔天巨浪,大浪並沒有得到解釋,想來是黑洞引發的潮汐力吧。但是距離黑洞這麼近,這顆行星恐怕早該被潮汐鎖定了,一面永遠面向黑洞。這意味著會有巨大的海水鼓包出現在正對黑洞和背向黑洞的兩個方向,但是這倆鼓包相對行星表面是不會移動的,所以也不該有浪。
                   —— 菲爾·普萊特(Phil Plait),天文學家,著名天文博客「糟糕天文學」博主

是的,米勒行星被潮汐鎖定了。倘若沒有被鎖定的話,由於巨大的潮汐力,這顆行星的巖石潮(地幔在巨大的潮汐力作用下發生變形)會將引力勢能轉換為熱,從而加熱行星,甚至使得地幔熔化。我們並沒有在電影中看到這樣的地獄般的場景,因為米勒行星確實是被潮汐鎖定了。

就算被潮汐鎖定,米勒行星上仍然會產生滔天巨浪。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大浪的產生,原因是米勒行星在搖擺。由於米勒行星左右搖擺,實際上潮汐力還會像地球上一樣起作用。索恩的計算結果是,如果米勒行星左右搖擺的周期是1小時,那麼就會產生 1200米高的巨浪。(編輯:Steed)

參考文獻

  1. 《〈星際穿越〉的科學》(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基普·索恩

相關焦點

  • 看《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如何回應科學吐槽(圖)
    《星際穿越》中永恆號即將進入蟲洞的場景。圖片來源:華納兄弟。  電影《星際穿越》上映後,不僅在觀眾中引發了黑洞蟲洞科普熱,也在科學圈內引發了吐槽熱——果殼網「科學人」就匯總過不少科學家的吐槽(詳見:科學圈怎麼吐槽《星際穿越》?)。這些槽點真是影片在科學設定上出現了bug嗎?
  • 科學家如何吐槽《星際穿越》中的科學問題?
    作者、探索頻道節目「菲爾·普萊特的糟糕宇宙」(Phil Plait's Bad Universe)主持人、科學博客「糟糕天文學」(Bad Astronomy)博主菲爾·普萊特(Phil Plait)便在其博文中大肆吐槽了片中出現的科學錯誤,內容涵蓋了劇情設定與黑洞理論、相對論的相悖,以及其情節和人物對話的不科學性。
  • 《信條》《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愛可以改變科學,那就是人們對科學的熱愛
    拍電影、寫小說,最「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獎得主基普·索恩,既是「硬科幻」經典代表作、電影《星際穿越》的製片人,也是今年最熱科幻大片《信條》的幕後科學顧問。正在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基普·索恩於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1點接受了在線專訪。這位「斜槓」科學家選擇用科幻啟迪大眾今年,全球大熱的科幻電影《信條》邀請了索恩擔任科學顧問。
  • 《星際穿越》科學顧問:黑洞照片為什麼「糊」
    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記者郭爽)不少人腦海中關於黑洞的形象來源於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清楚明亮的圖像,而最新發布的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卻有點「糊」。對此,《星際穿越》科學顧問、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11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對兩個黑洞圖像的異同給出獨家解析。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信條》《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愛可以改變科學,那就是人們對科學的熱愛
    拍電影、寫小說,最「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獎得主基普·索恩,既是「硬科幻」經典代表作、電影《星際穿越》的製片人,也是今年最熱科幻大片《信條》的幕後科學顧問。這位「斜槓」科學家選擇用科幻啟迪大眾今年,全球大熱的科幻電影《信條》邀請了索恩擔任科學顧問。在這部「一遍看不懂」的燒腦大片中,設計了未來的人類,通過旋轉門創造出的「順時」「逆時」兩個時空,它們各自成立且同時存在。影片在全球上映後,引發了大眾對時空、宇宙等科學概念的空前討論。
  • 【影評】看科學圈如何高冷的吐槽《星際穿越》,你看懂了麼?!
    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星際穿越》已經於11月12日登陸中國。這部片子的一個重大看點是,片中給出了有史以來最為真實的黑洞模擬,而創作這個模擬的人,則是著名物理學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很多評論者也因此盛讚這是「最科學的科幻電影」。不過,雖然黑洞本身的模擬有索恩坐鎮,電影其他部分的科學就無懈可擊了嗎?顯然,科學圈子並不這麼認為,也沒有被索恩這個「大牌」嚇到。以下,就是來自科研界和科學傳播界的吐槽。警告:1.吐槽部分有中度劇透。
  •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與幻想
    《星際穿越》因為眾多科學家的參與,以科學的態度儘可能準確展示出一幅奇異而壯觀的宇宙景象,必將成為科幻作品的新標杆。從這個角度說,《星際穿越》因為有了來自各個領域專家的支持,硬到不能再硬。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普雷斯基(John Preskill)就回憶了在2006年,索恩為了設置電影中的科學場景,在加州理工學院召集過一個會議,其中包括了物理學家、太空生物學家、行星學家和心理學家。正因為有如此多的科學家的參與,才讓《星際穿越》在物理學的約束之下不僅視覺效果驚人,描述宇宙中各種極端罕見的場景最為準確。
  •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Neil deGrasse Tyson火力吐槽Interstellar星際穿越
    "Neil deGrasse Tyson是一位以從事科學傳播聞名的美國天文學家,現任羅斯地球與太空中心海頓天象館弗雷德裡克·羅斯館長;同時也是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天文物理部的助理研究員。"在Late Night with Seth Meyers中,他與因為被逐出太陽系行星而失魂落魄的冥王星上演了狗血劇場秀。
  • "燒腦"電影星際穿越熱映 真的很好看真的很難懂
    於是,其他科幻片存在的物理硬傷在《星際穿越》比較難尋。   成都某大學數學系的陳老師是科幻迷,他是上周六和幾位好友邀約去看《星際穿越》的,看完後對本報記者說:「這部電影一看就是在向當年那部《2001太空漫遊》致敬,總的來說這部電影邏輯算很嚴謹,黑洞的視覺效果經過精密的運算後呈現出來很震撼。」
  • 觀影《星際穿越》帶動了科學熱
    「穿越」,可以這麼玩《星際穿越》講述的是發生在末世地球的故事,人類在絕望中派出最後一批太空人,試圖通過穿越時空隧道即蟲洞,找到一個宇宙中的新家園。和以往觀看好萊塢科幻大片不同,觀眾在欣賞宇宙奇觀的同時,也被「科普」了一系列專業名詞。不少網友邊看電影邊發微信:「黑洞潮汐」是啥啊?
  •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與幻想(3)
    《星際穿越》因為眾多科學家的參與,以科學的態度儘可能準確展示出一幅奇異而壯觀的宇宙景象,必將成為科幻作品的新標杆。
  • 陳學雷:星際穿越之科學幻想
    星際旅行、黑洞等是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常見的元素,何以《星際穿越》獨受如此熱捧呢?這要從這部電影的精心創作說起。喬納森非常認真,為了寫好劇本,還專門去基普·索恩擔任教授的加州理工學院聽相對論課程,並與索恩反覆交流,索恩也絞盡腦汁,提供了大量科學創意,為匪夷所思的情節提供有科學依據的實現機制。不過,好事多磨,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史匹柏不能拍攝本片,喬納森·諾蘭也由於好萊塢劇本作家工會罷工和參與其它電影等原因幾度離開,而這樣一部耗資巨大的電影,沒有一個著名的大導演,製片商是不會投資的。
  • 《星際穿越》的科學與哲學,文科生看臺詞,理科生補知識
    但這部電影最大的功臣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他不僅有名的天體物理學家,還擔任了《星際穿越》的執行製片,不僅僅是導演、編劇,甚至連視覺特效都要求助於這位科學家。宇宙中黑洞、蟲洞、五維空間、星球、時空扭曲等等的畫面特效簡直堪稱無敵,但這部影片的基礎根基於真正的科學,多虧了基普·索恩的參與,影片中硬核理論實力都可以直接當科教片,這就是《星際穿越》中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科學完全嵌入影片的方式。
  • 《星際穿越》穿越了哪些"燒腦"科學
    本月12日,「燒腦」大片《星際穿越》在中國上映,一路票房飆紅,口碑爆表,並引發影迷「惡補」物理課本的熱潮。  與此前同樣由諾蘭執導的《盜夢空間》相比,《星際穿越》並沒有沿襲上一部電影的爆棚想像力,而是專門聘請來霍金的好友、天體物理學領域權威——基普·S·索恩(Kip Stephen Thorne)作為編劇之一兼科學指導,這也著實讓太空科幻迷們有了討論不完的科學話題……  時空扭曲 1小時可以抵7年?
  • 《星際穿越》曝中文特輯 諾蘭造最科學「蟲洞」
    《星際穿越》曝中文特輯 諾蘭造最科學「蟲洞」 這支視頻涉及不少天體物理學知識,導演諾蘭透露,影片創作過程中還特邀史蒂芬·霍金的好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跨界合作,聯手呈現極致星際宇宙景觀。毫無疑問,《星際穿越》將在感性的電影藝術和理性的科學理論之間實現前所未有的完美結合,為觀眾打造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
  • 《星際穿越》一部講述太空的科幻電影卻最像科學理論的紀錄片
    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電影是一部2014年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許多人看到這部電影的開頭就有種看不下去的感覺,但是為什麼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會高到9.2分呢?《星際穿越》(Interstellar)《星際穿越》這部電影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一部原創科幻冒險電影,由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傑西卡·查斯坦及麥可·凱恩主演。
  • 《星際穿越中的科學》HD1080P高清下載+微信在線觀看
    導演: Gail Willumsen 編劇: Gail Willumsen 主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基普·索恩、喬納森·諾蘭、馬修·麥康納
  • 蟲洞理論:《星際穿越》真正的科學養分
    原標題:蟲洞理論:《星際穿越》真正的科學養分   《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S·索恩名聲大噪。他的研究成果《蟲洞、時間機器和弱能量條件》基於數理上的自洽性而非現實可能性,對愛因斯坦場方程進行了嚴密推導,成為第一篇被國際頂級物理學雜誌《物理學評論》發表的、帶有「時間機器」字眼的論文。而此前,保守的物理學家視「時空旅行」為無稽之談。
  • 電影《星際穿越》中若干有趣的科學故事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導演的科幻佳作《星際穿越》(Interstellar)近日重新上映。電影精彩自不必多說,電影裡諸多有趣、硬核的科學細節也值得反覆推敲,細細品味。一起來看看電影裡一些有趣的科學故事吧。
  • 有人說《星際穿越》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漏洞百出,你怎麼看?
    實話說,我不是槓精,雖然我承認《流浪地球》比起《星際穿越》是有一些不足,比如說特效、情節設置啥的,但是《流浪地球》也沒有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漏洞百出啊。如果說非要抱著找漏洞的心情去看《流浪地球》,那我就覺得太沒有必要了,因為畢竟《流浪地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視覺上的震撼以及關於未來中國科幻電影該走向何方的一種思考。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標杆毫不為過,畢竟比起以往的一些電影,《流浪地球》的進步的確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