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重軍:勇氣源自對科學的熱愛

2020-09-13 金臺資訊

人民網-人民日報

覃重軍在觀察單染色體酵母的生長情況。 楊正行攝

人物小傳

覃重軍,1965年生,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中科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從事合成微生物、藥物生物製造等方面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釀酒酵母。與企業合作利用基因組工程構建了抗寄生蟲藥物多拉菌素等工業生產菌株,打破了國外壟斷。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覃重軍有些「特別」。

他45歲轉換研究方向,不怎麼熱衷發論文,也不怎麼積極跑項目,更多時候是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聽著古典音樂,琢磨事兒。

他琢磨的事兒,都是別人從沒有做過,也不敢去做的。比如,可不可以打破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間的界限,人為創造1個單染色體的生物並具有正常的功能?

別說,這件在大家看來異想天開的事,還真叫他給琢磨成了。

兩年前,覃重軍帶領團隊將釀酒酵母中16條天然染色體合成為1條,創建出了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這一成果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被業界認為是合成生物學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一開始沒有多少人覺得我能做出來,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就得冒險」

在真核生物研究領域,「半路出家」的覃重軍原本是個「外行」。

一個「外行」僅用5年時間就搞出了個「大成果」,記者問他有啥高招?覃重軍笑說:「我這個人就是愛折騰,愛冒險,敢想也敢做!」

的確,覃重軍夠折騰。

他原本研究的是原核生物,在這個領域已深耕20餘年,取得累累碩果。學術方面,他帶領團隊首次在粘細菌中發現質粒並建立遺傳作業系統,全世界有20多個實驗室來函索取質粒載體;產業化方面,他的團隊與國內製藥企業合作創建與改良了抗寄生蟲藥物多拉菌素等工業生產菌株,打破了國外壟斷,藥品銷售額每年超過億元。

可就在事業上升期,覃重軍卻想要改變一下。2013年,他決定放棄原來的研究方向,轉而將目光瞄準真核細胞生物的模式材料——釀酒酵母。

這並不是覃重軍心血來潮。他覺得,當時團隊正在研究的原核細胞生物的模式材料——大腸桿菌「最小」基因組技術框架是由國外科學家提出來的,很難再有新的突破。「我想做我們自己原創的東西。」

一上來,覃重軍就「腦洞大開」,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染色體的數量因物種而異,比如,高等哺乳動物人類擁有23對染色體,植物水稻有12對染色體,而「低等」真核生物釀酒酵母居然也有16對染色體,原核生物大腸桿菌只有1條染色體,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特定的染色體數量是否給特定物種提供了某種優勢?可不可以打破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間的界限,人為創造1個單染色體的真核生物並具有正常的功能?

「這是個只有外行才敢有的念頭,一開始沒有多少人覺得我能做出來,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就得冒險。」覃重軍說。

現在說起這些,他顯得雲淡風輕,但當時沒少吃苦頭。首先,由於選題太過異想天開,很難申請到科研經費。

「研究所這麼多研究組,就數我欠的人員費最多,是有名的『負翁』。」覃重軍說,自己科研經費一度有幾百萬元「赤字」,最緊張的時候先是所裡給「賒帳」,後來中科院從先導專項裡撥專款予以支持。

還有來自論文方面的壓力。整整5年裡,覃重軍沒有發表過一篇與酵母相關的論文。

有人議論,說這個人水平這麼差,常年發不出文章。覃重軍當時聽到這些心裡挺不是滋味,「就是憋著一股勁兒,一定要幹出點名堂來!」

「要做出不一樣的科研,就得逼逼自己」

「科學研究一定要大膽猜想,但之後就不能大膽了。」覃重軍說,在實驗中一定要堅持理性設計原則,還要有精確化、工程化的實施。

覃重軍和同事們制定了整個實驗設計、工程化推進的總體方案,開始夜以繼日地奮戰。5年時間裡,通過15輪的染色體融合,最終成功創建了只有一條線型染色體的釀酒酵母。

「要做出不一樣的科研,就得逼逼自己。」覃重軍說。

這不是覃重軍第一次這樣逼自己。1987年,覃重軍進入華中農業大學攻讀碩士,因對一個實驗方法的創新性改進,很快引起導師的關注。當時導師交給了一個高難度課題,能挑戰難題令人興奮,他想都沒多想就答應了。

結果,沒想到這一做就是兩年多。眼看就要畢業了,覃重軍還是沒有做出來。課題沒有做出來,意味著難以畢業,甚至還可能退學。

「說實話,當時心裡壓力真是特別大。如果碩士畢不了業,對我的打擊絕對是很大的。」覃重軍說,「後來反覆思考分析,覺得自己已經傾盡全力,沒做出來可能不是我的問題,或許是在當時技術條件下,題目本身難。」事實的確如覃重軍所說,直到2006年,這個難題才由上海交通大學的科學家完成。

儘管沒能完成碩士期間的課題,但覃重軍的勤奮努力與較強的創新思維獲得了導師的認可。導師認為他很有潛力做科研,並大力推薦他繼續留校攻讀博士。

命運總是垂青熱愛科學、頑強探索的人,原本碩士都難以畢業的覃重軍成為華中農業大學首屆「試行」碩博連讀的學生。他也不負期望,及時轉變了研究方向,打開了新的突破口,博士畢業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專業期刊《細菌學雜誌》上,這也是華中農大在該本雜誌上發表的第一篇學術文章。

在博士論文的後記裡,覃重軍這樣寫道:「近1300頁的實驗記錄中,失敗何止百次!然而,沒有一次失敗能夠真正打垮我,為什麼?照亮我前進道路並不斷給我勇氣去正視失敗的,是對科學的熱愛。」

「從『0』到『1』的原創之路漫長而艱辛,無論怎樣我都會堅持走下去」

1994年對覃重軍來說,是很有意義的一個年份。

那一年,他確立了自己的5個科學夢想:要在重大基礎研究、原創技術、產業化、解決人類疾病、新理論上有所突破。

也是在那一年裡,覃重軍完成人生中重要的一次選擇。他寫信給基因工程的創始人之一、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斯坦利·科恩教授,申請博士後工作。他在信中寫道:就算做不出偉大發現,也想看看做出偉大發現的人是怎麼樣的。

科恩教授對覃重軍的評價是,「我在你身上感受到了對科學的熱愛以及想要取得突破的強烈願望。」

除了科恩,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的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也是覃重軍的學習榜樣。

覃重軍說,巴斯德一生當中不斷在挑戰和突破自己,差不多每5年換一個研究方向,58歲才開始他一生最重要的治療狂犬病的研究。「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不光是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成績,還要在原創技術、產業化、治療人類疾病等多個方面有所突破,這也是我當年樹立科研夢想的初衷。」

2020年,覃重軍55歲,當年的科研夢想有的已經實現,有的還在努力當中。

在創建出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之後,覃重軍並沒有暫緩腳步,而是開始了更艱難的挑戰。這一次他希望在基因組工程技術上再往前突破。「我們現在還在用微生物為載體,我想能不能再發展一些新的基因組技術,比如超大片段的操作技術,最終能用到植物、動物等身上,那樣來自微生物的新技術才具有更大的科學意義。」

和過去相比,覃重軍花更多的時間「泡」在辦公室和實驗室裡,如果連續兩天沒去實驗室,他心裡就會發慌。

「2018年之後,我給自己設定的期限是,爭取5年之內能再有所突破。現在已經過去兩年多了,雖然時間緊迫,但我覺得還是很有希望的。此後,還很希望像巴斯德一樣,在58歲開始做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工作,讓以前的工作積累和成果成為『序曲』。」覃重軍說。

因為「愛挑戰、愛冒險」,覃重軍的科研生涯起伏交織。但他始終很堅定,「從『0』到『1』的原創之路漫長而艱辛,無論怎樣我都會堅持走下去。」

相關焦點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覃重軍:勇氣源自對科學的熱愛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覃重軍有些「特別」。 他45歲轉換研究方向,不怎麼熱衷發論文,也不怎麼積極跑項目,更多時候是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聽著古典音樂,琢磨事兒。 他琢磨的事兒,都是別人從沒有做過,也不敢去做的。比如,可不可以打破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間的界限,人為創造1個單染色體的生物並具有正常的功能?
  • 45歲轉換研究方向,用5年做出重要成果覃重軍:勇氣源自對科學的熱愛...
    楊正行攝  人物小傳  覃重軍,1965年生,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中科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從事合成微生物、藥物生物製造等方面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釀酒酵母。與企業合作利用基因組工程構建了抗寄生蟲藥物多拉菌素等工業生產菌株,打破了國外壟斷。
  • 覃重軍:45歲轉換研究方向,用5年做出重要成果
    儘管沒能完成碩士期間的課題,但覃重軍的勤奮努力與較強的創新思維獲得了導師的認可。導師認為他很有潛力做科研,並大力推薦他繼續留校攻讀博士。  命運總是垂青熱愛科學、頑強探索的人,原本碩士都難以畢業的覃重軍成為華中農業大學首屆「試行」碩博連讀的學生。
  • 2018騰訊WE大會|覃重軍:「上帝之手」創造人工生命體,有望對抗癌症與衰老
    稱自己為「外行」,是因為在2013年之前,覃重軍的主要研究對象並不是酵母這種真核生物,而是鏈黴菌、大腸桿菌等原核生物。他在該領域深耕了30年,不管是學術上還是產業化上,均碩果纍纍。但由於研究技術框架由國外科學家提出,很難再有新突破。於是覃重軍毅然決定改為研究作為真核生物的釀酒酵母,「因為人類就是真核生物,和人靠得越近,研究意義越大」。
  • ...覃重軍 釀酒酵母 人工合成 單細胞真核生物 端粒-中國新聞-東方網
    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頗為罕見地同時刊發了同一「選題」的兩篇科研成果:一篇出自人工合成領域「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夫·博克團隊;一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 所有的堅持,都源自於熱愛
    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會想盡辦法去克服,但這所有的一切,也都源自於你熱愛,才會讓你產生了無限的動力。自己平時也是這樣,只要是遇到自己熱愛的事,那怕吃再多的苦,我都會選擇堅持,因為我覺得一切都值得。有時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做不好,而是因為不夠熱愛。就是沒有一個可以堅持下去的理由,所以才會選擇放棄。
  • 紀錄片《黎明牆》的文字版:因為熱愛,眼裡有星光,心中有勇氣
    橫亙於天地間的擎天巨石,反襯出了攀爬者毫不退縮的勇氣,讓人熱血沸騰。而同樣以攀巖為題材的《黎明牆》,講的是湯米·考德威爾和搭檔一起成功攀登黎明牆的過程,豆瓣評分為9.2,甚至比《徒手攀巖》的8.9分還要高。100分鐘的紀錄片寫成湯米的回憶,就成了這本《攀巖人生》。這是關於湯米人生細節全方位的呈現,也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勇氣的故事。
  • 睿智燈塔耿超群:三十而已,所有的堅持都源自於內心的熱愛
    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於對家庭教育的熱愛。「進入這個行業以後才發現,從事教育行業和家庭教育,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家庭教育)對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需要你塌下身子來鑽研很多的知識。」因此,從進入家庭教育領域開始,耿老師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 王一博聊摩託車手舞足蹈,摔車滾四圈也輕描淡寫,一切源自於熱愛
    王一博能如此雲淡風輕地描述自己摔車受傷的經過,大概是因為這一切都源自於熱愛。年輕人總是會有一腔熱血,會為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付出時間和精力,王一博就是這樣的人,他能把愛好做到極致。在這種摩託車比賽的過程中,總是少不了各種意外,粉絲們聽到王一博的講述之後會忍不住心疼,但大家卻依舊會選擇尊重王一博的選擇和他熱愛的一切。由於最近工作忙碌,王一博也很久沒有以賽車手的身份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裡了,現在的他只是偶爾會在工作不忙的時候受邀參加一些比賽。
  • 索恩:唯有對科學的熱愛才能改變科學
    作者:儲舒婷 來源:文匯 選稿:吳春偉拍電影、寫小說,最「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獎得主基普·索恩,既是「硬科幻」經典代表作、電影《星際穿越》的製片人,也是今年最熱科幻大片《信條》的幕後科學顧問「這也是我投身《星際穿越》等科幻電影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證明,通過電影這種方式,能以更快速度點燃更多人對科學的興趣。此外,科幻也啟發我自己尋找新的研究方向,比如蟲洞、時光旅行等。」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期間,基普·索恩接受了記者的在線專訪。
  • 樂圖放映室 | 《月球旅行記》將想像變成現實的熱愛與勇氣!
    包括「科學大會」、「製造炮彈」、「月球登陸」、「探險者之夢」、「與月球人搏鬥」、「海底遇險」和「凱旋而歸」等段落。影片成功地創造了一些彼此非常協調並充滿幻想色彩的服裝和布景,並利用蒙太奇技術和特技手段成功地表現了炮彈飛向月球以及在月球表面降落等場面、月球表面和內部景像也表現得蔚為壯觀。這部1902年上映的《月球旅行記》正是他早期嘗試拍攝電影時的代表作。
  • 「基因魔剪」將生命科學帶入一個新的時代,如何善用還需全社會共同努力
    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覃重軍對「基因剪刀」技術的獲獎並不意外。他解釋,在分子遺傳學的發展歷程中,技術層面有三座裡程碑:基因測序技術、PCR技術(聚合酶鏈式反應),以及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只能通過物理和化學誘變、同源重組等方式來對DNA進行編輯,這些方法昂貴而麻煩,準確率也不高。基因編輯技術使人們可以方便地按照自己的意願改寫DNA。
  • 以巨大勇氣探索科學真理
    以巨大勇氣探索科學真理——寫在《列寧畫傳》紀念版出版之際 來源:光明日報
  • 三國殺:一切的開始都源自於熱愛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似乎《三國殺》早已過了曾經的輝煌時刻,曾經的夥伴們也不熟悉這一張張嶄新的武將牌了,當《三國殺》玩家們成為了那小部分人,我們總不願拋離,也許一切的開始源自於熱愛吧。
  • 《信條》《星際穿越》科學顧問基普·索恩:愛可以改變科學,那就是人們對科學的熱愛
    拍電影、寫小說,最「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獎得主基普·索恩,既是「硬科幻」經典代表作、電影《星際穿越》的製片人,也是今年最熱科幻大片《信條》的幕後科學顧問。正在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基普·索恩於北京時間10月31日凌晨1點接受了在線專訪。這位「斜槓」科學家選擇用科幻啟迪大眾今年,全球大熱的科幻電影《信條》邀請了索恩擔任科學顧問。
  • 富蘭克林熱愛生活,更熱愛科學,他對世界充滿了熱情和研究興趣
    富蘭克林熱愛生活,更熱愛科學,他對斑斕的五彩世界充滿了極大的熱情和濃厚的研究興趣。雖然生活並沒有給他提供很多進行科學研究的時間和機會,但是,富蘭克林善於利用一切業餘時間,哪怕在繁忙的商業、社會活動中,他也總能想方設法擠出點時間,探索研究他所熱愛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