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巨大勇氣探索科學真理

2021-01-21 黨的歷史
以巨大勇氣探索科學真理——寫在《列寧畫傳》紀念版出版之際

 來源:光明日報




列寧在拉茲利夫湖畔匿居地寫作《國家與革命》(油畫)M.索科洛夫繪

《列寧畫傳》(紀念版)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編 重慶出版集團

2020年4月22日,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弗拉基米爾·伊裡奇·列寧150周年誕辰紀念日。為深切緬懷列寧的歷史功績,推動學習列寧的光輝思想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精心編撰了《列寧畫傳》(以下簡稱《畫傳》)紀念版,近日由重慶出版集團出版。

《畫傳》以列寧生平大事為主線,完整記述了列寧的革命實踐活動、人生軌跡,突出展示了列寧的歷史業績。

列寧出生於19世紀下半葉,當時正值俄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列寧在年少時就目睹並痛恨沙皇專制政權和資本主義制度對人民群眾的殘酷壓迫,內心激起改變社會現狀的強烈願望,開始接觸進步思想,進而鑽研馬克思主義理論,全力投身革命鬥爭,逐步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領袖。

列寧深知無產階級先進組織對於革命運動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黨的建設,領導成立了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第一次在俄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俄國馬克思主義工人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還領導籌備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參與制定了黨綱草案,形成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派(多數派)。在與黨內機會主義派別和各種錯誤思潮的長期鬥爭中,他毫不妥協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指導思想、組織路線、策略原則和紀律要求,將布爾什維克建設成了真正堅守人民立場、適應時代需要、紮根鬥爭實踐的新型無產階級政黨。

1917年,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此後領導俄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打敗外國武裝幹涉,平定國內反革命武裝叛亂,捍衛和鞏固了年輕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熱情支持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努力推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列寧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不同國家革命道路的多樣性,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畫傳》以列寧的主要著作為重點,翔實回溯了列寧進行革命理論探索的時代背景、重大創見和歷史影響,深入揭示了列寧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理論貢獻,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列寧主義。列寧根據唯物史觀,深入研究了《資本論》問世以來世界資本主義的新現象新變化,創立了關於帝國主義的理論,闡明了帝國主義的本質和特徵,揭示了帝國主義時代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指出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在分析帝國主義時代特徵的基礎上,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的科學論斷,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指明了方向。通過深入考察民族關係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鬥爭,列寧系統論述了關於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強調被壓迫民族和殖民地的革命運動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組成部分。

列寧深刻總結俄國革命鬥爭以及其他國家革命運動的歷史經驗,闡述了建設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指出無產階級政黨應當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有組織的部隊,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力量。列寧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論述了國家的基本特徵、主要職能及其產生和消亡的規律,闡明了無產階級民主和資產階級民主的根本區別。

列寧深入思考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理論問題,提出了迅速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改進黨和國家機關建設、吸收利用人類先進文化成果等一系列富有開創性和前瞻性的見解,為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指針和深刻的啟示。

《畫傳》以選自列寧自述、親友回憶、文獻記載等方面的大量歷史資料為必要補充,全面、立體地反映了列寧的壯美人生,生動展現了列寧的崇高風範和人格魅力。

回顧列寧從事革命鬥爭的崢嶸歲月,他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中不僅有開創性的革命和建設實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還有為人類解放事業奮鬥的理想信念、立場情懷和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列寧一生中有將近20年是在監獄、流放地和外國流亡中度過的,遭遇過三次敵對分子的謀殺,經受過無數次反動勢力的毀謗,但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無論歷史風浪怎樣急劇顛簸,他始終信念如磐,無所畏懼,迎難而進,砥礪前行。列寧畢生秉持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風雨同舟。在工廠、農村,在義務勞動的工地上,在紅軍戰士戰鬥的地方,列寧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奮鬥在一起。列寧始終以巨大的勇氣和毅力探索科學真理,深刻把握時代特點和實踐需要,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他強調,馬克思主義學說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他指出,理論由實踐賦予活力,由實踐來修正、來檢驗。他說:「只有不可救藥的書呆子,才會單靠引證馬克思關於另一歷史時代的某一論述,來解決當前發生的獨特而複雜的問題。」

編撰普及宣傳類著作,務求內容準確,表述精當,貼近廣大讀者。這部《畫傳》紀念版是在2012年出版的《列寧畫傳》基礎上編撰的,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全面修訂。我們在編撰這部畫傳時,堅持經典著作編譯傳統,堅持以專業精神編寫普及宣傳讀本,精編精審,精益求精,紮實做好文獻輯錄、史實考據、理論闡釋、資料編寫、清樣校改等各項工作,努力做到內容準確、表述恰當、編排科學合理,充分反映國內外列寧生平事業研究的最新進展。

在內容方面,我們充分利用2017年出齊的《列寧全集》第二版增訂版編譯成果以及國內外關於列寧生平思想的最新研究成果,對2012年版《列寧畫傳》進行了整體增補和充實:重新撰寫了序言,敘述了本書的編撰初衷和編輯思路,闡述了列寧的生平事業、理論貢獻和人格魅力;圍繞列寧的實踐活動及其社會背景,充實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使本書的敘述更為翔實可靠;圍繞列寧的重要著作及其理論要義,增補了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力求體現每一部重點著作的思想精髓和理論貢獻;圍繞列寧的品格與情操,增添了許多重要的事實和細節,使列寧的人格顯得更為豐滿和感人;對最後一章《列寧著作在中國的傳播》重點進行了增補,主要是增加了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經典著作編譯工作不斷推進的內容。

在編排形式上,我們改變單純按時間順序編排的模式,嘗試採用一種使編年敘事與對列寧革命活動、理論著述的專題介紹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的新思路。對文字、圖片的編排和版面設計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和改進,充分融合文字傳記和畫冊兩者之長,圖文互補,相得益彰,使這部理論性較強的偉人傳記既有親切自然的可讀性,又有動人心弦的感染力。

這部畫傳的編撰出版,是經典著作編譯出版工作的延伸和補充。我們希望這部畫傳對於推動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研究和宣傳,貫通理解馬克思主義發展脈絡,深刻領會我們黨的創新理論的思想品格、豐富內涵、重大意義和實踐要求,能夠產生積極作用。

(作者:柴方國,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委員會委員)


相關焦點

  • 「夸父追日」,一場對於科學真理不惜付出生命的探索
    不過從科學探索的方面來看,以及說"夸父追日"是一個神話故事,不如說"夸父追日"是古人一次科學考察的活動,更能貼切於"夸父追日"所要傳達的精神。三、"夸父追日"中所蘊含的勇於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為何說"夸父追日"是古人的一次科學考察活動,是因為比起自大而追逐太陽,夸父為了弄清楚太陽運轉的規律顯得更為合情合理。畢竟不論是從《山海經》還是《大荒北經》來看,用科學考察來解釋夸父追日更為合情合理。
  • 堅持和發展對真理標準的科學認識
    新的時代條件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應當繼續堅持和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這一科學認識,以問題為理論創新的基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用人民的實踐檢驗真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以創新為真理發展的動力,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
  • 陰陽五行說與科學及真理之關係
    這個現象對於科學普及乃至提升中國公民現代社會素質來說,無疑是極有益處。然而,論辯的相關文字中,暴露出不少學者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存在盲點和誤區。一些學者不僅對於中國古代學術缺少基本了解,甚至對於「什麼是科學」「科學與真理」等問題,也沒有清晰的認知。
  • 科學和真理的區別
    顯然,以上的科學和真理定義就是不接地氣的,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他們講的所謂科學和真理。因為,他們舉不出一個「接地氣」的科學和真理例子。下面,小編就來尋找一個「接地氣」 的科學和真理定義。小編認為,因為科學和真理都是「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和一定條件下」的科學和真理,所以「籠統」地說「自由」就是真理,顯然就是不科學的。具體地說西方哲學之所以「很無用」就是因為,西方哲學講的真理很籠統。
  • 宗教面向科學,科學追求真理。當下科學應對自然發展的瓶頸
    唯神宗教和唯物科學唯物科學批判唯神宗教但無法打破宗教神學歸根結底是沒有觸及真理無法剝除神學迷霧。宗教教導人戰勝自私自我克制貪婪欲望,在初期社會利用未知引導人向善維護推動文明發展,科學發展使宗教的迷信信仰趨向淡薄。唯神是迷信,唯物會迷茫何謂生物?
  • 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科學真理
    這些實質上又一次向世人生動而深刻地表明:馬克思主義是揭示規律、指導實踐的科學真理。1.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一次最壯麗的日出。100多年來,沒有哪一種理論、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起到那樣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人類社會產生那樣深遠的影響。
  • 人類探索宇宙自然數萬年,而所謂的「終極真理」到底身在何方?
    從遠古至今日,從茹毛飲血到文明古國,秉承著新奇和對未知事物的渴望,人類對自然和宇宙的探索從未終止過。在人類的這種無限的追求中,人類對自然和宇宙發出的追問逐漸演變為哲學,並以哲學為根基,繼續探索自然、發現未知,從而又從中分化出了無數的科學領域,且當今社會各個學科之間也是越分越細。
  • 探索科學價值取向的演進
    科學的發展與科學價值取向密切相關,價值取向影響著科學的發展,影響著科學的形態和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科學的價值取向問題,是求真與致用的關係問題。19世紀是科學取得偉大綜合併形成完備體系的世紀,通常被稱為科學的世紀。在這個世紀,經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各個分支逐漸發展成熟,經驗科學發展為理論科學,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可靠和嚴密的自然知識體系。
  • 通往真理之路常出乎意料
    日本科學家本庶佑2018年因 「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圖片來源:騰訊 非常高興受邀參加這場盛大的「科學探索獎 在科學探索中,你總會與巨大的意外「不期而遇」。請為這種相遇做好準備,這可能會指引你為這個世界帶來偉大的發明或重大發現。 我們通往真理的道路常常是出乎意料的。所以,當你從事科學研究時,你應該有好奇心。通常,你的好奇心(Curiosity)會與這個世界上的重大問題息息相關。然後,你需要有勇氣(Courage)去挑戰(Challenge)重大問題。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對真理的質疑
    這並非現代人比古人的智商高,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窮盡一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發現,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才能讓如今的小學生都能夠理解宇宙的誕生與發展。對於現在的人來說,一天有24小時,是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一年有365天,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這看似普通的常識,卻經歷了太多的坎坷被世人知曉。其中,人們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宇宙觀轉變尤為艱難。
  • 「科學探索獎」鼓勵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今年5月20號他走了,留下了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在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天文和地學領域獲獎人魏勇說。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
  • 真理不僅僅是事實
    在證人被要求發誓說出真理,完整的真理,除了真理什麼也不說的時候,他不需要詢問法官頭腦中擁有的真理理論是什麼。那麼,為什麼真理在學界哲學之外的世界變得如此麻煩重重呢?理由之一是在什麼是真理的可靠來源時存在巨大分歧和不確定性。在人類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人們對宗教文本和宗教領袖、有學問的專家以及持久的民間智慧即常識具有某種穩定的信任。
  • 通往真理之路常出乎意料—新聞—科學網
    在科學探索中,你總會與巨大的意外「不期而遇」。請為這種相遇做好準備,這可能會指引你為這個世界帶來偉大的發明或重大發現。 我們通往真理的道路常常是出乎意料的。所以,當你從事科學研究時,你應該有好奇心。通常,你的好奇心(Curiosity)會與這個世界上的重大問題息息相關。然後,你需要有勇氣(Courage)去挑戰(Challenge)重大問題。
  • 僅用科學理論得出的並非是真理
    僅用科學理論能得出真理嗎? 顯然,僅用科學理論並不能得出真理的。假如僅用科學理論就能得出真理,那麼,科學界就沒有學術流派,也就沒有科學理論的發展了。 這次,面對新冠狀病毒疫情,美國及西歐一些國家就採用了「群體免疫」。
  • 主流學界思維定式壟斷了期刊,扼殺了近代科學真理
    主流學界思維定式壟斷了期刊,扼殺了近代科學真理。驅雲趕霧 簡介:由於主流學界的思維定式,不容質疑和挑戰權威,長期以來偽科學相對論大行其道,荒唐理論滿天飛,同時製造對圈外自發探索者的歧視和排斥,有真憑實據而拒絕思維定式的重要科學發現,都被視為「民科」而排除在期刊媒體大門之外,扼殺了多少科學真理。
  • 科學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科學是真理嗎?你怎麼看呢?
    科學到底是什麼呢?科學這個詞彙是和具體語境密切相關,只有在具體語境中才能準確理解的默意詞彙,所以我們很難給科學下一個統一和同一的定義。首先,我們還是給科學下一個抽象而泛意的定義:科學是人類依賴實踐發現和證實的,關於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真理體系,包括關於實踐的方法論。
  • 撼路者之家,給予車主探索高度的勇氣和底氣
    珠峰,不僅是山的高度,更是追求的高度60年前,為國登頂,寸土不讓,中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達成登頂珠峰的壯舉;60年後,科學求實關於高度的探索,與珠峰的不解之緣,都滲透在撼路者向上的每一步。2017年,福特撼路者在珠峰大本營巔峰上市,創下「史上海拔最高的新車發布會」記錄。
  • 「勇氣」在火星發現水結晶
    科學家們表示,發現火星上曾經有水並不意味著火星上一定存在過生命,但是有水 就意味著生命有可能存在,這多少給了人類繼續探索火星的動力!  本報綜合報導美國宇航局5日說,在「機遇」號火星車發現火星上曾有「水世界」之後,它的孿生兄弟「勇氣」號也找到了火星上曾經有水存在的證據。
  • 讓我們用慈悲智慧武裝自己行在探索宇宙奧秘感悟人生真理的大道上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華嚴經》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那麼很多諸如此類的「真理」到底是我們天生就具備的呢還是我們後天受周邊環境的影響習得的呢?這樣的哲學問題我們可能一時還不好回答。但是我想,處在現代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都應該具備一種嚴謹的科學懷疑精神,萬事要多問一個為什麼,並把答案對照自己的內心看是否吻合,如果稍有差池,還是應該刨根問底,從而達到事物與內心的完美統一。
  • 任何科學真理都不需要特殊的強制性保護
    沒有任何科學真理是通過立法保護來得到確立、接受和傳播的。真正的科學、真正的知識真理從不需要這種特殊的保護,因為對待科學的不同做法會通過其後果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去彰顯真理和科學知識的正確性和力量,即:違背真理者受損受災、尊重真理者受益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