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宇宙人生感悟系列(一)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英國)培根
【1】生而平等——每一個深邃的思想都值得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

《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在剛徹悟時說了這麼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句話表明了釋迦牟尼不認為成佛是自己的「專利」。對此,我也是深信不疑的。我們現在提倡人生而平等,不分地域、種族、膚色、語言和文化等,然人生而平等的本質含義應該是不以我們提倡與否而存在的一個事實。既然人生而平等,那麼聖人能做到的事情按道理說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能做到,而事實上,如果我們還不能做到的話,主要原因或許正如釋迦牟尼所說的我們仍還存有妄想和執著不能破除。人生而平等並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以平和的心態不卑不亢地去踐行。
另外一點,所謂「眾生」按照廣義理解應該是指所有具備生命特徵的個體,那麼當然也就包括了動植物和細菌病毒等生命體了,後來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佛教把眾生分為「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其中有覺知感受的生命被稱之為「有情眾生」,比如人和動物等。沒有覺知不能感受的生命被稱之為「無情眾生」,比如各種花草樹木種子瓜果等。上一段釋迦牟尼所說的「眾生」應該指的是「有情眾生」。這也就不難理解佛教為什麼有「戒殺而提倡食素」這麼一個基本理念了,因為他們才是「眾生生而平等」的真正踐行者!

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哥白尼
【2】解讀「真理」——一天,我給學生講一個簡單的數學定理時,突然問同學們了一個問題,卻令同學們紛紛陷入了沉思……

中學數學有這麼一個簡單的定理:「在同一平面內,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當我在給學生講到這個定理時問同學們:「大家都認同這條定理吧?那麼你是因為專家組編寫的數學課本上有這麼一個定理而認同的呢?還是因為數學老師告訴你這是個定理而認同的?又或者是你們並不需要數學課本和數學老師告訴你這是個定理而你們自己心中本就認同這是個定理呢?」同學們剛開始眾說紛紜,但最終大家都一致認為是他們心中本就認同這是個定理,而課本或老師僅僅是說出了這個他們本就認同了的定理而已,也就是說對於這個定理的認同大家並非是從外界知識或經驗得來的,而是大家心中本就存在的事實。
這就導致一個哲學問題的出現,我們對某些「真理」的認識是先天就具備的呢還是我們後天從外界環境中習得的呢?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認為「善」是我們每一個人天生就具備的,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王陽明有「致良知」之說,也認為「良知」是我們每一個人天生就具備的。那麼很多諸如此類的「真理」到底是我們天生就具備的呢還是我們後天受周邊環境的影響習得的呢?這樣的哲學問題我們可能一時還不好回答。但是我想,處在現代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都應該具備一種嚴謹的科學懷疑精神,萬事要多問一個為什麼,並把答案對照自己的內心看是否吻合,如果稍有差池,還是應該刨根問底,從而達到事物與內心的完美統一。這樣我們就解決了「真理」是我們生而知之的和「真理」是從外界得來的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從而可以在不斷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愈行愈遠!

科學被稱為「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
哲學被稱為「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體系。」
我想除了「知識體系」和「理論體系」還不夠,還應該有其他「體系」存在,比如「心靈體系」等。如果同樣的你也是一位具備科學懷疑精神和追求智慧真理的踐行者,請關注我,讓我們一道行走在探尋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