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說,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意思是無論什麼事都不要做絕,不要透支,凡事要懂得給自己留有餘地,留有退路。看問題也不能重一時之利,不可以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只有全面把握了時局,全面權衡了利弊,才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做到有備無患。
天馬行空,思緒萬千,很欣賞《蜘蛛俠》裡一句充滿智慧的話,能力越強,責任越大,《蝙蝠俠》裡也詮釋著有些人不知道為何卻一定要完成某種劃時代的使命,而中國人更有飛簷走壁的武俠,大義凜然的仁人志士,在彰顯著出神入化的俠義精神。所以古今中外無數充滿公而忘私、樂於助人的精神領袖們,都如金庸大師說的,他們的共性都是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主持正義。都註定要以自己該扮演的角色來完成對這個世界真實理念的實質性的傳承發揚。
回顧2018年註定是一個令人震撼的不尋常的年份,它通過宇宙之王霍金、國學大師李敖、相聲大師單田芳、張文霞、著名演員計春華、藍潔瑛、著名歌手臧天朔、文學大師金庸、著名主持人李詠等名人的批量離世,來深刻地告誡了生者應該怎樣更有智慧的生存,大批名流的過世,不是偶然,這些由量變到質變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微妙間到底想帶給生者什麼樣的啟示呢,透過現象觀其本質,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願此文可以慰藉逝者高貴的靈魂,帶給生者靈魂深處的覺醒與頓悟。
有的靈魂會當下解脫,因為他今生或當下真正饋贈了這個世界強大的正能量,用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博大能量來滋潤著這個世界,這個宇宙,隨之靈魂必然相應地得到來自於世界,來自於宇宙的終極正能量的回饋,永垂千古且隱蔽後世。
中國有句老話,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說的就是當逝者撒手人寰的剎那或彌留之際,都會頓悟到一種絕待的真理,由於一念的迴光返照,會深刻地體悟到一個不爭的事實,肉體只是靈魂的一件衣服而已,真心是無法磨滅的,確切的說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換句話說就是愛因斯坦的物質不滅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這種不滅和守恆是物質內在本自具足的能量的不滅與守恆,都是原有的這些能量在隨著自己的心力而千變萬化出森羅萬象而已。
宇宙大師霍金升華了愛因斯坦的論點,宇宙之王霍金的最後理論認為,宇宙無限膨脹。其本質就是闡述宇宙的萬事萬物就是絕待的一個東西在千變萬化,而念力就是宇宙運行的終極動力,科學必定會印證真理,成為真理的化身,真理的力量必將助推科學,讓我們螺旋式上升的智慧不斷超越,不斷完美。
而對於過世的靈魂來說,幾乎所有的語言或是文字的表達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因為他們已與親朋冥陽兩相隔,呼吸不出,即是後世,只能在不同的維次空間,以心電感應來撫慰各自靈魂的無奈,同時也在不斷地升華著自己、完善著自己本有的能量。相信這些大師再優秀也不能在世現身來表白他們的悟處了,此時的頓悟對很多人來說已為時過晚,名利小事如過眼煙雲,看破已晚,一切境緣已成前世。勸生者不要執著於此,而蒙蔽了智慧之眼,人生過世,什麼也留不住,把握健康,把握人生,透支的東西只能加倍償還,就像借了別人的錢,不僅要還本金,還要還利息。
李詠悔於自己用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方式去透支生命,結果用早逝來沉痛的告誡世人,透支生命也是一種貪心,凡是貪心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他在最後17個月的治療中深刻的總結出,這個世界少了自己,觀眾們少了自己,一樣還會出現其他的主持人去服務大眾、娛樂大眾,對觀眾來說經歷的不過是一個浮沉故事。而家人沒有了自己,他們要承受的是卻是一個重大事故,他說如果可以從頭來過,寧願做個普通人陪伴妻兒共度此生。金庸大師在經歷了叱吒風雲的一生後,希望自己能夠平平淡淡。這都是歷經滄桑的歸元,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智慧。
死亡不是終結,是生命的一種新生,得到的是不請自來的能量處所與自己的心境相應的另一個軀殼,來重新升華演繹自己圓滿的期期生命。所以活著就要懂得不執著、懂得自律,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靈魂真正的自由。
大師們的內在都是自由的,由此會不自覺的流露出極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李詠希望自己的女兒未來的一半必須身體健康、必須有愛,這樣才能友善對待世界,對待家人,同樣金庸大師也極富社會責任感,他說小說是好比社會教科書,希望自己筆下的人物注重社會影響,希望讀者看到自己的小說能夠受到一種良好的感染。金庸說,他的兒子十九歲的去世對自己一輩子的打擊是最大的,他通過學習佛法用了三到四年,才從中年喪子的巨大痛苦中解脫出來,而且他最喜歡的就是讀法華經,也許他真正從中明白的萬法一念變現的如來藏中,花開蓮現般地徹底解脫了自己,解脫了他的家人。正像霍金大師,一個真正證悟的人是深不可測的,他們用靈魂說話,這正是自己的主宰。他說做人就是痛苦的,避免不了的,很多事情自己無法控制,即使是聖人也做不到,也不必自責,一切過度都是貪心,一切透支都需要加倍償還。
就好像一個病入膏肓的絕症病人,即使是一個醫術超群的大德醫生,也不一定能挽救他的生命。大德醫生慈悲無限,但是能否實現完美的治療,關鍵還要看病人的心念,而不可以拔苗助長。也許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需要忍受局部的疼痛,可能開始他還能夠堅持,可是由於他是一個絕症患者,難免要承受比普通病患還要更加刻骨的治療疼痛。
可是治著治著,病人怒了,他還沒等好,就堅持不下去了,有的還會抱怨醫生下手太狠,讓自己太疼了,不僅沒有治好自己的病,反倒害了自己,完全忘記了醫生在履行職責給他治病,他把醫生也當病人了,這樣的病人,對醫生來說,放手就是對他特種的慈悲,不管就是對他特種的同情,捨棄就是對他特種的幫助,這就是非一切即一切的智慧,這就是一個智者在歷練自己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蛻變,即看破放下的智慧。
人生成就,沒有厚積哪來薄發,沒有厚德何以載物,一切要懂得順其自然,凡事留有餘地,做到進可攻、退可守,強求皆是透支,一切透支都需要加倍償還,無為即是有為,清淨即是圓滿。大師千古,後人警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