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用科學理論得出的並非是真理

2020-11-13 滬生泉

僅用科學理論能得出真理嗎?

顯然,僅用科學理論並不能得出真理的。假如僅用科學理論就能得出真理,那麼,科學界就沒有學術流派,也就沒有科學理論的發展了。

這次,面對新冠狀病毒疫情,美國及西歐一些國家就採用了「群體免疫」。這「群體免疫」也是科學理論,且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的。(參見短文《什麼是群體免疫?群體免疫策略以前有過成功的先例嗎?》)然而,在這次防疫實踐中,採用群體免疫論的美國及西歐一些國家是失敗的。


相比之下,1月20日晚,在中央視節目《新聞1+1》中,衛健委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親口承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肯定的人傳人」,推翻之前公布的消息。

隨即第二天(21日),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國家衛健委宣布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防控措施,而在我國甲類傳染病只包括兩種:霍亂和鼠疫。(參見短文《一百年前肆虐東北的鼠疫,只用67天就消滅了,他是中國人的驕傲》)

然而,事實證明:中國的防疫是非常成功的。

由此可見,科學理論很多,所以,只有面對現實問題,選對科學理論作指導,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真理。

那麼,我們在遇到問題時,怎麼去選對科學理論呢?

其實,事實就是急性子的老師,當我們選錯科學理論時,事實就會馬上告訴我們。因此,我們只要病重事實這位老師,那麼,我就能選對科學理論,即使選錯了科學理論,也能及時糾正的。


相關焦點

  • 科學理論真偽的評判機制和真理標準
    科學理論真偽的評判機制和真理標準 長期以來,相對論被主流學界稱之為「最偉大理論」,相對論在學術界大行其道,儘管學界高層批判相對論者比比皆是,卻凡對相對論有微詞者,一律被貼上「民科」的標籤,誰敢言推翻相對論?
  • 科學和真理的區別
    西方哲學之所以無用,根本原因是「不接地氣」,「不接地氣」說白了就是不能理論(哲學)聯繫實際。比如西方哲學中的「科學」和「真理」概念(定義)就不接地氣。百度百科:科學(Science)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 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出爐,科學和真理並非都是一本正經
    本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發了聲學獎、心理學獎、和平獎、物理學獎、經濟學獎、管理學獎、昆蟲學獎、醫學獎、醫學教育獎、材料科學獎共計10個獎項,包括利用蚯蚓「抖」出法拉第波、通過實驗證明了用人類糞便冷凍後製作的刀具並不好用、忍受不了別人吧唧嘴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疾病——恐音症等趣味獎項。
  • 陰陽五行說與科學及真理之關係
    而「實證化」如果僅僅指實驗和經驗驗證,眾所周知,即使是自然科學,有很多命題和理論發現也很難用經驗驗證,特別是量子力學的理論。數學中的一些定理或分支例如複數,則完全不能用實驗和經驗來檢驗。至於「實證化」是指理論論證加上實驗和經驗驗證,則很多學科都難以實現。     以科學史研究為專業的吳國盛先生,對於「科學是什麼」的回答非常謹慎。
  • 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別:探究真理的第一步從何而起?
    非科學,即科學之外的一些理論或知識體系是極其龐雜的,諸如數學、哲學、宗教、邏輯學、語言學、人文學、社會學以及政治、法律、宗教、文學、藝術等等。它們都相當程度的受到時代、文化、信仰、種族、民族和地域的影響。
  • 為何有些民科反對達爾文、牛頓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世界沒有真理?
    特別是,因為一個科學家某些錯誤的理論就否定他所有的理論,那更是荒謬的!還有就是,科學家不是因為他是科學家才是說的對,而是他發現一些相對當時時代來說進步的東西,並且得以證明,才是成了科學家!民科,我理解是民族科學家。現在是還原論與整體論交替時期,而我們國家正是整體論思想的國家,出現一些思考很正常。老楊也只是階段性地,還沒有真正窮極真理。
  • 科學,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嗎?——如何讓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而「科學思想」……隨它去吧!其實,如果我們了解一點科學史,了解一個觀念是如何產生、演變、直至今天這樣的,並且能融入知識教學之中,就會讓學生產生一個強烈的認知:原來,「科學」並不必然意味著真理,它只是追求真理過程中的產物!以下內容摘自北大吳國盛教授的著作《科學的歷程》,大家可以從中進一步理解學科發展史為什麼有助於建立科學思想、開展課程思政!
  • 堅持和發展對真理標準的科學認識
    新的時代條件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應當繼續堅持和發展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這一科學認識,以問題為理論創新的基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用人民的實踐檢驗真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以創新為真理發展的動力,在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
  • 論真理
    大量的人都在大談「真理」,於是對「真理」這個概念出現了千奇百怪的多種認識,有從文字上去認識的,有從自己的認識上去理解的,最多的是從各種理論認識上去理解的,目前對於真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明確而有效的定義,因此出現了「絕對真理」、「相對真理」、「沒有真理」就是真理等等似是而非的「真理」。最滑稽的是「不確定」、「不穩定」也在不少人的認識中變成了「真理」。
  • 把科學當成學科,當成真理都不對,應如何定義
    之前寫了三篇關於科學的定義。科學不是學科,如果是學科那麼科學成為過去式。科學不是真理的代名詞,因為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還伴隨著錯誤與危害,有邪惡的應用與汙點伴隨。但科學已然成為了我們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的意識,那麼就必須明確,科學更是一種態度,客觀的態度,當然也包括已經形成經過檢驗的理論形式,同時需要的科學的方法繼續在科學的進程中掌握方向。特別是在中醫與西醫的發展中,何為科學的解釋太突出了,以至於影響到相關行業的發展。
  • 論真理的範圍性——範圍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由此產生兩種不同的真理觀:傳統思維模式認為,真理就是我們的觀念與客觀事物相符合的科學理論,也就是說科學理論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規律性;範圍論則認為,科學理論,僅僅只是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某一部分的性質、特徵以及規律性,因此,科學理論的真理性僅僅只是就一定的範圍而言的。量子力學的出現,不僅僅是一場科學革命,更為重要的是一場思維模式的革命。
  • 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科學真理
    這些實質上又一次向世人生動而深刻地表明:馬克思主義是揭示規律、指導實踐的科學真理。1.為什麼說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一次最壯麗的日出。100多年來,沒有哪一種理論、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起到那樣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人類社會產生那樣深遠的影響。
  • 進化論是科學,而科學的特徵就是可以「證偽」!
    而根據現代各種高準度探測儀器的解析後,物種的起源依舊成迷,但卻從很多物種身上發現了極度相似的dna段落,甚至若縮小其範圍,可得出地球全有機物僅是一種原始物種進化而來的假設,這使得進化論從新發出光輝,也就是遺傳學進化論,這個進化論並不包括對物種起源,極限環境突變所造成的物種問題的解釋,是和達爾文進化論相似,但卻完全不同的東西,是在學術上立得住腳,有著足夠證據證實的半真理。
  • 經典物理學才是最偉大的科學理論
    二 科學不是爭名奪利的工具由於愛因斯坦的頭腦風暴,奇想有餘,嚴謹不足,卻被推上學界最高寶座,開啟了學術界的浮躁時代,許多人效仿之,動不動就提出驚天動地的理論學說。科學不是名利場,科學不是爭名奪利的工具,科學共同體不是名利共同體,名和利不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而且,未經驗證的理論假設,不是科學,千萬不要輕易創建難以驗證的理論學說,浪費人力和資源,去為自己樹碑立傳。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對真理的質疑
    這並非現代人比古人的智商高,而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窮盡一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發現,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才能讓如今的小學生都能夠理解宇宙的誕生與發展。對於現在的人來說,一天有24小時,是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一年有365天,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這看似普通的常識,卻經歷了太多的坎坷被世人知曉。其中,人們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的宇宙觀轉變尤為艱難。
  • 對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現代社會是否所有現象可以用科學解釋,不能解釋的現象就是迷信的嗎?   科學是一種判斷方法,是我們了解自然和應用自然的最有效途徑。
  • 真理概念的變遷
    本文中的「真理」僅指這個概念,但為避免歧義,有時也用「真理的概念」。真理的起源在《真理》的第一章,卡普託轉述尼採對蘇格拉底的批評:他對定義和證明的愛不成比例,讓他對推理的愛超過一切,沒有考慮到一些東西不需要定義,也不能被理性地證明。我們用其他方式「知道」它們。真理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人們可以感知,可以追求,卻難以給出明確的定義。
  • 牛頓引力理論並非來自「蘋果」,而是和他的鍊金術頗有關係
    我們知道任何科學理論的出現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一定有前人努力和貢獻。萬有引力也是一樣的。但克卜勒的定律只能說是還處在事物的表象之上,屬於經驗理論。他不能解釋宇宙天球被打破以後為何行星還要繞太陽運動,為什麼行星的軌道是橢圓的?等一些問題,因為這些問題都涉及到了事物的本質原因,也就是其背後真正的科學理論,而不是經驗規律。
  • 牛頓引力理論並非來自「蘋果」,而是和他的鍊金術頗有關係
    他提出了宇宙是由物質和運動構成的,僅此而已。這個思想就打破了亞里斯多德認為的天和地的差別。也就是說,我們在地球上可以解釋事物的理論同樣也可以用在天上,沒有所謂天地之分。天和地都是一樣的,遵循同樣的物理定律。這一點也很重要,因為這個想法就促成了牛頓敢把蘋果和月球同等對待,敢把蘋果下落受的力延伸到月球、延伸到各大天體之上。
  • 真理不僅僅是事實
    如果用波蘭裔美國哲學家阿爾弗雷德·塔爾斯基(Alfred Tarski)1930年代的著名例子,如果雪是白的,以及只有在雪是白的時候,「雪是白的」這個命題才為真。如果這聽起來顯而易見,那就對了。一個命題或陳述句如果對應客觀世界中的實況,它就為真。這種解釋和其他的「真理符合理論」在哲學界已經失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