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讓人相信科學

2021-01-18 果殼網

人們為什麼不相信科學?為什麼面對事實,我們仍舊不情願改變自己的舊觀念?——當人們認為自己在推理時,可能恰恰是在為自己相信的觀點開脫。上一篇 科學告訴你,為何有人不相信科學,解釋了人們在面對新的信息時,往往會採用動機性推理的方式來支持自己已有的觀念。下文將告訴你,怎樣預測對方是否願意接受相關的科學數據,怎樣才更容易說服對方。

(文/Chris Mooney)人們一般認為,一定要用證據和論證說服別人,而上篇文章 中的結論無疑讓這種看法站不住腳了。事實上,直截了當的說服方式有時會弄巧成拙,在事實面前,對方不僅不會改變想法,甚至可能對自己的錯誤觀點更加堅定。

以下面的問題為例,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前,薩達姆·海珊是否秘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WMD)。政治學家布倫丹·尼漢(Brendan Nyhan)和詹森·萊弗勒(Jason Reifler)給被試者看偽造的報導,一篇最早提及該問題的文章(引用了2004年小布希總統的話),之後是駁斥該觀點的文章(其中引用了伊拉克調查小組的調查報告,該報告指出,沒有證據表明美國入侵伊拉克前,伊拉克開展了任何WMD項目)。研究者發現,觀看報導起了反效果,保守派比觀看報導前更願意相信戰前伊拉克擁有WMD這一觀點。(研究者也給自由派看了一則虛假新聞並觀察了被試的反應。這則假新聞上面說,小布希政府並沒有「禁止」胚胎幹細胞的研究。自由派也沒有被說服,但也沒有更相信自己之前的觀點。)

另一個研究可以告訴我們,當人們拒絕相信別人的說辭時,大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西北大學的社會學家莫妮卡·普拉薩德(Monica Prasad)及其同事想看看,他們能否讓那些最有可能相信薩達姆和蓋達組織有秘密合作的人,即高度親共和黨國家的共和黨支持者,改變自己的想法。為此,研究人員設計了一項研究。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引用了「9·11」委員會的報告,以及小布希本人否認其政府曾「發表過『9·11』恐怖襲擊由薩達姆和蓋達組織共同策劃」的聲明。

事實表明,甚至連小布希的親口之言都無法改變選民的想法。原本堅信伊拉克與蓋達組織有所勾結的人中,改變想法的只有1/49。人們更常見的反應,則是以種種方式拒絕接受該事實,有的人會反駁,有的人則是堅持立場:

採訪者:「9·11」委員會並未發現薩達姆與「9·11」恐怖襲擊有任何關係,而且小布希總統也認同該說法。對此你怎麼看? 受訪者:好吧,他們肯定說委員會沒有任何證據,但我覺得,人們(我們)還是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即便他們這樣說,人們(我們)也還是可以表示懷疑。


有結果表示,在現任政府面臨的爭議性問題上,人們也有相同的反應。例如,Ground Zero 清真寺(Ground Zero mosque,指計劃在與世貿中心原址相距兩條街區的位置建造的伊斯蘭文化中心,其中包括一座清真寺,「9·11」之後,美國人用 Ground Zero 代指世貿中心原址——譯者注)的問題。利用政治謠言粉碎網站 FactCheck.org 的信息,俄亥俄州的一個研究團隊給被試看了一篇詳細的文章,該文駁斥了「支持伊斯蘭文化中心和清真寺提案的伊瑪目(伊斯蘭宗教領袖的尊稱)費薩爾·阿卜杜勒·拉烏夫(Feisal Abdul Rauf)同情恐怖分子」這一流言。但知曉該流言並相信其真實性的人中,只有不到1/3 改變了想法。

不相信科學的合理性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這種反應到底有多「不理性」。而這個問題恰恰很難回答。一方面,因為接收了一小段新鮮信息,就拋棄了前半生建立起來的整個信念體系,這不太現實。「一個人很可能說:『我之所以支持死刑,是基於我之前生活中接觸到的全部真實信息。』」斯坦福社會心理學家喬恩·克洛斯尼克(Jon Krosnick)解釋說。的確,將拒絕接收科學結論視為極其「合理」的行為是有一定道理的。耶魯大學的卡漢解釋說,在一些保守的群體中,「如果有人說:『我覺得氣候變化還是有點道理的。』該群體的其他成員就會給他貼上特定的標籤,這個人之後的生活就會多少有點不順利。」

這或許能夠解釋尼漢及其同事在研究歐巴馬是穆斯林這個謬誤時所發現的奇怪模式。當非白人研究員進行實驗時,被試會改變自己對於總統宗教信仰問題的看法,糾正錯誤觀念。但是,當只有白人研究員在場時,共和黨被試尤其容易更加堅信歐巴馬是穆斯林這條流言。被試會根據聽者的身份,依照社會稱許性(Social Desirability)來調整自己的觀念(或者所對外宣稱的觀念)。

這使研究者的關注點聚焦到媒體上。人們在證據確鑿或可解的問題面前,態度卻呈兩極分化態勢,這也許是由於某種動機性推理,但也可能是因為人們最初接受的信息就是歪曲的,或者是兩個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例如,Ground Zero清真寺的這個例子,一項後續研究 表明,問卷回答者中,看過福克斯新聞的人更可能相信拉烏夫同情恐怖分子的流言和與此相關的三個流言,而他們對流言的相信程度也比沒有看過福克斯新聞的受訪者高。


這也許是由於某種動機性推理,但也可能是因為人們最初接受的信息就是歪曲的,或者是兩個因素共同導致的結果。圖片來源:online.wsj.com

知道得越多,越難改變觀點

好,人們會傾向於關注與自己相信的觀點一致的信息,而且也會對傳遞信息的來源做出選擇。似乎情況一直如此,對吧?也許是的,但如今這個問題無疑變得更嚴峻了,因為人們瀏覽信息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人們會通過facebook 好友分享的連結、缺少細節信息和語境的 Twitter(微博)、小眾傳播和受眾數目少卻志趣相同的、通常高度觀念化的媒體接受信息。密西根大學的亞瑟·盧皮亞說,基本的人類生存技能「並不能很好地適應這個資訊時代了」。

如果你想搞清楚人們是如何以及為何選擇了動機性推理、拋棄了事實,除了氣候變化,你找不到更好的測試案例了。畢竟,人類已經掌握了該問題高度專業的信息,人們也對此問題有根深蒂固的見解。很肯定的一點是,一個人是否承認全球變暖的事實,一個重要的預測指標就是看他是共和黨人還是民主黨人。即便科學在這一問題上給出的結論愈加明確,這兩類人對此的態度卻變得越來越對立。

看來,教育並不能改變共和黨人的看法可能並不奇怪。正相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錯誤觀念就越頑固,2008年的一項由皮尤民眾與媒介研究中心所做的調查 顯示,只有19%的具有大學學歷的共和黨人認同全球正因人類活動變暖,而31%的大學以下學歷的共和黨人認同該觀點。換言之,就氣候變化而言,學歷越高,往往否認科學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對於民主黨人和獨立派,教育程度越高,往往對氣候變化的承認度越高。

其他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效應:自認為對全球變暖問題最了解的共和黨人,卻是最不關心這個問題的人;而共和黨人中,一般而言對科學不信任程度較高的人,即使了解更多相關信息,也不會產生更多憂慮。這究竟是為什麼?紐約大學石溪分校的查爾斯·泰伯和米爾頓·洛奇(Milton Lodge)說,動機性推理的一個潛在的危害就是,相比了解不多的人,熟知政治話題的人更容易有偏見。「反感某項政策——比如墮胎——的人,如果對此了解不多,他們只是立馬表示反對,」洛奇說:「但如果他們知道很多,就會進一步提出反駁論點。」這些人和其他人一樣受感性驅使、一樣帶有偏見,但他們能想出更多、更好的理由去解釋自己為什麼是對的,因此就變得更難改變想法。

氣候門(Climategate)中,選擇性引用的郵件內容之所以能被有偏見的人快速輕易地抓住,作為醜聞的鐵證,也許也能由此得到解釋。動機性推理者在支持自身觀點時,最容易出現的行為就是挑選最有利的證據(cherry-picking),而且無論你對氣候門看法如何,那些郵件中總可以找到支持自己看法的新信息。

氣候門對公眾輿論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耶魯大學氣候變化對話項目主任安東尼·萊斯洛維茨(Anthony Leiserowitz)這樣表示。這一事件導致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擔憂程度總體上下降了,對科學家的信任也顯著減少。但是,人們現在應該能想到,這些下降主要集中在特定美國群體中:共和黨人、保守派以及持「個人主義」價值觀的人。自由派和「平等主義」價值取向的人對氣候科學及學者的信任根本沒有下降。「從某些角度講,氣候變化就像羅爾沙赫氏試驗。」萊斯洛維茨說,「不同群體對模稜兩可的事實解讀大相逕庭。」

科學進步,反科學的體系也在壯大

有沒有主要是左派人士拒絕承認科學的案例呢?當然有,兒童疫苗導致自閉症疫情這樣的說法就是。這一觀點的支持者中,最有名是環境保護人士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和諸多好萊塢名流(最出名的是珍妮·麥卡錫和金·凱瑞)。《赫芬頓郵報》給了反對派許多版面。新書《恐慌病毒》(The Panic Virus)的作者賽斯·芒金(Seth Mnookin)提到,如果你想找反對疫苗的人,只要去全食超市(Whole Foods)裡溜達一會兒就行了。

不接受反駁意見的觀念系統有很多特徵,反疫苗這個觀念具備其全部特徵。過去十年,多項流行病學研究已經證明,兒童疫苗促使自閉症發病率上升的說法並不可信,而且,儘管據稱疫苗中會導致自閉症的試劑(一種叫做硫柳汞的含汞防腐劑)已經禁止使用很長時間了,但自閉症發病率仍在上升,這一事實也能駁斥該觀點。

但是,真正相信這一說法的人仍舊深信不疑,他們會批評每一項反駁其觀點的研究,疫苗-自閉症研究者安德魯·韋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1998年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論文被撤銷,其行醫執照隨即吊銷後,他們甚至團結起來為其辯護,這篇論文恰恰是當前疫苗恐慌的源頭。然而,人們根本無需驚訝。反疫苗人士建立了自己的喉舌媒體,比如自閉症時代(Age of Autism)網站,每當新的科學進展又給反疫苗論提出了進一步質疑,這些媒體就迅速發表批評反駁文章。

這一切產生了一個問題:就處理信息過程中的偏見而言,左派與右派有明顯的不同嗎?或者,是不是所有人產生偏見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二者的區別很明顯。如今,右派拒絕承認科學的傾向顯然更明顯,一旦你針對氣候及相關環境問題、反環境主義、基督教右派對生殖健康科學的攻擊、幹細胞和生物醫學研究等問題進行調查,就能發現這一點。更明顯的是,民主黨派政府官員中支持反疫苗態度的人幾乎不存在,而共和黨選舉產生的官員,幾乎眾口一詞的反對氣候科學的觀點。

一些研究人員指出,政治左派和右派之間存在心理差異,這些差異會對他們對新信息的反應產生影響——保守派更死板專制,而自由派則對有分歧的議題更包容。紐約大學心理學家約翰·喬斯特(John Jost)進一步提出,保守派是「衛道士」:他們用動機性推理維護現狀。

但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領域,因為只要一個人試圖用心理分析法去分析固有的政治差異,一連串的反駁觀點隨之而來:教條又好鬥的共產主義者呢?歷史上黨派的意見是如何改變的?畢竟,蘇聯否定遺傳學這段歷史恐怕是最典型的意識形態驅使的否認科學的案例了,當時,凡是與特羅菲姆·李森科意見相左的蘇聯研究者都被處決了,就連遺傳學本身也被打成了「資本主義」科學,官方禁止遺傳學的研究教學。

如何讓人接受科學證據?

結果就是,目前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所有人都會在一些情況下一葉障目。然後,問題就變成了,人們怎麼做才能消減人類本性的不利影響呢?

先入為主的觀念對人類對新信息的扭曲反應作用非常強大,考慮到這一點,有一件事就變得十分明確:如果你希望某人承認新證據,一定要保證在不會觸發其防禦性情感反應的環境下把證據拿給他看。

部分由於卡漢在耶魯大學的研究工作,這一理論漸漸受到青睞。在一項研究中,他和同事將氣候變化的基礎科學知識編寫成兩篇偽造的報紙文章,分別冠以不同的標題——「科學專家小組為解決全球變暖提出了反汙染方案」和「科學專家小組為解決全球變暖提出了核方案」,然後測試不同價值取向的市民反應如何。果然,後一個標題讓階級個人主義者更容易認可人類是全球變暖的禍首這一事實。卡漢推斷,會出現這樣的效果是因為科學事實被改編成了對他們的親工業世界觀有吸引力的故事。

依此邏輯便可得到以下結論:如果有商業或宗教領袖能將氣候變化問題放在另一種語境中論證,使該語境的價值觀不同於環境主義者和科學家在論證時所持有的那種,經他們之口,保守派對氣候科學持認可態度的可能性會提高。這樣做可以在卡漢所說的「事實的文化戰爭」中有效地傳遞出一個緩和信號。換句話講,這雖然看上去有些矛盾,但不要以真相為重點以期說服對方,而要以價值觀作為糖衣炮彈,這樣才能給真相一個趁虛而入的逆襲之機。

 

繼續閱讀: 科學告訴你,為什麼有人不相信科學

 

相關的果殼網小組

 

編譯自: Medium,The Science of Why We Don’t Believe Science
文章圖片:(小圖)lifehacker.com;online.wsj.com

相關焦點

  • 把愛滋病患者帶回家 用行動讓人相信科學
    消息傳到了鄰居那裡,鄰居們不安地吼叫:「你怎麼能將他們安排到這裡?誰都知道這是讓全世界都很害怕的傳染病,如果造成傳染怎麼辦?」這種責問,讓64歲的老教授感到驚詫和不可思議。「不可能造成傳染……」話沒說完就給對方堵了回去。「被傳染的是我們,你拿什麼保證不傳染?」
  • 反邪詩:《相信科學,珍愛生命》
    、珍愛生命的理念早已經寫進我們的教科書裡相信科學,才能不斷進步珍愛生命,才能感受幸福積極進取,努力拼搏公平競爭,又友愛團結和諧社會正在逐步構建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幹每個人都是追夢人用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堅定自己的立場用理智和信仰淬鍊出「火眼金睛」看清邪教各種蒙人的伎倆和騙術拆穿它們的花言巧語和異端邪說
  • 為什麼人們不相信科學
    上周 Gallup發布了他們最近做的一個關於美國人對人類進化過程認識的調查報告的結果。報告中的數據另全美的高中科學老師非常震驚:有46%的成人認為「10,000年來,人類都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只有15%的人認同人類的進化與神的力量無關。
  • 今天,所有相信科學的人都取得了勝利
    從COVID-19於去年12月被發現,到現在只有不到一年時間;而輝瑞/BioNTech疫苗從研發到獲批,只用了10個月,跨越了常規疫苗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步驟,創造了人類記錄。(今天,所有相信科學的人都取得了勝利。)養老院中老人及養老院中工作人員,將是第一批接種疫苗的人群;其次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和醫務人員。所有接種都將是免費的。
  • 【信仰問答】葛培理:我為何要相信幾千年前不懂科學的人的話?
    問:我不明白為何那些智者能相信聖經上的話。聖經是人在幾千年前寫的,那時候他們還不懂科學,並且裡面充滿了自相矛盾的地方。對不起,我還是不能接受聖經是上帝的話這一觀點。
  • 我們要相信「科學」,但絕對不能迷信「科學」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定義實際是一種知識的解釋體系。怎麼理解呢?給大家舉個例子,一陣風吹過,風鈴響了。問這是為什麼?於是就很多種關於這個現象的解釋。這三種都是用來解釋現象的,「科學」的解釋,只是其中的一種。現在大家普遍認為第三種是比較符合「科學」而已。我們再來看下「科學」是怎麼來的。「科學」一詞源於歐洲的文藝復興,在此之前,歐洲都受著基督教思想的統治,大家也是迷信上帝,那個時候對於現象的解釋,就是屬於「上帝云云了」。而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大家對自然界的不斷探索,發現基督教的神職人員為了自己的利益都在欺騙群眾,愚弄他們。
  • 為什麼很多人都不相信科學?別讓科學毀在人手上!
    翻看網絡,無數人以不科學的角度看世界,傳播偽科學。我相信,現在到大街上找一百個人,只有一人了解真科學;認真研究過科學的、學習過科學知識的,恐怕一千個人裡、一萬個人裡只能找出一個人。如果從大街上找來十個人,大概有7~8個人的夢想是成為明星,有1個人是成為科學家,然而這千千萬萬個「一個人」裡,又有幾個可以堅持夢想,並一直努力下去呢?一直努力下去的,又有幾個可以完成心願呢?如果說科學是盞明燈,恐怕十個人九個「瞎」。在這個信息傳播的年代,迷信卻不見減少。很多人反對科學。其理由無非就是:科學不能解釋、科學歷史短暫、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 火影:有人相信血統,有人相信後天努力,只有大蛇丸,他相信科學
    整個故事裡,有人相信血統,有人相信精神,有人相信身體,有人相信眼睛,有人相信先天傳承,有人相信後天努力。只有大蛇丸,他相信科學。他把一輩子都奉獻給了科研事業!在蛇叔的一生中我只看到了「只有科教才能興國」。
  • 其實,現代大多數人相信科學和古人迷信的理由,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永遠不要滿足於已知,永遠不要停止思考」,一個真正尊重科學的人,應該知道什麼叫謙卑,當你嘗試去了解整個宇宙所蘊藏的秘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人類知之甚少……我估計當時的人會說:「這人是不是個神經病啊?在神叨叨的說些什麼呢?」
  • 無論別人怎麼說,準爸媽要相信科學
    等到上了年紀事業漸漸穩定下來了之後,想要和老公要一個孩子的時候,卻發現她的身體已經不行了,如今怎麼努力都很難受孕,兩個人因為這個事情發愁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知道了試管嬰兒之後,夫妻兩個人商量了一下,決定還是去做一下試管嬰兒,圓一下自己父母的夢,只不過聽說試管嬰兒非常的困難,有時候往往要好幾次讓小華又感到害怕。
  • 讓人慾罷不能的賭徒心理,怎麼才能讓自己贏錢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朋友打麻將,輸了一次,兩次,三次,四次,仍然相信,自己下次肯定能贏,你的理論是,輸了這麼多次,下次總不會再輸了吧,但偏偏,下次你又輸了,又當了一次散財童子。實際上面對每一次牌局,我們贏的機率就只有四分之一,甚至因為技術不好,這個機率還會更低。不會再輸只是我們的自我期待,這就是賭徒謬論。商業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人們的賭徒心理被利用的現象。
  • 護國法師車長老發威 我們要相信科學
    單車老師不是我們不相信科學,但是依稀記得去年的秘密被一口奶蹦,如今VG又第一個出局,畢竟「因果律」武器!VG戰隊昨天被EH的熊德LD擊敗後,痛定思痛,今天連續三局使用了熊德和飛機的組合,不論敵人怎麼變化,都想以三核穩健發育取勝,可惜最終並沒能如願三局BAN選如下:
  • 「忽左忽右」的健康科普刷屏 我們該如何「相信」科學?
    在他們「粉碎過」的謠言中,醫學、健康、養生出現的頻率極高,因為「它能瞬間擊穿所有人的防護罩,吸引每個人的注意力,從而獲得點擊和轉發。」去年,一則題為「《科學》重磅:確認!66%的癌症發生是因為『運氣不好』」的新聞賺足了眼球。既然癌症發生主要因為「運氣不好」,那麼環境汙染、個人生活習慣等就都不重要了嗎?很快,科學家就出來發聲說,論文的結論並非如此,這屬於媒體偷換概念。
  • 為什麼人們相信科學證明是不真實的?
    這種想法可能在那些根本不相信科學的人身上是合理的——沒有導致疾病的細菌,沒有進化或基因密碼,不存在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但是在那些相信科學原理、科學方法和大多數結論的人身上,這是怎麼發生的呢?心理學家稱之為「信念固著」,這是一個被廣泛研究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是它的犧牲品,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它的侵害。什麼是「信念固著」?
  • 當今科學如此發達了,為何還有人相信神的存在?
    問題本身牽扯到兩種宇宙觀,也就是科學和神學,兩種截然不同的宇宙觀,理論上無論科學多麼發達,都不會消除神的存在,神學會一直存在!而且每當我們問「神到底是什麼」時,避免不了是在用科學的眼光去定義神,這就陷入了一個誤區,因為科學上神並不存在,它是不可證偽的,但科學並不代表著一定正確!
  • 地平說:為何越來越多人相信地球是平的?理由居然還有點科學
    這就是地平說觀點的人,眼裡的世界。當然,這個觀點並不是現代才有的。從古希臘前的希臘文明開始,這種說法就開始流傳,甚至人們普遍的想法就是:我們腳底下的地球,就是扁平的。從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直到希臘化時代的近東,甚至直到17世紀的中國大多數民族,古代的人們長期相信:地球就是扁平的。
  • 堅守常識 相信科學——讀懂抗疫中專家話語的科學力量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包括鍾南山、李蘭娟在內的諸多專家在疫情研判、科學防疫、藥物開發等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為我們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增添了信心。信心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專家們因其專業性、代表性,對於疫情的判斷更加科學準確,所傳遞出的信心更有力量。「我們有教訓、有體會、有經驗。
  • 什麼是科學,為什麼給認得感覺太多人都是盲目地相信科學。用科學...
    X 什麼是科學,為什麼給認得感覺太多人都是盲目地相信科學。用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就會認為是迷信有陰謀?
  • 胡歌表白醫護人員:我相信醫生,相信科學!
    胡歌說,「我想用自己近30年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癌症來的時候的確會讓我們感到害怕,但是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也是可以治療的......當癌症來找上門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是選擇相信,相信科學、相信醫生!」
  • 南科大校長陳十一:我們要相信科學 相信夢想 相信自己
    It’s a big party to say goodbye.環顧身邊的老師和同學,看到彼此的笑臉,感受彼此的目光,我們更能深刻體會到,人與人之間近距離的交流,是多麼珍貴!這場星空下的大party,之所以能如期舉辦,離不開舉國體制的優勢,也離不開深圳城市防控體系的完善, 和南科大各部門的艱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