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諾貝爾獎項開始陸續公布,今年美國、英國等國家的科學家陸續抱得這一世界頂尖殊榮。不出意料,今年的諾獎和我們又沒有什麼關係,我們再次懷著複雜的心情,看著他人的榮耀,內心多少有點落寞。曾幾何時,我們無比渴望能夠獲得這一殊榮,也曾經在國內作家和科學家終於獲獎之後舉國歡呼,但距離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經5年了。似乎諾貝爾獎再次遠離了我們。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懷著複雜的心情,在長期得不到這一獎項青睞的時候,一方面無比渴求,另一方面也頗有微詞,不少人說諾貝爾獎根本不值得一提,參雜了太多西方對我們的偏見,所以它的評獎機制是有失偏頗的。但是這樣的說法, 多少有點「酸葡萄」心理,誰都知道諾貝爾獎的含金量和意義。心中不得,自然意氣難平。
坦率的說,這些年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基礎科學也越來越被重視。我們的大學世界排名越來越高,論文產量越來越大,中國的創新指數世界排名也逐年攀升。尤其是在專利技術上,現在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專利大國,每年申請專利的數量和審批的數量都是世界第一。一大批高精尖技術取得突破進展,無論是航天科技,還是高鐵,基建等,全都是世界第一行列。這些再給我們帶來驕傲的同時,也讓我們很困惑,為什麼我們還是不受諾貝爾獎的垂青呢。
恐怕真實情況是,我們確實在科技水平上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其實如今諾貝爾獎獎勵的對象,都是幾十年前的科研成果,經歷了長時間的實踐檢驗的。諾獎委員會評選科學類諾獎的標準是「已經被實驗證明了的重大基礎理論突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科學類諾獎偏重於理論方面而非技術方面。從這個角度來看,若干年前我們的科學技術確實鮮有重大突破,即便如今我們的科技成就也集中在技術領域,而非理論創新。
即便我們的大學越來越重視科研,每年投入巨量的科研經費,但是目前來看,投入和產出依然不成比例。比如說,雖然我們的論文發表數量和專利申請數量已經高居世界第一,但是在頂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和被引用的數量依然偏少,專利的質量和創新程度也難以稱道。特別是在各個前沿科技領域,我們國內的學者能夠起到引領作用的太少了,難以說對世界科技作出巨大的貢獻。
從前段時間的晶片之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我們被卡脖子的現象還有很多。特別是在一些關鍵設備、關鍵軟體和關鍵材料上,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還是太少。當然,這些問題是由於長時間的歷史原因積重難返,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扭轉的。長久以來,我們都在為吃飽飯而努力,雖然曾經在科技上有所突破,但是總歸是走在別人的後面。現在奮起直追,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或許還很漫長。
前段時間,我們一些大學宣稱自己已經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引發了眾多關注。一流大學不是自我評價自我宣布出來的,是需要得到全世界認可的。其中一個認可標準就是獲得的頂尖獎項有哪些,就以諾貝爾獎為例,世界一流大學多則上百,少則數個,我們有諾貝爾獎的大學呢,也許北大算一個,也就僅此一個而已。所以,還是要認清差距,才能避免自滿自大。
除開大學因素,整個社會目前尚未形成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氛圍。現行的教育方式方法,更多的是以考試為導向,以大眾教育為基礎。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想要取得科學技術突破,精英教育效果更加明顯。一些大學就像行政機構,缺乏創新意識,教授話語權過低,都成為制約創新的難題。社會風氣浮躁,年輕人熱衷金融、房地產等來錢快的行業,能踏踏實實去做科研的太少。看著外面日益高漲的房價,能靜下心來做科研的也只能是家境優渥的人了。
我們並不是說一定要去拿諾獎,一切圍著諾獎轉。但是看到自身的差距,少談一些別人對我們的偏見,要知道強大者不會畏懼偏見。多一些奮起直追的勇氣和決心,也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