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院士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被一些網友冠之為「量子力學之父」,那麼他有可能在近期獲得諾貝爾獎嗎?這是不少網友關心的問題,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可能性。
潘建偉院士如果一直從事的是目前這類研究課題,他永遠也得不到諾貝爾獎。因為這類研究不是諾貝爾獎的鼓勵對象。
在物理學領域,諾貝爾獎的主要表彰對象是在基礎發現和基礎理論方面的科學家。
而潘建偉院士所從事的是應用技術科學,就是在別人發現和研究的基礎理論上,進一步延伸這些理論的實用價值。比如其現在研究的量子通信加密技術、量子糾纏、量子分發、量子隱形傳輸等方面的應用,都是在已有量子力學理論基礎上進行的。
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都屬於科學的範疇,但又是兩個不同層次和階段部分,一個是上遊,一個是中下遊。就像一條大河,沒有上遊的水源,就沒有中下遊的流域;而沒有中下遊的流域,上遊的水源就無法到達更寬廣的地域造福人類。
理論上,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都非常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一定要分出個高低來說,基礎科學就更顯珍貴。
因為這是一個開創性的工作,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發現,是啟迪人類新的思路創造之源。沒有這個開端引路,就沒有後來的開發和發展。
劉慈欣《三體》科幻小說描述的就是人類基礎科學發展被三體人鎖死,使得很多科學家喪失了希望而自殺。這雖是科幻,但也從一個側邊反映了基礎發現的無比重要性。
諾貝爾獎就主要是鼓勵這樣一群人的,得到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是引導人類文明走向的先驅。
有了基礎科學,就等於為建造一棟新的大廈奠定了一個基礎。這個基礎的大小和複雜程度,決定了這座大廈的宏偉和精緻程度。但有了基礎並不等於大廈就會自然而然地矗立,要在這個基礎上增磚添瓦把大廈真正的建起來,就要應用科學出馬了。
所以,沒有應用科學,基礎科學就不能變成真正的大廈。
有人把潘建偉稱為「量子力學之父」是不合適的,他現在的研究是對量子力學之父們發現理論基礎上的應用和延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更可以稱為量子力學之子。
做基礎科學的人們,在某項重大理論上有所發現和創造,由此奠定了一門學科,一般就可以稱為某學科之父。比如牛頓是經典力學之父;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最重要的基礎,因此愛因斯坦可以說是現代物理學之父;普朗克、愛因斯坦、波爾、波恩、薛丁格、海森堡等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可以稱為量子力學之父。
而從事應用科學的人不能夠稱為某一項基礎理論的「之父」。比如發明了飛機、火車的人,不能說是空氣動力學或者力學之父。他們只是運用了這些理論,才發明了飛機和火車,但他們可以稱為飛機之父或者火車之父。
潘建偉院士的研究成果,只是在量子力學基礎理論框架下的應用和發展,是量子力學理論某一個分支的應用,如果一定要與量子力學掛上輩分關係,也只能稱為量子力學之子。
如果他在量子力學某應用領域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而這一領域在今後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或許他會成為某應用領域之父,如量子加密通信之父等。
做應用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們,雖然難以得到諾貝爾獎,但世界上有很多大獎在等待著它們。
潘院士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公認,並獲得了許多的世界級大獎。如國際量子通訊獎、菲涅爾獎、索菲亞獎、瑪麗·居裡傑出研究獎、斯密德獎、克利夫蘭獎等等;還獲得了中國未來科學大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當然我這裡並不排除潘建偉院士今後與諾貝爾獎的緣分。如果潘建偉院士今後轉攻量子力學基礎理論某方面的研究,並有所突破,就也有衝擊諾貝爾獎的可能。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也有各個領域奮鬥著的科學家們,才有我們社會文明的整體均衡發展,才有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諾貝爾獎只是代表世界科學發展和進步的一個標杆,但不是全部。科學在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結果,才能撐起人類文明進步的總體。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點評。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所發文章均屬原創,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關注支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