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會的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也不再是簡單的兵器之間的戰爭,而是上升了一個領域,但是如今是一個和平年代,戰爭很難再爆發。所以國家之間的戰爭也就成為了綜合國力之間的較量。科技、通訊、醫學等等都逐漸的成為了國家之間的比較。
我們今天所講的就是中國最近在量子科學方面的重要突破。在我們眼中量子科學是遙不可及的學科,即使是上了大學,我們也很難去接觸到這個學科,或者可以說我們很難去理解這個學科,這個學科可以用現在的「高大上」所形容了。能夠在這個領域學習的人可以說是學霸,但能夠在這個領域學習並研究出一定的成果的人,我們可以說成是學霸中的學霸,這樣的人才都是為國家所重視的,都是國家所需要的,而我們今天所講的這次中國的重大突破,可以說是與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就是潘建偉。
提起潘建偉這個名字我們可以說是十分的陌生,可能我們在讀新聞的時候看到過他,但也只是一掃而過,因為我們對量子科學的領域並不熟悉,不熟悉的人也很少去了解那個領域的人或事。但是潘建偉的履歷卻是十分的出色,他可能就是家長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潘建偉在1987年順利的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的近代物理系,這個學校與他所學習的專業都是非常厲害的,在當時那個年代考大學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這樣一個領域。之後潘建偉順利的大學畢業、碩士畢業,又被導師推薦到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讀博士,在那裡他遇到了量子研究的世界大師蔡林格,並在蔡林格先生的手下讀書,他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十分的順利。
在潘建偉讀博士的時候,他也會利用假期的時間回到中國科技大學教書講課,他為了中國的量子信息領域提出了不少的建議,也帶動了許多的人才進入了這個領域。在1999年的時候,他作為第二作者的文章被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為全球十大科技發展的文章,可見潘建偉在量子領域有著不小的成就。
在2001年的時候,由他牽頭在科大組織了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實驗室,之後專心的投入到了量子領域的研究之中。之後幾年,他在量子領域有著不小的突破。在2012年的時候,他的團隊在合肥建立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網絡,也代表著中國的大容量量子通信網絡技術的成熟。在2014年,《自然》雜誌以封面標題的形式發表了潘建偉等人的文章,同年他擔任了中國科技大學的常務副校長。之後幾年,他帶領著他的團隊多次在國內和國際的量子領域有著重大的突破。
就在前不久,潘建偉又立了功勞,我國的量子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潘建偉的團隊與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塞林格小組合作,首次完成了高緯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這一次成功是突破性的,也是歷史性的,也奠定了國際量子網絡的高效發展的基礎。這次實驗可以說是量子領域一個裡程碑式的實驗。
這次實驗雖然是與國外的小組合作完成的,但是國內的科研人員也付出了不少的努力,正是他們日以繼夜的研究,才使得國內外的差距逐漸的縮小,甚至是超越了一些國家的水準,正是他們的努力,才使得我們看到這次裡程碑式的成功。
說起量子,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有些人對這兩個字可能都是迷茫的,在讀書的時候只知道這個領域非常的厲害,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會走進這個領域,所以了解的也很少。有些人的了解可能大多是興趣所在,很少人會像潘建偉這般深入的研究。
不僅僅是潘建偉在量子領域有這樣的成就,中國的科學家在這個領域上卻有著不小的成績,雖然中國在上個世紀是落後於世界的,但是中國人們的不懈努力,已經縮短了國內外的差距,就比如說量子領域的成就。中國的科學家在三個月內拿下了量子領域的五個全球第一,這樣驕人的成績是世界罕見的。
不僅僅是潘建偉的團隊,還有中國科技大學杜建峰院士的團隊也在量子領域有著不小的突破,在2019年6月3日,杜江峰院士的團隊首次發現了量子世界中的宇稱時間對稱,這一發現為量子體系之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2019年7月,潘建偉教授與他的朋友又有了重大的突破,他們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量子信息傳播時的距離問題,使得我國的量子通信技術又有了新的突破。8月的時候,中國科學家更是創了3個世界紀錄。由此可見我國的科研實力的進步。
之前,我們一直羨慕別的國家所獲得的成就、科研實力多麼的強大,但現在我們國家的科學家也能夠做到,並且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長,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國很多領域的人才都全面爆發出來,給中國很多領域帶來了快速的發展。隨著他們的突破,很多的年輕人也喜歡上這些領域,可以說我們不僅僅有現有的人才,還有一大批沒有成長起來的接班人。
我國在很多領域上,的確起步很晚,我們也努力了很長時間,但隨著大環境的轉好,我國重視人才的環境,我們正在努力追上世界的步伐。可能過程會有一些緩慢,但是只要我們走的穩,我們一定會站在與外國比肩的地位。暫時的落後不代表什麼,只要堅持不懈的前行,必定會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