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天基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的裡程碑

2020-09-05 八戒科學


照片顯示了在中國北方河北省興隆市的量子衛星「 Micius」與量子通信地面站之間建立的衛星與地球的連接

中國衛星Micius在2016年的發射本來可以看作只是對已經繞地球運行的2700多種儀器的一次補充。但是,專門致力於量子信息科學的米丘斯可以說是美國在物理學前沿的大國競爭中的領先者。這顆衛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家潘建偉的創造力,它幫助他和他的同事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使曾經深奧的量子密碼學領域成為主流。潘的團隊在6月15日《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介紹了一種使用Micius的安全的量子消息傳遞方法。這一成就使世界(或至少是中國)距離實現真正不可破解的全球通信距離更近了一步。

2017年,該團隊與奧地利的一組研究人員一起,能夠利用該衛星在北京和維也納之間進行全球首次量子加密的虛擬電話會議。儘管這是一個巨大的裡程碑,但這種方法並不是防止黑客入侵的安全措施。Micius本身就是弱點:衛星「知道」每個位置的光子序列或密鑰,以及用於解密的組合密鑰。如果以某種方式仔細監視了間諜的活動,則電話會議的完整性可能會受到損害。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潘和他的同事們的新示威活動確保了米丘斯不會「知道」任何事情。訣竅是避免使用衛星作為通信中繼。取而代之的是,該團隊僅依靠它同時傳輸一對秘密密鑰,從而允許相距1120多公裡的中國兩個地面站建立直接連結。潘說:「我們不需要信任衛星。」 「因此,任何人都可以製造衛星,甚至可以由您的敵人製造。」 每個秘密密鑰都是兩串糾纏的光子對之一。量子物理學定律規定,任何暗中監視此類傳輸的嘗試都不可避免地會留下類似錯誤的覆蓋區,任何一個站的接收者都可以輕鬆地檢測到。

這是首次使用衛星演示了這種稱為「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配」的技術。(2017年的測試還分配了量子密鑰。但是,它沒有同樣程度地利用糾纏。)「發射衛星時,這是一個巨大的裡程碑,」安大略省威爾弗裡德·勞裡爾大學的物理學家Shohini Ghose說。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但是(研究人員)沒有實際使用該糾纏來進行密鑰分發所需的錯誤檢測率水平。」

錯誤檢測率至關重要,因為區分真實錯誤和類似於竊聽的錯誤足跡對於安全至關重要。此外,高速率可能意味著兩個地面站接收的密鑰彼此不同,這種情況將導致無法進行安全通信。為了提高通信系統的保真度,科學家們致力於提高監視Micius傳輸的兩個地面站中每一個的望遠鏡的聚光效率-更新濾波系統和光學組件,以達到量子通信所需的必要的低錯誤率。密鑰分配。

即使這是第一次通過衛星進行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配,也已經成功進行了基於地面的實驗。但是,在基於地面的量子通信中,連接兩個位置的光纖會吸收透射的光子,並且吸收率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增加。沿著光纖放置的「受信任節點」對密鑰進行解密和重新加密,以延長密鑰傳輸距離。但是就像2017年演示中的Micius一樣,這些中介中的每一個都擁有所有的量子密鑰,因此容易受到黑客攻擊。儘管稱為量子中繼器的原型設備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性,但該技術還不夠先進,無法實用。相比之下,由於來自衛星的信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空曠的地方傳播,

這種情況並不意味著基於衛星的系統天生就比基於地面的系統更好。「這是一種蘋果和橙子,」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的物理學家保羅·科威特說,他也沒有參與這項研究。「衛星有兩個問題。其中之一是,目前沒有多少[量子研究]衛星在飛行。第二,這些衛星並不總是停在您想要的望遠鏡上。」 依靠衛星的通行開銷意味著安全的通信只能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進行。即便如此,該技術目前仍需要其他因素(例如,相當晴朗的天空)以確保地面站可以接收鑰匙。

Kwiat說:「我認為要試圖決定要購買這兩種產品中的哪一種並不是一個好策略。」 相反,他補充說,利用衛星連接的本地光纖網絡的混合系統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潘說,他的團隊的下一個重大任務是在離地球表面10,000公裡的更高軌道發射和運行量子衛星。他估計,該項目可能在短短五年內實現升空。在如此高的高度上,衛星可以促進彼此相距較遠的地面站之間更頻繁的通信。(相比之下,Micius繞地球運行僅500公裡,將其對任何地面站的覆蓋範圍限制為每天兩次。)有了高軌道量子衛星,「您可以整天執行量子密鑰分配。這樣您就有了更多的交流時間,」潘說。他還估計,新衛星將能夠在相距10,000公裡的兩個地面站之間執行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配,

隨著中國在尋求不可突破的量子通信方面不斷前進,其他國家也在爭先恐後地追趕。NASA在2018年啟動 了國家太空量子實驗室的開發工作,該實驗室將在國際空間站上使用雷射來實現地面站之間的安全通信。在歐洲,一個耗資10億歐元的Quantum旗艦項目下的Quantum Internet Alliance處於啟動階段。另外,英國和新加坡之間的聯合小組正在朝著明年發射自己的量子通信衛星的方向取得快速進展。日本和印度也正在從事此類工作。

那麼,中國是否會贏得安全量子網際網路的競賽?潘說現在還為時過早。他說:「在量子網際網路成為現實之前,我們將需要更大的產出。」

來源:科學美國人

作者:凱倫權

FY:二師兄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傳喜訊,潘建偉再創裡程碑,中國在量子領域又取得新的成果
    不過中國卻有一群科學家整天研究這些神秘的學問,並且攀上了一座又一座「量子高峰」,連戰連捷。 近日,中科大傳喜訊,中國在量子領域又取得新的成果,潘建偉與多位院士再立新功。而在量子世界中,處於糾纏態的體系中,粒子間的相互影響是可以超光速的,這也就是量子非定域性原理。科學家們發現,兩顆量子之間可能會發生相互作用,如同「心靈感應」一般,1964年,科學家貝爾提出了利用「量子糾纏」來進行信息傳遞的實驗,也就是「量子通信」。
  • 這項技術,讓中國在太空量子通信領域明顯領先
    中國的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這要歸功於強大的光子探測器能夠克服背景噪聲。單光子的新興用途之一是將量子信息打包並發送到另一個位置。這項被稱為量子通信的技術利用了物理定律來確保信息不會被任何竊聽者讀取。
  • 中國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發展,已走在全球前端
    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方面一直是有著非常顯著的成績,發送起飛近四年的「墨子號」通信系統和通信衛星,但中國還是沒有因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停滯不前,而是更加努力的繼續向前,在前不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潘建偉、宛震生在這一方面一直在保持著持續的研究,在前段時間甚至又有了新的發展,為我過的量子通信領域取得新發展。
  • 量子通信技術,開啟一個新的通信時代,我國在此領域的探索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量子通訊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近來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並向實用化發展。高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 中國在量子領域上有什麼新的成績
    打開APP 中國在量子領域上有什麼新的成績 強國觀察 發表於 2020-03-05 16:05:25 從去年開始,人工智慧、量子霸權等技術名稱就頻繁出現網絡中,而近日,全球知名科技評論期刊《麻省理工技術評論》發布了2020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後,中國在其中一項技術上再次創造了新的紀錄,美國不希望發生的事,未來將變成現實。
  • 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
    《自然》雜誌曾評價道,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由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發展成為現在的世界勁旅,將領先於歐洲和北美。量子通信是各國優先發展的重點量子科技領域。傳統的通信方式中,加密方式依靠的是計算的「複雜性」,有被竊聽的風險。而量子的獨有特性,使其具有不可克隆、測不準等「先天優勢」。用量子做成的「密鑰」來傳遞信息,加密的內容不會被破譯,竊聽者必然會被「抓包」。
  • 什麼是量子科技?今年以來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學者「捷報頻傳」
    從頂層設計、戰略投資再到人才培養等,全球多國近年來在量子科技領域持續投入量子信息技術則是量子力學的最新發展,代表了正興起的「第二次量子革命」。早在2016年,歐盟就宣布將量子技術作為新的旗艦科研項目,迎接「第二次量子革命」。美國也一直支持量子科技發展。在量子信息技術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
  • 中國量子通信再迎裡程碑,衛星加密傳輸從天而降
    2020年6月中旬一則來自中國量子通信領域裡程碑式的事件,登上了全球知名雜誌《自然》的頭條。據悉由量子通信先驅者潘建偉院士帶領的團隊,與中科院的研究團隊合作,實現了星地間千公裡級加密密鑰的同時輸送。出品|國器深入理解量子通信裡程碑事件前關於量子通信和量子糾纏理論的介紹在繼續深入了解這項「改變未來通信方式」的量子通信技術之前,我們先得清楚一系列專業名詞和術語。所謂量子通信是在研究物質微觀粒子的量子力學基礎上,藉助量子糾纏實現信息輸送的通訊技術。
  • 中國在量子計算機領域取得了一個裡程碑式的突破,超過美國?
    當前,廣大網友們津津樂道的量子科技,主要包括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三大領域根據華安證券於今年10月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中國可望通過探索研究量子信息技術,從而在全球科技產業中完成「換道超車」,在未來核心科技產業鏈上取得足夠的話語權。基於產業技術演進的角度,第一次量子產業浪潮誕生了包括雷射、半導體和磁共振成像等具有劃時代的重大科技突破。而隨著基礎研究帶來的技術突破,量子科技產業將會迎來第二次發展浪潮。
  • 「墨子號」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中國領跑量子通信
    在8月4日的媒體見面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等媒體表示,「(『墨子號』量子衛星)系列成果贏得了巨大國際聲譽,標誌著我國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的優勢地位。」  關乎「無條件安全通信方式」的實驗:投稿最早,發表最晚  千百年來,人們對於通信安全的追求從未停止。
  • 潘建偉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為啥與諾貝爾獎無緣呢?
    潘建偉院士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被一些網友冠之為「量子力學之父」,那麼他有可能在近期獲得諾貝爾獎嗎?這是不少網友關心的問題,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可能性。潘建偉院士如果一直從事的是目前這類研究課題,他永遠也得不到諾貝爾獎。因為這類研究不是諾貝爾獎的鼓勵對象。
  • 黑科技 中國量子通信取得重大突破
    量子通信揭秘:美國服了)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榜首。
  • 中國量子通信新成就!全球首個移動地面站與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對接
    全球首個用於發送和接收加密量子通信的移動式地面站已啟動並正在運行。這是繼2016年8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成功以來,我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又一成就。目前該基站已經成功地與墨子號衛星建立了通訊,並以糾纏的光粒子的形式接受加密密鑰。
  • 後量子時代公鑰密碼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量子通信工程恐成擺設
    2020年7月22日是公鑰密碼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公布了進入第三輪評審的七種後量子時代公鑰密碼算法,引起了國際密碼學界的高度關注[1]。公鑰密碼目前是足夠安全的,但是量子計算機的進步和傳統電子計算機的飛速發展對公鑰密碼的未來安全投下了陰影。
  • 量子通信,毫無疑問中國就是第一
    ,此前,中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並開通了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而在2016年至2017年間,中國分別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並開通了世界第一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預示著中國在量子通信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中國科大在遠距離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驗證遠距離雙場量子...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劉洋與清華大學王向斌、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尤立星等人合作,在發展快速高穩定性雷射頻率鎖定技術與高計數率低噪聲單光子探測器的基礎上,在300公裡真實環境的光纖中實現了雙場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 量子科技有多神秘?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領域,中國處於什麼位置?
    量子科技的發展,有什麼意義呢?所謂的量子科技,指的是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主要包括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2個領域。量子計算主要研究量子計算機和適合於量子計算機的量子算法,量子通信則主要研究量子密碼、量子隱形傳態、遠距離量子通信的技術等等。
  • 中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通過操控束縛的超冷原子(利用雷射製冷等冷卻手段將原子製備到溫度極低),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中國科學家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人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 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領先 國盾量子董事長點明原因
    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水平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商業化將成為「量子」進一步的努力方向。據中國媒體《每日經濟新聞》11月7日報導,在2020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演講中介紹,目前衛星量子通信單顆低軌衛星無法直接覆蓋全球,而且目前只能在地影區白天工作,隨著技術發展,未來有望實現低成本的微鈉量子衛星組網,並且做到全天候的量子通信,成本大幅度降低,實現小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