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及加拿大學者共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

2021-01-08 騰訊網

阿瑟-麥克唐納

阿瑟-麥克唐納

梶田隆章

中新網10月6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6日中午11時45分,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在當地的瑞典皇家科學學院揭曉, 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 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榮獲該獎項, 以表彰他們對中微子振蕩的發現,從而證實了中微子有質量。

瑞典皇家科學院以其專設的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而聞名世界。自1901年起,瑞典皇家科學院就開始負責每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評選與頒發,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則由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評選。

梶田隆章簡介:

梶田隆章(日語:梶田隆章/かじたたかあきKajitaTakaaki,1959年-),是日本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同研究所附屬宇宙中微子觀測信息融合中心負責人。

梶田隆章受業於小柴昌俊、戶塚洋二,2002年三人共同獲得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埼玉縣出身,埼玉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畢業。理學博士(東京大學)。

1986年,梶田隆章擔任東京大學理學部助手,並開始中微子研究,在世界一流物理學家小柴昌俊、戶塚洋二門下學習,其後於觀測中微子時發現異樣,依此推測中微子

震蕩的存在。為證實此一推論,需要龐大的觀測數據,超級神岡探測器因此應運而生。1996年,超級神岡探測器成功觀測大氣中的中微子,並測定其質量。1998年,在「中微子物理學?宇宙物理學國際會議」首次發表。1999年,梶田因此獲得日本物理學最高獎「仁科芳雄獎」。

梶田歷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助手(1988年)、副教授(1992年)、教授(1999年),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2008年至今)。

2014年,美國《今日物理》雜誌(PhysicsToday)預測,因戶塚洋二已故,梶田隆章可望與阿瑟·麥克唐納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小柴昌俊曾經說「在繼承我衣缽的弟子當中,有2人足以獲得諾貝爾獎」。一般認為他指的是戶塚洋二與梶田隆章。

阿瑟·麥克唐納簡介

阿瑟·麥克唐納(ArthurB.McDonald,1943年8月29日-),加拿大物理學家、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研究所主任。他還是女王大學戈登和帕特裡夏灰色粒子天體物理主席。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平

出生在新斯科舍省雪梨,1964年在達爾豪西大學獲物理學士、1965年獲碩士學位,並於加州理工學院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0至1982年任渥太華西北的喬克·裡弗核實驗室研究員。1982年至1989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物理學教授,後加入女王大學。目前是女王大學大學研究主席。

工作

2001年8月,在麥克唐納的領導下,依據安大略省薩德伯裡中微子天文臺地下2100米的檢測設施的觀測結果,可推論出來自太陽的電中微子振蕩成為μ介子和tau中微子。麥克唐納和戸塚洋二被授予2007年富蘭克林獎章。

2008年,美國《今日物理》雜誌(PhysicsToday)預測,麥克唐納可望與鈴木厚人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關焦點

  • 【快訊】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這兩位科學家
    梶田隆章受業於小柴昌俊、戶塚洋二,2002年三人共同獲得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201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埼玉縣出身,埼玉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畢業。理學博士(東京大學)。1986年,梶田隆章擔任東京大學理學部助手,並開始中微子研究,在世界一流物理學家小柴昌俊、戶塚洋二門下學習,其後於觀測中微子時發現異樣,依此推測中微子震蕩的存在。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成為第27位獲諾獎日本人
    10月9日,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法加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
    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分別來自美國、法國、加拿大),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揭曉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等人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表彰雷射物理突破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授予美國學者Arthur Ashkin,法國學者Gerard Mourou、加拿大學者Donna Strickland(女),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3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
    2018年諾貝爾獎只頒發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和平和經濟學五個獎項,文學獎推遲頒發,替代方案為「計劃於2019年頒發」。諾貝爾獎的獎金來自諾貝爾所成立基金的利息或投資收益。隨著諾貝爾基金的收益變化,諾貝爾獎的獎金有所浮動。2001年至2011年的單項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2012年至2016年因基金收益下降,獎金下調為800萬瑞典克朗。
  • 三位日裔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迄今已有22名日本人獲諾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於今日揭曉,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因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赤崎勇,日本工程學、物理學家,曾任松下電器研究員,現任名城大學終身教授、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
  • 三位雷射物理領域科學家獲諾貝爾物理獎
    中青在線北京10月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孫慶玲)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55分許,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érard Mourou)、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 2018年,美國科學家阿瑟·阿什金、法國科學家熱拉爾·穆魯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學領域所作出的開創性發明」。 2017年,3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 3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為人類對天體物理的研究開闢新的領域,能夠算得上「實至名歸」。居裡夫人曾兩度獲得諾貝爾獎,分別是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19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6諾貝爾物理學獎是華裔拿獎最多的獎項,共有6位華裔科學家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錕。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天體物理學5年3次獲諾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集中四個領域,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此次摘得桂冠的是研究天體物理的三位科學家,他們的研究發現,顛覆了之前人們的宇宙觀。過去五年當中,天體物理的成果已經三次得獎。除了今年以外,還有2015年的中微子振蕩(屬於天體物理或粒子物理)以及2017年引力波的發現。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其中一位為女性科學家
    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走過百年曆程,記錄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無數個裡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901年至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項已頒發114次,此前歷屆得主中有三位女性。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美國學者米格羅姆和威爾遜獲得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型拍賣形式的發明」。1993年,米格羅姆接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委託,參與(FCC)美國聯邦電信委員會的電信運營執照的拍賣工作,天才地完成了拍賣機制的主要設計,使FCC的拍賣大獲成功,因此,米格羅姆成為全球拍賣領域和產業經濟學界最知名的人物之一。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出爐了
    (原標題: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美法加三名科學家因雷射物理獲獎)北京時間10月2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Arthur Ashkin, Gerard Mourou和Donna Strickland,以表彰他們「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 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僅授予1人的,出現了47次;授予兩人的,共出現了32次;授予三人的,出現了34次。近年來,兩人或者三人獲獎的頻率大大增加,上一次獨享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物理學家還要追溯到1992年獲獎的喬治·夏帕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獲獎時是25歲。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 次。其中有6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總計發放213人次,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因電晶體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在在1956年和1972年兩度獲獎,因此實際獲獎人數為212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僅授予1人的,出現了47次;授予兩人的,共出現了32次;授予三人的,出現了34次。
  • 安德烈婭·蓋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系該獎第4位女性獲得者
    其中,獎金的一半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的詹姆斯·皮布爾斯,理由是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另一半獎項則授予了日內瓦大學教授米歇爾·馬約爾和日內瓦大學兼劍橋大學教授迪迪埃·奎洛斯,理由是發現了圍繞太陽型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永遠改變了人們對於宇宙的認知。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45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113次 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了113次,其中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這6年沒有頒獎。 其中,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居裡(著名的居裡夫人)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居裡夫人後來因發現了鐳元素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因發展了解釋原子核結構的數學模型而獲得196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由於1985年的「雷射啁啾脈衝放大」研究而摘得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黑洞研究獲獎
    諾貝爾獎初始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俗稱諾貝爾經濟學獎。
  • 百年諾貝爾物理獎:女性獲獎率僅1.4%,最年輕獲獎者25歲!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花落誰家?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點45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即將揭曉。小編整理歷屆物理學獎的相關數據,帶你「數說諾獎」。113一共頒發了113次,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沒有頒獎。1人單獨獲獎的有47次;2人同時獲獎的有32次;3人共同獲獎的有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