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超對稱」研究獲突破 有望獲諾貝爾獎

2020-11-23 搜狐網
臺灣大學「超對稱」研究獲突破 有望獲諾貝爾獎

NEWS.SOHU.COM  2003年08月14日10:10  中國臺灣網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中國臺灣網8月14日消息 臺灣大學物理系高能研究團隊在「超對稱」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昨天宣布發現了30年來物理界最具有震撼性的發現:宇宙可能是「超對稱」的物質組成,有更多的粒子是前所未見的,這一新發現不僅嚴重挑戰已被沿用30年的所有物理學基礎的「標準模型」,而且也使「新物理」徵兆乍現。如果這項發現被確認,研究的主持人將可能是諾貝爾獎得主。

  據島內媒體報導,由20多名臺灣大學物理系師生組成的臺大高能團隊,昨日宣布取得「諾貝爾級」的新發現。他們宣稱發現了史上首見的「新物理」徵兆,嚴重挑戰已被沿用了30年的「標準模型」。

  報導說,臺灣高能團隊從9年前開始這項由日本的Belle實驗室主持的研究,臺灣學者表現突出,發現了30年來物理界最具有震撼性的發現:宇宙可能是由「超對稱」的物質組成,有更多的粒子是前所未見的。這項研究結果不但挑戰了已經被習以為常的「標準模型」,更因為「標準模型」是所有物理學的基礎,因此他們等於是發現了「新物理」,學者們認為,若是經過最後的確認,未來全球物理教科書都可能必須改寫,那麼這項研究的主持人將是諾貝爾獎得主。

  報導還說,該研究結果也在昨天凌晨於美國芝加哥費米實驗室舉行的「輕子光子」會議中發表,參與該會議的臺大物理系教授侯維恕表示,這項研究發現在這場800多人參與的會議引起全場轟動,雖然有其它團隊做出不太相同的結論,但由於臺灣團隊的正確率已經是999‰,所以引起高度的肯定與重視。

  學者們都認為,這是30多年來,了解宇宙領域碰到的最嚴峻的挑戰。學者們評估,大約只要再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可以確認這項「新物理」是否成立。(阿敏)











相關焦點

  • 臺大「超對稱」研究獲大突破 證明「納納米」存在
    中新網8月14日電 臺灣大學物理系高能研究團隊在「超對稱」研究方面獲得重大突破,宣布發現了30年來物理界最具有震撼性的發現:宇宙可能是由「超對稱」的物質組成,有更多的粒子是前所未見的,並由實驗證明應有「納納米」物質的存在,這一「諾貝爾級」新發現已使「新物理」徵兆乍現。
  • 臺媒:臺灣女婿獲諾貝爾獎 嶽丈曾獲同獎項提名
    臺媒:臺灣女婿獲諾貝爾獎 嶽丈曾獲同獎項提名     吳中書認為   中新網10月15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瑞典皇家科學院14日公布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尤金·F·法馬、拉爾斯·漢森,以及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摘得這一獎項。
  • 日本有望連續3年獲諾貝爾獎,今年的有力人選是他們……
    我們在這篇文章裡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年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研究者。前田浩和松村保廣:EPR效果、個別化癌症治療先驅對僅針對癌變組織作用的有效治療法的開發做出貢獻的生物動力學研究所(熊本市中央區)的前田浩理事長和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所的松村保廣客座研究員是生物醫學獎的有力候補。
  • 新聞資料: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匯總
    湯姆森路透研究服務中心一如既往地作出得獎預測,上榜的21名科學家中有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錢永健是華裔化學家,他憑利用水母發出綠光的能量應用在實驗中,有望奪諾貝爾化學獎。曾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匯總如下: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 臺灣生物學家獲「諾獎風向標」沃爾夫獎
    今年沃爾夫獎共頒發五個獎項,來自臺灣地區、美國、瑞典、加拿大和丹麥的七名科學家和一名藝術家獲此殊榮。他們分別是: 化學獎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 醫學獎 美國麻省大學教授 Gary Ruvkun、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 Nahum Sonenberg、美國麻省大學教授 Victor Ambros,。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河北大學粒子物理團隊日前在超對稱唯象學研究方向取得了若干最新進展,相關論文在《高能物理期刊》和《歐洲物理期刊C》上發表。
  • 研究袋熊糞便為何是方形 臺裔學者獲搞笑諾貝爾獎
    (麻省劍橋市十三日電)第29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s)昨天在哈佛大學舉行頒獎,十個獎項中,臺灣大學造船工程系畢業、現任職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楊佩良博士,與指導教授、臺裔美籍科學家胡立德(David Hu),以研究澳洲袋熊為何拉出動物界罕見的方形大便
  •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當地時間   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外電報導,當地時間9日11點45分(北京時間17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標準技術研究所教授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以表彰他們在量子力學領域所做出的突破性研究
  • 機器學習模擬1億原子:中美團隊獲2020「超算諾貝爾獎」戈登貝爾獎
    有超算界諾貝爾獎美稱的「戈登貝爾獎」今年頒給了一個中美合作研究團隊,他們的研究被認為是當今計算科學中最令人興奮領域的重大進展。 11 月 19 日,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國際超算大會 SC 2020 上,美國計算機協會 ACM 公布了 2020 年戈登貝爾獎(Gordon Bell Prize)的頒獎結果。
  • 新突破!HELP療法有望幫助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重獲光明
    HELP療法有望幫助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重獲光明 2021-01-12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開大學癌症幹細胞相關研究獲突破
    原標題:南開大學癌症幹細胞相關研究獲突破 日前從南開大學獲悉,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教授陳悅團隊首次實現了抗癌天然產物防風草內酯(Ovatodiolide)骨架的高效化學合成,並實驗確證了該類化合物可選擇性殺滅肝癌幹細胞,具有藥物開發潛力。
  • 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3人獲物理諾貝爾獎
    儘管工業界和學界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產生藍色光源的技術仍然難產超30年之久。直到赤崎勇等三人通過半導體產生出藍色光源時,照明技術革命的大門才由此打開。    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3人獲物理諾貝爾獎    ■ 人物    發明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獲物理諾貝爾獎中村修二    不滿薪酬加入美籍    現年60歲的中村修二首度開發出可商業應用的
  • 研究外賣路線 山東中學生獲「華人青少年諾貝爾獎」
    山東一中學生獲「華人青少年諾貝爾獎」&nbsp&nbsp&nbsp&nbsp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12月23日訊(記者 陳洋洋)「外賣路線咋規劃能送得更快?」這樣一個「接地氣」的話題研究讓一位山東小夥在全球比賽中脫穎而出。近日,山東省實驗中學學生王雨舟在一項全球中學科學獎總決賽中獲獎,該科學獎被譽為「華人青少年的諾貝爾獎」。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有助造出廉價緊湊型量子級聯雷射器 實現6G電信連接科技日報柏林9月1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
  • 「豪華版諾貝爾獎」揭曉,莊小威、陳志堅獲生命科學突破獎
    北京時間 10 月 17 日晚,有著豪華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以高達 2200 萬美元的獎金獎勵科學家們在數學、物理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發現。另外,歐洲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 Vincent Lafforgue 獲得基礎數學突破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 Charles Kane 和 Eugene Mele 獲得基礎物理學獎,麻省理工學院的許晨陽博士等多名青年科學家獲得物理與數學新視野獎。
  • 3位獲諾貝爾獎提名的微電子器件華裔科學家
    1990年,開始於臺灣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擔任電子與資訊研究中心主任。1998—2004年,擔任臺灣交通大學聯華電子講座教授、臺灣納米元件實驗室主任,卸任後擔任資深顧問。  施敏在金屬半導體接觸、微波器件、亞微米MOSFET 器件及微電子工藝等技術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
  • 阿爾伯塔大學病毒學家獲諾貝爾獎
    2020年10月5日,來自阿爾伯塔大學的病毒學家——Michael Houghton博士因C型肝炎病毒(HCV)的發現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Houghton博士自1989年起與同事開展新型肝炎的研究,致力於提高輸血血源安全。
  • 【虎嗅早報】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獲突破;李嘉誠基金會...
    新的一周來了,早上好~一早的消息——屠呦呦團隊的新突破來了@新華社【屠呦呦團隊放"大招":"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獲新突破】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今天發布了重大科研新突破經過三年多科研攻堅,屠呦呦團隊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終獲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療應對方案:一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由三天療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療法;二是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中已產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療效立竿見影。
  • 日本有望連續3年獲諾貝爾獎,今年的有力人選是他們
    我們在這篇文章裡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年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研究者。京都大學的森和俊教授也是有力的候補人。森和俊教授他發現了蛋白質作成的細胞小器官「小胞體」中的變性蛋白質的檢出和修復機制。目前正通過該機制研究糖尿病和癌症及其治療方法。
  • 日本有望連續3年獲諾貝爾獎,今年的有力人選是他們……
    我們在這篇文章裡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今年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研究者。前田浩和松村保廣:EPR效果、個別化癌症治療先驅對僅針對癌變組織作用的有效治療法的開發做出貢獻的生物動力學研究所(熊本市中央區)的前田浩理事長和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所的松村保廣客座研究員是生物醫學獎的有力候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