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四個基本力的統一是目前理論物理學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這裡面除了萬有引力之外,其它的力學都可以基本統一在電磁框架下。
在科學研究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下,人類可能自以為很了解地心引力,畢竟,他們比其他任何力量(電磁力和弱和強核力)都更接近人類的生活,也更有意識地掌握這一基本力。
儘管物理學家們研究引力已經有幾百年了,但它仍然是一個神秘的來源。
為什麼引力如此令人費解,以及為什麼仍然很難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包括引力)與量子力學結合在一起,這都是科學界一大烏雲。
引力非常弱,幾乎不可能直接在量子水平上進行研究,我們不能像用其他力一樣用粒子加速器來觀察它,所以我們需要其他方法來獲得測量引力的方法。
一個最有力的方法之一,就是進入黑洞。
20世紀70年代初,物理學家貝肯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研究了宇宙熵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熵是一種系統中無序或隨機性的度量。
當物質屈服於黑洞的巨大引力並從其視界墜落時,他指出,物質的熵似乎消失在黑洞內。
然而,這將違反熱力學的第二定律,第二定律陳述了兩件事:信息不能被破壞,熵只能增加,因此黑洞的熵必須補償損失。
研究認為,黑洞熵不能與黑洞的體積成正比,而必須與黑洞視界的面積成正比。
如果我們用面積而不是體積來描述黑洞的內容,我們也應該從面積的角度來思考物理定律,這將意味著,任何事物的理論(包括引力)都應該能夠在少於三個時空維度內發揮出來。
現在,讓我們想像一下描述整個宇宙狀態的信息,所有這些信息都存儲在一個硬碟上。
然後把硬碟扔進黑洞,存儲的信息不能丟失,因此它必須包含在黑洞的表面積中(儘管被置亂)。
這種情況導致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宇宙可能實際上是一個全息圖,一個看似三維的物體,實際上只是一個二維表面的投影。
從表面上看,我們對世界的三維體驗將是一種幻覺,由一個根本上較低維度的現實而產生。
所以還有一種可能,也許我們都只是在萬有引力的宇宙微風中飄浮的薄薄的剪紙,一個二維平面上的全息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