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不似你所見:3個方面了解世界的基本組成,踏上探索現實之旅

2021-01-07 楠悅讀

本文字數4594,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現實不似你所見》。

作者卡洛·羅韋利,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圈量子引力理論的開創者之一。曾在美國、義大利工作,現在法國帶領量子引力研究小組。著有暢銷書《七堂極簡物理課》,被譯為40多種語言,被譽為下一個「史蒂芬·霍金」。

世界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什麼?時間和空間真的存在嗎?現實的本質是什麼?現象級科普暢銷書《七堂極簡物理課》作者、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卡洛·羅韋利以優雅易懂的方式帶我們踏上這場探索現實之旅:從德謨克利特到愛因斯坦,從法拉第到引力波,從經典物理到量子引力……通過介紹現實的概念是如何隨時間變遷的,今天的物理學家又是如何理解宇宙的結構的,他為我們提供了比《七堂極簡物理課》更深入的理論解釋。

01、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理察·費曼在他物理學講義的開頭寫道:假如由於某種大災難,所有的科學知識都丟失了,只有一句話能傳給下一代,那麼怎樣才能用最少的詞彙來表達最多的信息呢?費曼說:所有的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些原子是一些小小的粒子,它們一直不停地運動著。只要稍微想一下,你就會發現,這句話包含了大量的有關世界的信息。

第一,世間的萬事萬物雖然看起來各不相同,卻是由一批相同的零部件組裝而成;第二,每一種物質都不是鐵板一塊,我們可以繼續拆分,直到找到那個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組件;第三,既然萬事萬物都由相同的零部件組成,那麼萬事萬物之間,也一定遵循一些通行的法則。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就堅定不移地相信,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他用一個精彩的思想實驗,就論證了原子的存在。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他的論證源於觀察:例如,他猜想,車輪的磨損或是衣服晾乾,可以歸因為木頭或水的粒子在緩慢飛走。此外他也有哲學上的論據。我們會集中討論這一點,因為這類論據可以一直沿用至量子引力。

德謨克利特發現,物質不可能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因為「物質是連續的整體」這一命題中包含矛盾。德謨克利特說,假設物質是無限可分的,那就意味著它可以被分割無數次。想像一下你把一塊物質無限分割,會剩下什麼呢?會剩下有維度的微小粒子嗎?不會。因為我們假設物質是可以無限分割的,微小粒子可以再被分開,直到分成沒有維度的點。

現在讓我們把這些點放在一起:把兩個沒有維度的點放在一起,你無法得到有維度的東西,用三個點、四個點也不行。無論你把多少個點放在一起,都沒法得到維度,因為點本身沒有維度。這就是矛盾。唯一可能的解釋,就是一開始的假設錯了。物質不是無限可分割的,任何物質都是由一些不連續的小物質構成,這些不連續的小物質大小有限,而且沒法繼續分割下去。德謨克利特將那些不能再分割的物質命名為原子。

德謨克利特進一步推測,整個宇宙由無限的空間構成,其中有無數原子在運動。空間沒有界限;沒有上也沒有下;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相信世間的一切,就是原子在空間中運動形成的。德謨克利特的觀點影響了此後無數的科學家,不過人類還沒有發明電子顯微鏡之前,根本無法直接觀察到原子甚至是分子的存在,直到1905年,才有一位天才科學家在人類無法觀察原子的時候,就找到了原子存在的決定性證據。這位科學家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當年他只有 25 歲。

1、物質的本質是微粒

愛因斯坦用的方法驚人地簡單。他沒有使用複雜的科學理論,只用了一個思想實驗,再加上一點數學計算,就證明了德謨克利特所說的原子的存在,而且還能計算出原子的大小。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非常小的粒子,比如飄浮在空中的灰塵,你會看到,灰塵在一直振動跳躍。它們會隨機運動,離開原來的位置,慢慢地漂移。這是因為,這些灰塵與空氣中的分子發生碰撞,無數的分子從東南西北撞過來,左撞右撞就把灰塵給撞偏了。

愛因斯坦又往更深處想了一層,如果咱們假設空氣中的分子無窮小並且無窮多,那其實撞擊的作用就會被平衡掉。因為分子無窮多嘛,有多少從左邊撞過來的,就有多少從右邊撞過來,有多少從上邊撞過來的,就有多少從下邊撞過來。那在每個瞬間,那顆灰塵受到的撞擊都會被相互抵消,要是這樣的話,那顆灰塵根本就不會移動。這就和咱們觀察到的現象產生了矛盾。

同樣,這個思想實驗唯一能得出來的結論,也是一開始的那個假設就是錯的。分子是有大小的,數量也是有限的。這樣的話,撞擊只是大部分被抵消了,沒法完全被抵消。而且愛因斯坦發現,分子越小,兩次撞擊之間的間隔就越短,來自不同方向的撞擊就越容易平衡並且相互抵消,微粒移動的距離就越少。

這樣,愛因斯坦不僅證明了原子的存在,而且還找到了一種測量原子的方法,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液體中漂移的微粒,測量它們到底漂移了多少,也就是從某一位置移動多少,這樣就能計算出原子的大小。終於,在兩千多年之後,愛因斯坦用他的天才,給德謨克利特的洞見找到了證據:物質的本質是微粒。

2、世界萬物只是過程

後來人類對於物質的本質又有了新的認識。原子不再是不可分割的,科學家們可以深入到原子內部去探究,由此建立了量子力學。科學家進一步確信,物質是不可能無限分割的。

比如,數學,一條線段上有無窮多個點。但那只是數學的假設,如果我們真的在紙上畫一條一釐米的線段,然後不停地向下分割、分割、分割,並不能真的分出無限多個點來。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不管是長度還是重量,都不能無限變小,而是到了一個尺度就再也不能再向下分了。

量子力學揭示的另一個事實,在量子力學描述的世界中,世間的萬事萬物,本質並不是實實在在的物體,而是過程。

比如,大海的海面上有波浪,它們雖然形態看起來很不相同,但是其實它們都是水,從成分上看,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當這些水被捲入一場運動的時候,它就變成了海浪,而當這場運動結束,它就又變成了海面上的水。同樣,大海、湖泊、小溪、瀑布,它們有成分上的不同嗎?並沒有。只是因為參與了不同的運動過程,就成了不同的形態。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不要從物體的角度來思考世界,而應該從過程的角度來思考世界。過程就是從一次相互作用到另一次相互作用的歷程。世間的萬事萬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構成的。作者引用了一位哲學家寫下的詩句,總結了他心中物質的本質:「物體是一個不變的過程」。

02、空間本質是什麼

在德謨克利特的時代,他相信世間的一切,就是無限的空間和在空間中運動的原子。這個觀念一直延續了將近兩千年,到了牛頓的時代,人們雖然對於物質和運動的理解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對於空間的認識還是一直不變。

1、引力場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場」的概念。場可以說給人類開啟了全新的時代,比如,收音機、電視、電話、電腦等等,如果人類沒有發現電磁場,這些改變我們生活的發明都不可能出現。

科學家們發現,場、空間、力、原子,這幾樣東西之間的關係越想越亂,怎麼捋都捋不清楚。尤其後來,科學家們提出了引力場的概念,那引力到底是原子和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還是一種場呢?原子在空間裡的運動,和引力場的活動,這中間又是怎麼樣的一種關係呢?愛因斯坦說,用廣義相對論的角度看,世界就是粒子和場。而所謂的空間,其實就是引力場。引力場是一種場,它會運動與起伏。

太陽使其周圍的空間彎曲,地球並不是因為什麼神秘力量才圍著太陽轉,而是在傾斜的空間中沿直線運動。行星環繞太陽運動、物體下落,都是因為它們周圍的空間是彎曲的。就像在漏鬥中轉動的珠子:不存在什麼漏鬥中心產生的神秘的力,是漏鬥壁那個彎曲的特點使珠子旋轉。這是對世界的極大簡化。空間不再與物質有分別,空間成了物質產生的一種效應,就像是一枚吸鐵石擺在那裡,周圍就有磁場一樣,任何一個物質的旁邊就會產生引力場,空間成了物質自帶的一種屬性。

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也有巨大的矛盾。比如,在空間的問題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兩種理論有很大的問題,廣義相對論說,空間是一種場,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軟體動物,可以彎曲伸展。這個場是連續不斷的。但是量子力學告訴我們,連長度都有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單位,所以根本就沒有連續不斷的東西。那這種矛盾怎麼調和呢?

2、量子引力理論

量子引力理論的核心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進行理解。作者說,引力場像是一塊布料,乍一看,它是一大片,連綿不斷的,但是如果你更細緻地觀察,你會發現這一片布料是由無數根線編織出來的。空間也是如此,它看起來是連續的,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無法感知更細小的尺度,看不到那些細小的線。而那些細小的線,其實就是微小的粒子形成的微小的場,疊加在一起,就成了大的引力場。這就是空間的本質。

物質的本質是微小粒子相互作用的過程,物質的本質是微小粒子相互作用的過程,空間的本質是微小粒子形成的微小的場。於是,從量子引力理論,也能導出那個結論:空間和物質沒有區別,都是微小粒子的產生出來的。於是,量子引力理論就說,其實無論是光、能量、空間、物質,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都只不過是一種實體的不同表現形式,物理學家給這種實體起了個名字,叫協變量子場。

03、時間的本質是什麼

作者認為,時間其實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說,時間不過是我們人類在理解世界時,產生的一種幻覺。物理學家說,時間就是熱量。為什麼呢?因為時間流逝的一切現象都與溫度有關。時間的顯著特點是向前移動,不會向後移動,也就是不可逆的。但是大多數物理現象都是可逆的。

比如,我們拍攝一個擺動的鐘擺,或是被向上拋出後又落下的石頭,然後倒著放影片,看起來也沒有問題,鐘擺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石頭向上還是向下,都是合情合理的。

石頭接觸了地面,並且停了下來,那石頭的能量去了哪兒呢?撞擊產生了熱量,加熱了地面。在熱量產生的那個時刻,過程就不可逆轉了。所以,是熱量的變化,把過去和未來區別開來。

比如,燃燒的木炭會轉化為煙,但是煙無法變回木炭,這中間是熱量的變化;太陽內部發生著劇烈的核聚變,不停向外釋放著熱量。

沒有熱量,時間就沒有的方向。什麼是熱量,什麼是溫度呢?其實也是一個極其粗糙的概念。從微觀上來講,溫度表示的是一大群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也就是說,溫度是我們造出來的一個概念。所謂溫度,所謂熱量,只不過是我們在信息不夠精確的時候,對世界一種粗糙的認識。只要我們的信息足夠精確,溫度和熱量的概念自然就消解了。因此,時間並不是世界的基本組成部分。

比如,做幾何題,為了更好地理解問題,求解答案,我們會在題目上畫輔助線。但是,輔助線不是那個圖形的組成部分,那個圓形是真實存在的,那個三角形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那條輔助線,並不是真的在題目裡邊,只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理解題目,在後來加上去的。如果有個特別聰明的學霸,單靠想,就能把這道幾何題想明白,那在他的草稿紙上,就沒有這道輔助線。

我們人類認識世界也是,如果我們可以細緻地觀察,進入量子的世界,看到更細微的粒子怎樣運行,看到物質和空間的本質,時間的概念自然就消解掉了。所以,作者為時間做了一個定義:時間是我們忽略了事物微觀物理狀態的結果。時間是我們所沒有的信息。時間是我們的無知。

最後的話:

世界的基本結構正在顯現,它由一群量子事件生成,其中時間和空間都不存在。量子場繪製了空間、時間、物質與光,在事件之間交換信息。實在是由獨立事件構成的網絡,概率使它們相互關聯,在兩個事件之間,空間、時間、物質與能量消融在一團概率雲中。

相關焦點

  • 現實不似你所見,記幾次突飛猛進的物理學進展
    現實在我們的印象裡就是那些別人所看到所聽到的事情和畫面,每一分每一秒都能稱作現實,對於書名我會認為是一本寫野史的書,沒想到其中的觀點就是講述整個物理學的發展歷程,從對於引力和天體宏觀運動到我們身邊的微粒,讓你明白空氣到底是什麼物質的存在,為什麼看不見摸不著卻支撐著我們全部的人類生活,地球是如何在毫無空氣的真空環境下把如此珍貴的空氣留存在我們的藍色星球的。
  • 二進位數解易經——現實世界的基本粒子關係
    但後來想想,變動的可能是什麼東西,仍然是沒有描述清楚的,虛無飄渺的概念總是顯得不完美。陰陽八卦於是我想再從物理學中多了解一些宇宙的奧秘,要能準確的將兩儀定義清楚。對於宇宙世界,我們目前最普遍的認識,是認為宇宙並非連續,這與易經二進位化後的思想很吻合。
  • 《寵物小精靈》裡,七大地區現實中所對應的原型你知道幾個?
    眾所周知《寵物小精靈》動畫中的「神奇寶貝世界」是由關都、城都、豐緣、合眾、神奧、卡洛斯和阿羅拉這七大地區組成,而作為主角小智踏上實現夢想旅程的起點「關都地區」自然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觀眾們的神奇寶貝夢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 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你了解嗎?
    舉個例子嗨!各位讀者!今天就來給你講一講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在科技的發展下,科學家已經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了組成世界最基本的結構:分子結構。而今天,我們就來講上一講!分子分子是由原子連接而成,有不同個數原子的分子結構,就是這樣的:難道除了分子就沒有更小的了?當然有,只不過現在人類觀察到的還有限,世界對人類來說無窮大,探索不會停歇。下期我會給你講。
  • 海底總動員的小丑魚,這次又踏上了羅弗海洋之旅
    父親馬琳得知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為了救回尼莫,馬琳踏上了危險又漫長的尋子之旅。 電影院裡,當大人和孩子都抹著眼角感動的淚水重回現實世界時,每個人都在感慨,這不僅是獻給孩子們的動畫歷險電影
  • 虛擬得很現實,現實得很虛擬
    2016年被稱為「VR元年」,Facebook、三星、索尼、HTC等各大IT公司紛紛布局虛擬實境設備市場。但很多人不知道,虛擬實境技術早在80年代已經出現。1987,「虛擬實境之父」、美國VPL公司創始人拉尼爾(Jaron Lanier)設計出一款價值10萬美元的虛擬實境頭盔,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投放市場的VR商業產品。在那個年代,當然不可以流行起來。
  • 《靈媒》試玩前瞻:探索現實與精神雙重世界的恐懼
    有時候,玩家處於正常的世界中,有時候又在虛幻世界裡。還有的時候,遊戲會同時展現出兩個世界,就像下圖的場景那樣。」此時,現實中的 Marianne 被一扇鎖住的大門擋住了去路,而精神世界看起來則模糊不清。她走去附近的電源接線盒,結果並沒有任何作用,大家想必對這種套路已經見怪不怪了。於是,我把目光投向右側的精神世界,看到同樣位置大概有一個肉塊。
  • VR虛擬實境技術和AR增強現實技術的區別
    打開APP VR虛擬實境技術和AR增強現實技術的區別 海測之旅 發表於 2020-03-23 10:50:21 (文章來源:海測之旅)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近年來出現的高新技術 ,它為人類觀察自然,欣賞景觀 ,了解實體提供了一種虛擬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 5G時代即將到來,必須要了解的增強現實技術
    因此,對於一些概念的技術情況是需要進行了解的,不必要成為專家,但總是要知道咋回事,免得屆時板塊啟動,摸不到頭腦。光看圖表炒股票,那是過去的故事了,有關公司本身和行業還是需要有一些了解的,畢竟這些才是股票的核心邏輯。只有了解的概念或技術,才能當作備胎板塊進行儲備,否則,和瞎矇沒區別。本文先說說增強現實,以後還會陸續進行其他概念和技術的講解。希望讀者能夠作為一種技術儲備,以防不備之需哦。
  • 《科幻世界》風波後續:幻想倒在現實的岸上
    幻想倒在現實的岸上海上的時光,總是令多遠錯過陸地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此他已習慣。但這一次,他自海上歸來,現實卻給他迎面一擊。多遠是真名。他是一個海油工人,一年中有一半時間在渤海灣裡的一艘油輪上生活。這是一艘擁有6個鑽井平臺的油輪,離海岸不遠,甚至能看到唐山。
  • 通往十一維宇宙的視覺之旅
    他們或出生在山區,或出生於海邊,沒有途徑了解地球上的其他景觀。當時人們還不會造船,也沒有能在明亮的天空中劃破雲層的飛機。他們的出生地點決定了他們的生活範圍。儘管風景可能隨四季更迭而變化多樣,但在夏天擁有罌粟花田,在牧場上看野牛遊蕩的人永遠不可能看見亞洲的群山雲霧繚繞、若隱若現。古人只了解一部分的現實,正如科學家認為當代人只了解一部分的現實一樣。
  • 你不知道的100個關於太空探索的基本常識(三)
    二、太空探索意義到底在哪裡?現今,世界各國在太空的競爭日漸激烈,各國在空間探索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太空探索到底有何意義?第一,攫取資源,宇宙中資源極其豐富,除了豐富的鐵、鎳、銅等金屬,還有金、鉑等貴金屬和珍貴的稀土元素,就像一座無盡的聚寶盆。緊鄰我們的月球就有可能就會成為21世紀的波斯灣,因為月球上有目前地球上沒有的豐富的氦—3。
  • 量子科學是如何與現實世界聯繫起來呢
    他們去發現真相,一定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與更多的條件的,但是同時,量子力學與物理學的這個研究領域還處於如此的早期,我們可以放心的說,這個早期會非常理想與理論化的,量子力學那一套得到的結論,就好像我們抽象出來的一切一樣,基本只存在於理論之中,這一個條件會隨著現實社會的考驗而不斷調整,越來越接近於實驗測量的結果,並且不斷進化。
  • 羅弗巧樂卡幫助孩子們開啟「天眼」,踏上宇宙探索之旅
    它是目前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著名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十倍。浩瀚宇宙有太多可能性,人類對宇宙的了解也微乎其微,而中國天眼也曾觀測到一顆與地球極為相似的行星——格利澤581d。據科學家推測,這顆行星上有類似海洋的豐富液態水,並且存在大氣層。水是生命的起源,有科學家甚至推測格利澤581d很有可能已經誕生了生命。但20.3億光年的距離,讓地球和隔離則581d相隔開幾十萬年。
  • 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簡介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是一種將虛擬信息與真實世界巧妙融合的技術,廣泛運用了多媒體、三維建模、實時跟蹤及註冊、智能交互、傳感等多種技術手段,將計算機生成各種虛擬信息模擬仿真後,應用到真實世界中,兩種信息互為補充,從而實現對真實世界的「增強」。
  • 虛擬和現實世界
    事實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人類在宇宙中並不孤單,外星人存在的概率遠遠大於不存在的概率。,甚至達到光速都不可能。,進入到了現實世界中。虛擬世界的人可以到現實世界,表面看起來和現實世界中的人完全一樣,而現實世界中的人進入到虛擬世界,竟然能夠在虛擬世界中死亡,無法回到現實世界。這種情況下,你覺得計算機模擬出的世界,和計算機外的現實世界有區別嗎?
  • 現實世界,真的是一個,實驗室嗎
    很多科學家都說地球現實世界像一個實驗室,像一個靈性實驗室,本人分析了一下,第一步,不經他人同意使其在毫無防備下體驗各種事物好的壞的比如冰塊,欺騙,牛奶雖好能強灌18大碗嗎?等等,在毫無防備下做出的性格反應是最真實的,第二步,觀察,觀察自己和他人,很多人只觀察自己體驗到的快樂,沒有觀察體會到他人的痛苦,因此實驗不夠完整,當然大部分人也可以從這次事件中觀察學習而不用親身參與,這就需要第三步,這就需要地球意識綜合體匹配到一個最佳機緣,在你毫無防備下意外來到,毫無防備下才是最真實的體驗,如果機緣不合那麼就有可能匹配到喝了孟婆湯N次以後。
  • 純乾貨:你該了解的與虛擬實境相關的神經學 | 愛範兒
    神經科學研究的是大腦的奧秘,是一門奇妙的學科,同時也在困擾著虛擬實境的發展。每一個神經官能症狀、視覺錯覺、心理實驗都能揭示人類深層次的存在。了解點神經學知識可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暈動症、模擬眩暈症等虛擬實境中的槽點問題。1. 現實感知完全是由大腦產生的
  • 通往十一維宇宙的視覺之旅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 豆瓣電影多元宇宙假說的確給我們提供了一種似是而非的古怪慰藉,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此在的這個世界不是唯一的,也不見得是最好的。事實果真如此嗎?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地方我還未曾涉足。我的人生軌跡主要以某個美國大城市為中心,只有博物館的科學展覽和偶一為之的水族館之旅,才能讓我一瞥世界的浩瀚。
  • Austin Lee:穿梭於網際網路與現實世界的藝術家
    Austin Lee:穿梭於網際網路與現實世界的藝術家 2019-04-02 0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