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2 0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1983年出生美國拉斯維加斯現居紐約的奧斯丁·李,如今將要成為炙手可熱的潛力股藝術家,原因很簡單,他是目前將電腦屏幕與現實生活美學無縫對接地最好的藝術家。
2015年才有第一個個展的他,在過去的4年之間,已經有了在柏林、倫敦、米蘭、伊斯坦堡、洛杉磯、斯德哥爾摩、東京、上海等專注於年輕藝術家畫廊空間的個展記錄。2019年,他即將要在世界藝術圈裡運作能力極強的超級藝術經紀人Jeffery Deitch的畫廊中舉辦他最新的個展「感覺良好」(Feels Good)。展覽海報的作品靈感,來自於蘋果電腦作業系統標誌性加載圖標的「小彩球」。這件作品是一個極好的註腳,說明他如何將對於電腦網際網路美學翻譯為現實藝術實踐中。
奧斯丁從小就喜歡畫畫。小學時,他畫了一匹馬,引起同學們的注意,他們的讚美使他有信心從事藝術。 2006年畢業於天普大學泰勒美術學院繪畫系(Tyler School of Art,全美排名前10的藝術院校)的他,於2013年得到耶魯大學美術碩士(全美排名前三的藝術院校)搬到紐約長島市後,他的藝術生涯開始騰飛。
Austin Lee新作,攝影:Sasha Bogojev,courtesy the artist
首先在耶魯大學MFA畢業展上,奧斯丁就已經確立其基本的作品風格與手法。那時他就已經習慣於拿著「iPad」而不是「速寫本」進行草圖的繪製,對他來說,這不是追求科技的行為,而是在兩種美學語境裡穿梭,並在其中尋找新奇感受。「我在我的iPad上製作草圖,並意識到我可以使用Photoshop中的軟刷來繪製出移動過程的模糊筆觸。 於是,我決定將此翻譯成一幅畫,並開始以噴槍在畫布上作畫」。iPad流暢,反應靈敏的界面加快了整個創作過程。 與鉛筆和紙相反,iPad繪畫可以快速糾正錯誤,利用應用程式進行增強效果,並隨意嘗試各種紋理、線條、形狀和顏色。 奧斯丁作品產生的視覺效果就像他是用手指畫畫一樣,除了細節的部分更為精緻。如此的流程,使他能夠在自由自在地創作。 一旦他完成了草圖,就用噴槍在丙烯顏料噴在帆布上再現圖像。 噴槍,雖然對於肺部有極大的損害(要穿防護衣),但其流暢性完美再現了他的iPad草圖。
其次,2014年第一個個展於紐約老牌專注挖掘年輕藝術家的畫廊「Postmasters」舉行,當時獲得的評價與喜愛,多半是圈中之圈的人士。支持新媒體藝術的非營利機構根莖藝術總監Michael Connor 還寫了一篇《為何不要買奧斯丁·李的作品(這樣我就可以買)》的文章表達他對於奧斯丁作品的喜愛,文章最後他表示那些精明的收藏家並不會喜歡如此的作品。但是,很不幸的是,5年過後,精明的藝術推手與畫廊家已經識別到奧斯丁作品的重要性。
「我希望觀看這幅畫的體驗儘可能的真是。 作品的尺寸和顏色的強度可將數字圖像與繪畫區分開來。儘管圖像是相似的,但當你站在真實的繪畫前,你會感覺其中極大的不同」,奧斯丁說道。通過奧斯丁的「翻譯」,將電腦圖像——明亮的顏色、卡通可愛感的造型與新穎的構圖,完美地帶進現實生活中的作品,讓在他畢業後至今收穫許多藝術家與畫廊主的關注,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村上隆。這些人的喜歡,是看到了我們所生存的現實生活,還沒有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我們能夠遇到現實並創造與之相關的藝術,已經發生了變化。
Austin Lee工作室裡的3D列印小雕塑,攝影:Sasha Bogojev,courtesy the artist
此外,奧斯丁作品當中「模糊」的視覺脈絡,其他知名當代藝術家,如Vija Celmins、Gerhard Richter或Thomas Ruff也都共同追求過。以致於在繪畫語言的發展語境中,奧斯丁並不只是轉譯電腦圖像,他也跟其他當代藝術同僚一起共同推陳出新,討論同一種繪畫議題。
奧斯丁自言他最喜歡的作品是達文西的《基涅弗拉·德·奔茜》(Ginevra de』Benci)。這幅畫是達文西在美國的唯一一幅油畫作品,現藏於華盛頓的國家藝術博物館。這是佛羅倫斯年輕貌美的才女名媛基涅弗拉16歲訂婚的禮物,畫作反面是一束由桂枝(象徵著智慧)、棕櫚枝(象徵著美德)和松柏枝(象徵著純潔)組成的花圈,上用拉丁文寫著「美貌添色於美德」。桂枝象徵著智慧,棕櫚枝象徵著美德,松柏枝象徵著純潔,所有的細節都提示基涅弗拉是一位集美貌與智慧的才女。「我很喜歡達文西。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到《基涅弗拉·德·奔茜》的感受。我熱愛製造我從來沒看過的圖像。這就像當我第一次聽到一首新歌一樣。我總是尋找讓我興奮且未知的感覺」。
另一個方面,奧斯丁對於新科技的探索與應用,也是讓他的創作保持新鮮活力的原因。「我看到有一女生在網路上分享怎麼讓印表機來繪製水彩畫的文章,於是,我就在網路上尋找到相關教程。我在看那教程時,就被迷住了,後來,就自己也製作了一個機器來玩玩」,奧斯丁的工作室,不是只有噴槍,還有這種沿著他在電腦繪圖路徑來繪製作品的機器,還有3D列印的雕塑。「科技對我來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由於數碼圖像與雕塑,並不受尺寸的局限,以至於很難確切知道觀者將如何體驗圖像。一些藝術家利用這一點,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創作出與此相關的作品,但我更感興趣的是為人創造特定的時刻,這個時刻會以我能預料到的方式持續存在」,奧斯丁在回答採訪時說到。
Austin Lee工作室裡的肖像作品,他很喜歡畫肖像,攝影:Sasha Bogojev,courtesy the artist
對於畫面上,那些富有童趣,似人非人的圖像,奧斯汀表示,「我試圖通過製作藝術品來了解我周圍的世界,是信息和意義,這些圖像是情緒的象徵。 有些人他們來自於真實的人的感受,有時卻不是」。對於「情緒」的關注,也讓讓奧斯丁的個展名稱充滿態度,從第一個個展「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 OK」,「Mixed Feelings」,「Me Art」,「NO FAIR」,「Nothing Personal」,「Anxiety」,「Light Painting」,「Serious Works」,「Tomato Can」,「Constant Joy」到2019年的「Feels Good」,奧斯丁是少數不畏暴露「情緒」,但又不是要標新立異的年輕藝術家。
這種輕鬆、愜意與自然而然,很大程度上釋放觀者。在觀看作品時,不會過於去追求作品的意義,而是去享受一種釋放。長久以來,我們被單一的觀察世界的方式所束縛,而奧斯丁作品讓我們重回真實的繪畫所能帶來的奇妙的愉悅。而這也是奧斯丁·李持續獲得各界好評與關注的原因。
關鍵詞 >> 藝術,藝術家,網絡與現實,網際網路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