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實驗室·今日創新觀察
聚焦前沿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升級
冉偉
藝術與科學是一對好兄弟。他們倆的合作,往往會讓我們在美好的享受中,感受到藝術與科學之美,甚至會不經意間在小孩子的頭腦裡埋下科學的種子。
同時,藝術家對未來的預測,往往也會讓我們對未來滿懷憧憬。例如,100年前,也就是1900年前後,Jean Marc CTé等法國藝術家出版的一套明信片,就預測了100年後的生產與生活場景。
面對這樣的預測,我們可能會驚嘆,因為那時候的預測,很多已經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成為現實;我們也可能會思考,如果讓我們自己來預測,下一個100年又會是一番怎樣的光景。
公元2000年,學生將怎樣上課
把書本倒進漏鬥裡,經過機械攪拌,再魔術般地傳輸到由電線相連的頭戴設備,知識就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學生們的頭腦中。
雖然,此圖看上去好笑得不得了,而書本如何通過攪拌就把知識轉移到了頭腦中,也讓人不得其解。但是,在此圖中,知識可以實現「電子傳輸」的真意已然實現。
現如今,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早已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學習來自全世界頂級大學的課程。虛擬實境、增強現實技術也已經讓我們擁有了一種更高效的學習工具。
公元2000年的媒體
藝術家預測,到2000年,男主人在家中躺椅上悠哉樂哉地聽音樂或廣播,而身旁又有嬌妻相伴,真真的其樂融融!
現在,聽廣播這樣的享受早已實現,並漸行漸遠。目前,我們已經處在一個由電腦、手機、電視、平板、虛擬實境眼鏡、街道LED顯示器等設備構成的「多屏」世界中。
我們甚至還能通過寶可夢((Pokemon Go)增強現實遊戲,在辦公室或街道上隨手抓一兩隻小怪物。與此同時,Siri,Alexa等人工智慧助手還可以讓我們隨時獲取所需信息。
公元2000年,如何與遠處的親友通話
1900年,電報誕生也就五六十年,電話誕生也就二十多年。但藝術家大膽預測:21世紀,我們將能夠用電線發送視頻,並與我們的親人進行現場對話。偉大的藝術家!驚人的想像力!
如今,我們還沒來得及享受有線電話中昂貴的視頻通話功能,移動網際網路就快速地讓我們能通過智慧型手機進行實時的視頻聊天。Facebook、twitter、微信等眾多的社交媒體則為人類打開了一個通向全世界的、更廣闊的交流平臺。
公元2000年,如何打掃家務
1900年,帶孩子、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傭人」在各種家庭辛勤勞作,是整個社會階層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藝術家預測,在21世紀,因為清掃機器的出現,她們打掃衛生的工作將變得更為輕鬆。
當然,作者的這一想像還相對保守,因為這一工具仍然需要比較麻煩的手動操作。
在今天,各種智能家電,包括掃地機器人,已經讓家庭生活變得越來越輕鬆。當然,也讓人們變得越來越懶。
公元2000年,還有理髮師嗎
藝術家預測,到2000年,理髮店裡,一臺臺的理髮機器人一字排開,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而原來的理髮師則轉變成了機器人操作師。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機器人理髮師的想法仍未實現。但是,我們真的需要一名機器人理髮師嗎?如果有,它是否能為愛美的女士、先生們打造出各有所好,千變萬化的髮型?
公元2000年,食物將由化工合成
21世紀的廚師就像化學家、生物學家一樣。他們的工具不再是各種爐灶與鍋碗瓢盆,而是各種化學器皿,以及艱深的化學知識、合成生物學知識。因為,這時候的食物烹飪都採用合成方式獲得。
今天,科技或許正在通過上述革新改變我們延續了數百萬年的飲食習慣。
利用幹細胞技術從實驗室裡培養出來的人造牛肉漢堡、人造蛋黃醬等眾多替代食品已經上市;蟋蟀、蟑螂等各種昆蟲也正在被用於餅乾、飲料等更多的食品生產中。此外,3D食品印表機也已經可以讓我們方便地列印出我們想吃的食品。
公元2000年,管弦樂隊由機器人構成
預備,起!
機器人演奏音樂?沒問題!一群機器人演奏音樂,不在話下!
來到21世紀,當我們身處歌劇院,我們會發現,為我們演奏的管弦樂隊已經被機器人替代。天可憐見,誰知道舞臺上的是不是也是機器人?
當前,人工智慧的進步,已經讓機器變得日益聰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人類:AlphaGo讓人類圍棋選手全面潰敗;索尼用人工智慧寫了一首名為《Daddy’s Car》的歌;谷歌的人工智慧產品A.I.Duet可以彈鋼琴;微軟人工智慧小冰也發布了首支單曲……。
可以說,人工智慧正在不斷地挑戰人類的文藝高度。但有一點毋庸置疑,藝術的多樣性,在於人類個性、情感和經歷的多樣性。在藝術方面,人工智慧想要完全替代人類,我們可不答應。
公元2000年,建築師的工作
藝術家預測,在21世紀的建築工地,可能還會有一些有創造力的人在工作,比如建築師和設計師。他們會通過電線或無線電把指令發送給那些會進行施工的機器,包括機器人瓦工。這些繁重、枯燥而危險的工作,已經沒有人會去做了。
今天,建築業這個曾經的「傻大黑粗「行業真的就在經歷一場類似的數位化、自動化變革。
在建築工地,我們已經能看到無人機在工地上空飛翔,並不斷傳回測繪數據;能看到機器人在工地上穿梭,替代原來的砌磚工人;還能看到可穿戴設備時刻監測、保護工人的健康與安全。
我們還能通過BIM技術,實現從藍圖到建設的全程可視化管理;能通過3D列印技術,以快得多的速度,打造出成本更低的房子。
公元2000年,農民在幹什麼
1900年,全世界的多數人口都在農田裡謀生。而在2000年,這一數字將變得非常非常小。
藝術家預測,到2000年,當我們輕輕一按按鈕,或者拉起一個閘刀,整個農田裡的機器人就會開始自動收割莊稼。
因為,與工廠一樣,機器同樣在接管農場。就像一位未來學家曾說:「未來的工廠只有兩名員工,一個男人和一條狗。男人會在那裡餵狗,狗會在那裡讓男人不要接觸設備。」
現如今,雖然我們還沒有完全實現農業的自動化,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遍布農田的傳感器能夠實時反饋土壤、溼度與溫度等數據;機器人已經能夠實現種子的自動播撒;天上的衛星與物聯網能夠實時預測農田周邊的小氣候;無人機能夠快速巡視大片農田,並傳回作物健康狀況數據……。
時光飛逝,100年太短。現在馬上就是我們踏入21世紀的第18個年頭。
面對未來,我們依舊充滿各種各樣的憧憬。但是,我們會發現,我們關於未來的想像,在本質上可能會與100年前人們的所想並無區別。那就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正是這種想像,推動著人類不斷前進。
歡迎關注資本實驗室的百家號,及時了解前沿科技創新與投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