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科學之美:1900年的法國藝術家如何預測100年後的世界

2020-12-04 資本實驗室

資本實驗室·今日創新觀察

聚焦前沿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升級

冉偉

藝術與科學是一對好兄弟。他們倆的合作,往往會讓我們在美好的享受中,感受到藝術與科學之美,甚至會不經意間在小孩子的頭腦裡埋下科學的種子。

同時,藝術家對未來的預測,往往也會讓我們對未來滿懷憧憬。例如,100年前,也就是1900年前後,Jean Marc CTé等法國藝術家出版的一套明信片,就預測了100年後的生產與生活場景。

面對這樣的預測,我們可能會驚嘆,因為那時候的預測,很多已經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成為現實;我們也可能會思考,如果讓我們自己來預測,下一個100年又會是一番怎樣的光景。

公元2000年,學生將怎樣上課

把書本倒進漏鬥裡,經過機械攪拌,再魔術般地傳輸到由電線相連的頭戴設備,知識就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學生們的頭腦中。

雖然,此圖看上去好笑得不得了,而書本如何通過攪拌就把知識轉移到了頭腦中,也讓人不得其解。但是,在此圖中,知識可以實現「電子傳輸」的真意已然實現。

現如今,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早已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學習來自全世界頂級大學的課程。虛擬實境、增強現實技術也已經讓我們擁有了一種更高效的學習工具。

公元2000年的媒體

藝術家預測,到2000年,男主人在家中躺椅上悠哉樂哉地聽音樂或廣播,而身旁又有嬌妻相伴,真真的其樂融融!

現在,聽廣播這樣的享受早已實現,並漸行漸遠。目前,我們已經處在一個由電腦、手機、電視、平板、虛擬實境眼鏡、街道LED顯示器等設備構成的「多屏」世界中。

我們甚至還能通過寶可夢((Pokemon Go)增強現實遊戲,在辦公室或街道上隨手抓一兩隻小怪物。與此同時,Siri,Alexa等人工智慧助手還可以讓我們隨時獲取所需信息。

公元2000年,如何與遠處的親友通話

1900年,電報誕生也就五六十年,電話誕生也就二十多年。但藝術家大膽預測:21世紀,我們將能夠用電線發送視頻,並與我們的親人進行現場對話。偉大的藝術家!驚人的想像力!

如今,我們還沒來得及享受有線電話中昂貴的視頻通話功能,移動網際網路就快速地讓我們能通過智慧型手機進行實時的視頻聊天。Facebook、twitter、微信等眾多的社交媒體則為人類打開了一個通向全世界的、更廣闊的交流平臺。

公元2000年,如何打掃家務

1900年,帶孩子、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傭人」在各種家庭辛勤勞作,是整個社會階層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藝術家預測,在21世紀,因為清掃機器的出現,她們打掃衛生的工作將變得更為輕鬆。

當然,作者的這一想像還相對保守,因為這一工具仍然需要比較麻煩的手動操作。

在今天,各種智能家電,包括掃地機器人,已經讓家庭生活變得越來越輕鬆。當然,也讓人們變得越來越懶。

公元2000年,還有理髮師嗎

藝術家預測,到2000年,理髮店裡,一臺臺的理髮機器人一字排開,為顧客提供優質服務,而原來的理髮師則轉變成了機器人操作師。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機器人理髮師的想法仍未實現。但是,我們真的需要一名機器人理髮師嗎?如果有,它是否能為愛美的女士、先生們打造出各有所好,千變萬化的髮型?

公元2000年,食物將由化工合成

21世紀的廚師就像化學家、生物學家一樣。他們的工具不再是各種爐灶與鍋碗瓢盆,而是各種化學器皿,以及艱深的化學知識、合成生物學知識。因為,這時候的食物烹飪都採用合成方式獲得。

今天,科技或許正在通過上述革新改變我們延續了數百萬年的飲食習慣。

利用幹細胞技術從實驗室裡培養出來的人造牛肉漢堡、人造蛋黃醬等眾多替代食品已經上市;蟋蟀、蟑螂等各種昆蟲也正在被用於餅乾、飲料等更多的食品生產中。此外,3D食品印表機也已經可以讓我們方便地列印出我們想吃的食品。

公元2000年,管弦樂隊由機器人構成

預備,起!

機器人演奏音樂?沒問題!一群機器人演奏音樂,不在話下!

來到21世紀,當我們身處歌劇院,我們會發現,為我們演奏的管弦樂隊已經被機器人替代。天可憐見,誰知道舞臺上的是不是也是機器人?

當前,人工智慧的進步,已經讓機器變得日益聰明,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人類:AlphaGo讓人類圍棋選手全面潰敗;索尼用人工智慧寫了一首名為《Daddy’s Car》的歌;谷歌的人工智慧產品A.I.Duet可以彈鋼琴;微軟人工智慧小冰也發布了首支單曲……。

可以說,人工智慧正在不斷地挑戰人類的文藝高度。但有一點毋庸置疑,藝術的多樣性,在於人類個性、情感和經歷的多樣性。在藝術方面,人工智慧想要完全替代人類,我們可不答應。

公元2000年,建築師的工作

藝術家預測,在21世紀的建築工地,可能還會有一些有創造力的人在工作,比如建築師和設計師。他們會通過電線或無線電把指令發送給那些會進行施工的機器,包括機器人瓦工。這些繁重、枯燥而危險的工作,已經沒有人會去做了。

今天,建築業這個曾經的「傻大黑粗「行業真的就在經歷一場類似的數位化、自動化變革。

在建築工地,我們已經能看到無人機在工地上空飛翔,並不斷傳回測繪數據;能看到機器人在工地上穿梭,替代原來的砌磚工人;還能看到可穿戴設備時刻監測、保護工人的健康與安全。

我們還能通過BIM技術,實現從藍圖到建設的全程可視化管理;能通過3D列印技術,以快得多的速度,打造出成本更低的房子。

公元2000年,農民在幹什麼

1900年,全世界的多數人口都在農田裡謀生。而在2000年,這一數字將變得非常非常小。

藝術家預測,到2000年,當我們輕輕一按按鈕,或者拉起一個閘刀,整個農田裡的機器人就會開始自動收割莊稼。

因為,與工廠一樣,機器同樣在接管農場。就像一位未來學家曾說:「未來的工廠只有兩名員工,一個男人和一條狗。男人會在那裡餵狗,狗會在那裡讓男人不要接觸設備。」

現如今,雖然我們還沒有完全實現農業的自動化,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遍布農田的傳感器能夠實時反饋土壤、溼度與溫度等數據;機器人已經能夠實現種子的自動播撒;天上的衛星與物聯網能夠實時預測農田周邊的小氣候;無人機能夠快速巡視大片農田,並傳回作物健康狀況數據……。

時光飛逝,100年太短。現在馬上就是我們踏入21世紀的第18個年頭。

面對未來,我們依舊充滿各種各樣的憧憬。但是,我們會發現,我們關於未來的想像,在本質上可能會與100年前人們的所想並無區別。那就是: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正是這種想像,推動著人類不斷前進。

歡迎關注資本實驗室的百家號,及時了解前沿科技創新與投資趨勢

相關焦點

  • 名美美術教育——東京藝術大學,藝術家們的搖籃
    東藝大始於由美校和音校兩部分組成,在上野的藝大校區,兩個專業之間就只隔了一條馬路。 東藝大美校的前身是東京美術學校,始於1887年,二戰後,1949年與東京音樂學校合併為東京藝術大學。
  • 當寵妻狂魔成了藝術家,公開秀恩愛60年!|藝術家|亞歷克斯·卡茨|...
    復星藝術中心上海市黃浦區中山東二路600號展覽持續時間:2020年5月29日-2020年8月9日門票售價:RMB100/張《金錢世界£¥€$》真人互動戲劇上海2020年在北京舉辦的首個展覽,此次「緊急中的沉思」展覽匯集26名國內外藝術家,對「在危機中,藝術何為?」
  • 「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影、單頻道錄像等,均為李山近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遊走在科學倫理邊緣「生物藝術」大約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藝術家通常與科學家合作,根據生命科學的相關原理設計方案,構建帶有生物性狀的藝術作品,探索生命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 「五月」之後打破對立的法國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
    在「五月風暴」中時任法國總理的喬治·蓬皮杜,在次年當選為法國總統。1969年,喬治·蓬皮杜決定興建一個文化藝術中心。如今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中心,但它起初脫胎於這場「五月風暴」反抗精神,並且在1968年之後法國的文化轉向中很具有代表性。一場「風暴」怎樣更新了法國國家藝術文化機構的理念和實踐?
  • 法國工藝與科技博物館:看那些做得一手好裝置藝術的科學先驅
    博物館由修道院改建而成,主體分三層,展品按科學儀器、材料、能源、機械、通訊、建築、交通分類展示,館方提供了包括中文在內的8國語言語音講解器,以「廣播劇」的方式進行講解,並提供了三條不同時長的參觀線路和兒童專題線路。這裡所展示的工藝和科技,不僅是一部革新的編年史,也昭示了在巴黎除了藝術、時尚之美,不可或缺的科學、科技與創新之美。
  • 生物學如何成為一種藝術媒介?
    我在北京798藝術區策劃的展覽「準自然——生物藝術、邊界與實驗室」正是對(生物)技術如何與社會、藝術相結合的一次案例闡釋。出於對技術影響社會的敏銳感知,歐美的部分藝術家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基於生物技術的藝術嘗試。這一趨勢在2000年左右得到了爆發性的呈現,本次展覽所展示的三位藝術家,其作品都是在千年交替之間贏得了廣泛的關注。
  • 從「科學怪人」到「西部世界」藝術家如何思考?
    通過影片、攝影、裝置、錄像、雕塑、詩歌及繪畫的表達代表著交替的、平行的和抗辯的未來觀的不同策略、視角、笑話、陳述與敘述,以及在今天世界各地的藝術實踐中出現的各種象徵、符號與解讀。展覽的開篇,策展人用一封寫給弗蘭肯斯坦的信,來述說我們所處的多元化時代,進而解讀兩位所處於不同時代背景的藝術家是如何從他們的視野來觀察現代世界這200年來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藝術家Catherine Wagner,將這部小說解讀為反思「弗蘭肯斯坦」;用二維的攝影作品,檔案試地記錄和陳列對科學史進行多維度的思考。
  • 第七屆白鹿·法國古典音樂藝術季啟幕
    本屆秋季音樂季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為主題,由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彭州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彭州市白鹿鎮人民政府、成都白鹿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承辦,四川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都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協辦,成都香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傳承白鹿百年中法文化交流歷史,歐洲頂尖音樂藝術演奏家齊聚白鹿,帶來一場高品質浪漫古典音樂之旅。
  • 回眸2017年藝術大事件
    網紅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  2017年,故宮博物院憑藉一系列重量級大展成為越來越多人心中的「網紅」。  前有「趙孟頫書畫特展」,後有驚世之作《千裡江山圖》引領的「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故宮午門的門檻都快被參觀者「踏破」。
  • 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互促進
    科學求真,藝術求美;科學,在物質世界探秘,藝術,在精神世界尋幽。德文machtsichtbar 似乎清楚地表達它們的共同 追求,即「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說:「事實上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科學與藝術來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 博特羅堅持畫胖子畫了幾十年,畫成為蜚聲世界的藝術家
    費爾南多·博特羅哥倫比亞藝術家費爾南多·博特羅最為國人所知的,要屬他創作於1978年的肥胖版《蒙娜麗莎》。80多歲的博特羅在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訪時說:「有爭議感也是藝術存在很重要的一點,這才會是一種極致的藝術。這樣你才會充分體現藝術家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意志。藝術信念應該矢志不渝。」
  • 老遊雜談 |智與美的無限渴求!科學與藝術比翼雙飛
    2019年,恰逢曠世奇才達·文西辭世500周年。回溯歷史可知,一代天驕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天才顯然局限於某個特定領域,但像達 芬奇這樣的人中騏驥絕無僅有。達 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他不僅涉獵的研究領域極多,並在每個領域的研究都極其透徹、詳盡,這是人類心智的極致表現。
  • 黃鶯《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這是我們創作的一顆「數字之心」,在實體空間,也就是展廳現場的空中懸浮著一顆3米高的心,它在不斷的變化,你可以360度圍繞它觀看。這件作品2017年在一個大型的時尚盛典上首次展出,現在(2018年)恰好在武漢今日未來館新媒體藝術展上展出。
  • 法國藝術大師威廉·阿道夫·布格羅人體油畫中的小仙女
    法國藝術大師威廉·阿道夫·布格羅人體油畫中的小仙女!—法國畫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的作品。19世紀上半葉至19世紀末法國學院藝術繪畫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威廉·阿道夫·布格羅先在波爾多的藝術學校半工半讀兩年,學習繪畫。1846年用賣出33幅畫像的900法郎加上親戚的籌款,布格羅到巴黎的法朗索瓦·愛德華·皮柯特畫室學習,兩個月後作為100名學生中的第99名進入巴黎國家高等美術學院。
  • 關於手機,100年前的藝術家與科學家早已做出這樣的預測
    對現代人而言,這些場景早已司空見慣,但這卻是百年前,手機尚未出現的時代,藝術家對未來手機生活的預測。1919年3月5日,英國《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刊登了W.K.直到54年後,也就是1973年4月,美國摩託羅拉公司的技術人員馬丁·庫帕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機,馬丁·庫帕也由此被稱為「手機之父」。想像力推動人類對未知的探索。在手機出現前,少數「胡思亂想」的人就對擁有手機的生活就充滿了好奇。
  • 復星藝術中心新展《筆•墨》:賞藝術大作,品國韻之美
    復星藝術中心新展《筆•墨》:賞藝術大作,品國韻之美 2020-11-23 18: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技術如何解決「藝術危機」?——斯蒂格勒的「技-藝」反思
    實際上,技術哲學作為哲學分支的專業地位在法國一直存在爭議,很多人認為這與其「技藝不分」的文化傳統有關。今天,法國技術哲學標誌性人物(如拉圖爾和斯蒂格勒)與藝術家的聯繫都非常緊密,也是有名的策展人。2006年起,斯蒂格勒擔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文化發展部主任,創立創新研究所(IRI)並任主任,新媒體、電影等是他重要的研究主題,他聲稱要用技術來解決藝術遭遇的「危機」。
  • 10幅2020年不能錯過的瑞典藝術家Krs藝術作品
    而此前,他也與時尚界開始合作,與奢主題進行了一系列與藝術結合的時尚作品。 因其跨界的能力以及對當代生活的關注,瑞典藝術家Krs的作品不僅持續吸引著來自日本與中國的藝術觀眾,也在此前引來了中東阿聯國家媒體(The National)對瑞典藝術家Krstoffer Kullengren 克裡斯 庫倫格林的報導。
  • 14位重量級藝術家紀錄片整理
    4.原人繪譯·愛麗絲•尼爾紀錄片《化身博士》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1900-1984)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美國畫家之一。她也是女性藝術家中的先驅,是一位描繪人物、風景和靜物的畫家。尼爾並不緊跟時尚,也不對先鋒運動亦步亦趨。
  • 什麼是後現代藝術
    由中國展覽交流中心主辦、美國子午線國際中心和美孚基金會協辦的「外面的世界——美國當代藝術展」(原名「走出邊界:21世紀前夕的美國藝術」/Out ward Bound:American Art at the Brink of th e Twenty-First Century)於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先後在上海和北京長期展出,使我們能夠匡謬糾誤,獲得對西方後現代藝術真實面目及其意義的正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