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平:一個非典型的現實主義藝術家

2021-01-09 澎湃新聞

來源:悅來美術館

「六個盒子」,並非泛指的空間概念,而是特指被設計出來的六個藝術家的工作坊。展覽希望藝術家用一種發展、變化的狀態,探索被定義的「白盒子」美術館空間如何完成自身與受眾之間交流的命題。從今天對美術館常態的角度看,每位來到美術館的觀眾都是在一種規範的「公共展示-觀賞制度」下,帶著某種好奇,試圖窺見藝術家關於現象、知識、個體和社會的不同闡釋。在這種將藝術對象化的空間中,我們看到的作品其實脫離了它原來發生的現場,區隔了審美經驗空間與日常經驗空間。所以,「六個盒子」當代藝術展希望以藝術發生的第一現場實踐一次對現有美術館空間概念的再認識。

悅來美術館以「六個盒子」展覽來探索自身在空間形態、交流方式和文化價值上更多的可能性。展覽將既有的建築空間假設為六個形狀各異的「空盒子」,邀請6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傑出藝術家:範勃、姜傑、蘇新平、奚建軍、顏磊和鄭達,讓每位藝術家成為「盒子」的掌控者,在有限的「自由」下,通過各具特點的現場創作來賦予這6個空間不同的內容、感知與想像。同時,六個盒子又將以自治與共治並行的空間敘事方式形成具有多重內容的複合場域,來突破各個被規劃的容器,最終融合共生成一個新的空間狀態。「六個盒子」中的創作將美術館作為藝術實踐的另外場域,重新理解空間與創作的關係,邀請觀眾「參與」藝術的內容生產。展覽希望突破既定的空間秩序,實踐一種屬於悅來美術館的交流方式,讓作為「文化生產者」和「語境提供者」的美術館用一種有別於過去的觀點和態度克服個人、文化和審美經驗的局限,深入理解人們語言、行為和意識的新狀態,延展作品與公眾的不同關係,實現關於空間與藝術之間「生產力」的討論,重新找尋悅來美術館在社區、城市中的定位。

奔波的人 布面油畫 250x250cm 2010

今天,藝術在觀念、媒介和形態上的複合化,也讓藝術家的思考和創作越來越多元,不同的問題讓他們常常扮演著社會觀察、語言實驗、思想啟迪的多重角色,沒有任何一種風格或模式可以給他們的藝術下結論,傳統與當代都是回應問題的方式。蘇新平就是這樣的藝術家,在悅來美術館「六個盒子」展覽中,他用影像、素描和雕塑創作的《虛構的真實》《風景》和《行走的人》三件作品混合出「現實」與「想像」世界中既悖論又關聯視覺景象。展覽中一分為二、互為映襯的空間方式似乎也有趣地濃縮出他30多年的創作路徑:即用一種平行的視角,同時觀察、審視、描繪自己身處的現實世界和幻象的隱秘內心,並隨著自己脈搏跳動的方向在這兩個世界中自由地切換。每個階段中,人們所感受到的那些主題形象、描繪內容、觀念方法以及媒介材料的變化,是他不斷地在這兩個平行世界穿梭時,留下的痕跡。

最初,藝術家用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剪輯方式,溫和地將自己似有若無的情緒隱匿在現實景觀的描繪裡。而後,他又開始聚焦人們在社會現實遭遇下的種種困頓和迷思,進而轉向思考如何用藝術創作來回應社會、文化和時代的關係。進入新世紀,蘇新平的創作再次進入語言探索階段,畫面中的主題越來越微觀具體,情緒越來越溫和平靜,媒介材料也更為多元。藝術家將畫筆與材料偶合而成的筆觸細節作為基本的詞語定義,以「筆筆相隨」的方式重新組織詞與詞、詞與句、句與句的序列關係。

虛構的真實 影像 7'53'' 2017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虛構的真實 影像 7'53'' 2017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30多年的穿行,蘇新平在自己的創作中規劃出「現實」與「想像」的兩個世界。此次,悅來美術館「六個盒子」展覽提出了「藝術家要用一種發展、變化的狀態,去完成『白盒子』美術館空間與受眾之間交流的命題。」作為對展覽主題的回應,藝術家用《虛構的真實》《風景》和《行走的人》有層次地給我們塑造了一種由內心過程到外在符號、由細節到概念、由幻想到現實的空間秩序。

虛構的真實 影像 7'53'' 2017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虛構的真實(節選) 影像 7'53'' 2017

悅來美術館打開的第一個盒子就是蘇新平。在這個一分為二的黑白空間中,影像《虛構的真實》被安排在入口的「黑暗」盒子裡,向進來的人們隱秘地揭示著藝術中那些關於「真實」與「虛構」內在關係。影像畫面從一隻鉛筆在白紙上塗畫的近景鏡頭開始,一遍又一遍地來來回回,筆痕一層疊加一層,微觀視角下既沒有具體的內容,也沒有意義的指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覆疊加的鉛筆痕跡在紙面形成了不同大小、深淺的區域,圖像意向隨之誕生。緊接著,畫面細節越來越豐富,山川、河流等形象呼之欲出,隨後畫面再一次碎片化。在這個7分多鐘的作品中,藝術家拆穿了建構真實世界的底層秘密,一些看似真實的圖像結果,不過是在某種視覺範式下被虛構出來的內容,仿佛只有那些被鉛筆反覆排列出的抽象線條和那貫穿始終清脆的「擦擦」之響在提示著這才是鉛筆划過紙面的真實存在。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如果將這個幽暗的影像區域看作藝術家隱秘而豐富內在世界,他利用了時間的延展性解構與顛覆著人們關於「真實」的認知,那麼,在隔牆另一面的「光明」空間中,藝術家就在用兩種形象結果分別建構著現實世界中關於概念和經驗的諸多想像。

AP 風景之一 紙本鉛筆 2019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AP 風景之五 紙本鉛筆 2019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AP 風景之二 紙本鉛筆 2019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AP 風景之四 紙本鉛筆 2019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首先,與《虛構的真實》形成一體兩面關係的是四張《風景》。這裡的「風景」已經不再是我們認識中常規、典型的樣子,它們顯得有些「詞不達意」和「陌生異樣」。此處,「風景」二字,成了一種想像的媒介,而畫面中,那些描述著風景細節的局部經過分割碎片化後被重新組合成新的畫面秩序,形成了似是而非的「風景」認知。

行走的人 樹脂玻璃鋼 310×360×120cm×4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行走的人 樹脂玻璃鋼 310×360×120cm×4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與「風景」同一空間的是4個3米多高的正在疾步行走的男子形象。這是蘇新平此次展覽中最具表現力的作品《行走的人》,它沿襲了藝術家90年代以來社會關照的現實角度,這個奔走的形象出自2010年的油畫《奔波的人》。藝術家以自身為原型,用儀式化的形式語言在現實邏輯裡抽象出這個關於「行走」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凝結出某種具有穩定意義的視覺符號。

行走的人 樹脂玻璃鋼 310×360×120cm×4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行走的人 樹脂玻璃鋼 310×360×120cm×4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行走的人》是蘇新平第一次嘗試用雕塑的語言表達既定的主題,在平面向空間的轉換過程中,作品如稜鏡一般折射出不同層次的意向。「行走的人」不但具有了更為真實的尺度關係、形體感受,也被材料、質感、表現手法賦予了新的視覺想像。更重要的是,這四個「人」與展覽空間融合為一個完整的敘事主體,「未完成」的現場狀態,讓其更具開放性、參與性和公共性,從而使蘇新平的創作由靜止的單向度輸出轉變為可持續的雙向互動,這種過程感也讓作品呈現出更為當下的意義。

行走的人 樹脂玻璃鋼 310×360×120cm×4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行走的人 樹脂玻璃鋼 310×360×120cm×4 悅來美術館展覽現場 2020

《行走的人》不但如作品中所呈現的那樣,由不鏽鋼鏡面反映出現實中扭曲、變型的各種形象。它也像另一面鏡子,能讓不同的人在其中投射自己內心真實的影子,這4個走向不同方向的「人」的背影,濃縮的是大時代背景下無數奔走的你我他。當這個奔走的人,以堅定的步伐大步向前時,樂觀者或許看到了未來可期,而悲觀者則感受到前景的虛妄與縹緲。每一個方向的行走,都是邁向不同內心深處的起點和過程。

蘇新平 Su Xinping

蘇新平,1960年生於內蒙古集寧市,1977年入部隊服兵役,1983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畢業後在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任教。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近年來,蘇新平專注於藝術語言的整體性探索,圍繞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生存空間與文化記憶,以版畫、油畫、影像、雕塑等媒介,表達人們內在情感的境遇。作品被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美術館、大英圖書館、紅樓基金會、亞洲·太平洋美術館、波特蘭美術館、舊金山美術館、路德維希美術館、新南威爾斯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維多利亞美術館、橫濱市美術館、福岡美術館、新加坡國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深圳美術館、青島美術館、江蘇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等國內外知名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主要個展

2019:蘇新平:萬物是凝固的,蘇州博物館,蘇州,中國;蘇新平,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中國 / 2017:虛構的真實:蘇新平作品展,合美術館,武漢,中國 / 2016:地平線:蘇新平作品展,會空間,北京,中國 / 2015:有儀式的風景:蘇新平作品展,廣東美術館&風眠藝術空間,廣州,中國;蘇新平:我是這樣一路走來,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中國 / 2014:蘇新平:從超現實主義到自動主義,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瀋陽,中國 / 2013:獨步行峰—蘇新平作品展,美侖美術館,長沙,中國;懸而未決—蘇新平作品,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懸而未決—蘇新平作品,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南京,中國 / 2009:北京風景,美國亞洲文化學院,華盛頓,美國 / 2008:乾杯—蘇新平作品(2005-2008),何香凝美術館,深圳,中國;乾杯,Dolores De Sierra畫廊,馬德裡,西班牙 / 2005:蘇新平肖像作品展,中國美術館,北京,中國 / 1997:蘇新平,當代中國畫廊,倫敦,英國 / 1991:蘇新平版畫展,上海美術館,上海,中國

主要聯展

2018:面向東方—6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展,上海新美術館,上海,中國 / 2016:後學院—八大美院油畫研究展,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廣州,中國;另一種選擇:第三屆今日文獻展,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 2015:中國8—萊茵魯爾中國當代藝術展·概況—視野中國,杜塞道夫北萊茵威斯伐倫會展中心,杜塞道夫,德國;傳統與革新:中國當代藝術中的人物形象,威斯康辛大學查森美術館,麥迪遜,美國 / 2014:破門而出:師傳與模仿,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中國;中國新表現:1980-2014特別邀請展,中華藝術宮,上海,中國;未來的回歸: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展,密西根州立大學布羅德美術館,東蘭辛市,美國;第二屆CAFAM雙年展-無形的手:策展作為立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中國 / 2013:時代肖像:當代藝術三十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國 / 2012:在當代·2012中國油畫雙年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 2011:新境界—中國當代藝術展,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澳大利亞 / 2010:第十四屆亞洲藝術雙年展,國家藝術院,達卡,孟加拉國 / 2008:快城快客—第七屆上海雙年展,上海美術館,上海 / 2005:牆—中國當代藝術展,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北京,中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安德森美術館,布法羅,美國;奧爾布萊特·諾克斯美術館,布法羅,美國;第十一屆印度國際三年展,新德裡,印度/ 1997:面孔與身體—90年代的中國藝術,RUDOLFINOM博物館,布拉格,捷克;OTSO ESPOO美術館,艾斯博,芬蘭 / 1989:中國現代藝術展,中國美術館,北京,中國

▲ 向上滑動閱覽

主編丨吳瓊

編輯丨何逸凡

原標題:《蘇新平:一個非典型的現實主義藝術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小作品中窺探藝術家的另一面:標誌性符號外的創作
    對此,藝術評論家王端廷告訴記者,參展的藝術家大部分都已進入中國當代藝術史,此次則以另一種眼光來看待,能讓我們對藝術家有著全面了解。  策展人吳鴻將關注點投向大藝術家的小作品與方力鈞的兩張水墨線描有關。吳鴻回憶,此前方力鈞在名為「開悟」的微信群裡突然發了兩張他剛剛畫的水墨線描,在其刺激下,其他藝術家們也都各自上傳了自己各種好玩而有趣的作品。
  • 實證主義時代: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
    在藝術領域裡,實證主義導致了後來現實主義的產生。現在,藝術家和作家並不會將人間生活理想化或虛構地戲劇化,而是將其不加修飾和美化地再現出來,並將之形容為「白駒過隙」。早在1846年,詩人兼評論家夏爾.波德萊爾就呼籲基於現實生活的藝術,他曾寫道:「時尚生活的盛會與成千上萬漂泊的個體,遊蕩在大城市的地下……所有這些向我們證明,我們只需睜開眼睛,就能看到我們的主人翁。
  • 畫家中的「高爾基」:卡薩特金的現實主義作品
    Nikolai Alekseevich 1859-1930),俄羅斯藝術家。他的父親是一名雕刻師和石版印刷工,從1873年到1883年,他與瓦西裡·佩羅夫(Vasily Perov)和伊利安·普裡亞尼什尼科夫(Illarion Pryanishnikov)一起在莫斯科繪畫、雕塑和建築學院學習。畢業後,他因其畫作《教堂門口的乞丐》獲得獎章。
  • 深圳灣公共藝術季開幕,國際知名藝術家帶你認識「智識城市」
    11月21日,「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智識城市」展覽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開展,51位國際知名藝術家透過作品帶領觀展者認識「智識城市」。展覽邀請了51位國內外代表性的藝術家,其中包括多位享譽全球、國際重量級的當紅藝術家,如達明安-赫斯特、卡普爾等。展覽的舉辦時間從即日起持續至明年2月底,分為「交疊歷史」和「重構未來」兩部分。「交疊歷史」在時間的角度,呈現出傳統和歷史的概念;在空間的角度,體現物理空間中藝術作品的在地化呈現以及觀眾的他者特徵。
  • 博特羅堅持畫胖子畫了幾十年,畫成為蜚聲世界的藝術家
    正如拉丁美洲的文學流派「魔幻現實主義」始終自視為真正的「現實主義」,博特 羅也認為自己創造的那些男女植根於「現實」。博特羅成名後慷慨捐贈了一大批自己收藏的藝術作品給祖國,包括畢沙羅、柯羅、莫奈、雷諾瓦、畢卡索、德加、馬 蒂斯、培根和達利的作品在內,這成為哥倫比亞前所未有的巨大藝術財富,如此的慷慨,也是源自博特羅的原作情結:「我學畫期間,從未有機會看過一幅經典名作 的原作。」
  • 現實主義為何具有永恆的生命力
    按照現實主義的創作法則,作家和生活的關係,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而不是各為一方的平等「對話」關係。 那麼,現實主義是否「陳舊」和「過時」了呢?如果我們研究一下中外文學的發展史,就會得出如下結論:現實主義歷久彌新,具有永恆的生命力。 其一,現實主義源遠流長,縱貫古今。
  • 從《秒5》到《天氣之子》,看新海誠從現實主義到批判現實主義
    作為少數躋身「日漫百億票房俱樂部」的成員之一,新海誠,一個執著於愛情題材動漫作品的導演和漫畫家,自《你的名字。》與《天氣之子》後聲名大噪。而在此之前,新海誠並不廣為人知。死磕少年異地戀情節,唯美到每一幀都是壁紙是大多數人對新海誠作品的第一印象。
  • 《歌帶你回家》發終極預告 謝亮宏導演回歸現實主義題材
    該影片由國家一級導演謝亮宏執導,著名電影製片人錢海毅擔任總製片,著名劇作家趙江麗擔任編劇,著名表演藝術家牛犇、演員李品夆、艾米、張捷、呂澤先、周婷婷、鄭子涵、陳詩穎、謝盈雪、林軒、鄔倩等聯合主演。影片自官宣以來,其現實主義題材頻頻引發網友熱議,2021年1月11日即將全國公映。
  •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問答之三
    任何最初分類為疑似或可能診斷的病例,如果有另外一個選擇性診斷可以完全解釋其疾病,應該為排除病例。     30.如何明確輸入性非典型肺炎診斷?   輸入性病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要判斷一個病例是在本地感染或是在外地感染,有時候不是很容易的事。由於非典型肺炎的傳染來源、途徑尚不是十分清楚,某些情況要區分感染地點似乎是不可能的。
  • 方方:來自現實主義的聲音
    二十年前的一個晚上,我跟蔣子丹一起在深圳參加筆會。 因報刊的興盛,語言的革命,以及西方文學作品的引進,小說寫作也有了一個顛覆前人的變化。新文化運動中最為活躍、也最受關注的是文學革命。它倡導創作有誠意的現實主義小說。號召作家用日常的語言寫時下的現實,寫普通人的生活,寫近距離的人生。由此,帶著現實主義標籤的小說,進入讀者視野。它與當時人們的審美趣味和關注焦點深度吻合。
  • 非典型羊瘙癢病引發的經典狂牛症
    出乎意料的是,非典型且非經典瘙癢病在牛PrP轉基因小鼠中的傳播導致了經典BSE朊病毒的增殖。體外蛋白錯誤摺疊循環擴增法( protein misfolding cyclic amplification,PMCA)檢測朊病毒的播散活性(seeding activity),結果表明狂牛症朊病毒存在於非典型瘙癢病分離株中。
  • 藝術家吉姆·法蘭特:用愛去描繪日常生活,我想讓我的畫更真實
    藝術家 吉姆·法蘭特Jim Farrant。1972年出生在薩默塞特郡-湯頓,吉姆進入樸茨茅斯藝術學院學習美術。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旅行了一段時間後,他於2002開始全職繪畫,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吉姆的畫作屬於美國現實主義畫派。
  • 英國現實主義作家:哈代
    英國現實主義作家:哈代託瑪斯·哈代( Thomas Hardy,1840-1928),英國現實主義作家。生於英國南部多塞特郡。父親是建築工程的小包工頭。一八六一年哈代去倫敦學習建築。這些小說的故事背景都發生在英國南部農村、哈代命名為威塞克斯的地區,因此這類小說又稱作「威塞克斯」小說在最早的一部「性格和環境的小說」《綠蔭下》(1872)中由於作者當時對於宗法制的保留尚存在幻想,還企圖隱遁到田園生活中,逃避醜惡殘酷的現實,他敘述了一個結局順利的愛情故事,用大量篇幅富有詩意地描繪了鄉村風光和習俗。哈代很喜愛自己這部田園詩式的小說,自稱之為「荷蘭派的寫生畫」。
  • 史蒂芬·沃爾特:現實主義理論與冷戰後的美國大戰略
    Walt),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事務教授,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理論代表學者。他在防禦性現實主義理論,並提出了結盟理論中著名的「威脅制衡」理論。,認為歷史上美國的大戰略主要由現實主義規定,美國的對外政策也主要是按照現實主義的邏輯行事。
  • 繼承與創新:沃爾茲新現實主義理論定位再探討
    古典現實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邏輯起點(理論假定)是強調人或國家的理性能力存在限度,正是這一假定將古典現實主義與沃爾茲緊密地聯繫起來,雖然沃爾茲只是在晚年的時候才明確肯定這一假定,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他更願意強調自己對古典現實主義的「創新」,使其具有了科學理論的特徵,對這些「創新」的細緻分析將有助 於我們進一步理解沃爾茲的新現實主義理論。
  • 非典型男子圖鑑
    原創 娜總 印客美學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雙城記》前幾天,微博熱搜出現了一個話題#非典型男子圖鑑#,這個話題下的視頻向人們展示了那些勇於打破男性刻板印象的男子,不論是喜歡化妝、走秀還是跳可愛的舞蹈等,每一個男子都是最自信的姿態站在鏡頭前。
  • 全國內地非典型肺炎疫情統計表
    截至4月30日上午10時,北京市累計報告非典型肺炎病例1440例,治癒出院90例,死亡75例。全國內地非典型肺炎疫情統計表 (截至4月30日10時)全國內地非典型肺炎疫情統計表 (截至4月30日10時)
  • 美國「能源新現實主義」的政治光譜
    川普政府能源政策可概括為「能源新現實主義」,實質是諸多政治思潮的混合體。其缺陷在於忽略能源發展的大趨勢,無視國際規則與機制等非權力因素。
  • 璇璣:智能投顧的非典型演化
    在遵循智能投顧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璇璣試圖為自己找到一套適合中國市場的模式,它在商業模式、產品模式、算法模式上的嘗試,與目前大部分國內的智能投顧產品都不盡相同,走出了一條非典型的進化之路。非典型的商業模式與 Wealthfront 和 Betterment 這兩家智能投顧的鼻祖選擇的路徑不同,也與國內幾乎所有的智能投顧平臺直接面向 C 端用戶提供服務不一樣,璇璣選擇了 B2B2C 的商業模式,也就是:璇璣為專業的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服務,以這些機構擁有的資產類別作為底層資產,為它們做定製化的智能投顧系統,作為第三方服務商,璇璣向 B 端機構收取服務費。
  • 安克斯密特:《為什麼是現實主義?——奧爾巴赫論實在之表現》(1999)
    但是,在本章的結論中,我希望證明,對現實主義小說家的這一要求並不像我們乍看起來以為的那麼悖謬。為了看清這一點,我們最好再次回到奧爾巴赫論波德萊爾「憂鬱」一詩的文章。在文章的開頭奧爾巴赫說到波德萊爾的詩,「在詩中喚出的實在概念當然是被象徵地意指的,但它也極富穿透性地將一個可怕的真理,可怕的實在具體化了——即便理性的控制手段能夠確立這不是與經驗相一致的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