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定結果不一令「中子之死」研究再陷困局—新聞—科學網

2020-11-25 科學網

馬裡蘭州蓋瑟斯堡市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中子束法測定中子壽命試驗場景 圖片來源:NIST

儘管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測定中子的壽命,但仍未就此達成一致意見。原子內的中子是穩定的,但當中子獨立存在時,會在大約15分鐘內衰變為其他粒子。而關鍵就在於「大約」到底是多少,每個試驗似乎都有著不同的答案。

問題無法解決總是令人沮喪。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一項中子壽命試驗的負責人Jeffrey Nico介紹說,搞清中子的壽命不只是為了豐富知識,同時有助於回答超出對宇宙中已知粒子和發生過程認識的新物理學中一些更基本問題。

為測定中子在衰變前能存活多久,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中子的消失或其衰變產物的出現。中子通過一個被稱為β衰變的過程消失不見,其間會釋放出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從而將自己「變身」為質子。測定中子壽命的一種方法是將一群中子「困在」一個瓶子中,經過不同時間段後清點瓶中剩餘中子數量。另外一種方法叫作中子束法,即產生一簇或一束高強度的中子束,並在其周圍放置一個「質子阱」計算中子衰變時產生的質子數。

科學家利用中子束法開展試驗已有30多年,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主要在NIST。2013年,他們發表了最好的也是最新的成績,測定中子壽命為887.7秒(誤差在3.1秒內)。與此相反,「瓶裝」實驗法大約只有15年的時間,但已經公布的結果要比中子束法更加精確。其有跡可循的最好成績來自2008年俄羅斯聖彼得堡核物理研究所、聯合原子核研究所與法國勞厄·朗之萬研究所的合作。當時,該研究團隊測定中子的壽命為878.5秒,誤差在1秒範圍內。

大約9秒的差異似乎看上去並沒有什麼,但遠遠大於這些試驗預估的誤差線。這意味著一些結果或者全部結果的誤差線是錯誤的。「這種不一致令人非常尷尬。」一直參與NIST項目的田納西大學物理學家Geoffrey Greene表示:「肯定是其中一個或多個團隊弄錯了,而我們必須找出來是哪個。」

儘管9秒的時間並不長,但足以對一些依賴中子壽命的計算產生影響,例如關於第一個原子核如何形成的預測。在炎熱緻密的早期宇宙中,質子和中子起初都是自由粒子。只是宇宙在大爆炸後的頭20分鐘充分冷卻之後,它們才經過一個被稱為核合成的過程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Nico解釋說,從本質上講宇宙中所有的氦都是在那時候形成的。為弄清有多少中子參與了原子核的形成,科學家必須知道中子在衰變前存活了多長時間。「對於太初核合成研究來說,當前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中子壽命。因此,通過提高中子壽命的準確度,就能改善這些預測。」Nico表示。

如果核合成預測被最終證實與諸如氦豐度等天體物理學觀測證據不匹配,則很可能是奇異物理學現象起了作用。一種可能性是暗物質,其在宇宙中無聲無息卻又無處不在,並被認為組成了某些類型的未知粒子。肯塔基大學理論物理學家Susan Gardner認為,所有可能的暗物質類型或許實際上在太初核合成中發揮了作用。這些粒子可能與質子和中子發生相互作用,或者參與了反應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形成原子核的數量。

理解中子β衰變對弄清自然界4種基本力中的弱相互作用力同樣重要。這種力主導了核聚變和放射性衰變,例如中子β衰變。「中子衰變是諸如電子等輕粒子與類似夸克的重粒子之間弱相互作用力的一個最簡單例子。」Greene解釋說,這就是我們試圖研究中子衰變的用意所在。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已對中子衰變作了很好的描述,但科學家一直懷疑這種描述是否詳盡。如果對於中子衰變的測量曾經脫離過標準模型的預測,那麼它將把科學家帶向一個全新的、更深層次的物理學世界。

另一種可能性是之所以科學家會在測定中子壽命時遇到麻煩,是因為新物理學在作祟。在科學家看來,「瓶裝」實驗法和中子束法測定結果不一致的確令人好奇。前者測定的中子壽命往往要短一些。或許中子偶爾通過β衰變之外的其他過程發生衰變,這意味著它們可能變成了質子之外的其他物質。這樣便會在中子束法試驗中產生一定數量的「失蹤」質子,導致該方法測定的中子壽命更長。「是否存在某種新物理學能解釋這兩種方法獲得的不同數值?」Greene表示,他們測出的中子壽命更長的事實與新物理學的概念相符。「如果真是這樣,將極其令人興奮。不過,我認為這更有可能是一些人在試驗中出現了錯誤。」

中子衰變試驗異常複雜,讓科學家煞費苦心。對於中子束法試驗,主要的挑戰在於確保能準確計算中子束中的中子和來自中子衰變的質子。Nico表示,從概念上說,這非常簡單,但技巧在於如何完整地「清點」好這些粒子。此外,為獲得準確的測定數據,研究人員必須絲毫不差地測量出質子阱長度。

「瓶裝」實驗法的困難來自瓶子。一種極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中子在某種條件下和瓶壁發生反應,並產生各種物質。作為國際領先的「瓶裝」實驗法團隊成員之一,勞厄·朗之萬研究所的Peter Geltenbort表示,當中子碰觸到瓶壁時,最理想的狀態是它們被完全反射回來,沒有任何損失,但瓶壁上可能有汙染物。他所在的團隊正致力於建造一個更大的「瓶子」,並將其得出的結果與利用小「瓶子」所做的試驗相比較。「我們的想法是如果能將不同的瓶子作比較,就可以由此推斷做出一個無限大的瓶子,同時將精確度提升至0.3或0.4秒的級別。」

另一個策略是完全消除瓶壁。一些團隊正在打造由磁場和引力場而非實物材料構成的「瓶子」來捕獲中子。儘管中子沒有電荷,但旋轉時能產生磁矩,使其在磁場中表現得像小磁鐵一樣。「我們把5000多個單獨的磁體放在一起形成一個『阱』。通過這種強大的磁場,中子便能很好地懸浮起來。」印第安那大學伯明頓分校物理學家Chen-Yu Liu正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致力於磁場—引力場「瓶裝」試驗研究。

最終,研究中子束法和「瓶裝」實驗法的團隊都希望他們能就測定結果達成一致。「在我看來,兩種方法都已基本成熟是公認的事情。」Greene表示:「關鍵問題還是細節。如果中子繼續表現出各種令人迷惑的行為,那只能意味著宇宙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一些。」(閆潔) (原標題《科學家糾結「中子之死」》)

《中國科學報》 (2014-05-22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鋰枝晶生長機理獲原位精準測定—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實時、直觀地記錄了鋰枝晶生長的微觀機制,精準測定了其力學性能和力—電耦合特性,並提出固態電池中抑制鋰枝晶生長的可行性方案。 但研發金屬鋰電池極具挑戰,雖然歷時多年,以金屬鋰為負極的高能量密度可充放電池仍未實現商業化,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在循環過程中的不可控鋰枝晶(一種樹狀晶體,其針狀突起稱為晶須)生長,當鋰枝晶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穿透固態電解質,使電池短路失效;如果鋰枝晶發生纏繞或斷裂,就會形成「死鋰
  • 超對稱唯象學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數值結果表明在該模型中標量中微子的殘留密度及其與核子的散射截面的理論值,可以滿足現在暗物質探測的實驗約束。即在該模型中的標量中微子可以很好地作為暗物質候選者,以供實驗去探測發現。 在μν超對稱標準模型中,該團隊研究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稀有衰變過程與繆子磁偶極矩的雙圈輻射修正。
  • 中子照射來幫忙—新聞—科學網
    中子照射來幫忙
  • 汽車也「壓不死」甲蟲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自然》10月21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了鐵定甲蟲(Phloeodes diabolicus)的外骨骼如此堅硬的原因。研究結果有助於解釋為何巨大的擠壓力也壓不死鐵定甲蟲,或在航空等建築和工程領域具有應用價值。 鐵定甲蟲是一種棲息在橡樹上的物種,主要發現於北美西海岸。和其他甲蟲一樣,它遇到危險時也會裝死。
  • 《自然》:研究發現超重鋁、鎂同位素的中子數超過質子數
    原子的「超載」能力比人們想像的要大得多,這是美國一個科學小組最新的研究發現。利用粒子加速器,他們創造出了超重鋁、鎂同位素,其中的中子數目大大超過質子數。  這一成果有助科學家找到質子和中子結合成原子核的新理論,並加深他們對恆星元素形成以及衰變的理解。
  • 一個原子核能有多少中子?—新聞—科學網
    雖然它是由離散的粒子組成的,但通常原子核更像是帶有表面張力的液滴。同時,原子核擁有抽象的量子能殼層,當它們有足夠數量的質子或中子填滿殼層時,其黏附力會更大,正如在更大規模上,當原子填滿電子殼時,其惰性會更強。此外,質子和中子可以兩個一對或三個一組,且轉瞬即逝,從而改變原子核的特徵和穩定性。 理論物理學家使用不同模型來解釋這些相互競爭的行為。
  • 散裂中子源出束記:小中子有大能量—新聞—科學網
    應「需」而生 陳和生介紹稱,英國散裂中子源曾對A380飛機機翼進行原位測量優化焊接和鉚接工藝、美國汽車尾氣的有效催化排放研究、法國地下水腐蝕核廢料存儲影響,都利用到了散裂中子源這種大科學裝置。 散裂中子源的應用價值不容小覷,然而在探究物質結構的研究中,合肥國家同步光源、上海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均已落地。
  • 現代科學技術同偵查結合 用中子轟出光緒死因
    —光緒皇帝猝死之謎。因此,歷史上關於光緒的死因一直存在病死和謀殺兩種說法之爭。但由於缺乏確鑿證據,爭議雙方依靠的多是間接的文獻史料,甚至傳言,所以始終沒有定論。  現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通過中子活化分析等一系列現代技術手段得以確證:光緒突然「駕崩」是砒霜中毒所致。  異常的頭髮  原子能科學家對光緒死因的研究始於2003年7月。
  • 「慧眼」直測宇宙最強磁場—新聞—科學網
    宇宙中,中子星是具有最強磁場的天體,中子星與伴隨恆星可組成X射線雙星系統,在中子星強引力作用下,恆星氣體會落向中子星並形成吸積盤。磁場較強時,吸積盤上的等離子體沿磁力線落到中子星表面,發出強烈的X射線輻射。隨中子星轉動,X射線光變會形成周期性脈衝信號,因此這類天體也被稱為X射線吸積脈衝星。
  • 「超級顯微鏡」:探秘中國散裂中子源—新聞—科學網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建設的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將成為世界上第四臺脈衝式散裂中子源。散裂中子源和利用X光探測核外電子來研究物質結構的同步輻射裝置互為補充,都是研究物質結構的強有力工具。 由於中子不帶電、具有磁矩、穿透性強,能分辨輕元素、同位素和近鄰元素,具有非破壞性,這些特性使得中子散射成為研究物質結構和動力學性質的理想探針之一,是多學科研究中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原子運動的強有力手段。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此次發現加速了中微子物理理論研究的進展,成為了中國物理學史上新的裡程碑式發現,可以說為中微子研究開啟了新的時代。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科學家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結果10月15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據悉,高熱導率材料在製冷系統散熱、電子元器件熱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而低熱導率材料則常常用來構建絕熱環境。電子、磁振子、晶格均可導熱,晶格作為固體材料最基本的導熱載體,其聲速越大,熱導率也越大。
  • 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前緣今生—新聞—科學網
    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議,起源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關於中國高能物理發展戰略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中國原子能研究院的老科學家指出了建設散裂中子源對國家科技發展的必要性。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明確提出建設散裂中子源的書面報告,是1999年2月高能物理所的發展戰略。 1999年9月,高能物理所與原子能科學院向科技部提交建設散裂中子源的建議。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成果以綜述的形式發表在《配位化學綜述》。 在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的研發中,武奎研究團隊通過調控原料比例和合成溫度等,設計合成出SrCu2SnS4同質多晶,分析了材料相變與性能調控之間的機理關係。測試結果表明兩相均具有與商業化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硫鎵銀相當的倍頻能力,但抗雷射損傷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基於變溫粉末XRD測試和差熱分析方法確定了兩相之間的相轉變溫度和不可逆的相轉變行為。該成果發表在《化學材料》。
  • 研究人員報告說,更加準確地測量了中子的半徑
    通過將他們非常精確的計算與最近對輕核的測量相結合,研究人員得出了一種更直接的方法。由葉夫根尼·埃珀鮑姆(Evgeny Epelbaum)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描述了他們的結果,這些結果與以前的結果有很大不同。中子和質子共同稱為核子(nucleon),形成原子核,因此是我們宇宙中最常見的粒子之一。
  • 二齒獸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白氏桃河獸化石標本(劉俊供圖) 近日,《古脊椎動物學報》刊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俊研究團隊最新成果。文中報導了對其中一件來自於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近完整頭骨及部分下頜的研究成果,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這一新屬種有下列特徵區別於其他屬種: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龍骨突,翼骨中板窄,淚骨與隔頜骨接觸,翼骨不與上頜骨接觸,枕髁寬、弧形,側齒骨架細、但有明顯的背腹面。研究團隊先前還報導了其中一件不完整的頭骨,將其歸入隱齒獸目,是其某個支系在中國的首個代表。
  • 結果再等一段時間吧—新聞—科學網
    「用我的方法,『黎曼猜想』已經被證明了」,9月24日,89歲的麥可·阿蒂亞在2018海德堡獲獎者論壇上展示了他對「黎曼猜想」難題的證明結果。   結果有待商榷   麥可·阿蒂亞用「簡單」的5頁紙敘述了他的研究內容。
  • 大連光源發現最小水滴—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和院士楊學明團隊,以及清華大學教授李雋研究團隊在由五個水分子組成的水團簇中發現了三維立體結構的存在 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製的基於大連相干光源中性團簇紅外光譜實驗裝置,測定了質量選擇的中性水團簇的紅外光譜,首次發現五個水分子團簇在3500至3600cm-1區間出現顯著的OH伸縮振動,具有三維立體水團簇結構的特徵峰。李雋團隊採用自編的TGMin程序結合高精度的量子化學理論方法,計算了水團簇的各種穩定結構和紅外光譜,理論與實驗高度吻合。
  • 科學家研發出檢測梨石細胞表型的新工具—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2020年第6期。 論文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紹鈴介紹,我國梨樹栽培面積和產量均佔世界總量的70%左右。但由於亞洲梨的石細胞含量總體高於西洋梨,特別是一些傳統的主栽品種石細胞含量高,導致肉質口感粗糙,影響了梨果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 2019科學突破獎揭曉 莊小威陳志堅許晨陽上榜—新聞—科學網
    Angelika Amon——麻省理工學院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 獲獎理由:測定了染色體非整倍性的影響,這是由於染色體錯誤分離而導致的其數量異常。   數學突破獎 Vincent Lafforgue——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格勒諾布爾大學傅立葉研究所 獲獎理由:對數學若干領域的開創性貢獻,特別是在朗蘭茲綱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