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科學家測量出真實質子半徑!粒子界將被重新定義!

2020-11-22 遨遊世界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最新消息!在剛剛一項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中,科學家首次發現質子的真實半徑,測量值比之前普遍接受的值要小5%左右,為0.831飛米。這一發現一經公布立刻轟動粒子界,這一歷史性的發現將有助於重新定義該粒子的大小,自2010年以來一直令物理學家迷惑的「質子半徑之謎」正式被揭曉!

質子的大小之謎

質子是粒子界的以一種普遍的亞原子粒子,也是組成原子核的基本成分。經過百年來的探索,科學家已經逐漸揭開了這顆神秘粒子的面紗,質子由兩個上夸克、一個下夸克組成,夸克是目前人類發現的構成物質的最小基本單位。早前,質子的半徑經測量值約為1.6~1.7飛米,半徑約為0.8-0.85飛米,1飛米為1x10^-15m,但是科學家讓然無法確定質子真正的大小,直到2010年一項研究的出現。

在2010年,光譜學的一個新發現初步揭開了質子大小的秘密。在在瑞士維利根的保羅舍爾研究所(PSI),物理學家們用介子代替電子創造出了奇異的氫原子,介子是一種基本粒子,與電子相似,但質量是電子的200倍。由於介子在質子內停留的時間較長,它們的能級受到的影響比電子要大得多。這意味著對質子半徑的介子測量應該比用普通氫精確數百萬倍。最後研究小組測量出了質子半徑為0.84184飛米。

質子大小的測量方法

那麼質子具體到底是怎麼測量的呢?其實物理學家主要使用兩種技術來測量質子的大小。一個是被稱為光譜學的技術,具體表現為觀測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的過程。因為在一些電子軌道穿過原子核中的質子時,質子的大小影響電子與原子核結合的強度。通過精確測量不同電子能級之間的差異,進而估算出質子半徑。

還有一種技術是用粒子束撞擊原子,觀察這些粒子是如何從原子核中散開的,事實上這個方法也是發現質子的方法。1918年,英國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隨後注意到了在使用α粒子轟擊氮氣時他的閃光探測器記錄到氫核的跡象。盧瑟福認識到這些氫核是一種從未發現過的粒子,為了再次確認,他把這種粒子引進電場和磁場中,根據它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測出了它的質量和電量它就是後來的質子,因此盧瑟福被公認為質子的發現人。

質子半徑之謎被揭曉,比原來縮水5%

然而最新的電子散射實驗正式揭開了質子半徑之謎,該實驗被稱為PRad,科學家通過維吉尼亞州紐波特紐斯的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的CEBAF器得出了該數據,而這個加速器額也是專門被用來測量質子半徑的加速器。在PRad試驗中,科學家向氫分子發射一束電子,並測量一些電子偏轉的過程。之前的散射實驗使用的是高能電子束,它對質子半徑的靈敏度有限,只能外推到低能電子來確定半徑,但是PRad使用的較低的能量避開了這個問題。

為了進一步提高精確度,PRad將氫分子直接注入攜帶電子束的真空管中,而不是像之前的許多實驗那樣將電子束置於金屬容器中。這意味著沒有電子會撞擊金屬並幹擾測量。此外,研究小組還同時測量了質子束和電子束的散射情況,並比較了這兩種類型的散射。結果表明該粒子的半徑為0.831飛米,這一結果讓科學家重新認識了質子!

有趣的是,在最近,有科學家利用普通氫進行的光譜改進實驗發現了一個縮小了的質子,據了解,他們花了八年時間完善光譜學技術來研究介子的半徑,這項研究的團隊發現了半徑為0.833毫米特的介子,而最新的質子實驗結果這與介子實驗的結果基本一致。但是在巴黎索邦大學進行的更為傳統的光譜學實驗仍然不同意這一結果,因為這是散射實驗第一次發現了一個比原來更小的質子。而來自劍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簡·伯納(Jan Bernauer)並不完全相信PRad的結果,他曾試驗過早期的散射測量,發現了一個更大的質子。但是PRad的測量精確度幾乎已經達到了目前技術的最高水平,或許在未來,質子的大小基本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了!

相關焦點

  • 質子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初步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物理學界近10 年來出現了質子半徑之謎,原因是2010 年時科學家測量出質子半徑比預期還小4%。現在,一項耗費8 年時間的物理實驗測出質子精確半徑,並表明質子比我們以前認為的還更小。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質子是由2 個上夸克與1 個下夸克組成的強子,所以質子並非基本粒子;確切形容的話,質子沒有明顯表面,不是教科書在介紹原子時示意的那種光滑小球體,從技術上講,質子既然由3 個帶電夸克借強核力捆綁而成,實際上更像「模糊的雲」,我們怎麼定義雲的半徑?物理學家依靠電荷密度,類似雲中水分子的密度。
  • 測量結果表明質子半徑比預期的要小,是否會重新定義裡德伯常數?
    通過新的測量顯示,質子的半徑比先前預想的要小4%到5%。因此,科學家們建議應該重新定義裡德伯常數。對於科學而言,知道了質子的質量和直徑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質子和中子一起構成了原子核。它是一切物質的基本組成部分。此外,自然常數,如裡德伯(Rydberg)常數,就取決於質子,在科學上,裡德伯常數的作用就是將譜線分配給相應的元素。
  • 延續百年的質子半徑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說,質子也是一種微觀粒子,也就是具有波粒二象性。從理論上說,微觀粒子的大小可以通過康普頓波長來描述:在這裡,h是普朗克常數,而m是質子的質量,c是光速。將質子的質量代入上述公式,可以算出質子的康普頓波長為1.32飛米。這個數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將其理解為質子可能的最小直徑。
  • 不斷向微觀發起挑戰,科學家精確測量了質子的半徑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個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在能源部的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實驗中產生了質子半徑的新值。這一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是電子散射實驗中最精確的測量結果之一。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中心,它是無數研究和實驗的主題。然而,根據均方根電荷半徑來測量這片雲的大小的實驗卻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這讓原子物理學家和核物理學家們忙得團團轉,必須得重新審視質子這個基本量。在2010年之前,對質子半徑最精確的測量來自於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
  • 科學家指出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的計算小4%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8日(北京時間)報導,科學家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指出,質子的半徑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  一個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倫道夫·波爾領導、有32名科學家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的最新實驗將精確度提高了10多倍,結果表明,質子半徑要比以前認為的小4%。或許,用來計算質子大小的裡德伯常量將失去價值,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其他基礎的計算也都要重新修訂。  質子是帶正電荷的基本粒子,它同中子和電子一起,組成了宇宙的基本元件——原子。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被揭開?質子半徑就這麼難測?
    質子的半徑是有多大?或許你會想,這很難嗎?畢竟離質子發現已經100年過去了,難道科學家還無法得出一個結果?事實上,要精確的測量比想像中難很多,因為與我們在宏觀世界中看到的那些球體不同的是,質子並沒有一個清晰的物理邊界。
  • 質子半徑之謎或終結?最新測量結果比原以為的小5%
    這一發現1促使人們重新定義質子的標準大小並且可能宣告著「質子半徑之謎」的終結。自2010年以來,這一謎題就讓物理學家們樂此不疲。 物理學家們使用兩種主要技術來測量質子的大小。一種技術基於電子繞原子核的運動。由於某些電子軌道會穿過原子核中的質子,因此質子的大小會影響電子與原子核的結合強度。利用光譜學技術精確測量各電子能級之間的差別,物理學家就可以估算質子的半徑。第二種技術採用粒子束撞擊原子並記錄這些粒子如何被原子核散射。
  • 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因為質子實在是太小了,它比最小的原子:氫原子的半徑還要小6、7萬倍,想要測量質子的半徑,就要比在大海中捕撈一粒沙子一樣困難,所以物理學家在測量質子半徑方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有的讀者會說:現在的科技手段如此發達,質子太小,不能作為無法測量質子半徑的理由,是的,質子太小,並不是阻礙測量其半徑的全部因素,質子除了非常小之外,它還不是最基本的粒子,也就是說質子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一種實體球,而是一種由三個夸克構成的複合粒子
  • 英科學家測量出質子的直徑,把1毫米分成1萬億份,質子佔1份多
    ,中子和電子這三種基本粒子中,質子和中子幾乎有著一樣的體積,質量方面中子略微大一點點,電子則比較難測,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想知道這三種基本粒子的確切的體積和質量大小,並且也進行過很多次的研究和測算。就在昨天,英國約克大學的科學家們再一次給出了質子半徑的精確數值——0.833飛米。
  • 我們快要解開質子半徑之謎了
    從技術上講,它們是一種波,只是當我們做實驗來確定其位置時,它們具有粒子的性質。當電子繞原子軌道運行時,它們以粒子和波的狀態疊加的形式存在,波函數同時包含其位置的所有概率。測量會使波函數塌縮,從而得到電子的位置。做一系列這樣的測量,並繪製出不同的位置,它將產生模糊的軌道軌跡。量子物理的奇異性也延伸到了質子。
  • 《自然》:質子半徑可能比以前認為的要小4%
    如獲證實,將把粒子物理理論帶入新領域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
  • 用雷射測量氦原子核的半徑
    近日,瑞士的保羅謝爾研究所(Paul Scherrer Institute,PSI)的研究小組發表了最新的氦原子核半徑的測量結果。此次測量結果相比於之前精確度提高了5倍。更加精確的測量結果有助於驗證物理學理論和確定物理基本常數的數值。該實驗採用了μ子—一種類似於電子,但比電子重兩百倍的基本粒子。PSI也有著全球唯一的低能量μ子源。
  • 質子半徑0.831飛米,精確到十億分之一毫米,十年之謎終於解開
    對於其中一種被稱為電荷半徑的特性的實驗分歧,讓科學家開啟了十年來越來越精確的測量之路,科學家們在11月6日的《自然》雜誌上公布了一種新的測量方法的結果。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表明,質子比先前接受的值小約5%。研究人員認為這個不確定性的謎題正在接近尾聲,十年之謎終於解開。
  • 重新測定質子大小,結果讓物理學家失望了
    對比通過早期測量方法得出的二十餘組觀測結果的平均值,波爾的團隊發現,被 μ 子環繞的質子半徑為 0.84 飛米( 1 飛米長度為 10-15米),比普通氫原子中的質子半徑小了 4%。 如果上述差異真實存在,即 μ 子存在的情況下質子確實會發生收縮,那麼意味著質子和 μ 子之間存在未知的物理相互作用——這絕對是一項根本性的發現。
  • 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如果能精確測量電子不同能級之間的差別,就能據此估算質子半徑。簡單的理解是,把質子當成一個沒有大小的點時,計算得出的電子能譜,與真實測得的電子能譜存在細微的差別,這個差別裡隱含了有關質子大小的信息。用高能電子撞擊原子核,觀測這些電子從原子核中散射的角度和能量可以估算出質子半徑。形象地說,這種方法就像測一個鐵球的半徑,實驗人員拿彈性球撞擊鐵球,測得彈性球撞擊鐵球後的出射角度和出射速度,再結合其他一些已知物理量,就能算出鐵球的半徑。
  • 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
    質子究竟有多大?十多年前,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兩種方法——光譜學法與散射法給出了基本一致的測量結果,0.88飛米(fm,1飛米=10^-15米)。然而在2010年,用μ子-氫原子光譜法測得的質子電荷半徑卻給出了0.84飛米的結果,質子變小了!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這個不同尋常的「質子電荷半徑之謎」。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揭曉答案
    phys.org網站近日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物理學家們,利用頻率梳技術,將質子電荷半徑值的精確度提升至小數點後13位,成功驗證了量子電動力學。這意味著他們向著解決質子電荷半徑難題邁進了一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雜誌中。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簡單的元素,它只包含一個電子。然而,關於氫元素,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 質子半徑之謎,已被解開?
    物理學家們用獨特的新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方法來接近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種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PRad的合作在能源部的Thomas Jefferson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為質子半徑產生了一個新的值。
  • 外媒選讀|質子半徑之謎終揭曉
    (英文朗讀:李雯露)Don't be muonic: proton size注/李雯露審訂/重光會王暖流題解質子到底有多大?2010年,因為測量方法的不同,科學家測得的質子半徑比預期小了4%。自此,質子半徑之謎困擾人們近十年。近日,科學家們終於解開了這一謎題。
  • 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組對原子氫的1S-3S躍遷進行了雙光子紫外直接頻率梳光譜分析,以闡明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並證明這種方法的潛力。質子半徑之謎是指介子氫和常規原子氫所得數據之間的顯著差異,這在量子電動力學框架內無法解釋。通過將研究組的結果與之前對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結果相結合,研究組得出了裡德堡常數的最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