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雷射測量氦原子核的半徑

2021-02-15 Ruibo簡訊

近日,瑞士的保羅謝爾研究所(Paul Scherrer Institute,PSI)的研究小組發表了最新的氦原子核半徑的測量結果。此次測量結果相比於之前精確度提高了5倍。更加精確的測量結果有助於驗證物理學理論和確定物理基本常數的數值。該實驗採用了μ子—一種類似於電子,但比電子重兩百倍的基本粒子。PSI也有著全球唯一的低能量μ子源。該成果於2020年1月27日在期刊《Nature》上發表。

位於氫原子之後,氦原子是宇宙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宇宙大爆炸發生後的頭幾分鐘裡形成的原子核有將近四分之一都是氦原子核—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的。氦原子核也叫α粒子,高中物理中常見的α衰變就是產生氦原子核的衰變。氦原子核在核物理學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們是研究其他重原子核的基礎。原子核中的基本粒子通過強相互作用形成原子核,氦原子核是最簡單的包括強相互作用的粒子。研究強相互作用的物理理論叫做量子色動力學(quantum chromodynamics),精確的氦原子核的實驗數據可以直接用於驗證量子色動力學。之前對於氦原子核的研究只能通過電子的相互作用,而此次研究開啟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μ子的相互作用。

正常的氦原子中,兩個帶有負電荷的電子環繞著帶正電的原子核。從電子躍遷發出的光信息中就可以計算出原子核的性質。在新的實驗中,科學家們製造出了一種奇異的原子,兩個μ子代替了兩個電子,環繞在原子核外運動。在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中,μ子是電子的「親兄弟」,除了質量不同。相比於電子,更重的μ子會更加緊密的環繞在氦原子核之外。與原子核的接觸更緊密,光譜中有關原子核的信息也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該研究的精確度較之前的工作有了顯著的提高。實驗最後得出氦原子核的半徑為1.67824 fm(1m =10^15 fm, 15個零),不確定度僅有十萬分之八。

實驗中使用的μ子產生自PSI的粒子加速器,其特點是能夠產生低能量的μ子。低速的μ子能在實驗中停留更久,信號更強,高能的μ子則會飛速穿過實驗儀器,信號小且誤差大。科學家們首先將μ子導入一個充滿氦氣的氣室,μ子與氦原子發生碰撞,一部分的μ子將電子從原子中撞出,形成所需的亞穩態的奇異原子。除了μ子源,另一個重要的實驗部分是用來完成測量的雷射系統。當雷射的頻率和μ子發生量子躍遷所需的頻率一致時,μ子會被激發到更高的能級。這些高能態的μ子最終會回到基態,輻射出大量X射線。所以當儀器檢測到X射線的劑量增大時,就對應了雷射的頻率剛好調製到了躍遷所需的能量。

雷射光譜。當雷射頻率與躍遷頻率一致時,X射線的劑量會大幅增長。

在2010年,PSI也是用這種方法研究氫原子核—只有一個質子。令人意外的是,當時測量出的質子半徑比所有此前的測量結果小了4%,引起了物理學界的一場震動,被稱為「質子半徑之謎」。之後的幾年裡,各國的科學家們進行了各種測量,可結果仍然有分歧。時至今日,質子的半徑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這次的結果間接地支持了較小的質子半徑的結論,也為解決質子半徑之謎提供了一些有力的實驗依據。

「質子半徑之謎」 。不同的測量給出兩個偏差超過3倍的標準差的結果。

下一步,PSI的科學家們計劃使用同樣的方法測量其他的原子核。不同原子系統的結果綜合起來可以一起驗證基本粒子的物理理論。

相關焦點

  • 採用刀片法對飛秒雷射束腰半徑的實時測量
    本文介紹了利用LabVIEW軟體編程,使用數據採集卡配合光功率計,通過刀片切割光束的方法測量並計算了經過凸透鏡的飛秒脈衝雷射的束腰半徑。對光功率隨刀片位置變化的關係進行擬合,可以在線實時測量精確度為微米量級的雷射束腰半徑。
  • 基於刀片法的飛秒雷射束腰半徑的實時測量與計算
    將刀片所處位置及其光功率數據作為兩列數值輸出,首先對光功率數值進行歸一化,然後調用LabVIEW軟體當中的求微分模塊進行微分,為了更為精確地求出雷射的束腰半徑,對微分結果進行線性插值。使用Gaussian型擬合模塊對結果進行擬合,擬合得到的結果進行積分並與實驗測量到的數據進行比較並分析誤差,殘差保持在0.01以內。
  • 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組對原子氫的1S-3S躍遷進行了雙光子紫外直接頻率梳光譜分析,以闡明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並證明這種方法的潛力。質子半徑之謎是指介子氫和常規原子氫所得數據之間的顯著差異,這在量子電動力學框架內無法解釋。通過將研究組的結果與之前對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結果相結合,研究組得出了裡德堡常數的最新值。
  • 光學元件曲率半徑的測量
    曲率半徑測量的意義光學元件的曲率半徑,是光學設計與製造的一個重要參數。
  • 雷射光束質量M因子的測量方法
    ,即不僅能測量光束半徑還可以測量得到細節形狀。  光束質量分析儀可以用於以下方面:定性給出光束截面可以用於雷射的對準,而測量光軸不同位置處的光束半徑可以計算M因子或者光束參量乘積,定性表徵光束質量。  採用合適的雷射光束診斷方法控制光束質量在很多雷射器應用中都很重要,例如,材料加工;例如,如果可以控制光束質量,就可以得到更加一致的鑽孔質量。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用唯一的方法測量紅矮星的半徑!
    恆星半徑我們知道恆星的半徑不容易探測,這取決於各種因素,有些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則不是那麼顯而易見。例如,一顆恆星的質量肯定與它的半徑有某種關係。一般來說,恆星質量越大,它就越大。但實際上,恆星的半徑是由它的核心有多熱決定的,以及它能多有效地將熱量釋放到太空中。
  • 測量地球半徑
    文|小河問題情景:假如你正在地球赤道附近的海邊度假,住在一家臨海旅館四層的一個房間裡,房間視野開闊,有一天,旅館老闆懸賞:明天天亮以前誰要能想出一個相當準確的方法來測量地球半徑,將免去旅客住店期間的所有費用,條件是除了藉助於
  • 雷射光散射譜儀測量原理
    雷射光散射譜儀是一種多用於物理學領域的測試儀器, 它包括靜態光散射和動態光散兩大功能。靜態光散射可以測定高聚物分子 量、均方半徑和第二維裡係數等重要數據。動態光散射可測定溶液中大分子或膠體質點的平 動擴散係數及流體力學半徑。測定高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一般採用靜態光散射的原理。
  • 地球半徑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他認為這兩地在同一條子午線上,從而這兩地間的弧所對的圓心角就是7.2°。又知商隊旅行時測得兩地間的距離約為5000 古希臘裡,他按照弧長與圓心角的關係,算出了地球的半徑約為40 000 古希臘裡。 他是怎麼算的呢?我們不妨跟古希臘人一起來做道數學題:假設圓周長為C,半徑為r,兩地間的弧長為l,對應的圓心角為θ。
  • 山西潞州10名高中學生用自行車測量地球半徑
    【解說】12月13日 ,在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城市街頭,原城區信息技術教師工作坊老師崔偉帶領原城區二中的10名高一學生用兩輛自行車測量地球半徑。  這群孩子在家長和老師們的眼中特別愛「折騰」,實驗室的器材經常被他們「解剖」,電腦、手機也經常被他們「維修」,崔偉稱他們為「小創客」。
  • 利用智慧型手機測量地球半徑
    下午值周開始前,我提議與操場組一起測量一下地球的半徑。起初同學們以為我在開玩笑,然後我在黑板上大致說了一下測量思路:地球半徑與地球表面弧線之間滿足一個等量關係:L=θR(θ為弧度角),只要測出100米跑道起點與終點之間對應的圓心角,即可求出地球半徑。
  • [每日閱讀]怎樣測量地球的半徑
    我們知道,地球的形狀近似一個球形,那麼怎樣測出它的半徑呢?據說公元前三世紀時希臘天文學家厄拉多塞內斯(Eratosthenes,公元前276—194)首次測出了地球的半徑。又知商隊旅行時測得A、S間的距離約為5000古希臘裡,他按照弧長與圓心角的關係,算出了地球的半徑約為4000古希臘裡。一般認為1古希臘裡約為158.5米,那麼他測得地球的半徑約為6340公裡。 其原理為: 設圓周長為C,半徑為R,兩地間的的弧長為L,對應的圓心角為n°。
  • 測量結果表明質子半徑比預期的要小,是否會重新定義裡德伯常數?
    通過新的測量顯示,質子的半徑比先前預想的要小4%到5%。因此,科學家們建議應該重新定義裡德伯常數。因此,對許多科學領域來說,測量質子的大小是很重要的。此外,近年來,其他測量結果表明,官方的信息並非永遠正確。2010年,科學家用雷射光譜對質子-介子化合物進行了研究。測量結果表明,質子電荷半徑為0.84184飛米,比先前官方認可的數值(0.8768飛米)小了4%左右。
  • 你知道怎樣測量地球的半徑麼?
    又知商隊旅行時測得A、S間的距離約為5000古希臘裡,他按照弧長與圓心角的關係,算出了地球的半徑約為4000古希臘裡。一般認為1古希臘裡約為158.5米,那麼他測得地球的半徑約為6340公裡。其原理為:設圓周長為C,半徑為R,兩地間的的弧長為L,對應的圓心角為n°。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劉霞)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在高解析度氫光譜中激發氫原子,首次將量子動力學的測試精確到小數點後13位,在此過程中測得質子電荷半徑為0.8482(38)飛米(1飛米為10-15米),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核心,已成為許多研究和實驗的主題,但質子電荷半徑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 利用Phyphox測量地球的赤道半徑
    近日,受到微信公眾號「建海講物理」推文的啟發,利用學校上午大課間休息的時間,微主利用智慧型手機中的Phyphox對地球的赤道半徑進行了測量
  • 測量電子半徑實驗模型
    1984年,根據量子電動力學,費曼,施溫格和朝永振一郎提出的理論,電子是沒有體積的,這個理論是被當時所有的實驗所證明,他們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但是,1964年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著名的教授們和多年從事這種實驗的專家們用很多年的時間,做了兩個不同的實驗,得出了相反的結果—量子電動力學是錯誤的,電子是有體積的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新聞—科學網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例如:質子的質量、電荷、半徑等等,質子的質量、電荷是很好測量的,因為質子帶正電荷,所以可以根據質子在電場與磁場運動中所產生的偏轉,來測量質子的質量與電荷,但是唯獨在測量質子的半徑上,物理學家犯了難,關於測量質子半徑的問題就是物理學家所稱的:質子之謎。為何質子的半徑不容易測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