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2020-12-04 量子探索

質子,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一種神秘的物質,有過初中物理知識的同學都知道:質子是一種微觀粒子,質子與中子構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又構成了原子,而原子則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能見到的各種物質,提起質子之謎,可能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因為從物理學家發現質子到現在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物理學家研究質子這種微觀粒子也已經有一百年了,對於這樣一個大家熟知的微觀粒子,它身上到底有什麼至今還沒有解開的謎團呢?

雖然物理學家研究質子已經一百年的歷史了,但質子身上還有一些至今都沒有被揭開的謎團,甚至就連關於質子的一些基本數據上,物理學家還沒有弄清楚,什麼是質子的一些基本數據呢?例如:質子的質量、電荷、半徑等等,質子的質量、電荷是很好測量的,因為質子帶正電荷,所以可以根據質子在電場與磁場運動中所產生的偏轉,來測量質子的質量與電荷,但是唯獨在測量質子的半徑上,物理學家犯了難,關於測量質子半徑的問題就是物理學家所稱的:質子之謎。

為何質子的半徑不容易測量的呢?因為質子實在是太小了,它比最小的原子:氫原子的半徑還要小6、7萬倍,想要測量質子的半徑,就要比在大海中捕撈一粒沙子一樣困難,所以物理學家在測量質子半徑方面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有的讀者會說:現在的科技手段如此發達,質子太小,不能作為無法測量質子半徑的理由,是的,質子太小,並不是阻礙測量其半徑的全部因素,質子除了非常小之外,它還不是最基本的粒子,也就是說質子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一種實體球,而是一種由三個夸克構成的複合粒子,測量複合粒子的難度還比測量基本粒子的難度大很多。

上面講了很多測量質子半徑所遇到的難點,下面切入正題,講一講物理學家究竟是如何測量質子半徑的。

目前質子半徑的官方結果是0.877飛米(1飛米=10米),當然,這僅僅是一個近似值,並不是精準結果,那麼這個近似值是怎麼測量出來的呢?

肯定不會是用尺子量,因為質子實在是太小了,想要測量質子,就一定需要使用微觀的測量手段,目前測量質子半徑通常採用兩種方式:電子散射實驗與氫光譜實驗。

電子散射實驗並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使用電子去轟擊質子,因為電子的質量在遠小於質子,所以電子在接觸到質子後會發生散射,然後物理學家根據電子散射的情況來計算質子的半徑,但是電子散射實驗有兩個弊端(請先忽略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第一個弊端就是高速運動的電子會使質子產生或多或少的位移,這會對於質子的半徑測量產生影響,第二個弊端就是電子是帶負點的粒子,而質子是帶正電的粒子,異極相吸,大量電子與質子之間產生的吸引力也會對於結果產生影響,所以電子散射實驗無法精準的測量質子半徑。

氫光譜實驗說起來就有一些複雜了,需要涉及到一些量子力學中量子躍遷的知識,這裡化繁為簡:氫原子是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組成的,處於激發態的氫原子是不穩定的,氫原子中的電子需要釋放光子,並且從高能量軌道躍遷到低能量軌道,氫原子在量子躍遷中釋放的光子構成了氫原子的光譜,物理學家可以通過氫原子的光譜計算氫原子的能量級,進而計算出質子的半徑,但是氫光譜實驗也是有弊端的,因為電子的電荷、質量很小,所以電子與質子的距離也很遠,這導致無法準確的測量質子半徑。

質子的半徑之謎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們,直到2016年,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測量方法,這種方法與氫光譜實驗類似,但是卻將質子半徑數據的準確度提高了10倍。

與氫光譜實驗類似的這種方法名為:μ子氫光譜實驗,μ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基本粒子,質量、電荷要比電子大很多,可以視為一個超級加強版的電子,μ子氘是由一個質子與一個μ子組成的粒子,μ子氫光譜實驗的優點在於:μ子的質量、電荷要比電子大很多,所以μ子與原子核的距離要更近,這會極大的提成質子半徑的精準度,經過μ子氫光譜實驗的測量,質子半徑為0.842±0.001飛米,後來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美因茨大學陸續進行了μ子氘光譜實驗與μ子散射實驗,質子半徑進一步準確,目前為0.811飛米(2018年的初步結果,並未得到統一認可)。

質子半徑一點點的在變「瘦」,這是否意味著我們能得到質子半徑的精準值呢?

個人認為:測量質子半徑準確值是不可能的,如果單單是因為質子太小,而且質子還是一個複合粒子,那麼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提高科技水平和測量儀器的精準度,最後一定會得到一個準確值,但事實上,真正導致質子半徑很難測量的根本因素是:微觀粒子與生俱來的一種特殊性質: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也就意味著質子不單單是一種粒子,還是一種波,它是一種粒子與波的矛盾結合體,想要測量粒子半徑是很容易的,但波是沒有半徑的,所以在測量過程中質子的波動性對於質子粒子半徑測量結果的影響是存在的,甚至是很大的影響了對於質子半徑的測量,也正是因為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導致測量質子的半徑是很困難的,雖然越來越先進的測量手段可以無限削弱質子波動性對於測量結果所產生的影響,但也只能做到的是削弱影響,因為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固有屬性,所以測量方式無法根本性的消除波動性帶來的幹擾,這才導致了測量質子半徑準確值是不可能的。

相關焦點

  • 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近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用氫原子來解決質子半徑上的實驗結果之間的矛盾。 但是要讓物理學界接受這一結果並不那麼容易,因為物理學家無法解釋方法II的錯誤之處(通過它測得的質子半徑與未改進的方法I測得的結果一致,因而是有問題的)。
  • 質子半徑之謎,已被解開?
    物理學家們用獨特的新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方法來接近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種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PRad的合作在能源部的Thomas Jefferson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一項實驗中為質子半徑產生了一個新的值。
  • 外媒選讀|質子半徑之謎終揭曉
    (英文朗讀:李雯露)Don't be muonic: proton size注/李雯露審訂/重光會王暖流題解質子到底有多大?2010年,因為測量方法的不同,科學家測得的質子半徑比預期小了4%。自此,質子半徑之謎困擾人們近十年。近日,科學家們終於解開了這一謎題。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被揭開?質子半徑就這麼難測?
    由於質子是非常基本的一種粒子,所以科學家耗費了很大的精力來測量它的大小。但質子又是如此之小,大約只有1飛米(1飛米=10負15次方米),這比氫原子的半徑小6萬多倍。想要通過直接的測量方式來測得質子半徑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藉助其他的力量來完成這項任務。
  • 延續百年的質子半徑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在現代物理學中,物理學家往往把電子看作半徑為0的點粒子,而把質子看成由三個夸克以及一些膠子組成的圓球。這個圓球的半徑不等於0,但質子半逕到底是多少?這個問題不僅沒有明確的答案,還引發了一個爭議:通過兩種方法測得的質子半徑,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
  • 質子半徑0.831飛米,精確到十億分之一毫米,十年之謎終於解開
    對於其中一種被稱為電荷半徑的特性的實驗分歧,讓科學家開啟了十年來越來越精確的測量之路,科學家們在11月6日的《自然》雜誌上公布了一種新的測量方法的結果。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表明,質子比先前接受的值小約5%。研究人員認為這個不確定性的謎題正在接近尾聲,十年之謎終於解開。
  • 質子半徑之謎或終結?最新測量結果比原以為的小5%
    這一發現1促使人們重新定義質子的標準大小並且可能宣告著「質子半徑之謎」的終結。自2010年以來,這一謎題就讓物理學家們樂此不疲。| 來源:美國國家能源部傑斐遜實驗室(DOE’s Jefferson Lab) 11月6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得出質子半徑為0.831飛米的結論。另外,幾乎同時進行的採用另一種測量方法的實驗結果也發表在9月的《科學》雜誌上2。這兩組測量結果在去年就已經得到了業內專家的關注。
  • 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
    質子究竟有多大?十多年前,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兩種方法——光譜學法與散射法給出了基本一致的測量結果,0.88飛米(fm,1飛米=10^-15米)。然而在2010年,用μ子-氫原子光譜法測得的質子電荷半徑卻給出了0.84飛米的結果,質子變小了!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這個不同尋常的「質子電荷半徑之謎」。
  • 「質子半徑之謎」或將揭曉答案
    phys.org網站近日報導,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MPQ)的物理學家們,利用頻率梳技術,將質子電荷半徑值的精確度提升至小數點後13位,成功驗證了量子電動力學。這意味著他們向著解決質子電荷半徑難題邁進了一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雜誌中。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簡單的元素,它只包含一個電子。然而,關於氫元素,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 質子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初步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物理學界近10 年來出現了質子半徑之謎,原因是2010 年時科學家測量出質子半徑比預期還小4%。現在,一項耗費8 年時間的物理實驗測出質子精確半徑,並表明質子比我們以前認為的還更小。過去,科學家從質子與電子形成的氫原子實驗測量蘭姆位移,在此邊界範圍得出質子半徑(更確切地說是「電荷半徑」),約0.8768 飛米。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我們快要解開質子半徑之謎了
    近日,一項新的測量方法證實了 2010 年的發現:質子比之前認為的要小。2013 年用量子顯微鏡拍攝的氫原子電子軌道圖。近十年來,物理學家們一直試圖用氫原子來解決在質子半徑上的相互矛盾的實驗結果。圖|氫原子電子軌道圖(來源:APS/Alan Stonebraker)多倫多約克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在過去 8 年裡精心進行了一項敏感的實驗,用來測量質子的電荷半徑,希望能解決過去10 年裡進行的幾次類似實驗得出的相互矛盾的數值難題。這個難題被稱為「質子半徑之謎」。
  • 科學家測量出真實質子半徑!粒子界將被重新定義!
    在剛剛一項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中,科學家首次發現質子的真實半徑,測量值比之前普遍接受的值要小5%左右,為0.831飛米。這一發現一經公布立刻轟動粒子界,這一歷史性的發現將有助於重新定義該粒子的大小,自2010年以來一直令物理學家迷惑的「質子半徑之謎」正式被揭曉!
  • 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組對原子氫的1S-3S躍遷進行了雙光子紫外直接頻率梳光譜分析,以闡明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並證明這種方法的潛力。質子半徑之謎是指介子氫和常規原子氫所得數據之間的顯著差異,這在量子電動力學框架內無法解釋。通過將研究組的結果與之前對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結果相結合,研究組得出了裡德堡常數的最新值。
  • 不斷向微觀發起挑戰,科學家精確測量了質子的半徑
    利用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個通過電子散射測量質子大小的新方法,在能源部的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進行的實驗中產生了質子半徑的新值。這一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是電子散射實驗中最精確的測量結果之一。得到的質子半徑新值為0.831飛米,與最近的介子原子光譜結果一致。實驗發言人阿肖特·加斯帕裡安說:「我們很高興多年的艱苦合作終於有了一個好的結果,這對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的解決起到了關鍵作用。」宇宙中所有可見的物質都是建立在一個由三個夸克組成的雲上,它們以強大的能量結合在一起。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科技日報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劉霞)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在高解析度氫光譜中激發氫原子,首次將量子動力學的測試精確到小數點後13位,在此過程中測得質子電荷半徑為0.8482(38)飛米(1飛米為10-15米),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核心,已成為許多研究和實驗的主題,但質子電荷半徑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 精準測量表明質子又「瘦了」 —新聞—科學網
    精準測量表明質子又「瘦了」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新聞—科學網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質子半徑精確到0.833飛米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出了質子半徑:0.833飛米,向解決過去10年來一直困擾物理學家的質子半徑之謎邁出了關鍵一步。解決這一謎團對理解物理定律意義重大,比如描述光和物質如何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
  • 量子電動力學前所未有的準確性,解決質子半徑難題的巨大飛躍
    新的測量方法幾乎是之前所有氫測量方法加起來的兩倍,使科學向解決質子大小的難題又邁進了一步。這種高精度是由獲得諾貝爾獎的頻率梳技術實現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雜誌上。物理學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這意味著物理理論的預測(精確的數字)可以被實驗驗證或證偽。實驗是對任何理論的有效驗證。量子電動力學(量子力學的相對論版本)無疑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