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測量表明質子又「瘦了」 |
「質子半徑」精度仍待進一步提高 |
科技日報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藉助一種電子散射新方法,對質子半徑進行了極為精確的測量,得到新值0.831飛米,小於此前其他電子散射方法測得的0.88飛米,且新值與科學家最近通過μ介子原子光譜法測得的結果相吻合。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日報導,最新實驗由PRad協作組在美國能源部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內進行,該實驗發言人阿肖特·加斯帕裡安說:「最新結果對解決所謂的『質子半徑』難題至關重要。」
質子由3個夸克組成,位於原子的心臟地帶。儘管其無所不在,但仍身負諸多秘密,目前有大量實驗旨在揭示其「廬山真面目」,其中包括測得其精確的大小。
2010年之前,質子半徑最精確測量來自兩種不同的實驗方法:電子散射實驗和原子光譜測量,這兩種方法得出的質子半徑約0.88飛米(1飛米=10-15米)。但在2010年,有科學家宣布,他們藉助一種新方法——用電子較重的「表兄弟」μ介子取代電子製造出人造氫原子,然後測量該氫原子的光譜,推斷出質子半徑為0.84飛米。
這種不一致就是加斯帕裡安所謂的「質子半徑」難題,這也是當今物理學界一個重要的未解之謎。有鑑於此,2012年,由加斯帕裡安領導的協作組,希望對電子散射方法進行改進,從而對質子的電荷半徑進行更精確測量。
在最新實驗中,他們研發了3種新技術來改進電子散射方法測量質子半徑,大大提高了實驗精度。他們表示,由於採用新方法,得到的結果非常獨特。他們也期待與新光譜得到的值以及全球正在進行的電子和μ輕子散射測量結果做個比較。
PRad合作組聯合發言人高海燕稱,他們計劃接下來使用新實驗方法更精確測量氘核和氘核的半徑,「我們很有可能將測量精度提高兩倍甚至更多」。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