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造物主:科學家將宇宙微波背景轉成二進位代碼,結果卻令人失望

2020-12-06 騰訊網

在電影《普羅米修斯》中,一行人駕駛飛船前往外星球尋找創造人類的智慧生物。比起人類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更是一個謎。

有一種說法認為,宇宙是由更高級的生命創造出來的,既然如此,那麼這些造物主有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有用的信息或者暗號呢?

近日,德國索納伯格天文臺的天體物理學家麥可·希普克已經開始尋找這一信息,將宇宙背景輻射中的溫度變化轉換成二進位比特流。

一切還要從15年前說起。

2005年,俄勒岡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許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安東尼·齊提出,如果有造物主,他們可以在宇宙的背景輻射中用二進位編碼一條信息,並在光第一次在宇宙中自由傳播時留下印記,這種光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

宇宙背景輻射是來自宇宙空間背景上的各向同性的微波輻射,也稱為微波背景輻射,是一種充滿整個宇宙的電磁輻射。

宇宙微波背景是探索早期宇宙非常有用的遺蹟,可以追溯到大爆炸後大約38萬年。在此之前,宇宙完全黑暗,熱而稠密,原子無法形成;質子和電子以電離等離子體的形式四處亂飛。

隨著宇宙的冷卻和膨脹,這些質子和電子可以結合形成中性氫原子。自此,光線終於可以自由穿越空間。

而這束光隨著宇宙的膨脹繼續傳播,充斥整個宇宙。由於早期的宇宙並不均勻,原子結合時期的密度變化在今天表現為微波背景的微小波動。

史蒂芬·許和安東尼·齊認為,這種無處不在的微波背景相當於宇宙中的廣告牌,任何技術文明都可以在其中留下信息。而且這種信息對所有文明來說都是一樣的。

這一設想必須滿足兩個假設,一是某個高級生命創造了宇宙。第二,造物主有意讓人類意識到是其創造的宇宙。

但是,希普克發現上面兩個人的想法存在問題。首先是微波背景還在持續降溫。開始還有3000 開氏度(約2726℃)左右,而在134億年後的今天,僅有約2.7開氏度(-270℃)。隨著宇宙的不斷老化,最終宇宙微波探測器將變得無法探測。

此外,還有物理學家認為,對於身處宇宙中不同位置的文明來說,探測到的微波背景也不一定相同,因為一開始宇宙的密度就有差別。

希普克還認為,由於銀河系存在前景發射,人類無法探測到整個微波背景。

據此,希普克認為這種信息的大小有限,可能只有1000位數字。

普朗克衛星和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觀察並記錄了微波背景的溫度波動。正是從這些數據集,希普克提取了比特流,並比較兩個數據集的結果,以找到匹配的內容。

最終,希普克得到了前500位數字:

以上數字中,黑色的值表示在普朗克衛星和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兩者數據中是相同的,其準確率為90%的。紅色的值則是普朗克衛星測得的。

然而,結果卻令人失望,希普克並沒有發現什麼有價值的信息,或許微波背景中根本沒有什麼重要信息。當然,希普克也表示,或許部分信息被正確地翻譯了出來,但是目前人類根本無法理解。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原文來源:

https://arxiv.org/abs/2011.14435

https://www.sciencealert.com/is-there-a-message-from-the-universe-s-creator-in-the-cosmic-microwave-background

相關焦點

  • 宇宙的「造物主」在哪裡?
    2005年的時候,兩位物理學家就提出:如果真的錯在所謂的造物主,那麼它創造宇宙的證據或許存留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中。兩位物理學家認為,CMB或許是造物主編碼出來的一種圖像,暗藏著宇宙誕生的秘密。
  • 假如宇宙是被創造出來的,看看造物主以宇宙為背景寫了什麼
    假定宇宙是由造物主創造出來的,比如他們不知道用什麼神奇的方法啟動了宇宙大爆炸,造物主一定會預料到智慧生命遲早會出現在這個被創造出的宇宙之中。當然,智慧生命可能遍布宇宙之內,造物主們不可能挨個去通知各個智慧文明:這事是我幹的。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憑什麼讓科學家拿了兩次諾貝爾獎?
    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讓科學家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物理學家泰森說過:正因為有了「宇宙背景輻射」,天文學才成為真正的科學。就憑以上這兩點,不管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去了解它。結果總是存在一些沒法清除的噪音,他們在發表論文時稱這種噪音為無法解釋的「多餘的天線溫度」。當建造專門用於尋找宇宙背景輻射探測器的科學家狄克和他的同事們,聽到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報告後,他們非常明白,這些「多餘的天線溫度」就是他們苦苦尋找的宇宙背景輻射。1978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因為他們這個無意的發現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宇宙的創造者是否在宇宙中隱藏了什麼信息?
    宇宙的創造者是否在宇宙中為智慧生命留下了隱藏的信息?一些科學家們一直在試圖尋找這些信息,很遺憾地是,截止目前,他們還沒有找到它。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所有廣告牌中,宇宙微波背景(CMB)」上搜索信息的嘗試都失敗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在整個宇宙空間都能看到。
  • 十進位轉二、八、十六進位
    小知識:轉成二進位主要有以下幾種:正整數轉二進位,負整數轉二進位,小數轉二進位;1、  正整數轉成二進位。要點一定一定要記住哈:除二取餘,然後倒序排列,高位補零。二進位如何轉十進位,十進位如何轉二進位2、  負整數轉換成二進位方法:先是將對應的正整數轉換成二進位後,對二進位取反,然後對結果再加一。還以42為例,負整數就是-42,如圖4所示為方法解釋。
  • 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實現「精密宇宙觀測的」
    人類首次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在1964年。美國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阿羅·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為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起初曾將這種輻射誤為是自己的接收機上不相關的噪聲(實際上,宇宙微波背景是每當我們的電視機正常傳輸中斷時接收到的那種「雪花」噪聲的一部分)。
  • 透露宇宙秘密的微波背景輻射
    夜幕降臨,當你抬頭看到繁星點點時,是否遐想到宇宙可能存在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甚至還居住著一群人?科學家通過捕捉微波背景輻射告訴你宇宙的秘密。196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架設了一臺喇叭形狀的天線,用以接收「回聲」衛星的信號。
  • 宇宙微波背景,回望嬰兒時期的宇宙
    在科學界,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宇宙起源於約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理論經歷了科學家數十年的研究,並得到了大量的觀測支持,宇宙微波背景(CMB)就是其中的典型。眾所周知,光速是有限的,這會造成一個有趣的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歷史。比如,仰望星空,我們看到的很多星星實際上是它們數百年前的樣子。
  • 如何實現二進位轉十進位的設計
    設計背景: 二進位轉十進位在設計應用中十分的廣泛。尤其在AD轉化中是必須所用到的一個小知識點,學習二進位轉十進位的方法顯的非常的重要。今天就和筆者來學習二進位轉十進位的方法,通過簡單的學習來掌握這麼一門知識。
  • 科學家擬建造全新設施 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微波雖微,或可解說宇宙之大  本報記者 聶翠蓉 綜合外電  據《自然》雜誌官網近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近日草擬了一份新的實驗計劃,擬建造全新設施來研究宇宙大爆炸的微弱餘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從而驗證早期宇宙在嬰兒期是否經歷過短時間的暴漲——也就是所謂的「暴漲理論」。
  • 宇宙微波背景會消失嗎?
    我們的未來是無限的,但宇宙在380000年是有限的。這是否意味著宇宙微波背景將消失的那一天?」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有一個複雜的答案。讓我們深入了解我們所知道的。儘管許多科學家利用了這一觀察結果,但第一個將這一部分整合到我們所認識的現代大爆炸框架中的是喬治·加莫。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揭秘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終極未來!
    到了20世紀,科學家們開始明白宇宙究竟有多大(甚至可能無止境)。在向外看的過程中,在更深入的時間裡,宇宙學家們發現了一些真正令人驚異的事情。例如,在196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意識到在任何方向都可以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CMB),這種輻射的存在幫助我們了解宇宙是如何開始的。
  • 大學數學家用二進位代碼和外星人的面孔對麥田怪圈進行解碼
    大學數學家用二進位代碼和外星人的面孔對麥田怪圈進行解碼Arjun Walia阿爾瓊·瓦利亞
  • scratch製作「二進位轉十進位」
    我們之前學習並製作過「十進位轉二進位」的小程序:如圖:學生作品1「十進位轉二進位」學生作品2「十進位轉二進位」接下來我們製作「二進位轉十進位」的小程序。位值,初始化為0,用於存儲每一位上的值(十轉二)第n位,初始化為1,用於遍歷二進位字符串。相當於for i in range中的i二進位字符每一位上的值只要看這一位後面有幾位數字,那麼這位的值就是2的幾次方。scratch沒有「**」這種指數運算,所以後面有幾位我們就重複乘以幾次2。如圖所示: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雲天空」暗藏B型信號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找到了一種關鍵的線索,這有利於解答物理學的一個主要問題,科學家似乎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檢測到了光子的偏振現象,由於大爆炸引力波的作用,早期宇宙的背景輻射產生了極化、或偏振輻射現象。
  • 如何實現不同進位數的轉換(PHP代碼)
    :如何快速實現進位數之間的轉換,代碼可以解決。代碼截圖:PHP代碼代碼結果解釋:其中有很多函數,decbin為十進位轉二進位,decoct為十進位轉八進位,dechex為十進位轉十六進位,bin2hex為二進位轉十六進位。
  • 哈佛大學解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B模偏振
    今天,原初引力波仍在宇宙中傳播,但它們極其微弱、無法直接探測。它們會在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印跡:使輻射偏振,形成螺旋狀的特殊形態。這被科學家稱之為宇宙微波背景的B模偏振。 宇宙微波背景B模偏振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 科學家「看見了」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時發現圓環結構
    但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3日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和亞美尼亞葉里溫物理研究院的瓦赫·古薩德揚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一種圓環結構,讓人們能「透視」到大爆炸發生之前的宇宙。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被認為是大爆炸的「餘燼」,是宇宙年齡約30萬歲時遺留下來的,均勻地分布於整個宇宙空間。
  • 對宇宙微波背景,進行的新研究:再次證實宇宙的年齡為138億歲!
    宇宙到底有多大年齡?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近年來,新的科學測量表明,宇宙可能比之前估計的要年輕數億歲。現在,一個國際天體物理學家團隊(包括石溪大學的Nelima Sehgal博士)在一系列論文中發表的新研究表明:宇宙大約有138億年的歷史。
  • 什麼是宇宙微波背景?它與宇宙大爆炸有何關係?
    宇宙微波背景是大爆炸後最初幾年遺留下來的殘餘熱量,這是支持大爆炸理論的重要證據。從理論上講,我們的宇宙始於大爆炸。 整個宇宙都聚集在極小的空間中,爆炸形成了我們現在在周圍看到的宇宙。 支持這一理論的最關鍵的證據之一,是仍然可以在空曠的太空中發現的剩餘輻射:宇宙微波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