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初心,始於國人常見且難治性腫瘤及患者對「生」的需求。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創新的內涵就是運用世界最尖端的腫瘤放療技術,針對國人常見的難治性腫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作為國內首家同時擁有質子和重離子兩种放療技術的醫療機構,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以下簡稱「醫院」)開業5年餘,目前已累計治療患者出院2800例,其中,2019年治療患者出院828例,創開業以來新高,躋身國際同類粒子機構先進水平。
醫院治療量達到第一個1000例歷時30個月,實現第二個1000例時間縮短至18.5個月,年平均增長率達28%。數據的背後,是「科創基因」支撐起了醫院的創新發展……
創新,始於一個想法「創新,有時只關乎一個想法,就好像是地球圍繞太陽轉,還是太陽圍繞地球轉?」醫院常務副院長、頭頸腫瘤放療專家陸嘉德說。
「旋轉」的問題,是醫院質子重離子技術臨床應用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醫院引進的質子重離子系統設備沒有配備旋轉機架,旋轉機架可實現粒子束流從不同角度進行照射,滿足更多臨床治療需求。由於技術難度大、研發成本高,旋轉機架成為質子重離子治療裝置開發中的難題之一。
運動是相對的,機器不轉?人轉!陸嘉德解釋:「如果是人轉的話,相對來說研發成本會低很多,技術實現也簡單得多。」基於這一想法,醫院首先研發了旋轉治療艙,治療過程中,根據粒子射線照射角度的需要來調整旋轉治療艙的角度,實現了對腫瘤的多角度照射。
隨後,醫院又自主研發了等中心旋轉治療椅,可供選擇的治療角度達360度,尤其是那些對射線入射角度有更靈活要求的特殊部位腫瘤,患者的正常組織將得到更好的保護。2019年,醫院應用等中心旋轉治療椅成功開展了全球首例坐姿重離子治療。
等中心旋轉治療椅粒子治療限束設備此外,醫院還自主研發了粒子治療限束設備,並於2018年成功開展我國首例質子治療溼性眼底黃斑變性臨床研究。目前,已治療50餘例眼底黃斑變性病例,患者視力恢復明顯。
創新,終有一個過程所有的創新都有一個過程,是不斷發現與滿足需求的過程。醫院經過五年多的發展,已從粒子技術的學習者、追趕者,到與國際先進粒子機構並行發展,並在重離子技術臨床應用創新等領域漸成領跑者。
以我國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鼻咽癌為例,光子放療後復發比例約為10-20%。復發性鼻咽癌的治療手段較為有限,再程光子放療後,患者2年生存率不足50%,且60%的患者會發生嚴重副反應。為此,醫院潛心開展重離子治療復發性鼻咽癌的科研攻關,這在國際尚無經驗可循。
「最初我們也是如履薄冰,非常小心謹慎。但我們的做法是嚴格按照臨床研究的標準要求——劑量遞增性研究,並認真總結分析每個患者的副作用,根據早期副作用預判遠期副作用,把控放射劑量,一點一點地遞增。」陸嘉德回憶。
最終,醫院臨床團隊確認了重離子放療局部復發鼻咽癌的最佳劑量為63GyE/21分次。目前,醫院已治療鼻咽癌近600例,常規光子放療後復發鼻咽癌佔58%,經重離子治療後效果良好。
創新,且要持續發力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醫院創新持續發力,不斷優化減少重離子治療次數、提高重離子治療比例,形成了中國「本土化」診療方案。醫院首創局部復發鼻咽癌重離子再次放療的治療規範,已成為鼻咽癌粒子放療領域認可的國際標準。
醫院創新上的持續努力與突破並不限於鼻咽癌一個病種。2015年,醫院前列腺癌重離子治療為4.6周內照射23次,2018年優化至3.2周內照射16次,2019年進一步優化至2.4周內照射12次。
醫院的惡性腦膠質瘤重離子治療後生存時間達到21-22個月,中位生存時間接近2年,遠優於美國同類機構的14.6個月。目前,醫院開展的頭頸部腫瘤放療前瞻性臨床研究有6項,國外也僅有3個粒子中心開展6項在研項目。
創新需要持續發力,其基礎在於經驗的傳承與推廣。今年3月,醫院臨床專家團隊推出質子重離子治療SOP第8版,成為國內質子重離子放療的臨床應用操作指南。同時,醫院發起並作為兩家主編單位之一,由國際著名的Springer出版社出版了全球首部質子重離子治療指南性專著,為全球同行提供了具體的臨床治療實踐方法。
專家介紹陸嘉德 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常務副院長,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高層次人才。歷任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國立大學醫院高級顧問醫師、放療中心主任、副院長。2001年與2003年分別獲美國放射醫學院及新加坡醫管局放射治療專家資質。
國際多部腫瘤放射治療專業書籍、叢書及《放射腫瘤學雜誌》主編、總主編。從事腫瘤放射治療研究二十餘年,長期致力於腫瘤精確放射治療,特別是頭頸部腫瘤的放射治療治療(含質子重離子治療)及多學科綜合治療和研究工作。
文章來源:華東科技傳媒《【專訪】陸嘉德:質子重離子的科技「創新說」》
記者: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