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要遠渡重洋到國外先進粒子機構接受的質子重離子治療,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實現。位於浦東張江科學城的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正讓越來越多患者享受到國家醫療事業發展帶來的福祉。
今年是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正式運營5周年。5年來,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治療的腫瘤病例數達到3100例,每年有百分之二十幾的增長率,去年,質子重離子治療患者出院828例,創開業以來的新高,單日治療患者數、單月治療出院患者數等均創開業以來的新紀錄,並超越國際同類機構同期最好水平。
「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術,如何把它用好,如何把它更多地用於提高我國放射治療水平,以及在國際上的發言權,都是挑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院長郭小毛說:「這5年,我們向上海人民、市委市政府交了一份比較滿意的答卷。」
質子重離子放射治療,目前是世界上最尖端的放射治療技術。5年來,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圍繞我國發病率靠前的鼻咽癌、顱內顱底腫瘤、早期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5個重點病種開展臨床治療,並對胰腺癌開展重點臨床研究(「5+1」重點病種),重點病種出院患者數佔總數的63%。
目前,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已收治40餘種腫瘤疾病,質子重離子治療臨床標準操作規範已拓展至58項,基本覆蓋國內腫瘤發病率居前10位的病種。
同時,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還開展了很多臨床的生物學和放射物理學的研究,不斷地縮短療程,縮減每個病人治療的次數。「我們很多臨床的專家,不斷地改進治療方案。比如說像前列腺癌,從原來的23次治療,降到了16次,現在已經到12次了。肺癌現在已經降到8次的治療,肝癌治療次數也在逐步下降。」郭小毛說。
在腫瘤放射治療中,「物理師」的崗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質子重離子醫院在最初落地時,只能從國外引進一些首席物理師。從那一天開始,培養本土化的第一代首席物理師,也成為醫院肩負的重任之一。
面對人才緊缺的難題,醫院從復旦大學核物理系和高能物理系中選出一批優秀的本科畢業生,開設了生物醫學工程碩士班,5年來培養了52位放射物理生物醫學工程碩士,其中有14位優秀學生留在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工作,而且都是核心崗位。
此外,針對放射物理師沒有職稱序列從而「晉升無門」的尷尬,醫院創新設置了包含首席物理師在內的五級物理師職稱體系及晉升機制,制定了物理師專項培養計劃,建立了我國首個質子重離子放射物理師在職培養課程體系,致力培育我國第一代「本土化」首席物理師。醫院還設立了三級粒子放療醫師晉升制度等,加速提升不同層級粒子放療醫師的診療水平。
「通過5年的努力,可以很有底氣地說,我們自己年輕一代的物理師團隊已經形成。」郭小毛說。
「腫瘤領域一些有效藥物,大部分還是國外研發製造。上海建立「醫谷」,真正使我們自己的醫藥研發技術有明顯的提升。」郭小毛說。在他看來,國家的醫藥企業應該跟醫院緊密地合作起來,形成資源共享,臨床專家跟企業的研發團隊真正融成一個團隊來解決一些關鍵的科學問題,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目前,張江「醫谷」「藥谷」在研發生產、服務定位上形成緊密互補,並構建以「藥谷新藥研發產業優勢+醫谷現代醫療服務業」為特色的集群優勢,形成張江品牌合力。
去年8月,同樣位於張江科學城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浦東院區)正式落成試運行,質子重離子醫院與其形成緊密聯動,除了在最尖端的質子重離子技術進行深度融合,還將全面開展門診單病種多學科診療、推行全覆蓋的腫瘤臨床研究新模式。
未來,質子重離子醫院還將和腫瘤醫院東院一起,組成復旦腫瘤「一體兩翼」的總體布局,助力建設全國領先、國際先進的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從5年前的「追趕者」,到當今的「領跑者」,在浦東,腫瘤治療的「中國方案」已經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