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趙國的質子才得以回國;因為他,趙國才抵抗住了秦軍

2021-01-13 焜佳的影視

在戰國那個混亂作戰的時代,一個將領,除了要會訓練士兵,帶兵打仗之外,還要會一番謀略,有所計謀的。今天呢,就給大家來說說一個有頭腦,有武力的將領,李牧。

李牧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之一,趙國北部的疆土在李牧的守護下,才抵抗住了匈奴,最後大敗匈奴,贏得了十幾年的安穩生活。李牧對於趙國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內可以守家護國,外可以打仗禦敵。沒有了李牧,趙國,估計早就在戰國這個亂世裡邊,消失不見了。在李牧的守護之下,趙國才日益的強大了起來,但是最後李牧還是被冤死了。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去世,是在是令人可惜啊。這都是最後的事情了,我們先說回李牧這個人

李牧本來是守護北疆的,但是後來因為國家君主的需要,李牧被調回了皇朝,任命為相國。成為相國之後,李牧代表趙國,出使去了秦國,和秦國籤訂了盟約,並且將趙國留在秦國的質子得以回到了趙國。這件事之後,不只只是趙國的皇帝和大臣們對李牧高看一眼,就連秦國的國主也對李牧刮目相看。李牧本來和廉頗是同朝為官的,後來廉頗的職位被皇帝任命給了一個酒囊飯袋,廉頗一怒之下,帶著自己的士兵,反叛了,投奔了魏國。廉頗也是戰國的名將,魏國的國主當然是歡迎廉頗的到來的。所以李牧和廉頗就因此成了敵對的陣營。

雖然趙國和秦國籤訂了盟約,但是戰國那個時代啊,盟約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的作用,也僅僅只是兩個國家暫時性友好的一個證明而已。所以,後來秦國的士兵,還是攻打了趙國。趙國的人除了罵幾聲秦國沒有信用,毀了盟約之外,也只有硬著頭皮和秦國打仗了。秦國的軍力還是要強於趙國的,沒多久就攻打下了趙國的幾座城池。秦國的將士乘勝追擊,深入到了趙國的後方,有接連攻下了趙國的不少疆土,趙國的形勢不容樂觀。趙國的皇帝沒有辦法,急急忙忙的將李牧從邊疆召了回來,任命李牧為大將軍,讓李牧帶兵去和秦軍作戰。

李牧帶著兵,快速的趕到了秦軍入侵的地方,但是李牧沒有和秦軍正式開始作戰。李牧覺得,秦軍連續攻下了趙國的許多城池,接二連三的勝利,使得秦軍的士氣很是強勢,勢如破竹,這個時候和秦軍正面打仗的話,肯定是輸的。所以,李牧選擇了退守城池,將城池的的防禦修建的更加牢固,建起堡壘,守著,避免和秦軍作戰,同時消耗秦軍的士氣,使秦軍休息疲憊。

秦軍的將領看出了李牧的想法,便設計想要引誘李牧去別的地方支援,但是李牧沒有上當,依舊固守這城池,不和秦軍作戰。幾番下來,秦軍對於趙國的士兵只守不攻已經習以為常,慢慢的就懈怠了下來。李牧發現了秦軍的士氣已經大不如從前,就帶著自己士兵一舉偷襲秦軍的大營。秦軍沒有想到李牧在守可這麼就之後會突然帶著兵過來,手忙腳亂,最後秦軍被打了回去。李牧再一次的守護了趙國的疆土,擊潰了秦軍。在這之後,李牧因為有功,被封為了武安君。

其實這種只守不攻的作戰方法,李牧在駐守趙國北部疆土的時候就用過。那個時候是為了抵禦匈奴,這個方法在那時也同樣讓李牧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AIOHWSSH

相關焦點

  • 秦趙戰爭頻仍,為什麼還要送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
    電視劇的開始交代了邯鄲之戰後嬴異人逃離趙國,回秦國繼承王位。那麼秦趙之間戰爭頻仍,秦王為何還要派嬴異人到趙國做質子呢?其實質子制度在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流行,與政治婚姻起到的效果差不多,作用主要有三點,兩國結盟、拉攏對方、求援。不僅嬴異人做過質子,就連秦昭襄王也做過燕國的質子,秦惠文王時代主要針對楚國、魏國發動戰爭,因此穩住燕國很有必要。而嬴異人去趙國做質子,與秦昭襄王類似。
  • 趙國騎兵依舊不敵秦軍!從秦趙戰爭中看胡服騎射的失敗之處
    是因為趙武靈王發現中原人寬大的衣服以及戰車在一定的地理條件之下不利於作戰,甚至有可能反而被壓制,所以為了富國強兵,他在守舊貴族的強烈反對之下,堅持推行這次革新。這種口徑實際上會造成一個誤區,那就是「趙國革新前打不過胡人,而接受了胡人的作戰方式之後,國力突飛猛進。」實際上這種思維完全扭曲了「胡服騎射」的本來面目。
  • 《大秦賦》燕國弱小父王懦弱,導致燕丹一生做質子,刺秦不成被誅
    然而他卻無可奈何,因為實力弱,因為自己不是燕國的王。燕王得知秦趙將結盟,而燕趙世仇,擔心兩國結盟以後趙國會對燕國不利,燕丹提出意見要破壞秦趙結盟,卻被燕王一口否定,反而逼迫太子丹入秦為質顯示與秦國交好的誠意。看看燕王的腦迴路,一看就是長期奉行鴕鳥政策的君王,一有危險先把頭埋到沙子裡,懦弱而且膽小,為了生存拼命討好強國。
  • 古代「質子」外交:質子就一定是被捨棄的「信物」嗎?
    各國也不傻,都會儘量選擇敵國比較有價值的王子、公子作為質子。 其中也不乏當了質子之後回國繼位的公子, 例如楚考烈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異人)等。儘管如此,從歷史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保障的作用並不大——各國都不會因為一個質子而犧牲自己國家的利益。君子曰:「信不由衷,質無益也。」
  • 秦朝再生疑雲,異人後誰還做過趙國人質?始皇四年歸秦的質子是誰
    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秦國公子在趙國做過人質,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是為什麼在這裡卻又出現了一位"歸自趙"的"秦質子"呢?可以肯定地說,這位"秦質子"絕對不會是秦始皇的兒子,因為這位質子是在秦始皇四年歸國,那時秦始皇也不過十七歲,自然不會有這麼大的兒子。那麼他是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兒子?
  • 古代的質子,他們為何是弱者的產物,為何受盡屈辱變成外交的使者
    戰時或者盟約有效期內才待著的,也可以回國,最著名的回國質子就是燕太子丹,和嬴政的父親異人。在中國正史中,最早可查的王子做人質的記錄在鄭莊公在周平王那裡做卿士,管理東周政事,這時的周王朝剛剛遷都,實力下降。鄭莊公還拿著天子令箭謀取自己的私利。引起周平王不滿。周平王準備用虢公來分鄭莊公的權,卻消息走漏,導致鄭莊公不滿。
  • 在先秦時期,國家之間交換質子是很常見的,送質子不代表國家弱小
    說起來,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質子事件大概就是周鄭交衝了,當時鄭莊公質問周平王,是因為周平王要分他的權利,但平王否認了,於是就有了這次周鄭交換。周朝的公子狐去鄭國做質子,鄭國的公子去洛陽做質子。楚頃襄王后來在周畢王四十三年(前272年)派他的兒子熊完與秦國議和,然後熊完在秦國做了質子。當時陪著熊的是後來的春申君和黃歇。兩人在秦國製造了近十年的質子。後來楚頃襄王病危,黃歇設計讓熊萬金蟬脫殼,回到楚國繼位,即楚王考列。
  •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秦軍是他的對手嗎?
    不少人都在猜測:如果亞歷山大的遠徵軍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那秦軍是不是他的對手,能否抵擋得住? 此後仍舊東徵,直到徵服印度才凱旋而歸。如果當時亞歷山大能夠進去中國,此時是公元前330年左右。 公元前340到公元前330這段時間中國是什麼時期?戰國中期。這段時間魏國經歷了馬陵,桂陵之戰,走向了衰落,齊國兩戰,走在了諸國最前。楚國一直在覬覦泗水十二諸侯。秦國秦惠文王才剛剛處死商鞅,剛剛立政。亞歷山大大帝來到了甘肅地界。
  • 長平之戰爆發趙國大敗,公子異逃回秦國
    這個時候公子異還在趙國,是秦國的人質,在趙國,就是為了讓秦國和趙國之間不打仗,結果現在不但打了,趙國輸了,秦國還把趙國的40萬軍隊給活埋了,這以後怎麼面對街坊,怎麼面對鄰居,怎麼去面對趙國的那些貴族啊,他是沒臉,而且不光是他沒臉,關鍵是趙國人看他來氣啊,趙國大敗了,邯鄲城那是悲憤交加,結果第二年,秦軍乘勝就攻到了趙國的境內,而且正是這一年,嬴政出生在了趙國的首都邯鄲。
  • 秦強趙弱,而且兩國頻繁發生戰爭,為何秦國把子楚送到趙國當質子
    在熱播電視劇《大秦賦》中,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嬴異人(後改名為嬴子楚)說他在趙國當了8年質子,所謂的質子,其實就是秦國王族中派到敵國當人質的公子,可是當時秦趙兩國頻繁發生戰爭,比如長平之戰,秦國在戰場上坑殺了趙國40萬軍隊,但是身為人質的嬴異人照樣在趙國毫髮無損,這是為什麼呢?
  • 哪一國最先滅亡,哪一國讓秦軍吃了大虧
    於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戰爭就開始打響了!公元前228年滅趙國趙國是剩下五個國家當中最為強悍的一個,他們也是有資本和秦國一戰的國家。尤其是趙國的名將李牧是不可小覷的,秦國滅趙之前,李牧還擊敗過秦軍。秦國將領王翦在滅趙的時候,不想和趙國發生大規模的軍事衝突,所以,他就採取了反間計,讓趙王除去了大將李牧。
  •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敗,使得秦王掃平六國一統天下
    一代雄才趙武靈王就這麼死了,令人惋惜!趙國以一己之力,阻擋住了秦軍東進的腳步。秦國數次滅魏,都因趙國出兵援助的關係而失敗。公元前270年,秦軍進攻趙的閼於,被趙將趙奢擊敗。秦軍不甘心失敗,又進攻趙國裳的,也被趙將廉頗擊敗。總之,在趙惠文王時期,秦軍可說是屢戰屢敗。趙惠文王死後,趙孝成王即位,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變化。
  • 戰國後期秦國一家獨大,為什么子楚、嬴政父子還要在趙國當質子?
    近日,《大秦賦》熱播讓許多人對戰國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夜讀史書就借這個話題來與大家聊聊戰國時期質子的那些事。中文的質子有兩個意思,一是指亞原子粒子;二是指古代派往敵方或他國去的人質,一般都是國君的子嗣。本文要寫的是歷史而並非物理,所以質子自然是指後一種意思。
  • 戰國五大質子:一人被殺,三人修成正果,一人統一天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舉鼎而亡後,秦國諸公子爭位,嬴稷和羋八子在外有趙武靈王內有魏冉和樗裡疾等重臣的支持從燕國回秦國即王位,他就是秦昭襄王。接下來的這一位名氣比較大,他就是秦異人,他之所以入趙為人質是因為他在秦國眾公子中最不受寵,所以被他父親安國君送往趙國為人質。
  • 為何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兒子們,都需要去別國做質子?
    這是因為質子通常是互求信任、罷兵議和、乞求援助、要挾土地等外交手段的輔助,因此天然的是作為某種信物存在的。 因此交換到敵國的質子常常處於一種朝不保夕的局面,一旦雙方真的打起來,質子是最有可能被祭旗的。正因如此,質子通常被安排居住在一國都城之內,以方便監督和看管。 當然,即便質子存在諸多風險,卻還是有許多公子王孫們願意擔當。這是因為在戰國時期,除了軍功爵外,很少有其他的晉升通道。公子王孫們雖然因為有身世優勢,但如若未建寸功也是難以服眾的。
  • 古代權利遊戲的獨特玩法:質子交換
    這時,質子便成了單方面的行為,成了抵押貸款,所謂「國強欲待弱之來相事,故遺子及貴臣為質。「戰國時期地圖質子,作為權利遊戲的獨特玩法之一,猶如棋盤之棋子,往往身不由己,下場也各不相同。做質子是件很有風險的事情。通常根據抵押的條件大小,質子的重要性不一,從而所受的待遇也是千差萬別的。
  • 廉頗因負荊請罪出名,他和藺相如的結局如何?結局讓人惋惜!
    這可把秦王急壞了,當時看藺相如這一臉的憤怒,就怕他一不小心摔碎了和氏璧,於是便假意答應,便說過幾日就將城池奉上。但是藺相如也不是好欺負的,他要求秦王齋戒五天,並在五天之後按照「九賓」的禮節迎接和氏璧。秦王無奈,只得照做,藺相如知道秦王終究還是無心將城池交於趙國,便命人喬裝打扮,在半夜走小路把和氏璧帶回了趙國。
  • 皇子到敵國做人質,一個稱帝,一個被追封太上皇,可他,卻被殺!
    被迫遠走他鄉,到陌生的環境過上被軟禁的日子,人生地不熟就罷了,還可能語言不通,最慘的可能還會遭到非人待遇,不知道有無回國之日,啊,想想都覺得可憐啊!以下三位皇子,雖然都曾做過質子,但三人的命運可以說是迥然不同,好了,廢話不多說,小館便領著大家來看看吧。
  • 曾經在趙國一同做質子的嬴政和姬丹,最後為何反目成仇
    兩人從小便在趙國做質子由於寄人籬下,兩人經常被趙國公子趙偃所欺侮,雖敢怒敢言卻不敢動手。所以在趙國的落魄不堪經歷,為兩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並曾山盟海誓,許下諾言,兩人永遠交好,嬴政也承諾,如若他當王,秦國將永不侵犯燕國。
  • 秦始皇是第一個稱帝的人,為什麼他才能實現統一
    統一秦朝的秦始皇大家對他都不陌生,他是在公元前二五九年的時候出生在邯鄲的,他的父親當時是作為質子的秦莊襄王,他的母親是有名的趙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