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國那個混亂作戰的時代,一個將領,除了要會訓練士兵,帶兵打仗之外,還要會一番謀略,有所計謀的。今天呢,就給大家來說說一個有頭腦,有武力的將領,李牧。
李牧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之一,趙國北部的疆土在李牧的守護下,才抵抗住了匈奴,最後大敗匈奴,贏得了十幾年的安穩生活。李牧對於趙國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內可以守家護國,外可以打仗禦敵。沒有了李牧,趙國,估計早就在戰國這個亂世裡邊,消失不見了。在李牧的守護之下,趙國才日益的強大了起來,但是最後李牧還是被冤死了。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去世,是在是令人可惜啊。這都是最後的事情了,我們先說回李牧這個人
李牧本來是守護北疆的,但是後來因為國家君主的需要,李牧被調回了皇朝,任命為相國。成為相國之後,李牧代表趙國,出使去了秦國,和秦國籤訂了盟約,並且將趙國留在秦國的質子得以回到了趙國。這件事之後,不只只是趙國的皇帝和大臣們對李牧高看一眼,就連秦國的國主也對李牧刮目相看。李牧本來和廉頗是同朝為官的,後來廉頗的職位被皇帝任命給了一個酒囊飯袋,廉頗一怒之下,帶著自己的士兵,反叛了,投奔了魏國。廉頗也是戰國的名將,魏國的國主當然是歡迎廉頗的到來的。所以李牧和廉頗就因此成了敵對的陣營。
雖然趙國和秦國籤訂了盟約,但是戰國那個時代啊,盟約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的作用,也僅僅只是兩個國家暫時性友好的一個證明而已。所以,後來秦國的士兵,還是攻打了趙國。趙國的人除了罵幾聲秦國沒有信用,毀了盟約之外,也只有硬著頭皮和秦國打仗了。秦國的軍力還是要強於趙國的,沒多久就攻打下了趙國的幾座城池。秦國的將士乘勝追擊,深入到了趙國的後方,有接連攻下了趙國的不少疆土,趙國的形勢不容樂觀。趙國的皇帝沒有辦法,急急忙忙的將李牧從邊疆召了回來,任命李牧為大將軍,讓李牧帶兵去和秦軍作戰。
李牧帶著兵,快速的趕到了秦軍入侵的地方,但是李牧沒有和秦軍正式開始作戰。李牧覺得,秦軍連續攻下了趙國的許多城池,接二連三的勝利,使得秦軍的士氣很是強勢,勢如破竹,這個時候和秦軍正面打仗的話,肯定是輸的。所以,李牧選擇了退守城池,將城池的的防禦修建的更加牢固,建起堡壘,守著,避免和秦軍作戰,同時消耗秦軍的士氣,使秦軍休息疲憊。
秦軍的將領看出了李牧的想法,便設計想要引誘李牧去別的地方支援,但是李牧沒有上當,依舊固守這城池,不和秦軍作戰。幾番下來,秦軍對於趙國的士兵只守不攻已經習以為常,慢慢的就懈怠了下來。李牧發現了秦軍的士氣已經大不如從前,就帶著自己士兵一舉偷襲秦軍的大營。秦軍沒有想到李牧在守可這麼就之後會突然帶著兵過來,手忙腳亂,最後秦軍被打了回去。李牧再一次的守護了趙國的疆土,擊潰了秦軍。在這之後,李牧因為有功,被封為了武安君。
其實這種只守不攻的作戰方法,李牧在駐守趙國北部疆土的時候就用過。那個時候是為了抵禦匈奴,這個方法在那時也同樣讓李牧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AIOHWS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