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韓、趙、魏、楚、燕、齊、秦,並稱「戰國七雄」,它們也是一流的萬乘之國。
魯、宋、鄭、衛、中山是二流的千乘之國。
此外還有活躍在華夏大地上的義渠、巴、蜀等邊陲諸侯國。
這些諸侯國共同譜寫了一部精彩紛呈的戰國歷史,只不過到了戰國中後期,其餘相對小的諸侯國要麼被滅,要麼被蠶食的幾近滅亡,話語權已經幾乎沒有了。
伴隨著諸侯國的強大,其君主的野心也日益膨脹,想要擴充實力,就避免不了殲滅小的諸侯,當然除了這個比較暴力的方法之外,還有一條相對溫和的路可走,那就是在別國建立依附於自己的傀儡政權。
為了讓別國成為自己的附庸,強大諸侯國的君主紛紛把目光投向了質子(古代被派往敵方或者別國的人質,通常為王族子弟),立質子為王通常會有奇效,但扶持秦質子的君主卻都失算了。
山東諸侯強大時,擁立秦質子為王,原本也只是想要弱秦亦或者控制秦國,結果卻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魏武侯擁立了秦獻公。
戰國初期,率先通過變法改革強大起來的是魏國,魏文侯可以說是魏國強大戰國初期百餘年的締造者,這段時間裡,魏國的人才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吳起、李悝、翟璜、西門豹等等都是魏文侯的兵。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強大的魏國開啟了四處徵戰的模式,天下為之震撼,魏武侯為了控制秦國,趁著秦國內亂,擁立了在魏國當人質的贏師隰為秦王,或許你會問,魏武侯怎麼不在這時候打下秦國呢,這樣不是比建立一個親魏的秦國效果更好。
其實魏武侯不是沒有想過,雖然秦國雖然貧窮落後,但是有崤山作為天然的屏障,想要滅了秦國太難了,還不如攻打山東諸侯攻城略地來的快,於是贏師隰被放回了秦國,繼位為秦獻公。
贏師隰回秦國時,魏武侯打算派兵護送,但是被其拒絕了,因為他知道魏國這幾年來對秦國的打擊也很大,富饒的河西之地都被魏國搶走了,這時候被魏國護送回去,這不是給自己繼位添堵嘛。
於是秦獻公孤身一人走回秦國,繼位之後,秦獻公根據魏國的變法,學著在秦國也開啟了變法,這些變法雖然也只是皮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大了秦國,秦國也漸漸地擺脫了魏國的控制。
魏武侯去世之後,秦獻公就發動了對魏國的戰爭,意圖奪回河西之地,這場仗秦國一直打過了黃河,斬首魏國六萬餘人(《史記》記載:與魏戰於石門,斬首六萬),足見魏武侯擁立秦獻公這招是多麼的失算。
趙武靈王擁立了秦昭襄王。
公元前307年,天生神力的秦武王在舉寶鼎的過程中,意外身亡了(《史記》記載: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由於秦武王死的突然再加上沒有兒子,誰繼任秦王,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謎。
這是秦國政壇有兩股容忽視的力量,羋八子想立公子芾,惠文后想立公子壯,在羋八子和惠文后的較量中,羋八子取得了勝利,按理說該是公子芾繼位才對,但是此時進行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卻不同意,因為趙武靈王想擁立在燕國為人質的嬴稷為秦王,羋八子只有妥協,畢竟政治不穩,無主國亂。
就這樣,嬴稷在趙武靈王的擁立下當上了秦王,為秦昭襄王,在趙武靈王看來,擁立一個為人質的秦王,總會比較好控制,再說啦,當人質的人又能有多少才能,只是趙武靈王沒有注意到幾十年前被魏武侯擁立的秦獻公對魏國做了什麼。
這位做了半個多世紀的秦王的嬴稷,對趙國打擊最大的就是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這兩場戰役下來,趙國幾近滅亡,此時趙國的王是趙孝成王,他是趙武靈王的孫子,趙武靈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看似如意的算盤,卻差點要了自己孫子和整個趙國的命。
在秦國當過人質的楚考烈王。
說完了這兩位秦國質子的光輝事跡,我們把目光轉移到楚國身上,因為楚國也有一名太子在秦國當人質,這個太子就是後來繼位的楚考烈王。
這位楚考烈王雖然不是秦國擁立而是從秦國逃跑的,但是他的令尹(也就是楚國丞相)春申君黃歇,卻是秦國放回去的,按照秦國的兩位質子的經驗推算,這位楚國質子應該得有點作為吧。
但是,並沒有,相反他和春申君執行的是赤裸裸的親秦政策,繼位之初,為促進秦楚結盟還送了幾座城池給秦國,楚考烈王為政期間也沒有什麼可歌可泣的功績,朝堂大事也都是由春申君把持著。
雖然,後來楚國也參與了救援趙國的行動,但這個緣由是楚考烈王被平原君的一個門客毛遂威脅而促成的,一個堂堂國君,竟然被不掛級別的門客嚇得戰戰兢兢,不得不說這個楚國質子和秦國的質子差得真不是一星半點。
飛魚說:
為讓別國成附庸,立質子為王有奇效,但扶持秦質子的君主都失算了,山東諸侯擁立秦質子為王,原本想弱秦,結果卻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魏武侯也好,趙武靈王也罷,他們擁立質子為王,在他們亦或者其他人眼中這都是一步絕好的妙棋,控制了秦王,自然也就控制了秦國,只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秦國質子都不是池中之物,一旦回到了秦國,就像金鱗遇見了風雲一樣,化成了不再受控制的蛟龍。
秦國之所以能連續強盛好幾代人,這也是因為這些坐上王位的秦王,始終都抱著要強大秦國,統一華夏,不能被磨滅的雄偉壯志。
山東諸侯看人也只是看表面,只要表面上唯唯諾諾,他們就覺得這些人會比較容易控制,但是隱藏在秦國質子表面之下的那種桀驁不馴和堅定不移卻是他們無法察覺的。
有些人在困苦中喪失了本心,所以他們只有被社會淘汰,有些人在苦難中依然奮起拼搏,所以他們越來越強大,秦國的質子們無疑是後一種。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