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從地圖上看,英國並不處於歐洲大陸,而隔著一個英吉利海峽,為什麼一直以來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國家,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幾乎每一場歐洲的戰爭都可以見到英國的身影。而且英國的殖民地在亞洲、美洲、非洲和大洋州,也不在歐洲。為什麼英國人對幹涉歐洲大陸的事務,幾乎成了歐洲大陸的攪屎棍。
為什麼呢?這源於英國一直以來,奉行的大陸均勢政策。
02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產生的緣由
其實與戰國時期各國的關係有點類似,秦也不允許在其他六國當中另有一個國家強大起來,如果有,必然會用盡各種計謀進行分化瓦解。而英國奉行的正是這種政策。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政策呢,因為英國人在這方面吃了大虧。
原本在12世紀中期,英國還佔有法國廣闊的領地,法國國王為了奪回被英王佔領的土地,與英王進行了持久的戰爭。一直到14世紀初,英國還在佔著法國南部阿基坦地區,這顯然成了法國政治統一的最大障礙,於是法國人努力想趕走英國人而統一法國。已經吃到嘴裡的肥肉,英國當然不肯吐出,同時英法兩國因為貿易利益的關係衝突,兩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最終兩國觸發戰爭。最終法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英格蘭喪失所有的法國領地。歷史上稱這場戰爭為「百年戰爭」。
對英國或法國人民而言,百年戰爭是一場災難,英法兩國的經濟遭受重創。後來,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發展牧羊業,農奴制也相繼解體,歐洲通向印度的新航線開通、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刺激了英國羊毛產業的迅速發展。英國成為了世界上最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之一。
在19世紀,它是最大的殖民地宗主國,它的殖民地包括:中國香港,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澳洲,北美洲,南非,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重視商業貿易的英國自由放任主義登上了歷史舞臺,直到「一戰」以前,包括整個「一戰」時期英國都是處於自由放任主義之下。
從當時整個歐洲局勢來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這位頭號的殖民帝國主義國家,在世界各個地區的利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衝擊,在全世界各地與其他列強發生衝突。
因此,歐洲大陸只要有哪一個國家強大起來,英國必然勾結其他國家對其進行制約。當時的美國還不怎麼顯山露水,亞洲和非洲都還處於被殖民中。
其中,英國與俄國在亞洲,與法國在非洲,利益爭奪得非常激烈。由於其他資本主義也發展了起來,繼法國之後,德國也成了英國在國際利益的主要競爭者,英國與德國之間的矛盾,大體經過三個階段:
第一:通過普法戰爭之後,德國打敗了法國,建立德意志帝國,而且發展迅猛,大有取代法國在歐洲大陸位置之勢,成為國際貿易中一個新的老大。剛開始時,英國把矛頭放在法國的頭上,對德國也沒放在心上,與德國之間還沒有什麼嚴重衝突,在一些重大的國際鬥爭中,還會互相支持和幫撐。
第二:由於德國實力劇增,逐漸從爭取稱霸歐洲轉變不奪取全球霸權,雙方關係發生了急劇變化。德國無論在貿易還是在殖民地問題上, 與英國都產生了巨大的衝突。
第三:原本英國海軍無敵般的存在,現在德國對自己的海軍進行大力擴張,對英國海洋霸權形成巨大的威脅,德國的日益強大,顯然是英國不願意看到的。德國在爭奪殖民地、世界市場和制海權等方面威脅到了英國的霸主地位。英德之間的矛盾逐漸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
為了保證自己的「老大」地位,確保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不被挑釁,所以英國僅主張恰到好處地削弱德國的勢力,讓其無法與英國爭霸,同時它又反對法國主張的徹底削弱德國,而讓法國再次獨大,所以堅持一定保留一部分德國主權,使德國能與法國形成對抗。相互制約。客觀地講,也正是這種大陸均勢政策的姑息,也是使德國再次均勢崛起的因素之一,為「二戰」埋下了禍根。
英國不僅與新興德國之間產生齷齪,但凡俄、法有一點風吹草動,無論此事是否傷害英國的利益,英國都會強出頭進行孤立和製造對抗,拉幫結派製造各種事端,反正不會讓世界得以安寧。
之所以有這樣的政策,因為當年英國吃了拿破崙一個大虧。因為法國因拿破崙上臺後,歐洲大陸法國一支獨大,成了懸在歐洲各國頭上的一把利劍,也使英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1806年11月拿破崙打敗普魯士,佔領了普魯士首都柏林,為了從經濟上打擊英國發布《柏林敕令》,蠻橫地命令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禁絕和英國的貿易。因此,英國對歐洲大陸雄起的國家心有餘悸。
另外英國迫切需要向國民證實自己的執政綱領的正確,需要滿足自身作為歐洲大陸的協調者來控制歐洲大陸國家的「領頭羊」的虛榮,所以,不可避免地選擇了參加各種戰爭和國際事務調節。
03英國大陸均勢政策終歸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為英國這樣的政策,終於養虎成患,激發歐洲各國的矛盾,於是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也沒能獨善其身,加入了同盟國一方,一之戰後,雖然英國贏得了戰爭,也從戰爭中獲利,獲取了新的殖民地。
但是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英國財力大傷,因而無法繼續承擔和維持一個帝國所需財政支出。
數百萬人死亡,無數資產被毀,造成政府債臺高築。造成了海外殖民地英國籍工作人員的缺乏。與此同時,在新老殖民地狹隘民族主義情緒高漲,而英國的參戰過程中,非白人士兵在戰爭中受到的強烈的種族歧視,都更加助長了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
在經濟上,英國由戰前的債權國變為戰後的債務國。從此,國際金融中心也由英國倫敦轉移到了美國紐約,從而使美國成了世界老大。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商船隊損失慘重,航運業遭到重創,使貿易量的急劇下降。
原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英國執政黨自由黨,帶著英國走了正確的路線,通過一系列社會改革和立法,開創英國復興的局面,才使得英國得以高速發展。
自從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的國內矛盾激化,政壇衝突日益加劇,英國自由黨從此開始沒落。1918年一戰結束 ,自由黨還勉強可以與其他政治力量聯合起來,維持自由黨人勞合·喬治的首相地位。
當時的大選中,自由黨的得票率一年不如一年,持續下降,到了1923年英國的大選中,自由黨的得票率首次被工黨超過,淪落為英國的第二大政黨,但是還沒有觸底,而自由黨還在下滑,連第二大黨的位置也沒能保住了。
在國際地位方面,英國也是江河日下,雖然「一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英國人還呆在國際事務領導者的地位,由於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嚴重倒退,已經沒有什麼話語權了,不可能再像「一戰」之前那樣控制世界,其政治、軍事霸主地位被華盛頓取而代之。因此華盛頓海軍會議上規定,英海軍實力不得超過美國。
戰後英國殖民地領土有所增加,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原英國的殖民地不斷開始獨立,不同程度影響英國的發展。
04「二戰」之後,英國徹底墜入了二流之國
然而,一戰之後英國還是沒有吸取教訓,繼續採取綏靖政策,讓德國和法國互掐,而俄國進入了蘇維埃時期,被全面封鎖。對德國也不願意一棒子全打死,用來繼續牽製法國。結果法國掐德國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僅扼殺德國在搖籃中的計劃沒有得逞,反而把德國逼向上與俄國建交。不僅德國經濟得以復甦,使得蘇聯也得到極大的發展,而且還客觀地把奧地利人希特勒推向德國的政治舞臺。很快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次英國也是毫不客氣地被捲入了戰爭。
「二戰」結束後,英國雖然還是屬於戰勝國一方,但也由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經濟方面英國經濟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狀態,而且這種狀態盡然持續了近三十年,這種緩慢的發展節奏,終於使英國在世界列強中的實力地位逐步下降。
英國學者戴維·科茨和約翰·希拉德說:「自19世紀末以來,這種現象已經廣泛滲透到英國社會的每一個領域」,「所有輿論都認為情況不妙,社會的衰退在加劇」。
整個社會民眾心理方面,表現為自我毀滅的民族懷疑悲觀情緒,而英國精英階層在製造和散布這種言論。
二戰之後英國城市化進程裡,城市生活環境急劇惡化,人口向狹小城市圈集中,導致了良莠混雜的城市文明及生活方式的浸透。作為最早步入城市化的英國。早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城市化進程加快,工口從鄉村向城市匯集加速,上世紀30年代,英國城市人口已經佔總人口的80%,到了50年,10萬人以上的城市人佔了38.4%。超過90%的英國人,集中生活在佔國土面積10%的大城市中。在急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工業汙染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城市犯罪率的直線上升,給英國的發展帶來極壞的影響。
從症狀上來看,表現為英國的國民經濟增長緩慢。英國在世界的經濟地位,也是日落千丈。 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果,中外各類學者說得不太一樣。有的強調導致衰退的不同政治、經濟因素。不管怎麼說,有一個道理一直是正確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病體沉痼的英國很快丟掉了世界老大的位置,哧溜哧溜地滑到了二流國家的行列中。
05總結
正因為英國一直以來,執行這樣的政策,在所參加的所有國際事務中,並非以正義為原則 ,而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支持而支持,不是潛心搞好自己的國家建設,間接地造成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兩次世界大戰英國都是戰勝國,也獲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在一戰之後,美國的影響力逐漸超過了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強大的蘇聯也站上了國際舞臺,美蘇成了世界的老大,而英國再也無法遏制其他國家的興起,也只能做美國的跟班,「日不落」帝國的太陽也不可迴避的沉落了下去。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這方面英國已經演示了整個結果和過程,可是仍然有國家在步英國的後塵。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職場和企業中,這樣的事情日復一日的上演,當身邊產生了一個競爭對手時,首先不是想到如何自己和自己的企業,而是背後採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進行中傷和破壞,但最終還是自己吃虧啊!
事實上共贏才是贏,總是想通過打擊別人,來保住自己位置做法終歸是失敗的。過去如此,將來也是這樣的結局。
這就是歷史告我們的經驗和教訓!不同的人讀史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和觀點。讀《二戰全史》,從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除了感受到戰爭的真實氛圍和成敗得失,還能體味到百態人生。
原價296,現價只需要68,咱們平時吃一頓飯、看一場電影也不只這個價錢,而且包裝精美,高端大氣,可也是送禮佳品哦,下手就賺了!